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胜疲倦,靠的是精神状态,“气可鼓而不可泄”,人的精气神是一把大扫帚,可横扫倦乏如卷席。战胜疲倦,静心读书,不为物役更是一帖良药,尤其对“有了五谷想六谷,生在人类想登天”的人更为有效。现代的病症疲倦考验着我们,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折磨着我们的同时,也在锻炼着我们。不是在疲倦中甘于沉沦,慢性扼杀,就是在疲倦中猛然警起,悄然奋起,达到新的升华。何去何从,何种结果,就看我们自己!   
  说“眼色” 
  读鲁迅先生的诗文,真是解渴止痛。 
  就拿眼光来说吧,先生所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白眼看鸡虫”之类。而对于那些损人牙眼不地道的人,先生更是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也不转过去。”这种眼色可算是一种高境界了,不屑一顾,懒得一看,连眼光也吝啬,是真的气概,真的风骨。 
  说起眼色,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大有名气。阮籍这个人“傲然独行,任性不羁”。史书上说他“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就连其友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他也同样表现,“喜不怿而退”。及遇同道之人,则以青眼对之。当时嵇康听说后,“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以至于画家顾恺之为阮籍画像时,从不画眼睛。《太平御览》记载:“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而都不点眼睛,曰:‘点眼睛便欲语。’”像阮籍那样爱憎分明,不加丝毫掩饰地将爱恨形之于色,的确够得上任情和狂傲,正是魏晋士人那种洒脱的气概、桀骜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眼色之中实在大有“亮点”可寻。“眼色像刀子一样”,“眼光冷得叫人一抖”,这是仇视、鄙视、憎恨、义愤的情绪反映;“目光像太阳一般”、“目光中充满了天使般的微笑”,这是温暖、平和、慈祥、善良的心理凸显。“目光如炬”、“目光如电”,说的是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目光如豆”、“目光如鼠”,说的是见识短浅、能力低下。 
  使个眼色,会心会意、配合默契的人常常心领神会眼色竟会说话;递个眼神,心照不宣,机智而聪明的人常常能接受。眼色能传信息;察言观色,便知端的,冷静又能思维的人往往能读懂眼色又如书本。 
  生活中有的人眼睛只向上看,常说的额角头朝天,实是自己的眼神看别人的眼色讨生活。有的人说话办事只看上司的眼神行事,直把眼色当令箭,唯恐领导不满意,疑神疑鬼,东想西想。在《镜花缘》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富翁带一小厮去访客。小厮先是跟在后面,却见富翁不悦:“我是你的主人,并非你的顶马,为何你在我后?”小厮赶忙抢到前面去。走不几步,富翁又怒:“我非你的跟班,你何在我前?” 
  小厮又慌忙退与主人并行。行未数步,富翁再怒:“你非我的等辈,为何与我并行?”这小厮原是惯于眼色行事的好手,没想到这次却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此说来,看别人眼色讨生活,实在是很难受的。当然,也有领导看下级眼色行事的。那往往是邀功取宠、获得好印象的良机。《红楼梦》前面曾写到贾雨村刚任应天府便碰到涉及薜蟠的人命案。 
  “新官上任三把火”,贾雨村本想烧这头把火,来个秉公办案以图报皇恩,不料突然冒出个门子一个劲地递眼色,于是贾雨村便退进密室单独召见,这门子说出了“护官符”之类的为官之道,引出一段“葫芦僧乱断葫芦案”。 
  欲以一己主见行事,以独立人格生活的人们,看别人眼色行为决策,终不是滋味。人之一生,不看别人眼色也做不到,但也可以把别人那种冷冷的、淡淡的、不屑一顾之类的眼色当作“激将”和激励,咬紧牙关,立定脚跟去自立自强,这样就可以少看甚至不看那种最让人心悸的眼色了。当然,今日生活,从眼色中读懂一些东西,是必要的。比如打球配合、生意谈判,比如情人相会、同仁共事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我们的眼色,应该对上不仰视,对下不俯视,应采取平视的目光才好。刻意看哪个人的眼色而活着,扭曲了心灵,颓废了情绪,糟蹋了身体,这又何苦来着!说愚色常说“一部三国尽是计”。的确如此,那上面差不多是三十六计的实例讲解。 
  就拿“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回来说,虽说那刘备在听曹操“说破英雄惊煞人” 
  后,有“失箸”之举,但却能够借惊雷巧掩饰,装糊涂作愚色,也是“勉从虎穴暂栖身”的一着高招。虽然这恐怕上不了名堂,算不得妙计,但从“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傻瓜”的反思中,我则深深地感到曹操是枭雄,刘备才是奸雄啊! 
