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可汗时代-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当雍王李适到回纥兵营的时候;年少的李适显然还很不谙于世事;不肯向回纥可汗拜舞;惹得可汗好生不高兴。事实上回纥的确太蛮横了;可是谁让唐朝此时有求于人呢?雍王左右自是向着自己的上司说话了;结果双方争执半天;最后谁有实力谁说了算;雍王一行人完全处于下风。回纥把李适带来的几个人全都打了一百皮鞭;有两人当天就死了;李适还好点;被人当作年少无知而没有挨这顿鞭子。
  果然;攻下东都洛阳之后;回纥兵肆烧杀抢掠;死者上万人;火连烧很久都不熄灭。另外;鱼朝恩所率的神策军把东京、郑州、汴州、汝州等地视为贼境;于是任意掳掠。说实话;唐军官兵的行为;怎么看怎么有点像三光政策;元曲里有一句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官兵和贼兵对百姓来说几乎没什么区别。在官兵的照料之下;这些地方十分凄惨;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又是一句元曲的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十一月;史朝义自濮州北渡黄河;又被追赶而来的唐军打败。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叛军的邺郡节度使薛嵩和恒阳节度使张忠志纷纷以自己统领的地盘投降了唐朝。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史朝义屡战屡败。他的弑父行为再加上搞内乱当然不得人心;虽然他虚怀礼下;但并没有什么才能;又是常败将军;更难聚敛人气。这一回他失败后;来到莫州;又上了田承嗣的当。在田承嗣鼓动下;史朝义亲自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去幽州搬兵。临别之时史朝义再三嘱托田承嗣;田承嗣则顿首流涕;十分忠诚的样子。而史朝义一走;田承嗣便投降了唐军;还把史朝义的母亲妻子全都交给了唐军。史朝义又到范阳;但李怀仙也已降唐。史朝义又辗转去了几个地方;都不容纳他;他所率部众看到势已去;也纷纷离去。此时史朝义十分悲苦;尝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也许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史思明;就在辗转的过程;曾至梁乡拜了一下史思明的墓;可惜史思明在天之灵也没有保佑他。最后;史朝义带数百胡骑打算北去奚或契丹;又遭李怀仙穷追不舍。史朝义终于走投无路;自缢于林。   这样;随着安史之乱最后一位首领的死;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当我们卸下黑色的幽默;再次回顾一下的时候;突然心情沉重了下来;感到的只有心痛。安史之乱让人心痛;它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安史之乱使人口锐减;从皇家到平民;从文士到武将;死亡名单上名字写得满满的。没有谁从真正受益;即使是发动者安禄山;也早早丧命于此;其后几人也都不得善终;家破人亡。玄宗、肃宗在战乱之下退位的退位;病死的病死;皇子皇孙们死掉的也不少。还有众多将士;高仙芝、封常清、张巡等等等等……还有;那些悲惨的百姓们……
  让我们默哀;默哀;再默哀……
  十五
  代宗的正式业开始了。几乎和平定安史之乱同时;代宗也着手准备剔除绊脚石。
  第一个是李辅国。
  前面说过;唐朝后来逐渐形成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其实本来太宗定下的制度是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们做的事情也无非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就是看看门、打扫一下卫生、端个饭菜什么的。武后时期宦官多了起来;到宗时;宦官人数猛增;官品也有所提升;七品以上者达千人。不过宗毕竟无能;不敢打破祖宗定下的规矩;哪里像玄宗;刀阔斧地就把宫嫔人数加到了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如高力士;其实和力士一起的本来还有个金刚;后来金刚不知道哪里去了;就只剩力士了。这是题外话。
