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明贵见状急忙叫跟随自己进城的骑兵出城接应,另外找人准备给这些人看守战马,估计他们多数不在行。看一部战士骑在马上的战战兢兢的样子!当然也有很多似乎是天生的骑士。骑上马满脸兴奋。跃跃欲试想放马奔驰。可是耿仲民有命令:谁也不许放开跑,否则军法从事,至少,要送回后方不准再骑马随队前进。
进城之后,一些新骑手们还缠着骑兵大队或者本部队的老骑手们讨教、联系。毕竟谁也不想被西进部队留下来。
第三天黄昏的时候,西征兵团抵达大同城下。崔明贵照顾耿仲民的“骑兵”有意把快速部队的前进速度放慢了一些,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的部队减少掉队现象,毕竟现在的任务已经不再是追击曾格林沁了。虽然如此那些骑马的大队步兵仍然无法跟上装甲旅所属骑兵的行军速度,但是相比较第一天步行行军的速度那是快了许多,拉开的差距不是那么悬殊了。
当崔明贵、马宇文他们带着朝廷正式的旨意在大同城交涉进城接防的时候,第三步兵团的前锋部队已经在城头上可以望见了。
大同知府和守军没有犹豫太长时间,验明了官方文件,很快就开城请这支部队进城。现在和这支部队做对那可是反叛朝廷的罪名,再说就凭大同府的千把绿营兵怎么可能是这些“天兵”的对手。不管知府心中怎样想,还是吹吹打打亲自到城外欢迎这支部队。为了方便起见,崔明贵临行时我们给他加了一个清廷总兵的职位,部队里其他人员副将、参将、游击等加封一大群。
正文 57。新局(8)
开始向西追击后的第七天,崔明贵率领装甲旅和第一步兵师千余人到达归绥城宣诏。绥远的清军和当地蒙古王公表示了臣服。崔明贵继续率部分部队西进,在后世的包头、乌海以及白云鄂博铁矿一带实地勘测。这个崔明贵,进展速度比我们预计的快多了。
清廷的宁夏将军和当地上层赶到乌海面见崔明贵,送了不少的礼物,上表章表示服从新的中央政权。不久,库仑的蒙古王公和清廷的乌里雅苏台将军也派出代表经归绥到北京表示服从中央政权。我们随即派出军情处的一个高级特工组进驻库仑。
清廷的其他地方势力相继上表承认了我们对清廷中央政府的控制。
崔明贵在归绥留下了罗新锁的骑兵大队,带着车辆和第一师的步兵返回了大同。此时第二军第四师在齐岳率领下从陕州渡河进入山西。资源丰富的山西必须由我们直接控制。
耿仲民也带领第一师的两个团从大同南下,强大的武力加上以清廷中央名义的进驻命令使得山西各地的清廷驻军和官员完全无法抵御这种进军。在1861年的最后一个月的寒风中我军接管了太原和山西全境,立即按照老根据地的办法建立我们的政权。原有的清军一部分被遣散,一部分被派到秦晋交界的黄河边去防备陕西的回民造反者进入山西。
在这之前王平已经指示洛阳的军政府工业部筹划有选择开发山西资源的事宜。这里将是我们近期重点建设的另一个重工业基地。
河南老根据地的建设仍然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煤炭、钢铁、石油的产量在迅速增长,制造业进展迅速,不断有新产品问世。旧有工厂规模在扩大,新的工厂不断建设。
洛阳到郑州、漯河到郑州的铁路已经在郑州接轨。两台蒸汽机车和15辆货车已经在洛阳机车车辆工厂完工,已经从洛阳到舞阳间试运行。第二批地货车和第一客车车辆正在制造中。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200多公里的铁道线,火车的最高时速已经达到了20公里,虽然实际运行中一般要略低于这个速度,但这也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列强对我们的新政府没有表示反对,除了俄国。我们的新政权实在是给了他们不少的通商方面的利益,事实上通商不见得对我们就是不利,利用的好,甚至我们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比如何舟组织进口的大批橡胶还有新的一批机器设备。英法美等国开始着手在北京建立大使馆,我们也在积极选派自己的驻外外交人员,第一批留学生也在积极选拔中。
