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颖川、南阳本夏禹之国。”(汉朝时颖川郡在今河南省境内,南阳郡
的大部分也在今河南省境内)。周初分封唐叔去统辖晋南汾水流域一带,称
那个地区为“夏墟”,可见那个地区也曾是夏人活动的中心。
夏族的世系,在禹以后比较清楚,在此之前,只能追溯到鲧,再往前的
话,就比较困难了。虽有线索可寻,但均是神话中的人物,难以视为可信的
史实。
如记载古代帝王世系的较为重要的书《世本》云:“颛顼生鲧,鲧生高
密是为禹也。”就是说,颛顼是鲧的父亲,鲧则是禹的父亲。而这个颛顼,
正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他的神话故事很多,据说他是黄帝的孙子。
在封建社会史学家所尊奉的“三皇五帝”旧史系统中,他被列为“五帝”之
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继位后确立了部落首领的权威,宣称首领的职责
是代天行事,管理天下的民众;黎民百姓的职责是安分守己,听从号令。百
姓随便议论首领,就是大逆不道;听信坏人的挑唆,反抗首领,更是天地不
容。同时他还规定了男女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规定:正在走路的妇女见了男
子,必须迅速躲避、让路。他说妇女身上有一种“晦气”,若不躲避,就把
她拉到十字街口,由巫婆们肆意侮辱,以除掉“晦气”。妇女们不堪忍受,
只好自认倒霉,见了男子就慌忙躲避。从此以后,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越来越
厉害了。不过因为颛顼毕竟神话成份居多,因此有关夏的确切世系,最早也
就追溯到“鲧”,比较适宜。
鲧是禹的父亲,各书所记相同,无疑应是可信的。鲧所生活的时代,正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这
个时期里,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新的社会格局也开始出现了,人们一面遵
循悠久的传统而贯彻原始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受着财富、权势的
诱惑和刺激而不再平和宁静。旧的传统虽然在实际上遭到践踏,但并没有被
废止,被抛弃,而且至少在形式上它仍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依旧放射着神
圣的光;新的人物虽然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此刻的他手中的暴力之剑并不指
向旧的传统,而是利用旧传统为自己权势的建立开道。鲧作为这一时期的风
云人物之一,在他身上,便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鲧是这个时代的一位英雄,然而他却是一位失败了的英雄。他曾接受尧
的任命,负责治理洪水。他试图用筑堤挡水的办法治水,但堤坝倒塌,反而
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治了9年也没有成绩。相传舜摄政以后曾视察治水情况,
… Page 10…
发现鲧治水多年却毫无成绩,就下令把鲧在羽山杀了。尽管天下之人对舜杀
鲧的做法没有异议,但对鲧还是深深怀念,表现在神话里,便是这样一个故
事:
在很久以前,地上发生了特大的洪水。洪水滔天,冲垮了房屋,淹没了
田地,还淹死了许多人。鲧看到当时的惨况十分着急,他知道只有天帝的“息
壤”才能平息水患,“息壤”相传是能够自己生长不止的神奇土壤。因为事
情紧急,他来不及请示天帝就私自拿了天帝的“息壤”到人间治理洪水去了。
天帝得知鲧私自拿走了“息壤”,勃然大怒,也没调查他为什么偷走“息壤”
就下令让祝融在羽山郊外杀死了鲧。后来天帝知道了鲧偷走“息壤”的原因,
很后悔杀了鲧。正好鲧的儿子禹出生了,天帝就让禹到人间去把洪水治服了。
鲧不待帝命而将“息壤”自天庭窃归人间,终至为治水而献出生命,其
事迹颇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取火的普洛米修斯。这个神话表达了鲧具有不惜生
命,为当世除害的精神,塑造了一个正义、勇敢的英雄形象。
虽然鲧治水的事业,没有最后完成,但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而治水所
以没有完成,其责任也不能完全归之于鲧。即使从流传下来的关于治水的整
个传说故事来看,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分析:虽然鲧的治水失败了,禹的治水
成功了,但禹的成功也离不开鲧。因为禹治水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继鲧
之业”,是“纂就前绪,遂成考功。”因此,鲧和禹一样,都应给予历史的
肯定。
然而,鲧毕竟是失败了,这种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治水上,更重要的
是他政治上的被打倒。按古史上的一些记载,治水失败只是鲧被放逐而死的
表面原因,而根本原因却在于鲧与舜争权夺位。如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载: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
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又如《吕氏春秋·侍君览·行论》说:
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
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
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于
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
以上这两段记载,生动表现出了鲧的权势欲及这种权势欲给他带来的后
果。他在表面上是反对“尧以天下让舜”,实际上是自己要夺取权势,“欲
得三公”。因而“召之不来,仿佯于野”,最后被殛死于羽山上。鲧在平时
的威信并不高,反抗部落联盟的命令并且摧残好人;禀性固执直率,恣情自
用,并且贪心不足。由此可见,鲧是因政治斗争失败而死的。然而鲧毕竟是
那一时代的英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他的儿子禹的身上
继续延续并进一步发扬,终于使禹获得了成功。
禹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就是治水。在他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而被放逐羽山
死后,作为惩罚,禹接替了他父亲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禹联合了共工氏和
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共同向洪水展开了大规模的斗争。禹总结了鲧治水
失败的经验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终于制服了洪
水。应该注意的是,禹治水成功和鲧治水的失败,这主要并不是因为他们二
人才能的大小不同。这件事情表明,在鲧的时候,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
