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3年5月12日,罗斯福、丘吉尔和他们的军事助手在华盛顿举行代号为“三叉戟”的高级军事会议。中国方面代表宋子文和史迪威、陈纳德参加了会议。中方提出实施“安纳吉姆”计划,英方断然拒绝。丘吉尔宁愿绕过缅甸,进攻苏门答腊的尖端和马来亚的槟榔岛,〔6〕也不愿进攻缅甸。美国太平洋海军司令尼米兹也认为没有必要夺回缅甸。但马歇尔和陆军方面则坚决支持史迪威的立刻反攻缅甸的计划。由于中国坚持原议,英方又坚持反对,美国转而采取折中态度,于5月20日作出以收复北缅为目标的“茶碟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一、 尽先集中可用物资于阿萨姆缅甸区域,以建立及增强通达中国之地面设备,期于秋初达到每月1万吨之运输量,同时扩大阿萨姆航空设备,使达到下列目的:甲,加紧对日空战;乙,增强(维持)美国驻华空军;丙,支持对华空军补给物资。二、 积极准备自印度莱多、因帕尔和中国云南入缅之中国军队作战计划,以打通滇缅路为目标;陆、空有力攻势将于1943年雨季结束后开始。三、 水陆夹击阿恰布、兰里岛。四、 打击日军在缅交通线。〔7〕这个计划所规定的进攻目标、路线和兵力部署,同韦维尔最早向史迪威提出收复缅北的计划内容如此一致,显然是美国迁就英方的主张、无视中国意见的结果。这将使中国军队承担着反攻缅甸的主要任务,而英军反被置于策应、协助中国军队作战的“客军”地位。“安纳吉姆”计划遂被搁置一边,后来在历次会议上都是一再提出、一再被搁置,终遭扼杀。    
    3个月后,“四分仪”会议于8月19至24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罗斯福、丘吉尔各率庞大的幕僚队伍赴会,而中国竟未被邀请,只在会议行将结束时邀宋子文与会。经协商后,在对日战略上达成一致意见,作出两项决定:一是打败德国后12个月内必须击败日本,二是美国向太平洋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进攻。对反攻缅甸的问题,美、英也达成了妥协:仅以夺取密支那、实兑和兰里岛为作战目标;至于在缅南水陆夹击的两栖作战,视缅北战局进展情况再作决定。同时决定成立东南亚战区统帅部,统一指挥反攻缅甸的作战。以蒙巴顿为总司令,史迪威为副总司令。这种妥协,使英国长期以来企图缩小“安纳吉姆”计划的努力成为现实。由于会议内容与中国有直接关系,会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致电蒋介石,说明建立东南亚盟军统帅部的必要性及远东太平洋的战略,表示派蒙巴顿去重庆当面向蒋陈述会议的精神,共同商讨反攻缅甸的具体计划。1943年10月9日,蒋介石在黄山与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蒙巴顿、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等研究反攻缅甸的具体问题。中国方面出席会议的还有何应钦、宋美龄、商震、刘斐等人。蒙巴顿传达了魁北克会议关于反攻缅甸的决定,说明以攻克缅北地区为主,军事行动以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为主,以英印军为辅,由英、美、印组织有热带丛林作战经验的士兵2万人组成突击队,破坏缅南日军的交通线,攻击日军后方指挥、后勤机构,以策应缅北作战。萨默威尔向蒋介石保证逐步增加空运量,到达每月1万吨。蒋介石在会上一再强调反攻作战的成败关键全在海上,必须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才能获得胜利,希望英国组织强大舰队控制缅甸和新加坡间海面,打击日军增援力量,南北夹击,决不能让中国军队孤军深入缅北,再蹈前车之辙。〔6〕蒙巴顿答应尽快准备进攻缅南。蒋在会后指示何应钦:云南中国远征军的动用一定要谨慎从事,英、美不控制孟加拉湾、不从缅南配合,不单独进攻。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最高军事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惟一一次有中国政府首脑参加的盟国战略会议。