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幽灵旗 作者:那多-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得下猛药。我心一横,说:“圆通让我来问你,孙耀祖他们在那里好吗?圆通要去看看他们。”
    “孙……孙……”那个声音显得有些急促。
    “还有孙怀祖、孙辉祖、孙念祖,他们在那里都好吗?”我继续说。如果这钱六的脑子真的不清楚,那么这些名字应该会让他记起些什么。
    “大爷,二爷……”
    我已经肯定,对面这位躺在床上的老人的确神志不清了。
    我微微向前挪了挪,大声问:“他们去了哪里?那面旗去了哪里?”
    “嘿嘿嘿,去了……去了,嘿嘿。”
    我摇了摇头,这里的气氛着实诡异,我心里已经打起了退堂鼓,看来是没法子从老人那里得到什么了。
    我挪回房门口的时候,听见床上咯吱一声响。回头,钱六似乎坐起来了。
    “你去吧,就在那里,去吧。”黑暗中,他的手挥舞着,整个人影也模模糊糊地扭动。
    “去哪里?”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钱六忽地干哭起来,声音扭曲。
    “你去啊,去那里,去啊。”他的手臂挥动了一番,然后又躺倒在床上,没了声息。
    我走出中央“三层楼”的时候,身上才稍微暖了一些。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是钱六在叹息孙氏四兄弟,还是因为我的问题,而给的提示呢?
    可就算是提示,也太晦涩了吧。而且就算是钱六有心提示,看他那副样子,这提示到底和最后的答案有没有关系,谁也拿不准。
    回到报社,我给上海图书馆赵维打了个电话,说我明天要去查些资料,上次查得太简单,这次想要多找一些,尤其是建造者的一些情况。
    在我想来,孙氏兄弟在上海滩造了四幢楼,又圈了一块地,动作不算小,一定会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第一次去查资料的时候,没想到围绕着“三层楼”会有埋藏得这么深的秘密,哪怕是看到照片,惊讶之余,心底里却还是没有把它提升到能和我此前一些经历相提并论的程度。直到后来采访的逐步深入,才意识到我正在挖掘一个多么大的谜团。
    如果能查到关于孙氏兄弟的记录,就可以给我对整件事情的分析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思路。
    第二天到上海图书馆的时候,赵维把我领到他的办公室。
    “你上我们内部网查吧,要是那上面查不到,我再想办法。”
    “那么优待?”我笑着,看着赵维打开网络,输入密码,接入上海图书馆的内部网。
    上海图书馆的内部网是很早就开始进行的一项工程,把馆内数以百万计的藏书输入电脑,并开发一套搜索程序以便使用者检索。这项工程的工作量实在太过浩大,虽然许多当代小说文本都能找到电子档,但更多的需要一点点地扫描校对。所以尽管工程开始了好几年,至今不过完成了小半而已。如果有朝一日能全部完成,也不会完全对外开放查阅,更不用说现在没全部完成的时候了。
    “其实系统早就完成了,现在的工作就是一点点往里面填内容。像历史文献、学术著作、地方志之类的是最先输入的,所以现在要查什么资料已经可以派上用场了。”赵维打开界面,起身让我。
    我在搜索栏里打入“三层楼”,然后空了一格,输入“孙氏兄弟”。想了想,又把“孙氏兄弟”改成“孙耀祖”。
    点击搜索。
    关于“三层楼”的记载有四条,都是老建筑类的书籍,其中就有上次看到过的那本《 上海老建筑图册 》,想必内容也差不多。
    没有同时具备“三层楼”和“孙耀祖”的信息,但有一条关于“孙耀祖”的。
    那是《 闸北一九三七年志 》。
    里面只有一句话:
    “名绅孙耀祖义助政府填邱家塘建闸北花园,二月动工,九月毕。”
    闸北,一九三七年,二月动工,九月结束,孙耀祖。从时间和地点来看,应该可以确定这就是四兄弟中的长兄孙耀祖。
    我的手指轻快地敲击着桌面,没猜错的话,邱家塘应该类似肇嘉滨,是个臭水塘,所以填塘造花园,才是造福周围居民的义举。
    可是以孙氏兄弟神秘的行径来看,会无缘无故揽下这么一档子公益事业,我怎么都不会相信。
    邱家塘和“三层楼”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吗?