  高力士虽然得宠;但还不至于想染指宰相;而李辅国就明目张胆地要肃宗封他为宰相;肃宗对这件事挺发愁;不好直接说自己不愿意;只推托说群臣不愿意。李辅国倒也实在;还真在朝廷上找了裴冕推荐自己。肃宗心里这个气啊;跟萧华说;如果裴冕真要这么做了;他还真没法拒绝。肃宗要萧华出去和裴冕说一声;不要这么做;裴冕回答说初无此事;吾臂可断;宰相不可得。这样总算把这件事压下来了。
  代宗本来一直很讨厌李辅国的专权;但他能当皇帝;李辅国也算是出了力的;但是李辅国恃功自傲;变得更加专横跋扈;居然这样和代宗说:家但居禁;外事听老奴处分。此话一出;估计所有人当时都瞠目结舌;实在是一句妙语。但李辅国手握有禁军;代宗即使不高兴;也无计可施;外表仍然很尊敬他;称他为尚父。代宗当然并不喜欢这位尚父;时刻都想除去他。
  机会来了。
  飞龙副使程元振谋夺李辅国权;密言于上;请稍加裁制。原来和李辅国为一党的程元振;现在与他反目了。可见利益、权力真是让人疯狂的东西;因为它张后和李辅国反目;因为它安庆绪、史朝义会杀了自己的父亲。这都是权力惹的祸。有了同样手握有兵权的程元振的支持;代宗敢于削夺李辅国的权力了;也就是说;当程元振请求代宗制裁李辅国的时候;无疑是给代宗吃了一颗定心丸。就在当年的六月;代宗将李辅国行军司马及兵部尚书的官职罢免;其他的仍然如故;又将他迁到宫外的府第;同时以程元振代替他成为元帅行军司马。可以看到;这两个职位都是与兵权相关的;这是重点;另外;这两个官位显然没有书令高;如果一上来就撤李辅国最高的官职的话;自然是不行;所以就拿这两个官职开刀了。
  李辅国此时有些害怕了;知道皇帝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于是上表逊位。这本来是为了试探代宗的态度;没想到代宗也和他实在起来;当真把他的书令给撤了。唐代书省承旨制订法令和诏书;是立法机构;书令掌管书省事务;地位十分重要;是宰相之一。撤了书令的职后;代宗又封李辅国为博陆王。事实上王爵除了地位尊贵之外;没有实权;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用处;这就把李辅国架空了。李辅国十分愤恨而委屈;和代宗诉苦: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这自然也不是实话;可是真替李辅国担心;如果代宗再实在一回的话;真的让李辅国去殉葬;他又如何收场呢?当然代宗不会这么做;就算这么做也没用;闹不好李辅国来个鱼死网破;于代宗也没有好处。
  但这不代表代宗不想除去李辅国;同时他也不想明着杀李辅国。代宗所选择的手段比较奇特;直让人瞠目结舌堂堂唐皇帝;居然会派刺客去杀人……
  想是唐代武侠已经很发达了;否则也不会产生《虬髯客传》这样的传奇。风尘三侠的虬髯客;就是一个侠气十足的人。另外;唐初齐王李元吉有一次想要谋害李世民;就想到了要派刺客去暗杀;虽然这次被制止了;但他后来还是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尉迟敬德。其实暗杀手段自古有之。看看《史记》的刺客列传;最早的侠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年的春秋(即此篇第一个提到的曹沫)。另外;唐代还发生两起著名盗窃案;其作案人员都堪称高手;尤其是偷了唐文宗玉枕的那个人;轻功实在了得。在这种背景下;代宗派刺客去暗杀;也实在没什么奇怪;只是皇帝派刺客出去杀人的却是少见;这本身就算是新闻了。仔细想想的话;概就有春秋时晋灵公派人去杀赵盾;但晋灵公又不是皇帝。若说雍正的血滴子呢;可是那个传说的嫌疑太了……再插句题外话;这几件事其实有文章可做;单以代宗派刺客这件事举例;假如以它为背景写部武侠说;把李辅国写成罪恶的反面一号;把代宗写成可怜的羔羊;然后正在代宗水深火热之际;一位侠闪亮登场;解倒悬之危难;然后拂袖而归;笑傲江湖。当然;如果再编出几个红颜知己也实属正常;比如李辅国娶的夫人元擢之女;就完全可以拿来胡编一下;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民国时期许啸天就曾把元氏写成了代宗后来的独孤皇后。然后把说改编成剧本;再拍成肥皂剧;然后家一起悠哉优哉……不禁冷笑;实在是很恶俗。
  还转回来说我们的代宗。那个人既然是皇帝找的刺客嘛;当然是错不了的;当夜就功告成;窃辅国之首及一臂而去;李辅国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死了。这个手段实在很高;省去了不少麻烦;起码代宗连给李辅国罗织罪名的功夫都省了。虽然代宗表面上也让人查案;可是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李辅国死后;代宗很是高兴了一阵;让人用木头给李辅国刻了个假头;又赠官太傅;不过谥号给的就比较差了;谥为丑。谥法怙乱肆行曰丑;倒的确很贴近李辅国的所作所为。而代宗一面以礼安葬李辅国;一面又给了这样一个谥号;看来他是不想误导舆论;使家误以为李辅国真的有那么好。代宗这样做;所表达的心声是:看吧;李辅国就是一个怙乱肆行的人;现在死的不明不白;可谓天之报应;但我仍然以礼把他安葬;并且还赠官太傅就差说自己是仁君了。   十六
