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德尔·哈特在1925年~1938年间利用担任《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
事记者的便利,宣扬机械化陆军理论。他认为,进攻方必须具有很高的进攻速度和
进攻深度;进攻速度越快,进攻纵深越大,就越能打击敌人的神经中枢,造成敌军
的崩溃。
然而,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观点被一些人视为异端邪说。他们认为,建立这
样的军队耗资巨大,在平时也难以维持。好在英国军内军外有一大批坦克的支持者,
所以,英国陆军大臣于1926年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将在陆军建立机械化试验部队,
这是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指挥官就是一直为坦克发展鼓气与呼吁的富勒少
将。
富勒上任后却大失所望,所谓的机械化试验部队早期只是一个步兵旅,没有任
何机械,而且,富勒还要兼任英格兰最大的陆军基地——提德沃斯要塞的司令,吃
喝拉撒睡无所不包,根本没有时间从事机械化部队的试验。性急的富勒后来竟为此
而辞职了,一于起了原先的参谋工作,潜心于《野战勤务条令讲义·第二卷》的写
作,在书中继续他的坦克理论研究。
尽管富勒辞去了“机械化试验部队”指挥官的职务,但这个部队还是在困境中
成立了,由河林斯上校担任指挥官。但是,其后的演习却暴露了许多困难,英国人
在坦克与其他兵种的协同和坦克的可靠性等难题面前后退了,转为建立只有坦克的
装甲部队,并主要使用故障率低的轻型坦克。这一改革的结果是剥夺了坦克部队的
左膀和右臂——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
这之后,英国的装甲兵在以后的3 年里停滞不前,直到1934年才又组建了一个
包括有步兵和炮兵的坦克旅。这一时期,英国陆军根据1927年~1928年的演习和经
验,编写出《机械化装甲分队的条令草案》,设想了旅一级和师一级装甲部队的组
织结构。然而,这一草案在英国没有遇到知音,无人问津。后来,一名英国上尉将
这份草案连同维克斯公司的新型坦克方案一同卖给了德国人。英国人无论如何也不
会想到,这份在英国无人问津的草案后来竟成了德国军官的必读书,成为德国坦克
部队崛起的“圣经”。
德国陆军最早看到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等人的文章时,德国部队还没有什么坦
克。德国坦克部队指挥官古德里安用包着木板的汽车代替坦克进行演习,并在演习
中提出建立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师的主张。古德里安指出:只有与坦克伴随的兵种
的速度和越野能力达到坦克的水平时,坦克才能发挥出其威力。坦克应在由诸兵种
组成的部队中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只能配合坦克。坦克不能在步兵师中使用,相
反,装甲师中要有能让坦克发挥威力的兵种。
不过,性格冲动的古德里安的言行同样受到了一些高级将领的反对。然而,希
特勒上台后,有一次参观德国新武器,古德里安乘机向他展示了还在组建之中的装
甲部队的风采,令希特勒大开眼界。希特勒看到了一个摩托车排、一个反坦克排和
一个工型坦克排,他对部队的行进速度和准确执行命令的能力很欣赏,他高兴地对
古德里安说:“我能用它们,我需要的就是这些!”
