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可汗时代-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朝代,是所有中国人最自豪的光荣与梦想。也许三百年的唐朝没有周朝八百年的长寿,但是三百年的时间,凝聚了它灿烂多姿的风采,足以令人赞叹称奇。这是一个华丽雄奇的舞台,上演了一出生动的话剧,话剧里的人,或英武,或机智,或风流,或慷慨,或儒雅,或豪迈,或卑鄙,或强悍,可残忍,人物脸谱之众多丰富,胜过任何一出可以演出的戏剧。唐朝,堪称古代中国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本书带领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随着不同人物的转换,踏上这条登峰之路,看一看这座高峰的神采,让我们一起熟悉和了解大唐各个领域的热血群英……。
  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
  近代学术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论述过做学问的三层境界:
  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以此来对应太宗三个镜子的理论;竟可如此契合:对镜整衣如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古为镜;则需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苦读之下;自然会憔悴;自然会衣带渐宽;以人为镜;它山之石可攻玉;吾日三省吾身;避开心的闹市;耐得住灯火阑珊处的清冷;才可得修身之道。当然;也只是歪解罢了……
  不过;唐朝的发展似也可如此歪解一把:
  秦汉风云;魏晋扰攘;俱成为烟云飞逝;数百年的纷乱过后;公元七世纪初;北风凋了江南玉树;天下归一;以后的统一走向总算定了。只愿前方是一个太平盛世。可怜秦隋短寿;汉唐长久。衣带缢死君王;憔悴岂独伊人;悔不悔;雷塘半亩;消不得;白骨荒原。数百十场战;几万千人死;生民肝脑;豪雄洒血;待得别家王气阑珊尽;活下来的人心抬眼一瞥;已是一番新朝气象。
  新朝气象;慢言贞观;闲话则天;何况还有一个说不尽的李隆基;就是向来不为人看重的肃宗、代宗;也都潇洒走一回。
  这一切;皆来自于唐的开明、开放;来自于它的自信、自强;来自于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壁立千仞的气魄。它不惮敞开自己的门;而愿意接受四面八方的来者;它用自己真实的雄浑;征服了它的一个个对手。
  当突厥颉利可汗被俘的捷报传来;四夷君长纷纷请求太宗成为他们的天可汗;太宗慨然接受。此后;唐朝的皇帝们一代代也都被这样尊称。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这不是虚名;这是号令四夷君长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个时代属于天可汗;这是个天可汗时代。
  它独步于历史的天空;没有哪个原王朝像唐一样;从建国之初就具备了征讨四方的实力。刚从战争走出不久;几乎一下子迈上了发展的道路。熬过了连续三年的天灾;只有十来岁年纪的唐;居然一战而灭掉了东突厥。就这样;一个梦幻般的时代不可抗拒地来了。沙漠那迎西风而啸的白马;怀想的可是逝去的高昌古国?如霜的月光映照着三座受降城;记载了唐那一次的胜利……
  虽然经过了安史之乱的转折;纵然天可汗们的表现欠佳;但唐依然保持着帝国的余威。有这样一个事实:后来建立辽国的契丹和建立西夏的党项;终唐二百八十九年都没有立国。可见即使是被人挟持只剩下虚名的唐朝末代皇帝;仍然有一定的威力;如此说来;并没有枉称天可汗。
  这个天可汗时代;无论盛;抑或纷乱;无论欢欣;抑或悲哀;无不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它有灿烂辉煌的文明;雄视八方的豪情。江山代有才人出;文人们唱着高亢嘹亮的歌;漠漠水田飞白鹭;如此的诗情画意点缀着盛世的太平。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唐留给我们太多的记忆。法门寺的千年地宫埋藏着世界仅存的佛指舍利;莫高窟刚柔并济的飞天述说着他们的神话;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再现着武则天雍容的美丽;唐三彩简单明快的颜色跳跃着唐人的活泼乐观;还有昭陵前的六骏、乾陵下的天马、芙蓉园、华清池、雁塔、佛光寺……即便是到现在只存有遗址的明宫;它的复原图也足以令我们惊讶赞叹。它金碧辉煌、无比华丽;不难令人想像出它当年伫立在世界级都市长安城的风姿;回首再望面积只相当于明宫三分之一的明清故宫紫禁城;不免生出些许感慨。