    我招呼赵维,把这段记载指给他看。
    “像这样的事,当时的民国政府会有相关文件记录在案吧?”
    赵维点头:“应该有备忘录之类的文件归档。”
    “有没有办法查到?”
    “像这类的文件目前倒都保存在馆里,只是一来资料浩大查起来费工夫,二来……”赵维面露难色。
    “没问题,有当时的文件可查就行,我自己找欧阳说去。”
    要调阅这类早就归档封存的文件,赵维直接带我去查被领导知道总是不妥。我打了个电话给副馆长欧阳兴,他比较喜欢抛头露面,重要一点的新闻发布会他都会参加,所以和我照过几面,算是认识。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很痛快地就卖了我个面子,说让赵维直接带我去就是,只是不能借出馆。
    打开文献档案B馆的大门,一股故纸堆特有的气味钻进了我的鼻子,让我鼻腔微微痒起来。
    赵维把我领到第五排书柜,指着我眼前一整面的铁书橱说:“就在这里,你得自己找,我还有大堆的事要干。对了,别搞乱了,哪里抽出来的哪里放回去。”
    “当然。”我满口答应,心里却暗自发苦,这么一大堆,不知要查到什么时候。
    两小时之后,我走出上海图书馆,在旁边的罗森超市买了两个饭团吞下肚,算是解决了午饭。然后找了家美发店进去洗头发,几天没洗了,翻了一上午上个世纪的旧文献,总觉得沾了一身的书尘,头也开始痒起来。
    干洗师力度适当地抓着我的头皮,舒爽无比,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让人满足,这多么美好。
    冲完水,擦干,干洗师开始进行例行的按摩。我要求他特别在肩颈部按,用力再用力。我这样长期对着电脑的人,年纪轻轻颈椎就已经开始出问题了。
    被按得龇牙咧嘴却十分过瘾。肩膀感觉松弛许多,大脑也再次运转起来。上午的收获,使我穿越时光,开始隐约看到孙氏兄弟当年的计划。
    下午接到报社任务,读者打热线电话反映隔壁的老太太总是往家里捡破烂搞得楼道里臭气冲天。机动记者大部分时间里就是为热线电话而存在的,在没有重大采访任务的时候,我这样的资深记者也得和刚进报社的毛头小伙子们一样被热线电话接听员搞得团团转。
    采访完回到报社赶稿子,晚饭是在报社吃的。每个记者手里都有好几个报社附近的外卖电话,时间长了大家相互交流去芜存菁,剩下的都算精品。今天我叫的是东北饺子,皮薄馅香。
    回到家已经近九点,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上网,时间很快在MSN上的聊天和东游西晃中到了十点。我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能看到台湾的很多节目,每晚十点到十一点中天综合台的《 康熙来了 》是必看的节目,小S和蔡康永这对黄金搭档一唱一和,大陆可看不到这样有趣的访谈节目,千篇一律地煽情,功力越深我越冷。
    十一点的时候,我关了电视和电脑,坐到写字台前,翻开工作手册。
    这种多年前沿用到现在的格式本子是我从单位总务领的,每个记者每个月能领一本。许多记者都不会去领,因为这种本子如今看来朴素得有些难看,采访的时候拿出来记不太好看。而且这本子太小了,记者总是喜欢用大本子,这样在采访记录的时候不用总是翻页影响记录速度。
    我领这样的工作手册当然不是为了采访,这种再平凡不过的小本子,被我用来记录那些不平凡的事。
    就像记课堂笔记,在遭遇非常事件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在每天睡前把当天发生的相关事件简单记录。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帮助我理清头绪,找出线索,接近真相;二是作为我今后正式写“那多灵异手记系列”时的大纲。
    2004年6月15日,周二。
    在上海图书馆查到孙氏兄弟的填邱家塘建闸北花园工程。
    发现孙氏兄弟和闸北政府所签的备忘录。
    备忘录显示,孙氏兄弟无条件帮助政府进行这项工程。名义是自家楼下要挖防空洞,正好用挖出来的土填掉邱家塘。
    就政府看来,那只是善人行善的一个借口,无须深究。
    我用笔在“防空洞”下面画了两条线。
    防空洞?哪里会有什么防空洞。如果有的话,日军轰炸的时候为什么不躲进去?