希特勒的认可使古德里安的计划顺利实现,1934年,德国成立了装甲部队司令
部。1935年,德国第1 、第2 、第3 装甲师成立,之后,又陆续组建了一些装甲部
队。1938年秋,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担任新设立的“快速部队司令”,并将其军衔
晋升为装甲兵上将,统领所有的装甲部队、反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和骑兵。
德国“快速部队”几乎按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设想建立,其装甲师以一个坦
克旅为核心,外加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一个机械化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
个摩托化工兵连、一个乘装甲车和摩托车的侦察营。由于其内部各兵种齐全、均衡,
从而成为一支以坦克为主,可以独立作战,具有强大快速突击力的部队。这之后,
希特勒就是用这些“快速部队”实施“闪击战”,从而使盟军受到重创。
模仿拖拉机的坦克履带
大家都知道,现代坦克大多都是采用履带运转驱动车身前进的,所以,履带成
了坦克的象征。
为什么使用履带呢?原来,普通的车轮在野外松软的地里很容易下陷和打滑,
更无法越过一些突起的石块和田埂。所以,早期的轮式车上都备有木棍、木板,或
在车轮上缠有防滑的铁链,以预防下陷和打滑。
然而,备有木棍、木板不仅不方便,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从根本上解决轮
式车辆的越野行驶问题,人们开始研究解决下陷和打滑的方法。
经过人们的多方研究和试验,人们终于发现,轮式车辆的车轮之所以在较软的
地面上会下陷,是因为车轮着地面积太小,因而单位面积的地面所受的压力就大,
特别是在车辆本身很重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就变得更大了。人们在车轮下垫木板,
木棍之所以能解困,也是因为木板、木棍能增大车辆与地面的着地面积,从而减少
了地面所受的压强。
有了以上实践和理论思考,人们产生了这样一个奇思妙想:采用有挠性的绳索
或活动关节,把许多板块联结成环形的带,再用这种环形带来围绕车子的前后轮,
就可形成一条无限长的环形轨道。车辆运转时,一面向前滚,一面用滚动的前轮自
动铺设轨道。车轮在轨道上滚过以后,轨道又沿着后轮自动卷起来,再从轮子上方
回绕到前轮,以等待重新铺设。这样,周而复始,循环铺设,就形成了无限轨道,
从而使车辆轻松自如地驶过泥泞地区。
履带的设想最早出现在1770年,英国人理查德·艾德治福最早提出。1837年后,
俄国人查格良斯基和布林诺夫分别获得了设计“无限轨道”拖车的专利。特别是布
林诺夫设计的“无限轨道”拖车,在1880年进行试验时,仅用两匹马就拉了200 块
砖和30多人,总重竟达9 吨。
布林诺夫的“无限拖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然而,他没有满足,他以履带拖
车为基础,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履带式蒸汽拖拉机,这种履带式蒸汽拖拉机是
在5 米长的拖车上装了两部蒸汽机制成的,这两部蒸汽机分别带动两侧的主动轮,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履带式车辆的转向问题,当两侧的主动轮速度不同时,车辆就会
转弯行驶,其转弯的道理与人走路的道理一样:当左侧的速度慢、右侧的速度快时,
履带就会带动车子向左转;反之,车子就会向右转。
1874年,法国人布依扬研制成功了“无限轨道”火车,并取得了专利权。这辆
“无限轨道”火车共分8 节,由铰链连结,因而可以拐弯行驶,全车重120 吨,搭
载士兵200 人,由40马力的蒸汽机推动,速度可达每小时10千米。车上装有16门大
炮,炮管从车周围开的射孔中伸出,可以在行驶中进行射击。然而,这种“无轨道”
火车尽管火力强,速度快,越野性能相对较好,却没有被法国军事部门看好。法国
军界对这种“无限轨道”火车置之不理,很快,这种车便销声匿迹了。
20世纪初期,内燃机出现了,履带式拖拉机焕发出生机,不仅在农业领域获得
广泛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履带式拖拉机被用来牵引重型火炮,发挥了作
用。
英国人研制早期坦克“小游民”时,其参照物就是刚从美国进口的‘布劳克”
拖拉机。生产时,实际上就是在“布劳克”拖拉机上加装一对加长了的拖拉机履带,