7月份的时候,武胜大学军事、民用各学院进行了公开的招生考试,本来是准备在我们控制区招生,结果有一些别的地方的青年也辗转前来报考,当然这些人报考军校的为多。工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等等对于没有经过初、中等科学教育的人来讲确实困难了一些,外语学院则是被一些人的偏见所拒绝。这也算是我们军政府组织的第一次“高考”吧。有些聪明刻苦的有志青年被我们收到了武胜大学的预科班,经过基础科学速成教育后再转入相关的专业学习。当然,我们的政治教育是免不了的。洗脑当然是必要的。
正文 58。新局(9)
我们废除了叩拜的礼节,不仅是在对外交往中,而且在清廷朝廷内部。反对的声音当然很多。我们对此全然不予理睬。仍然用清廷的名义昭告全国。地方督抚当然也有抵制的,我们也不特别强迫。但是在我们的控制区和清廷中央这个决定被坚决贯彻了,至于私人之间是否还是如此行礼不在我们干涉之列。官员上下之间交往跪拜、叩头的陋习终于要被我们终结了。心中畅快,充满了成就感。
列强在天津谈判我们答应的地区开始建立租界。传教活动也积极进行。其实这个倒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佛教、伊斯兰教当初不都是在我国自由传播的吗?只是洋人的传教活动使我们受到了民间的不少非议。好在我们控制区基层政权组织还是很严密的,出不了大问题。至于我们实际控制区以外暂且由他好了。
法国人不仅对租界重视,对铁路权益似乎更重视。这个本土面积相当于我们一两个省的国家现在本土已经拥有了2万多公里的铁路了,而我们现在才有200多公里,而且在我们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动作很快,津浦铁路全线勘测工作已经完成。其间遭到了漕帮和铁路沿线一些百姓的强烈反对,勘测人员还曾经遭到袭击。这些技术人员不仅有法国人、还有英国人和美国人,遭到袭击当然不会束手待毙,特别是美国人在修建铁路过程中原是被印第安人之类的土著袭击惯了的,当然是开枪就打。双方各有伤亡,当然是我国百姓损伤更大些。这倒是给我们出了难题。
最后由我们的地方政府出面抚恤伤亡百姓,对外宣称已经将凶手惩办。
此后,勘测人员改由刘奋战的第二师派人保护,同时从武胜大学铁道学院派出部分学员随队协助勘测,其实也是学习借鉴的意思。
那些参与冲突的洋人不能再在那里露面,我们趁机聘请他们勘测设计京汉铁路和京奉铁路,当然武胜大学还是派出了学员参加。
到1862年初,津浦铁路的控制工程黄河铁路大桥已经先期开工了。设计人员是一个英国工程师。陈浩亲自以总理大臣的身份出席了开工仪式。他发现负责建设桥梁的还有几个美国的桥梁技术人员。法国人牵头建造的铁路,无论资金还是技术都是采用全世界的资源。我们当然也不能闭门造车。陈浩主动和几个美国人攀谈,这几个美国人对清国的总理大臣会讲英语感到十分的新奇,这个清廷大臣不仅没有年、辫子,穿着也很“西化”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交谈之下,有个美国人表露出对英国人桥梁设计的不屑。美国人总是心直口快的,技术人员尤其如此。而且他感觉这个总理大臣对桥梁一点不外行,有些理念还相当的先进、超前,拱桥、吊桥、斜拉桥、转动桥、铁索桥,两用桥……真是遇上知音了。最后,陈浩聘用美国人设计郑州黄河大桥的提议被他们欣然接受,而且,答应回美国再招聘一批铁路工程师来华帮助我们建设自主修建的铁路。法国人能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资源,我们为何不能呢?