  胡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此话固然有偏激之处;却也不得不承认它的道理。毫无根据的编造犹如给历史上了一层浓艳的妆;无论初看细看都毫无美感;反而令人低头叹息;过于学术的著作固然庄重认真;但严肃的素面朝天却又让人不敢亲近。淡然雅致的装点;无疑更能让人清新爽悦的欣赏。笔者希望用笔墨呐喊出心灵的感慨;为这段历史摄下别样的风采。若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教;但愿这本书;不会令您失望。
  徐磊
  2005年9月1日

  乱世群雄(上)
  在开始正式写初唐人物之前;还是先说说几块唐朝的垫脚石。
  李密
  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并非是从隋炀帝手夺得天下;而是在平定群贼之后才定于一尊的。李唐确实没有和隋炀帝正式交手;主要是隋炀帝在江都根本就不想回来;倒省了攻打长安的李渊父子不少麻烦。不过;李渊在一年之内由太原到长安称帝;除了他的两个儿子、众将士以及像李三娘这样的巾帼英雄之外;还有一个功臣是李渊未曾赏过的;即李密。
  隋文帝杨坚像
  李密参加了杨玄感的起义;失败后辗转去过几个地方;最后在瓦岗落脚。李密在瓦岗军表现出了他的志向及才能志向上;自承盗贼的翟让不如他的平天下之志;才能上;瓦岗当时更擅长打劫;原因嘛;主要是有能力不知该怎么使;因此李密的加入;确实使瓦岗的层次及目标提高了一个台阶。但在评书;李密的到来似乎有股不祥之气;却把瓦岗的黄金时代交给了一个混世魔王只可惜;那个草包的程咬金现实根本没做过瓦岗的头领;而且根本不草包。
  当时真正的头领翟让认为李密比他强;因此极有尧舜风度地将头把交椅让了出来。只是李密果于杀伐的一面他却不知道。自从让位后;翟让基本上干的就是诱敌这样的事情了;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这些话就传到了李密耳;慢慢地;李密相信了;决定有所行动。李密采取的手段是非常常见的设宴;但翟让根本不疑心会出事;结果就被杀掉了。李密这样做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后面的树倒猢狲散埋下了伏笔。笔者怀疑之所以后人对李密印象不好;把他说成一个无义之人也是由此而来。不过李密也不算冤枉;他的所为的确不义;正是所谓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
  当时瓦岗盛极一时;而李密离天子之位也仅一步之遥;但谁想到半路杀出个王世充来;把李密打了个败。其实这么说也不全对;半路里杀出来的本来是宇文化及;是他非要和李密争洛阳;于是洛阳城内越王杨侗采用了元文都的建议招安李密;共同对付宇文化及。可是王世充却反对;毕竟洛阳方面在和李密的战斗死了不少人;联合李密又得不到士兵的认可;其结果可想而知。   经过一场内变;王世充掌握了洛阳的权;与李密又成为敌人;那么李密只好又包围洛阳城。可是没想到屡战屡败的王世充最后竟然打败了李密。北邙之败还引发了很多旧瓦岗的将士改投王世充;于是忽喇喇厦将倾;眼看势已去;李密拔剑欲自刎;就在眼前的王伯当自然不能不管。走投无路之下;一行人一起跟着李密投奔了唐朝。
  李密投唐概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他的那个功劳。什么功劳呢?李密之所以败;是因为他不该啃洛阳这块硬骨头;而把肥肉拱手送给李渊。此事说来话长;李渊将出兵时;李密曾给他写了一封信;虽以兄相称;但语气却很是有些傲慢;甚至是有些以盟主自居了。但李渊对这个倒不在乎;他是官场上的老手;这种事经历得多了。眼下最实际的是能够夺得长安;至于他李密;如果能为我挡住洛阳;就算万事吉了……因此李渊的回信甚是恭敬;弟弟地这么称呼。没想到;几句牙疼咒一般的奉承话;竟把李密捧得飘飘然起来;使得本来就想攻打洛阳而且也有些不得不打洛阳的他;真的乖乖打洛阳去也。等他清醒之时;李渊已在长安的皇椅上乐摇摇了。可以说李渊这一次把李密耍得够戗。
