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侨宋曳挪幌拢逵痉挪幌拢安_痴慢放不下。虽然懂了、明白了,这是你解悟,境界转不过来,你没有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什么?放下。放下要怎么样修?慢慢来,古大德常常教我们「理可顿悟,事须渐除」。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理我们明白了,事慢慢来,不能不放下。先从哪里放起?先从身外之物,这个放下就是菩萨修的布施。
诸位要晓得,菩萨修行的行门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门,这一门是什么?布施。世尊把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归纳为六大类叫六波罗蜜。这六大类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般若,叫六度。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都有,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就把这个修行方法传给我。你先要看破,你才肯干,布施帮助你深一层的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扩大布施。所以菩萨修行成佛,就是看破、放下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麻烦,一定要真干。所以老师教我们先从身外之物开始,容易舍。身外之物都是你生活必须的用具,先学著舍多余的。衣服,我衣服有多就能布施,先学什么?舍已经穿过的、旧的。旧的衣服舍掉,慢慢再进步,可以舍新的,旧的自己穿,把新的、好的布施给别人,断悭贪烦恼!布施度悭贪,用这种方式把贪心慢慢的舍掉,一下舍不容易。钱财、权力、地位乃至於田宅、妻子、儿女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一样不能舍。你的心地清净、没有牵挂了,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断干净了,所以先从身外,然后再能舍内财。内财是我们身体,身体也要放下、也不执著,绝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绝不执著用这个身体来享受五欲六尘,那错了,那你全迷了。
觉悟的人,外财放下之后,他就放下内财,放下这个身体。身体是什么?在这个世间两个作用。一个是提升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像《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个位次,从十住(这个地方还没有讲到),这十信位,从十信提升到十住,十住提升到十行,提升到十回向、十地、等觉不断向上提升,我们要用这个身体,这是自受用。如何提升?不要忘记随缘教化,为什么?教学相长。中国古圣先贤说得好,不学则无智,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不断向上提升,这是不智;不教则不仁。仁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佛法要求我们圆满的就这两桩事情,智慧圆满、慈悲是福德圆满,所以佛称为福慧二足尊。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福慧两种圆满。所以慧是要自度,不断向上提升;福是要化他,永无休止的帮助别人,教学相长。
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他的身分是老师,我们跟他这些人是学生,这个关系要搞清楚。我们跟佛菩萨关系是师生关系,没有迷信,我们向佛菩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学问,同时永无止境的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一切众生,要记住最重要的帮助是什么?是帮助他觉悟,这才真正替他解决问题。在佛法里面讲究竟觉悟是成佛,要帮助他成佛,诸位想想这个味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定要帮助他到究竟圆满的成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叫功德圆满。你帮助别人圆满了,你想想你自己有没有圆满?当然圆满,自他不二。
所以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完全正确,一丝毫没有偏邪,正知正见,那就是法身流转五道,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我们如何在众生身上见到法身?那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在众生的身上见到佛性,在众生的分上见到本善,这是功夫。在五道差别,五道众生不一样,如何能在差别里面见到无差别?见到法身就没有差别了,见到法性就没有妄想了,这是真正的功夫。
我们再看下面,「以斯义故,佛见众生举体自尽,本是法身,不须更化,大智现前」。这是真实智慧,这是佛眼看众生。举体自尽,这个尽就是圆满,尽怎么说?烦恼、习气、业障有没有?没有。因为烦恼、习气、业障全是假的。譬如我们看到这一块黄金,我们把黄金比喻作法身,现在这个黄金表面上有很多脏的东西,那我们晓得黄金本来是干净、一尘不染的,只要我们把这些脏的东西把它洗刷干净,纯金就又显露出来了。纯金就好比法性,染上这个脏的东西,这块金子这么脏,我们就把它比喻作众生,只要你把它的垢秽洗刷干净,它不就又恢复了吗?本是法身还用得著去教化吗?用不著,这是大智现前。
可是问题在哪里?「见於法身随缘即众生故,大悲摄化」。就好像我刚才比喻,我们见的这坨黄金,这坨黄金在地底下大概埋了很久,不干净,人家一般人看不出来,把它当作石头看待。我们知道要不要帮助它?要,帮助它把这些肮脏东西洗刷干净,这叫大悲摄化。现在堕落在五道里面的众生,那就是法身随缘,法身不觉,沉沦在五道里头流转。这个流转就是轮回。所以佛菩萨有义务来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宗门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故」。这一段讲的是众生,寂灭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德,众生有没有?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会没有?众生有,所以佛与大菩萨看众生尊重,决定没有轻慢的。无论堕落在什么地方,法身、法性没失去,这个事实一定要懂。也就是说他的本善没有失掉,他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具足圆满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万德万能。只是现前他的自性、他的法身被妄想分别执著盖覆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透不出来,不是没有,有,透不出来,现在不起作用,他要在五道里面去受苦报。所以说恒不异真而成立,这个成立是成立这些事相。
