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他们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样,你把它记录下来,这叫《弟子规》。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记录下来,我们称之为戒律。戒律是佛制定的吗?不是,它本来就是,一个觉悟的人完全随顺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真相,叫「诸法实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通达明了,一点都不迷惑,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与自然的法则相应,这快乐无比!所以大乘教里头「常生欢喜心」,儒家讲的「不亦悦乎」;佛法里头讲「法喜充满」,比那个不亦悦乎还要殊胜。
  所以你不从这上奠定基础,不从这上培养我们的根本,我们像一棵树,现在树根烂掉了,非常危险,倒下来,这个树就死掉了。现在要用《弟子规》、要用《十善业道》来救根,这真叫自救救他。我们自己能在这边立足,能够成就,别人看到了,他就模仿,他就向你学习,那就是利他,那就是救他;救他必须自救,自救才能救他。我们今天要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从哪里起?从我们本身落实《弟子规》做起,这就是对於现前这个社会,对於现前世界做出了真正的贡献。这是中国传统教育,这就是外国人讲的「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的根,大乘佛法的根,我们从根本,从这地方落实,自己真正得到受用。
  所以这业果都是真心现,「虽无实体,而相不同」。相是什么?相是随著人的念头不一样。我们自己的相也是如此,中国谚语常讲:四十岁之前,你这个相貌还受过去,有人讲遗传,其实不是遗传,是过去的业力;四十岁之后叫后天,后天是什么?你这四十年所造的,所造的善恶业,那相貌会变。你的心行善,相貌就善,身体好;你心行不善,你相貌就不好看,身体也不好。这是相为什么不同,道理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一集)  2005/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1
  诸位同学,「宝首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经文注解得比较长,引用经论也多。前面我们讲到《疏》的第四行,我们还把这个文念一念,从「初中初偈」这个地方念起,然后接著我们看看大师后面的开示。「初中初偈,双喻业果皆真心现,虽无实体,而相不同,次偈(次偈是第三偈)喻能生因缘相虚」,后面第四首偈「喻所生业果无实」,这个意思在前面讲得很多。现在我们看「今初」,就是第二首,就是我们读的这一首。「若法相宗,唯以本识为镜(法相宗讲的),今依法性宗,亦以如来藏性而为明镜」。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之体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就是前面讲的真心、本性。
  先把这个比喻说清楚,比喻里面讲镜子,这是什么镜子?『净明镜』,大师《疏》里面只是举了一个纲要,《钞》里面有细说。《钞》里头我们看到,《钞》是《疏》的注解,就是注解的注解。这是清凉大师慈悲到极处,唯恐后人对於他这个《疏》还是看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释,让我们后学的人省很多事情,不必去查这些经论,他都把它举出来了。所以《钞》,「亦以藏性为镜者」,不是以藏识,阿赖耶称为藏识,藏识所依的这是性,以这个为体,为镜子,比喻作镜子。「初辨定镜体」,这也分好几段来讲,「言亦以者,非拣本识,识亦喻镜」,就是此地这个经文不是讲阿赖耶识,是讲阿赖耶识的体性,用这个来比喻作镜子。但是大乘教里头像这种比喻很多,也有用阿赖耶识比喻作镜体。「故楞伽云」,这《楞伽经》上讲的,「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楞伽经》里面讲的「明镜」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本识。
  这个几句说得中下根性的人容易懂,这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六道,包括我们现前所有的这些现象、境界都包括在其中。你看今天科学家,用了多少人力、多少时间在这个地方探测研究,寻找宇宙的奥秘。宇宙从哪里来的?一直到现在,说法很多,都没有定论,都是在猜测,谁也不敢说哪一种是确实的;但是佛经里面说的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佛经是不是像一般宗教典籍里面所说的神造的?佛经里头没有这个说法,佛经里面讲「心现识变」,所以心跟识都可以比喻作镜体,这个明镜之体,都可以;用识比喻作明镜之体意思浅,用性(用识性)说得就深了。这是说能现的,这个诸位要记住。
  我们眼前所有的境界,能现是藏性,它当中起变化这是藏识,在这个地方不用藏识而用藏性。所以他底下说「但法相宗,不用如来藏为镜,今双用二义,故致亦言,言如来藏为镜者,起信论释本觉内体相合」。它怎么说法?它说「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就像净明镜一样,这个四大跟虚空相等。四大是什么?第一个是「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这是从体上讲的,如实空,真空;体,真空里面什么都没有。
  宗门,你看《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这个话是因神秀大师这首偈而说的。神秀大师的偈颂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神秀大师讲的一首偈。六祖就把它改了一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什么?说的是现前所有一切境界相。你看,神秀说这个相有,完全是著在「有」上说的,而能大师说的是「空」;诸位必须要知道,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那为什么神秀大师说有?神秀大师著了相,能大师离相。你看即相离相,并不是相没有,相有,相摆在面前,当相即空,这就见到真相;空有是一不是二,体是真空,相是幻相。
  相怎么来的?他第二句就说了,所以第一句如实空这是讲体,第二讲「因熏习镜」,因熏习镜就是「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於中现」。我们看这个就很容易懂,看前面那个就不懂,殊不知前跟后它是一不是二。这里讲四种,一而四,四而一,一桩事情四个说法,四种说法说一桩事情。这个事还要用比喻来讲,不用比喻来讲我们很难懂。譬如我们现前在电视机面前,诸位看到电视机萤光幕上现的色相,前面讲如实空,那是讲什么?是讲萤幕,萤幕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们打开频道,现相现前了,现相现前我们要问,这个现相有没有离开萤幕?没有,现相跟萤幕融合在一起,你有没有看到萤幕上没有东西?虽然色相现前,萤幕上还是没有东西;萤幕是体,现相是起作用,体跟用是一不是二。