  善作愚色,实是高手段真功夫。我读书,发觉连聪明的动物也会“大智若愚” 
  如此。“猛兽将动,必作愚色”。这泛指的是狮、虎、豹、狼之类。明明是箭在弦上,要出击猎杀,还“傻痴”一般,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简直与人中精英“将军对敌夜敲棋”差不多沉稳和泰然了。而鹰立似睡,虎行如病,也是态势,狐狸被追遇险,还会装死,这种愚色,真如诸葛孔明遣老军扫地,叫童子抚琴而演“空城计”般惊险呢! 
  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身上,如今愚色更多。苏东坡在《贺阳修致仕启》中写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说出了做人的高远和一种本领,一般人是学不来的。本来,世间有些事就让你想不透。比如,以常情论,人都希望自己多些聪明和智慧,但不知怎么,不少人却自作多情地成了郑板桥“难得” 
  的知音,把那四个字高悬于厅堂以自我标榜。欣赏字抑或欣赏意?说不清。总之认为,“糊涂”很不错。其实,“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生活中至少有三类糊涂者虽有愚色却并不“难得”。 
  一曰“正宗型”愚蠢。真糊涂者很少承认自己糊涂。比如蒋干,明明头脑中一盒浆糊,偏硬充多智。赤壁之战那么大的事,他也敢毛遂自荐,跑到江东跟周瑜套近乎,然后盗书,然后弄得曹操错杀蔡琩、张允。他自己却始终自认为聪明得很。那位使曹操大触霉头的庞士元不也是他第一个“发现”并引荐的么?现实生活中,一些连自己的事也懵懵懂懂的正牌糊涂者,办了一大堆糊涂事,厅堂里还挂上个“难得糊涂”的条幅,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一般看,真正的糊涂者都少有自知之明,倘不幸再混上个或大或小的官儿,糊涂庙里糊涂神,又认定“权力共聪明一体,职位同智慧齐飞”,不想学习也不需要学习,懒于请教又耻于请教,一盒浆糊加十倍独断,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经常干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蠢事,继之先拍胸脯而后拍屁股。如此衮衮诸公,“难得糊涂”耶?难得不糊涂耶? 
  掌权之后应深思,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是“做戏型”装愚,老百姓叫“揣着明白说糊涂”。“说糊涂”的目的不是为把事办好,而是出于一己之私,因为要达到个人目的光是聪明不行。《红楼梦》中的凤姐就聪明,“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但太露,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薛宝钗的聪明不逊于凤姐儿,但懂“藏愚”之术。“藏愚” 
  即“做戏”,在某些时间和环境下,把自己扮成“糊涂”角色,就很可爱。比如元宵节时,宫里贾娘娘制了个灯谜,派小太监送出来让贾府的公子、小姐们猜。“宝钗见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这与有些人的做官之道就是“做戏”之道一样。领导都是聪明的,多聪明的下属也不能聪明过他人领导;领导也许明白下属的有意糊涂是做戏,但也爱看,看着舒服。不信你留心观察,这样的糊涂戏总有人在做,自然因为有人爱看。 
  三曰“装傻型”作愚。民间有“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说法。细细想去,却有很多意味。心里明镜一般,却装得浑然不觉,目的是沾“糊涂”的便宜。唐朝武则天时有个娄师德,就是那位主张“唾面自干”的宰相,据说为官为人还不错。他当御史大夫时,“因使至于陕,厨人进肉,师德曰:‘敕禁屠杀,但为有些?’厨人曰:‘豺咬杀羊’。师德曰:‘大解事豺’。 
  乃食之。”身为御史大夫,掌管刑宪典章,皇上亲自圈阅的禁屠宰文件,他当然清楚;厨人信口编造的“豺咬杀羊”的假话并不高明,他也当然很明白。不过你太清楚和明白了,那烤羊肉就吃不上,所以不说破它,而且赞一句“好解人意的豺呀”,大吃一顿。这位娄大人的“糊涂”是典型的“装傻型”作愚。 
  人有愚色,未必不好。“愚”而得当,也不失为一种高境界。但一味装愚,失去真我本色,似乎也不值得。至于那种愚不可及的“愚”,则是一种悲哀了!   