会议开始后,首先由蒙巴顿报告反攻缅甸作战的“锦标保持人”计划。计划仅以攻占孟拱(今译为“莫冈”)、密支那、八莫为作战目标,既未规定攻占孟拱、密支那、八莫后的作战行动,也未提及缅南两栖作战、水陆夹击,甚至也未赋予进攻部队以攻取曼德勒的作战任务。这同蒋介石10月19日在重庆接见蒙巴顿和萨默威尔时的指示及蒙巴顿当时的应承相左。蒋介石当即指出:缅甸、华北、东北都是日军生死攸关、必然拼命死守的战略要地,而缅甸则是亚洲战局的钥匙;反攻缅甸就必须:(1) 南北缅水陆同时夹击;(2) 安达曼岛必须夺取;(3) 曼德勒尤应攻占,而且必须维持对华每月1万吨空运量。美国参谋长们竭力主张接受蒋介石关于南北缅水陆夹击和夺取安达曼岛的计划。丘吉尔坚决不接受。罗斯福热烈支持他的参谋长们的意见,不顾丘吉尔的反对,答应了蒋介石的要求,向蒋介石保证:美国可以拨出登陆艇,几个月内在孟加拉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两栖作战,海军在南缅与陆军在北缅同时作战,南北夹击。罗斯福并同意蒋介石提出的装备中国90个师的计划以及向中国贷款10亿美元的请求。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开会。丘吉尔获得斯大林关于在打败希特勒后对日作战的承诺后,更加强烈地主张取消水陆夹攻缅甸的计划,迫使罗斯福放弃了美国三军参谋长一致决定的战略,更一笔勾销了他本人对蒋介石的亲口承诺。丘吉尔于12月7日致电蒋介石:取消孟加拉湾两栖作战的“海盗”计划。一再被搁置的反攻缅甸、收复全缅的“安纳吉姆”计划终于被扼杀了。    
    与此同时,蒙巴顿将其拟定的反攻缅北作战计划交给了中国战区统帅部。计划的主要内容为:〔9〕    
    1. 阿拉勘方面    
    第15军团(印5师、7师、81师欠1个旅)在吉大港集中,预定1月15日进出于瞒倒及布堤当之线。本方面作战目的,为掩护吉大港及加尔各答之安全,相机占领阿恰布(实兑)。另以81师之一旅向Palewa(帕里瓦)进出,掩护军团之侧翼。吉大港北方控置26师及81师之1旅为预备队〔空军准备(空运)〕。    
    2. 因帕尔方面    
    第4军团(英17师、20师、23师)在因帕尔附近集中,预定1月15日进出于钦敦江西岸,2月15日以一师由尤瓦附近渡河。另外,远程突击队于2月15日以一队进出于于高、保克、巴可库、敏扬等处曼德勒后方,截断敌人交通;一队(由马隆出发)于2月底进出于温托、靠岭地区,截断因道后方交通,3月中旬向因道攻击,协力降落旅占领因道飞机场;一队(由莱多附近出发)于3月15日分向孟拱及因道攻击,协力中国新1军占领孟拱,并协力降落部队占领因道飞机场;3月15日以降落伞部队一旅,协同突击队占领因道飞机场,然后以空运1师(第50师)占领因道,与莱多南下之中国军会师。    
    3. 莱多方面    
    中国新1军于3月15日进出于孟拱、密支那地区,4月间以主力占领八莫,1师向卡萨与英军会师。中国方面远征军于3月中旬进出于腾冲、龙陵,4月间向八莫、腊戍攻击,预定4月间中英军到达腊戍、八莫、卡萨之线。    
    4. 美军突击队    
    预定于4月间以滑翔机在八莫、卡萨南侧地区降落美军突击队3000人,向腊戍、苗谋等地区进攻,协力中国远征军作战。    
    以后盟军反攻缅甸的作战,基本上是按照这一计划实施的。但由于日军发动了因帕尔作战,缅北方面基本上形成中国驻印军单独进攻局面,而蒋介石又不肯过早使用远征军,所以反攻缅甸的作战在时间上有所推迟。    
    二、 中国驻印军、远征军的组建及整训    
    (一) 驻印军的编成与训练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失败之后,史迪威、罗卓英远征军司令长官部600余人及孙立人的新38师4000人于1942年5月下旬先后退至印度的因帕尔。杜聿明率第5军军部及新22师4500余人亦于8月间撤至印度的迪布鲁加尔。    
    6月15日,史迪威晋见蒋介石,再次提出《在印组织训练中国军队计划书》中所提建议。蒋介石同意史迪威的建议,指令他负责与英方谈判的有关问题。6月24日,蒋介石指令史迪威任这支训练部队的司令,罗卓英为副司令,同时还答应空运5万部队去印度训练。7月16日,史迪威和罗卓英分别被正式任命为中国驻印度军队的正、副总指挥。史迪威经与印度政府及韦维尔反复协商,韦维尔同意将曾关押过2万意军战俘的兰姆伽兵营划为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美国由于不愿向缅、印地区派兵,因而全力支持史迪威的训练计划。英、美最后达成协议,由英国租借物资为中国军队提供膳食、薪饷,美国则提供武器装备及负责训练。    