    答案很简单,孙氏兄弟在“三层楼”区域的地下挖东西,或许是通道,但绝不是防空洞。防空洞有防空洞的标准,对每平方厘米的抗力有相当要求,不是随便挖个洞就可以防空的。所以在日军轰炸的时候,孙家兄弟会这样担心,他们怕是担心在地下进行的工程,会因为轰炸而受到影响。那个时候,他们已经离成功很近了。
    联想起钟书同的话,他在当年的一个清晨所看见的东西,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现在已经知道了。那些从楼里用手推车推出来的东西是土,从地下挖出来的土。那些工人晚上挖土,清晨把土推到不远处的邱家塘,填塘造花园。
    有了邱家塘做掩护,他们挖出来的这么多土就有了合理的去处。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从“三层楼”区域地下挖出来的土,要远远多过挖防空洞的量,如果没有邱家塘这样的掩护,迟早会有人奇怪他们的行为。
    一项公益事业,就把这个大马脚补上了。
    孙氏兄弟的计划,真是缜密周到。
    现在的问题是,要怎么进入那个地下工程?
    钟书同不知道入口,苏逸才也不知道。不肯配合自己的张轻知不知道呢?
    但无论如何,钱六总该知道吧?
    我心里忽然一动,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钱六告诉我的话里,是不是隐藏着地下通道的入口呢?
    或许,孙氏兄弟进入通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出来,他们都在那里!
    “三层楼”的地下,究竟隐藏了什么?
    我睡醒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
    虽然我天天睡到自然醒,但醒到近十二点还是极少见,连睁开眼睛都费了我好大的力气,头昏昏沉沉的。
    空气中弥散着一股异样的气味。空调开了一整晚,但这样的气味,不可能是由于空气不流通引起的。
    我努力从床上坐了起来,忽然吸了口冷气。
    有人来过!
    屋子被动过了,抽屉和橱都被打开了。我的头转向床边,我的包也被翻过。
    居然遭贼了。可是那么大的动静,我怎么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一定是那味道作怪,是迷香之类的东西吧?
    我打开窗户,让这股味道尽快散去。
    几间屋子走了走,每间屋子都差不多,能藏东西的地方都被翻过了。我检查了一下房门,没有硬撬的痕迹,现在这样技术的小偷很少见了。
    还好家里没有存折,钱都存在信用卡里,密码可不是生日,小偷就算连我的身份证一并拿去也没用,但得快点去挂失。想到接下来的一大堆麻烦事,我就头痛得快抓狂。
    报警之前,我得先看看少了多少东西。
    至少皮夹里的钱和卡都没了吧,希望他别拿我的身份证和社保卡。
    我从包里拿出皮夹子,一打开就愣住了。
    皮夹子里的各种信用卡都在,而原本的一千多元也在。
    所有的东西都清点完,我把抽屉和橱都归位,一手破坏了现场,因为我没有任何财物上的损失。
    但我的心里却一点都没有高兴的情绪,因为我还是丢了一件东西。
    昨晚临睡前,放在写字台上的工作手册,被拿走了。
    昨天我亲手关了的手机被开机了,我相信通话记录和短信一定被查看过。
    电脑被使用过,虽然用过以后被使用者顺手关机,但连着电脑电源线的接线板总开关却忘了关上。
    原来,对“三层楼”感兴趣的,并不止我一个。
    这算是示威吗?
    还是我掌握了闯入者所不知道的东西?电脑和手机里并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但那本工作手册里,却记录着事件开始到现在的经过和我的各种推测。
    我并没有受到任何直接的威胁或伤害,这样看来,闯入者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