把锅炉钢板钉在角铁架上,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箱子,然后把箱子安装在拖拉机上,
这就成了“小游民”坦克。
履带从此从拖拉机转到了坦克雄伟的身躯上,后来,履带甚至成了坦克的象征,
而拖拉机上反而越来越难以见到履带的身影了。
克里斯蒂和他的坦克悬挂装置
大家都知道,人的两条腿和躯干之间的连接处有一种缓冲组织,这种组织富有
弹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少人体受到的震动。坦克上也有一种缓冲组织,是
一种弹性元件,它悬挂在负重轮轴上,可减少车体受到冲击和震撞,这种弹性元件
的总和,就是人们所说的悬挂装置。
真正有意识研制的坦克悬挂装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美国的一
些生产厂家和坦克设计师铆足了劲,千方百计地设计性能更加优越的坦克。在这里
面,有一个名叫沃尔特·克里斯蒂的工程师,1919年,他设计出他的第一辆坦克,
他首先在这辆坦克的两个负重轮上采用了平衡悬挂装置,并且还加设了弹簧。这种
平衡悬挂装置使他的坦克比同时期各国坦克在平衡方面要先进得多。
不过,尽管克里斯蒂设计的坦克加装了悬挂装置,当时的军方并没有意识到这
一点。美国军方在观看了样品后认为,尽管克里斯蒂为他的坦克设计了两个炮塔,
但他的炮塔却不能做360 ”旋转,而且,这种命名为M1919 的坦克发动机功率较小,
行驶速度太低,所以没有订货。
1921年,克里斯蒂对M1919 进行了改造,不过,这次他仍然没有在坦克上安装
旋转炮塔,所以,军方再次冷落了他。
倔强的克里斯蒂没有悲观失望,而是重起炉灶,再一次埋头从事新坦克的设计
工作。到1928年,他成功地设计制造出一辆新的坦克M1928 ,这一次,M1928 坦克
的炮塔终于可以做360 度旋转。
由于M1928 满足了军方的要求,所以,看过试车表演后,美国军方当即向克里
斯蒂订购了5 辆样车,这种坦克就是名留史册的“克里斯蒂”坦克,当时,人们把
这种坦克命名为“T3克里斯蒂”坦克。
军方的肯定令克里斯蒂兴奋异常,他专门筹建了生产这种坦克的美国轮履式车
辆有限公司。1931年,该公司共生产了9 辆坦克,除美国订购的5 辆外,另4 辆坦
克中有2 辆为波兰订走,有2 辆卖给了苏联。
“克里斯蒂”坦克外形独特,其车头为尖楔的形状,已初步具备了倾斜甲板的
良好的防弹外形。该坦克最为过人之处仍是它的悬挂装置,因为悬挂装置的出色,
才使“克里斯蒂”得以名留史册。
“克里斯蒂”坦克首次采用了4 个大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后置,没有早期坦克
用于转向的托带轮,将负重轮和车体之间用大型螺旋弹簧相连,最后的一个负重轮
处于水平螺旋状态,从而提高了负重轮的行程。当它的第二负重轮处于高度压缩状
态时,其余的3 个负重轮仍然处于伸张状态。这样,就使得它在行驶中可以达到每
小时44千米的高速度。而同时,“克里斯蒂”坦克在履带损坏后,负重轮仍可正常
行速,而且行驶速度更快,在路面状态较好时达每小时75千米。
不过,“克里斯蒂”坦克的弱点不久就暴露出来了。它的操纵系统不灵活,并
且由于悬挂装置全都拥挤在车内,使得车内空间狭小,此外,还有它的履带寿命较
短,只有在轮式运行时才能达到高速,而轮式运行是无法越过障碍的等。
由于有这么多缺点,美国军方不久就对“克里斯蒂”坦克失去了兴趣。
被美国军方抛弃了的“克里斯蒂”坦克在美国受冷遇后,却在苏联遇上了知音,
苏联于1936年研制的BT—7 快速坦克的行动部分完全照搬了克里斯蒂的设计,后来
苏联生产的T —34中型坦克和英国生产的“十字军”巡洋坦克也全面模仿了它的悬
挂装置,后来,克里斯蒂的悬挂装置竟普及到几乎所有的坦克甚至汽车上,难怪人
们念念不忘他的贡献呢!
诺门坎坦克包围战
苏联对于坦克的认识是反反复复的。苏联人曾经解散过陆军机械化军,但不久,
又组建了坦克旅。正因有了坦克旅,才使苏军在1939年夏天得以大败日本军队的王
牌,造就了一代英豪朱可夫。
朱可夫原是沙皇军队中的一名军士,在内战中加入苏联红军的骑兵,后来分另
担任骑兵师师长、骑兵军军长。
尽管朱可夫长期在骑兵部队工作,但他一直对坦克和装甲兵极感兴趣,曾多次
组织自己骑兵师里的坦克团进行快速纵深进攻演练。1938年底,由于不少高级将领
在苏联大清洗运动中人头落地,刚满42岁的朱可夫被任命为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
然而,好景不长,大清洗运动的罗网也向他逼近。
正当人们为朱可失命运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