  李辅国死后;程元振用事。
  和李辅国比起来;程元振坏了不少事情。他因为私人恩怨;陷害来瑱和李怀让致死;使各藩镇都切齿痛恨于他。就是这个坏了事。
  安史之乱开始后;由于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的兵力很多都调回来平叛;吐蕃借此机会扩充地盘;占领了西北数十州的广地区;为后来的吐蕃之祸埋下了祸根。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又举东进;边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得到消息;却根本不把消息上报给代宗。到了十月;吐蕃攻打泾州;当地刺史献城之后;又成了吐蕃的向导。当这群人浩浩荡荡地过了邠州的时候;代宗才刚知道吐蕃原来入寇了;而且一步到位;已经到了邠州。说话间吐蕃又攻下奉天、武功;仓促之下代宗急忙任命雍王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应敌。
  古来打仗;有时双方人数差不多;有时差异较;到几十比一的时候已经相当令人瞠目了。而二十人对抗二十万人;你见过吗?不要奇怪;这不是笑话;郭子仪受命之后从长安赶奔咸阳;就只带了这二十骑;还是临时招募的。长安当时已经无兵可用了。好在他们赶在吐蕃来之前到达了咸阳;不然加上郭子仪也不过二十一人的这支唐朝军;要是在路上就碰到了敌人的话;不知该如何应付;那也许就真成笑话了。郭子仪到咸阳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朝廷请求增援;结果又被程元振挡住了。其实程元振不挡的话;也是给代宗徒增烦恼;他要是有兵的话;断不会只让郭子仪带二十人去应敌;只不过早一些通报的话;代宗还可以多一些时间做打算。一路上吐蕃没遇到什么有效抵抗;就是在盩厔这个地方遇到了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稍有点麻烦。吕月将带的兵可是比郭子仪带的多多了两千;然而要按照以一人来打吐蕃一百人的这个比例作战;还是有难度的。这种情况下吕月将居然还有一次打赢了;真有点难以置信。但最终吕月将兵败被俘;历史上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我们不知道这位将军最终怎么样了;但他却是很值得尊敬的。郭子仪在咸阳那里多半是帮不上忙了;而吐蕃又神速般逼近长安;怎么办呢?代宗又发诏让诸道节度使来救援长安;可是有程元振迫害来瑱的例子在眼前;就连李光弼这样的重臣都不敢轻易来援;怕以后自己也会遭陷害;所以家都眼睁睁看着代宗无可奈何之下狼狈地从长安逃了出去。
  在唐初突厥入寇之时;太宗只带了六人于渭桥与颉利会面;回过头再看玄宗、代宗还有后来德宗等人的出逃;不免令人感慨。不过太宗遇到的情况毕竟要好了很多;长安城好歹还有些兵;而代宗却真的无兵可用;又碰上程元振这个活宝;什么都不告诉他;相信他也十分郁闷。这时有臣上表请求惩治程元振。其太常博士柳伉的分析比较尖锐;他说吐蕃来犯;武士无人力战;这是将帅背叛了代宗;群臣不敢犯颜进谏;这是公卿背叛了代宗(奇怪;他当初怎么也不进谏呢);代宗出京都的时候百姓乱闹了一气;还互相杀戮;这是三辅地区背叛了代宗;自从召诸道兵将来援;至此已四十多天;连个车轮的影子都没看见(就是一兵一卒都没来);这是四方背叛了代宗。如今内外离叛;形势危矣。据此他建议代宗下罪己诏;并把罪魁祸首程元振杀掉。代宗顾念程元振对他是有功劳的;所以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至于罪己诏;似乎没见着影子。
  后来吐蕃退去;代宗回到了长安;程元振换上了妇人装束蒙混过关;也进了长安。结果被人告发;说他要图谋不轨。代宗倒真是很宽容;又想起他的功劳;只是把他流放了。最后程元振走到江陵就死了。
  我觉得程元振来到长安的目的;只怕并不是想要谋图做什么坏事;只是想被重新启用而已;不然以他当时的处境;无权无势;只是住在一个司农卿的家里;能做什么事呢?至于换装入城;也是因为他当时是戴罪之身;自然不好摇摆地进城了;也是为了隐蔽;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行事低调。只是他积怨太深;所有人都恨他;因此被流放还算对他客气。
  程元振和李辅国两人;代宗明显更恨后者;而对程元振则比较宽容;尽管他害得自己仓皇逃出长安;但依然能够放过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