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总参谋部作战部。
“总司令,战争局势很快就会再次逆转。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分析得知,土耳其如果陷入长期作战,那国内矛盾很快就会激化。战场上的优势会被国内政治、经济的问题抹杀的一干二净。这个大帝国,已经处于在崩溃的边缘了。”蔡锷上将有点惋惜地指着巴尔干半岛上的战线态势图说着。从这点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凝聚力有多么重要!土耳其明明有军事上的优势却无法再坚持战争到彻底击败同盟军。“政治稳定民心凝聚经济发展才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是总司令经常对国防军高级将领们说的话,在这个时候,无疑是得到了最完全的印证。
“这场战争已经没有关注的必要了,土耳其人很快就会无奈地谋求和谈。他的虚弱不是军事而是经济能力和政治体制,还加上矛盾不断的民族政策。说说看,驻利比亚(即土属北非)的部队如何编成?”龙剑铭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自然是不再去关注巴尔干的问题,他知道,协约国肯定会大力支持处于军事劣势的同盟军继续苦战坚持,把土耳其拖垮,不得不在占有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谋求屈辱的和平。
王坤中将打开了文件夹,并了下后跟道:“报告总司令,总参谋部拟将北非特遣部队受总参的直接指挥。特遣部队由钟剀运准将担任司令官,下属部队由波斯志愿军改组而成。在未来两年内通过换防、复员等手段,逐步将该部队主要战斗员中的波斯人比例减少,换装基本的14年型轻武器,增加重装备的数量。到1915年,让这支部队完全成为帝国国防军海外精锐。海军方面,也将组建一个非常驻舰队,主要由驱逐舰和潜艇组成。空军方面,将在北非扩大建设一个大型机场,进驻不少于一个中型轰炸机大队,一个轻型轰炸机中队和现有的战斗机中队。这样一来,预定在1916年,帝国国防军赴欧洲参战西线军团就可以得到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地。”
“好,执行吧。”龙剑铭满意地看到总参能够考虑到未来战争的需要,能够考虑到陆海空三军的联合的问题,这就足够了,具体的布置他反而没有兴趣或者说是故意地忽略掉,让手下人去处理。来到这里,是检查从总参开始的轻敌轻浮的习气有没有彻底根治的,问问北非的事还在其次。不过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情况来看,聂文青主持的国防军思想整顿工作已经收到了实效。
现在,龙剑铭关注的焦点在美国,在美国的总统大选上,在美国金融市场的走势上……
第六章 扰攘的世界 第九十五节 伦敦和约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2…8 11:00:22 本章字数:4564
1912年11月,土耳其向巴尔干同盟四国(希腊、保加利亚、圣小准亚、门得内哥罗)提出休战媾和。三天后,在埃诺斯一线的土耳其一支大约5000人的部队哗变后离开阵地,迅即被赶来的禁卫部队缴械镇压。同日,土耳其国内包括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各大主要城市发生骚乱。
求和心切的土耳其立即通过德国向西方施加压力,谋求尽快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战争问题。同时,土耳其还将请求大中华帝国出面韩旋的电报打到了北京。
加了总理大臣批示的电报很快就转到唐绍仪手上,接着一份电报就打到了莫斯科。
维特立即找来了阿列克谢夫陆军上将和外交大臣克柳申科。
“中国政府的立场已经很鲜明了,他们要俄国出面平息巴尔干的事态。我的看法是,目前德国的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再继续攻击土耳其必然会引来德国的军事干涉。适可而止,应该是这样。那位皇帝对这方面的洞察力是令人钦佩的。各位,说说你们的看法。”
克柳申科看了一眼陆军上将,上将做了个请的手势后就默默地看着外交大臣,等待大臣的发言。
“我认为目前呼吁停战是最好的时机。中国皇帝其实给了俄国一个重树大国形象的机会,对欧洲,俄罗斯已经失去影响力达五年之久了。不过,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中国皇帝借我们之手来平息与之毫不相干地巴尔干战争是何用意?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表示了完全中立,维护和平?不。我认为不这么简单。总理阁下,尊敬的将军,中土同盟还没有到期,尽管这个同盟原本是针对我们俄罗斯的,可是中国人为什么在意土战争中派遣志愿军而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却没有动一兵一卒,也没有给土耳其丝毫的经济支援?很令人费解啊!所谓巴尔干问题是民族问题,是土耳其旧辖地的问题,比较勉强,这个理由绝对的不充分!”
阿列克谢夫整了整嗓子。军人气十足地道:“我认为,中国人确实在避免卷入可能的欧洲多国大战。刚才总理阁下已经说到德国人的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那么巴尔干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平息的话,协约国和同盟国会爆发尖锐的军事冲突引发一场浩劫。中国的经济在发展,要依靠欧洲的货币资源。他们的石油公司不是在伦敦上市了吗?现在中俄地边贸不是很红火吗?中国人不愿意一场战争爆发出来,中断了他们的经济发展。这种想法跟我们在四年前完全一样。”
“将军,那么又如何解释中国在之前支持我们与罗马尼亚交好并支持巴尔干同盟呢?很难理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外交大臣皱着眉头提出了疑问。实际上,他一直摸不透中国政府的企图。
阿列克谢夫上将始终是军人而不是政治家,外交大臣的问题难住了他,他也无法解释这个矛盾。中国政府在巴尔干问题上先是暗中通过俄国支持巴尔干同盟,现在却又通过俄国来调解战争。难解!
维特沉吟了半晌,突然有些激动地站了起来在办公室里走了几步后立定,扶着身前地椅背道:“只有一种解释,中国政府将要放弃中立的立场,加入协约国!”