进口铁路器材、机车、车辆以及机车车辆工厂相关设备的合同也签订了一批。完全自己制造花费的时间太漫长。引进和自制两条腿走路无疑会大大加速发展进程。我们掌握的先进知识必须尽快与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结合起来。我们期望着在我们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的时候,以我们控制区的工业为后盾成为世界列强中的一员。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丢弃清廷'这块破招牌,昂首挺立地面对列强了。至于国内的那些叛乱,不管到时候曾国藩是否消灭了洪秀全,我们都有把握把所有的割据实力一鼓扫平。现在,还是要继续韬光养晦。尤其是在西方列强面前,还是要掩藏我们的实力。当然,还是要区别对待的,比如俄国,割地的条约是坚决不能签订的。相信离开英法,俄国此时是无力在东方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至于美国,他们现在正陷于内战的泥沼呢。
正文 59。乱与定(1)
1862年春,安庆。
曾国藩眼睛微张,手中抓着一支毛笔在有一下么没一下地随意写着什么。
堂内坐着一些官员、幕僚。一个个正襟危坐。此时已经是安徽巡抚的李续宜也在座。虽说是方面大员,可是在曾国藩面前仍是大气不敢出的样子。
刘松林在不紧不慢地汇报情况:“九帅现在已经进抵金陵城下,正步步为营,渐次合围。城北江面已经为我军控制,九苻洲也落入我军手中。长毛伪都已经危如累卵。左宗棠抚浙后,浙江长毛残部已经被压缩到浙东一隅。地方渐次克服,贼寇或走或死或降,已不成气候。李合肥也从上海派出部分淮勇入浙东宁波一带助剿,浙江不日可彻底底定。长毛贼所赖之粮饷,浙江一路已经彻底断绝。皖省一路也为我阻断。合肥不日将在洋人协助下从上海西进,一旦苏、锡、常克复,则长毛予以尽失,金陵克服之日可待,十数年大祸乱终于将要勘定了,此不世之功也。”
曾国藩脸上不见任何表情,只是手中的笔暂时停了下来,缓缓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告诉老九务须谨慎,万不可贪功急进,我军粮草、枪炮弹药充足,而贼军坐困孤城,旷日持久,利我不利贼。步步为营,步步进逼,缓进徐图,洪逆必然授首,万万不可急躁。向荣、和春,殷鉴不远。”
“是,大帅所见极是。不过那个‘今亮’近来对金陵也跃跃欲试,多次提出进兵金陵助九帅进剿。这明显是争功的意思。再说如果他到了金陵城外与九帅之间意见相左,反而可能给苟延残喘的长毛可趁之机。”
曾国藩还是淡淡的语气:“少荃那里怎么说?”
“他本来也是明公的门下,那些淮勇本来就是我们的一支,只是当初朝廷猜忌,想分我们湘军之势,加上上海的洋人们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大力支持,使得淮军一系很快成了气候,不过少荃确实大才,他只是要收复苏锡常没有要进兵金陵的意思。”
“哦,这个,我这里有一幅字回头封好了让人给季高送去,告诉他还是先把杭州收复再说吧,福建那边也不安定,汪海洋、黄文金这些长毛还有不少的匪众呢。”
刘松林沉默了一下。
曾国藩继续道:“其实这也是给季高送功劳的方便,汪、黄还有那个伪侍王虽然人马不少,但是实在不足为患,其实长毛中最难对付的就是石达开、李秀成和现在在皖省的那个陈玉成。”
刘松林道:“大帅所言极是,不过伪忠王近来与少荃交手,很少占到便宜,看来是遇到克星了。石逆目前众叛亲离,贼势已经大弱,目前已离开广西欲流窜四川,骆督已经安排了堵剿,看来也不足为患了。”
“希庵,皖北之事你怎么看?”曾国藩问李续宜。他对陈玉成还是不放心。
李续宜道:“回大帅,伪英王困守庐州,在我军围困下已经日暮途穷。进退失据,日前几次致书召前些时候派出西窜的伪扶王、伪遵王等人返回庐州,书信悉数为我军所获。相信不久将为我军所灭。”
“大意不得。”
正文 60。乱与定(2)
“是,不过,近来我们已经扫清了庐州外围,陈匪有弃庐州别走的意思。此时寿州苗沛霖差人给庐州送了一封信,这当然也是经过我们准许的。”
“哦?说来听听。”曾国藩来了兴趣。
“苗某邀陈逆去寿州称愿意与他们合力攻取颖州进而进兵汴梁,称此时汴梁空虚,徐陈等主力先前已经开到直隶京师,近来由进兵山西,防范陕西留下的兵力实在不多,又有许多地方要守卫,特别是那些造洋枪、炮子的工厂实在是肥肉,而且一旦入豫,陈徐等必不允其他客军入境,这样就会天地一宽。”
“这伪忠王原本也精明,怎么会相信?”曾国藩问道。
“大约这陈逆实在走投无路了。另外他对陈徐等的情形所知甚少,以为他们不过是毛昶熙招抚的类似捻匪之类的部队而已。还有前些日子他派出西窜的队伍被陈徐的部队拒绝过境,强行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