  读脸色 
  脸色如书,如一套五花八门的丛书,细细能读出心态,慢慢可读出人情。 
  脸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东西。阴险的脸,多愁的脸,欢喜的脸,生动的脸,古板的脸,凶恶的脸,和善的脸,高深莫测的脸,胁肩诌笑的脸,不可一世的脸,饱经沧桑的脸,无可奈何的脸。脸最公正,心理内容都写在上面;脸最多变,时常令人捉摸不透。有的脸笑容可掬,却是陷阱,有的脸漠然如水,却有火焰。 
  求别人,要看脸色,脸是背景;打狗,要看主人脸,打错了,就要吃苦头,脸是身份;一阔脸就变,脸是信号;不可貌相和可以貌相,脸是征兆;打人不可打脸,脸是自尊;舍得在这几十平方厘米上花财力、费精力进行不懈奋斗的,脸是光彩和门面。 
  生活在社会中,朝朝暮暮,时时刻刻差不多都在读脸色,这,有时候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除了炉火纯青的有“修功者”遇事会不动声色,肚皮里做文章,心田里藏包裹,一般说脸色总是心态的表露,而且还是一些复杂感情的综合。一个有钱的大款,决计不会愁眉苦脸、乌云密布的;一个行乞者也决计不会伸出黑瘦瘦的手,表现得兴高采烈的。 
  而脸色亦如书中的章节,给人有或淡或深的印象。有的一个照面,匆匆如烟云,一拂即过,瞬间就忘;有的仅只一眼,便如刀刻石雕,隼存心尖,永远挥之不去。英雄气短落魄时,丈夫行路失意日,有黄金失色,吃凉水也噎着这一比。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如若碰到一张冷冰冰的脸,保证你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即便你的胸怀海阔天空! 
  脸色如颜色,可谓形形色色。其中苦冷、扭曲的脸色,是最刺眼的颜色,是书中最让人不忍读的几页。在我们周围,或朋友邻居,或兄弟姐妹,有功成名遂的,有腰包鼓起的,有峨冠博带的,有辛劳悖时的,有心凶命穷的,也有机关算尽的,这汇成了精妙且直白的章回,编成了况味和伤感的细节,无不在脸上形成特写镜头。根据各种颜色的汇总,有让人感到刺激的,让人觉得可怜,有让人感到肉麻的。特别对那种做了一点小生意,俨如一位“大老板”的脸色的,对此我常感受,即使你“朝为田舍郎”却“暮登天子堂”,但也不可忘了本色,俨然如同整了容一般。不可让人家见了你的尊容,目睹你的五官,就旋即跳出《红楼梦》里所写下的句子:“驴脸不变人脸变。” 
  生活如常的人脸色往往平静似湖,气象若山,而读到有些人的脸,特别当你满腔热情去求人,人能助你却不帮时,可能你就会后悔地体味那民间俚语俗语:“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是多少受用。中国人最好是齐头并进,比翼齐飞。 
  要是有人阔了,问题也就来了,恐怕朋友也到这里“将军上马,各奔前程”了。不说妒忌病的发作,有的人过几天的脸孔可能朝天,可能横转,多看一眼也会汗毛凛凛,下次保险不敢再去看了,因为上面分明写着市侩和势利,搽抹的显然是铜臭和“浊粉”。白居易说过“与君白黑态分明,纵不相亲莫见轻”的话。应说这是朋友相交之道,于人相处之理,为什么有的生就“帐子脸孔”、“阴阳脸孔”,对有些人翻手为云覆手雨,对有些人慈悲对有些人刁?我常想,即使你一字不识成巨富,何不财大气顺些,得意而不忘形;即使你代赵公元帅行令,也何不和颜悦色些,以示不忘本色。 
  记得鲁迅先生当年写过《略论中国人的脸》,极尽奇妙,入木三分,其中先生列有一等式:“人+家畜=某一种人”。这自然别有深意在,我大胆,谨杜撰“脸色+苦冷=某种人生况味”,不知这公式成立也否?有请社会学家公裁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