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不强,到了禹的时候,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
… Page 11…
的水平,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就加强了。大禹治水的成功,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的交换和发展,从而加速了原始公社
制度的瓦解,为向奴隶制度的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
关于禹治水的情况,《墨子》中有记载:
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
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履
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禹堵塞洪水,又开决江河使四方的夷族与九州之
地都能相互交往,这以后,天下著名的河流就有三百,其支流多达三千,其
他小河流无计其数。禹亲自拿着盛士的橐和挖土的耜参加劳动,使河流渠道
纵横交错。禹东奔西走,水里来,泥里去,连腿上的汗毛都磨掉了,他栉风
沐雨,操劳奔波,使万国都得以妥善安排。禹是一位大圣,竟为天下而如此
劳苦。
从我们今天的历史主义观点看,禹作为跨越文明时代门槛的伟人,其卓
越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他治水事业中的公而忘私、艰苦奋斗,而且表现在
运用计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为夏王朝奠定了基础。他的贪欲和权势欲顺应
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历史发展的杠杆。评价他的历史作用与用今天的伦理
观点对其作为进行道德分析乃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
那么,离又是怎样一步步地表露他的诈谋并最终夺得了权势的呢?
他曾经对舜和皋陶说:当我娶涂山氏女儿的时候,辛日结婚,只在家里
过了辛、壬、癸三天,到甲日就忙着去治水。后来生下了启,启在家里呱呱
地啼哭,我都没有功夫去抚育他,我只想着治理水土的大事业。终于辅弼天
子设立了五服制度,使管辖区域有了方圆50里之大,每州设立12个师,直
到四海边缘,都普遍地设立了五长。禹治水的功劳当然不容否定,但他这样
自我标榜,并将一切业绩归于自己,就不能认为是完全出于公心的了。禹到
处做出一副积极进取,勤勉辛劳的姿态,实际上是力图扩展自己的影响和势
力。舜当时是部落联盟盟主。他与禹之间的关系便应当是十分复杂和微妙的
了。在鲧被放逐诛杀之后,禹审时度势,用极大的毅力压抑了自己的不满与
怨恨,反而更恭谨地侍奉舜,博得了舜的欢心,被任命为司空,担负主持治
水的重要任务。
《吕氏春秋·行论》中说禹在舜的左右总是迈着小步行走,甚至连大气
都不出,以表示对舜恭敬。尽管禹未必如此奴颜婢膝,但他确实非厚实怯懦
之辈,在影响和权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禹便敢于与舜对抗。据《史记·夏
本记》记载,禹曾用离别妻、子,外出治水,“以故能成水土功”的业绩自
诩,并以此回绝舜对他漫游淫乐行为的批评。禹既要利用舜的威望以扩展自
己的势力,又要排斥异己,削弱舜的势力,从而达到取舜之权位而代之的目
的。禹的诈谋应是卓有成效的。皋陶是舜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虽然驳斥
过禹的言论,但终究还是被禹拉拢利用,作为主持刑罚的“士”,他曾“令
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就是命令民众都必须以禹为榜样,假若不按
照这个命令去做,那么就要用刑罚制裁。在舜的后期,禹的地位真可谓是一
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禹在行动中已一步步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势力,因而“禹逼舜”的悲
剧的发生也就成了社会发展中必然的事情了。然而,当时传统的民主推举部
落首领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因而禹接替舜的位置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进行
… Page 12…
了“禅让”。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博得众多部落首领的拥护,终于
较顺利地取得了最高统治者地位,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
的君长,确立了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出征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
誓师词说:“不是那种无礼小子,谁敢横行称乱,野蛮愚蠢的三苗胆敢作乱,
我要代表上天惩罚他们。因此我今天率领你们 ‘群封诸君’去讨伐三苗!”
参加这次战争的有众多氏族部落,声势非常浩大。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
大败,向南逃往丹水、汉水一带的崇山峻岭中去了。战争中掠夺到很多战俘,
他们都成了军事首领的奴隶。这种掠夺战争,进一步加强了禹的地位,并促
进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禹又沿颖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邀请夏夷
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召开大会,这就是“涂山之会”。在这次大会中,
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对禹的权力不以为然,因此在开会时有意迟到。禹见
此情况大怒,下令将防风氏处死。各部落的首领见禹如此厉害,一个个胆战
心惊,从此唯命是从。古史中所载的“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
的就是这件事。此时,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了世袭贵族,
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主,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
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乃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步骤。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退位后接替其位置的人也要由部落民主推选
出来。然而,社会在向前发展,此时的社会结构已较尧舜时期发生了比较显
著的变化,于是禅让制也呈现出微妙状态。禹在位之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
此举反映了禹的智谋和狡黠。皋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