  李密或许真的把李渊的弟信以为真了;要么就是嫌被李渊耍得不够;在绝境放下盟主身份去投奔李渊;以为能够捞个什么王当一当。不过;李渊弟的称呼虽没变;但他给这个弟的官爵却是与这个称呼十分不匹配的;只是光禄卿而已;其实就是管皇宫膳食的官。而且除了李渊;其他臣对李密及其部下非常倨傲;甚至还有索贿的;他们这样做说是李渊的纵容一点也不为过。另外;李渊又以李世民打败薛仁果为由要李密去迎接他;其实就是想让李密看看唐兵的威武士气;在心理上给予震撼。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一个阴谋服务的;那就是想有意逼反李密。李密果然被激怒了;可惜后人不批评李渊的残苛阴险;反为他封李密为光禄卿开脱;说什么怕人心不服等等;又怪罪李密杀妻无义;是个反复的人。其实李密不走也不行;不走的话早晚也会被李渊以别的方式干掉。只是李密的背叛;让李渊有了光明正的理由杀他;就是瓦岗旧将也说不出来什么。最后;李密死在了唐将盛彦师的手;时年三十七岁。
  有人曾说过;如果手掌握着瓦岗军的李密与李世民所部交战;那一定会很好看。也许吧;只可惜这场虚无的战是永远无法上演的。
  薛氏父子
  薛氏父子;即薛举和薛仁果;号称西秦。关于薛仁果的名字;新旧唐书是写作仁杲的;而陕西礼泉的昭陵石刻等处则写为仁果。这支父子兵和李氏父子的目标一样;也是要进兵长安。结果;他们晚了一步;只好加紧围攻扶风。有一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关一地不容二虎;所以薛氏父子是李氏父子最的威胁;反过来;李氏父子也是薛氏父子最的进攻目标。
  既然两家都互相视为仇敌;那自然是打仗没商量了。唐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是三部曲;有点像三局两胜;前两场各有胜负;第三场则是一战而定成败。第一场是薛仁果战李世民;结果被打得败。这场仗把薛举打得有点怕了;甚至问起部下有没有投降的天子。不过马上他们时来运转;第二次仗就赢回来了。这一次薛举亲自出马;唐朝方面仍是李世民为主帅。这次打仗出了点儿事;就是李世民忽然病了;结果刘文静和殷开山两人按书的说法便是擅自出兵;然后搞得败而归。这个不听号令的说法;可能还有待商榷;但两个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李世民的确病倒了;二是唐军的确败;而且败得非常惨:死者十之有六;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都被俘虏。于是郝瑗劝薛举说:今唐兵新破;关骚动;宜乘胜直取长安。然而薛举却在此时病死了;被迫出局。如果他能够坚持打到长安的话;那么也许李渊就得亲自出马了。薛举死后;薛仁果继承了王位;于是第三次战又开始了。这一次唐朝主帅仍为李世民;而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是后来他常用的坚壁不出;后发制人。消耗了六十天;终于把薛仁果的粮食耗尽了;因此李世民命人在浅水原引诱薛仁果;然后兵分两路进攻。西秦将领宗罗睺败;只好逃跑。最后在折墌城;薛仁果看到势已去;便开城投降了。
  战后;李世民按例做了一番分析;然后便是处理降兵降将之类的事了。李渊的意思是;因为薛仁果的人当初杀了很多唐朝将士;因此要把他们全部杀掉。这时站出来劝阻的人是李密;他认为正因为薛仁果杀了这么多人所以才会灭亡;怀服之民;不可不抚。可见李密其实还是很想在唐朝好好做事的;奈何李渊之城府非李密所能料由此可见;李密也真是有点没头脑;李渊会对那些敌将起杀心;也同样会对他起杀心。不过李渊这次倒真听了他的意见;放过了其他人;但谋首;也就是薛仁果仍然被斩首。
  于是薛氏父子就这样被灭了。
  李轨
  关中一带;除了李渊、薛举之外;还有一个李轨。李轨的称王;也是根据谶语;被人推举上来的由此可见隋末李氏将兴的传言的确是存在的。
  李渊攻打薛举之前;联络李轨《通鉴》上写的是共图秦陇;想来多半也是许了个牙疼咒约好给他一些好处;而李渊又祭起亲善的法宝;称李轨为从弟(堂弟)。这样的买卖李轨当然愿意做;于是派弟弟李懋到长安入贡。李渊授他将军的封号;而且拜李轨为凉州总管;而且封为凉王。这样的待遇可是比李密那个光禄卿好了很多倍。李轨倒是想接受;怎奈有个曹珍反对去帝号;因此不接受唐的封赏;而回信又弄了个不伦不类的自称皇从弟凉皇帝臣轨;实在是很可笑;不过李渊却是气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