此话一出,立时把将军和外交大臣震定在了当场。
仔细一想,所有的种种还真是包含了这种可能性。中国在加深和英国的经济交流,把重要的战略工业产业拿到英国上市,那本身就是一种潜藏的姿态!如今,在德国叫嚣着要军事干涉巴尔干问题时,中国又跳出来阻止战争。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和平谈判解决巴尔干问题,已经让土耳其吃了一个大亏了!因为按照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能够万里出兵地中海的军事实力,不可能在真正去维护土耳其的利益前提下在战争爆发之前没有表示。只有一种解释,中国也想削弱土耳其却碍于还有效力地中土同盟条约!在北非打击意大利,现在削弱土耳其,避免德国军事介入,这些一连贯起来,岂不是跟协约国的利益一致了吗?
三人互相看了看,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现在,承担了协约国义务的俄国似乎再也不用来自东方的威胁了,甚至连南边的土耳其也不必去理会。因为波斯人在北非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战斗力。将来一旦局势失控战争爆发,那么就可以指望中国出动波斯军团攻击土耳其,独霸中东的石油利益!这个时候,似乎正是俄国向中国再度靠拢,以便在将来分上一杯羹的大好机会!
当然,这个时候地三个人都在判断出大势的基础上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国何时加入协约国承担义务?
“总理阁下,是否把这个猜想通报协约国?”克柳申科扶着眼镜的玳瑁架子问道。
“不,还没有到时候,俄国需要在中国的支持下恢复在欧洲的地位。保守这个秘密对我们有好处,否则英国人和法国人很有可能按捺不住向德国发动战争。我们需要时间来发展经济准备战争,所以,还是保密吧,在适当的时候再透露出去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维特断然否决了外交大臣的提议。
1912年11月22日,也就是大中华帝国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代表团载誉回国在天津接受民众的欢迎时,俄国外交大臣召见了莫斯科大(公)使团,提出在伦敦召开关于停止巴尔干战争的和平谈判。
大中华帝国副外交大臣伍铭枢伯爵也在伦敦发表声明。代表中国支持俄国地提议。随即,一场和平谈判就于1912年12月16日在伦敦召开。会议期间,巴尔干交战双方实现了全线停火。有着后台支持的巴尔干同盟开始源源不断地得到西欧的军火、资金、物资补充,而土耳其则只能全神贯注地处理国内政治稳定事宜。稳定军队。时间,对巴尔干同盟来说极其的有利。
和谈,完全是一边倒的形势。土耳其无法得到德国、奥匈的经济、军事支援,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面对万一谈判不成后再次打响的战争。而国力的匿乏、人心的动荡恰好是土耳其的死穴。在这样的条件下,土耳其精锐部队虽然暂时取得了战场上的有利态势,但是战争一旦舌出开始,得到补充和扩大地巴尔干同盟军就有可能击败人心惶惶的土耳其军,到那时侯,就不是和平谈判能够解决问题的了。指望德国人出兵?那还得考虑到德国与土耳其之间还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间隔着。远水永远不可能解近渴。因此,土耳其代表在和谈上是软弱的,完全就是一只待宰羔羊的模样。
1913年年初,《伦敦条约》正式通过交战双方地签署和英、德、中、法、奥、俄六大国的副署生效,而美国。则因为杜兰特政府忙于政权交接而没有参与到这次重大国际外交事务中来。
条约苛刻地规定:密底埃诺斯一线以西的土耳其领土除阿尔巴尼亚以外全部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克里特岛也割让给该同盟;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中所有土耳其岛屿叫由六大国决定命运。
这个条约标志着土耳其此前对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除希腊外)的统治地位被完全倾覆,这个曾经的大帝国彻底蜕变为三流国家。这个条约也代表了中欧同盟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主导权的争夺中再次败给了协约国。此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政治家们力图挽回颜面,打破协约国家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全面战争地风险在这种企图心下陡然地提高到了临界点!战争的阴云密布在欧洲上空……
当然,1913年的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个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政治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契机《伦敦条约》规定的利益分配问题。
保加利亚、希腊、门得内哥罗(黑山)、塞尔维亚四国为了马其顿、色雷斯、克里特岛的归属问题开始争吵不休,巴尔干同盟分裂;在德国和奥匈的支持下,保加利亚积极地准备准备战争。而土耳其则在得到其他三国许诺归还部分领土的诱惑下。短见地选择了新巴尔干同盟(黑山、塞尔维亚、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
1913年6月29日保军突然向塞、希、门三个盟国发动进攻。不久,罗、土两国相继向保宣战,保军屡攻受挫,全线败退7月13日被迫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习月四日保、土两国在德国和奥匈的牵线下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战败国保加利亚丧失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分得地大片土地。
混乱的巴尔干!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土耳其。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操纵。总提来说。德国和奥匈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得到了好处,尽管是以保加利亚丧失大片领土为代价得到的好处。两国打破了协约国对两国的战略包围,拉拢了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从而形成了一条彼此相通的战略联系。
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火药桶。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意大利。意大利在意土战争并没有达到目的,而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却看到德国和奥匈在政治、外交上的拙劣表现,对奥匈谋求在塞尔维亚的利益也相当地不满,因为意大利也想得到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靠亚德里亚海的一部分国土。只不过反映实在慢了一点,没有赶上两次战争的班车而已。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而土耳其又实在很虚弱,爱面子的意大利不可能在刚刚结束对土战争后冒天大的风险与土合作对付同盟,这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保加利亚对同盟的战争,完全就是一边倒,爱好投机取巧的意大利也不能去插足,这又失去了一次机会。
到战后,在比自己强大的奥匈表现出对塞尔维亚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