    8月初,在印的中国军队先后进入兰姆伽营地,共约9000余人,番号仍为“中国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下属新22师和新38师。此时杜聿明已奉调回国。8月3日,蒋介石命史迪威负责组建中国驻印军,仍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总指挥。自9月起,逐日向印度空运官兵450至600人。由于美方体检时淘汰较多,至年底仅有3.2万人运至印度。    
    10月底,蒋介石再调罗卓英回国,并撤销副总指挥部,将驻印军改编为新编第1军,下辖仍为新22师和新38师,任郑洞国为军长。1944年初,蒋介石又命新30师空运至兰姆伽,编入新1军接受装备和训练。同年4月,又调第14师和第50师入印,亦属新1军建制。8月(攻占密支那后),重设副总指挥部,由郑洞国任副总指挥,同时将5个师分编为2个军,孙立人升任新1军军长,廖耀湘升任新6军军长。新1军下辖新30、新38师;新6军下辖第14、第50师和新22师(其指挥系统如附表8-2-2)。10月间,史迪威因与蒋介石有矛盾,被调返美,魏德迈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驻华美军司令,索尔登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    
    中国驻印军以师为战略单位,每师辖3个步兵团及师直属的师部连、特务连、搜索连(由乘马骑兵及乘坐自行车、摩托车的便衣侦察排组成)、炮兵指挥组(由指挥连和1个汽车牵引的10.5厘米榴弹炮营、2个骡马驮载的7.5厘米山炮营组成)、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教导营、军械保养连、卫生队和野战医院。    
    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及直属的团部连、特务排、搜索排、迫击炮连(8.2厘米轻迫击炮12门)、战防炮连(3.7厘米战防炮8门、5.7厘米战防炮4门)、通信连、汽车连、兽力输送连、卫生队。   
    步兵营辖营部连、战防排、通信排及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    
    全师编制官兵1.5万人,各种车辆300余辆,骡马千余匹;拥有10.5厘米榴弹炮12门、7.5厘米山炮24门、5.7厘米战防炮12门、3.7厘米战防炮24门、8.2厘米轻迫击炮36门、6.0厘米迫击炮162门、重机枪108挺、轻机枪360挺、火焰喷射器85具、携带式火箭发射筒108具、冲锋枪和卡宾枪400余枝。师的火力、通信能力和机动性,比较第一次在缅甸作战时都有明显的增强。    
    中国驻印军的直属部队有教导第3团,独立步兵第1团,炮兵第4、第5、第12团,重炮第11团,工兵第10、第12团,辎汽第6团,兽力辎重团,特务营,独立宪兵第2营,独立通信兵第3营,独立工兵第1营,高射机枪营及战车指挥组(战车第1、第2营,每营装备轻战车84辆、5.7厘米战防炮12门),战车训练班(战车第3、第4、第5、第6、第7营)等。    
    兰姆伽训练中心于1942年8月26日举行正式开训典礼,至1944年1月训练结束,受训结业军官2626人、士兵29667人。军官接受战术和作战技术以及参谋业务等训练,士兵接受各种技术兵器的使用及战斗动作训练,特别重视丛林战和炮兵战术及射击等科目。官兵体质、战术素养和战斗技能都有明显提高。    
    (二) 远征军的重建与整训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失败之后,除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等撤至印度外,主力均转移至滇西。为加强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