「是不动真际,无化而化」。菩萨示现在其中,真际就是佛性、就是法身。佛菩萨示现在六道,法身菩萨示现在六道,他有没有动?法身理体他有没有动?这个有没有动,换句话来说,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既然起心动念没有,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还会有分别执著吗?当然没有!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佛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哪有分别执著?所以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说,诸佛菩萨分别随众生之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因为你要不随顺,你就不能教化,你要想帮助他,一定要随顺他。随顺是什么?随顺是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佛菩萨的心恒住真际,丝毫没有动摇过。
所以修行,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纲领原则就是禅定,持戒是帮助修定的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修行的目标是开慧,慧要怎么开?慧一定从定开,只要你会起心动念,你有妄想执著,你的智慧就没有了。智慧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你的心水有波动,智慧就不现前。这是佛法常常把心,把真心比喻作水,你这水有波浪,你就照不清楚,智慧就失掉;如果不动,这个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心不能动,心不能有东西,心要有东西就染污了,心要动,照就失掉了;照是智慧,智慧就失掉,没有智慧了。那我们现在的心是动的,我们现在的心是染污的,被自私自利染污、被名闻利养染污、被五欲六尘染污了,染污的现象是什么?就是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疑、恶见是染污的相。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统统都是自己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佛教我们只是恢复性德而已,除这个之外,佛没有一样东西给我们。你修行到最后所成就、所得到的,统统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持戒、修定、开慧,戒不能疏忽,一定要依照圣贤人讲的方法认真努力去学习。从什么地方学起?我在以前讲过,性德里面究竟圆满是慈悲,其他宗教里面讲爱,性德无量无边,为什么古德常常给我们讲,你看他不讲真诚、不讲清净、不讲平等、不讲正觉,他讲慈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用这八个字来介绍佛教。什么是佛教?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文殊菩萨在此地问的十随是方便。
慈悲,爱心!现在人普遍没有爱心,不但对人没有爱心,对父母、对兄弟甚至於对妻子儿女都没有爱心,你说这个事情怎么办?所以有同学来问我:怎样培养爱心?怎样将自己的爱心能扩大?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我们想想我们古时候的老祖宗,培养爱心是要从小培养,古人讲胎教。母亲怀孕,言谈举止都是肃穆恭敬,为什么?影响胎儿,这真正爱他,不能有一丝毫不善,也会影响他。出生之后,这小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圣贤的正法,到他会说话、会走路那就开始教,这个时候教容易。爱心从什么地方?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那么现在我们想想看,现在母亲怀孕不知道爱小孩,小孩出生的时候也不知道教他,教导错误了,於是天性的这分慈悲爱心被埋没了。所以我们中国古人他真的他有这个爱心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父子有亲,五伦里头第一个父子有亲,从母亲怀孕真正付出了爱心。所以小孩从会说话,从会走路就要教他孝,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教孝悌。这是像我们开矿一样,从什么地方来开始挖?这是一个点,从这一个点你去挖宝去,把你自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发掘出来。
教育第一个目标,父子的亲爱永远保持,这一生不会变质,你的家教成功了,教育的基础奠定了。然后把这个爱扩大,你爱家庭、爱兄弟、爱亲友、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宇宙。逐渐逐渐扩大,就变成大慈悲,一片慈悲,这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不动真际,现身说法无化而化。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以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故,不坏假名,化即无化」。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就是随类示现,众生有感,佛就现身。不坏假名是随缘。就像文殊菩萨讲的十随,「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十随,不坏假名,化即无化。他来现身教化众生,为什么说无化?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有一切分别执著都是恒顺众生的,这叫化即无化。由此可知,这里头真的是没有执著、真的没有分别。如果是法身菩萨以上,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如果是声闻缘觉、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虽然没有分别执著,他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微细的分别,那个功夫已经相当不错了。度众生也是度自己,自他不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四卷) 2005/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4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看第二答的这一段,长行: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一句清凉大师把这里面甚深的义趣给我们说了很多,我们学教、弘教都必须要知道才能够契入境界。今天我们接著昨天《疏钞》里面的注解,「所化既空有不二,能化亦悲智不殊」。所化是说众生,众生非众生,空有不二。佛菩萨示现亦复如是,也没有例外的,所以这里讲能化亦悲智不殊,也就是悲智不二,诸佛如来与法身菩萨为我们所示现的。「不碍有而观空,方能入理,不动真而随化,方能究竟化他」。入理就是我们常讲的证得,证得什么?证得诸法实相。宇宙之间一切法,这一切法非空非有,空有不二,你在什么地方见空?你要有能力在有上观空,在空中观有,你就能契入了。空有、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要把它分做两桩事情来看,那你错了,那不是事实真相。
所以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不动真而随化。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由此可知,释迦常常来,我们凡夫不认识。他来示现什么样子没有一定,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决定是感应道交。那我们要问,众生有感,佛是不是真的来了?不能说来,也不能说不来,你说他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