  你说现在我们在这萤幕上看到法师在讲经,看到法师的样子,这种看法就是神秀大师的看法;惠能大师的看法就不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相离相。不是说相没有了,你才晓得电视萤光幕上什么都没有,正在现相的时候,也知道萤光幕上什么都没有。相是什么?幻相,相不是真的,相刹那生灭;萤光幕是体,体是自性、实性,实性不生不灭,虽现一切相,於它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它并没有被污染。
  这些事情统统在我们眼前,决定没有离开我们六根面对的这六尘境界,没离,必须要知道,外面境界不是实在的。那我们现在能够见外面境界的六根,我们根中之识、根中之性,你说这是真的是假的?大乘教里头学多了,经教里头有答案,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绝对不是说这是真的,那是妄的,那你就错了;这是真的,那是妄的,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看《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讲的,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觉悟,什么时候到不二,你就真正觉悟了;你还在二里面,你没觉悟,你是凡夫。真正觉悟了的时候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里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的时候万法是一,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经上常讲真谛、俗谛,这二谛,二谛不二,我们在前面读过。从阿赖耶识,从识来讲是俗谛,正是因薰习这个镜,镜是比喻,就是阿赖耶识里头种子它起现行,所以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现前,就像电视萤光幕里面的色相,它现前了。所以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怎么样能看出不二,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你的智慧也现前,德用无量无边。现在我们要问,要怎样才能入不二?没有别的,佛祖教给我们的方法,「放下」。你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入不二。今天我们为什么看什么都落成二三?诸位要知道,分别、执著里头才有二三;离妄想分别执著,到哪里去找?一都找不到,还会有二吗?一也不可得。由此可知,我们这个迷,迷在哪里?就是迷在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说了很多。
  我们读经、听教不开悟,什么原因?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我们在经典、在古人注疏看到很多,听佛讲经、听祖师大德讲经,他就开悟了。听佛讲经的,诸位在经典里面读到;听祖师大德讲经的,《坛经》是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他们听经学教会开悟,我们为什么不能?一般讲根性不一样,他们的根利,我们的根钝。这个话说得没错,也说得很明白,可是我们现在人听不懂,听不懂就是不契机。我们是现代人,面对著大家也是现代人,我们要知道现代人的根性要用什么方法来教。六祖惠能大师、印光大师教不了现代人,他生在那个时代,教那个时代人行,教现在人不行。所以佛菩萨要来到我们现在,应化在这个世间,示现的是现代人,才能够帮助现代人,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现在人我们应该怎样讲,大家才好懂?那些人听了,他真的就把分别执著放下,就开悟的,所以讲利根。我们这什么叫中下根?听了之后毛病习气还是在,还是放不下!或者可以说,当听的时候,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好像明白了,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好像是懂了。听完之后,出了讲堂,毛病习气又现前,刚刚那一点点似乎悟处完全不见了。这是我们现前的现象,我们要懂。不是没有悟处,有!你悟的时间很短,刹那之间,或者是几秒钟、几分钟,妄念又起来,分别执著又起来,特别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这一点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的烦恼习气多重!这些东西障碍我们的悟门,所以我们不觉悟,解悟尚且不能,何况是证悟。
  我们真正要想成就,应该怎么修学法?那就是我们要相信佛陀,「信为道元功德母」,相信佛有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他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我们只要能够依教奉行,逐渐逐渐走向悟入的道路。这个善巧方便头一个就是持戒,现在人一听到持戒就摇头,持戒就是守规矩。为什么?这些规矩都是帮助你淘汰你的烦恼习气,恢复你的性德,你说这个东西重不重要!我学佛,我学佛的理论,我可以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得意忘形,结果怎么样?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真实受用得不到。
  受用最明显的,身心清净,妄念不生,这功夫成就。我们现在在学习过程当中,你总得要妄想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少,那就有进步!妄念少,你智慧一定增长,所以烦恼轻,智慧长。烦恼怎么轻?你对於世缘要看得破,要放得下,真正相信经典里头所说。用什么方法看破?《金刚经》好,帮助你看破,《心经》更好,文字少,我们总结的就更少,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们想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不是说的这十二个字?《金刚经》是不是说的这十二个字?我们要常常把这个放在心上,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人一切物接触,心里头念头才起,执著的念头、分别的念头,古大德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一定会起念头,你不起念头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就不是凡人。凡人在六道里头无量劫的流转,你怎么会不起念头?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念头起是一定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什么觉?提起观照!般若观照,这十二个字非常管用,「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贪瞋痴的烦恼自然就息掉,你那个患得患失的心自然就没有了,不可得!我们的身不可得,我们的妄心不可得,妄心说到究竟处就是阿赖耶,不可得。你以为阿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