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启先生说:“这不是100块钱的问题,是一个人的人格问题。父母把她供到了研究生毕业,自己挣钱了还白吃父母的,那她的人格和自尊何在呢?我不是只要孩子的钱,孩子需要钱时我还是要给孩子钱的。这是我的责任。和孩子有来有往所体现的是责任和亲情,不但不会把亲情搞远,反而会越来越近。”
常启先生又说:“在家里吃饭交饭费,也是她与家里的一种联系,体现的是她对家庭的一种责任。就像党员向党组织交党费一样。******员为什么交党费?不是表示党员与党组织的一种联系吗?******真的缺党员那点党费吗?我看不是。”
常启先生的儿子常民去美国留学一年后从美国寄了1000美元给家里。这是他从奖学金里省下来的。母亲知道儿子要从美国寄钱来,哭了。哭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常启先生在电话里对常民说:“你在美国读书不容易,别往家寄钱,家里不缺钱。”常民说:“我知道家里不缺钱,寄钱给家里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是我的责任。”常民工作后,每年都从美国寄钱给父母。常立尽到了女儿的责任,常民尽到了儿子的责任,一家人和睦、幸福、安康。
(二)存在的问题
提到责任,可能有人会说当领导的才有责任,普通老百姓有什么责任啊!也许有人会说,****才有责任,孩子有什么责任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这里说的责任不是单纯地指工作责任,而是泛指“分内之事”,是指“角色定位”。就此而论,领导有领导的责任,群众有群众的责任,大人有大人的责任,孩子有孩子的责任,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拿小孩来说,小孩能听懂话,会走路之后,力所能及地自理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责任,就是他的“分内之事”。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认为孩子小,包揽孩子可以做的事情。一个走稳当了的孩子,他已经完全有能力走到放尿盆的地方自己撒尿。可是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偏偏要把孩子撒尿。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自己拿饭勺吃饭了,可回到家里,家长却偏要喂他。
生活中有的子女对老人不孝,报刊电视上也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子女不孝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条原因是共同的,就是孩子没有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的责任,不知道这是自己分内之事。人们议论不孝敬父母时,往往谴责不孝敬父母的孩子。这并没有错。但是仔细想想,孩子为什么不孝敬父母呢?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出样子,没有教育好孩子造成的。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2)
第三章讲了家庭教育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教育成勤奋、正直、求是、创新、自尊、自信、宽容、负责的人。那么,如何培养教育孩子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呢?我总结了四条: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少给限制多让试试,多给褒扬不能贬低,严格要求适当惩罚。这就是第一章中讲的家庭教育的方略。它不是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而是教育孩子的原则。家长掌握了这四条原则,就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孩子进行教育,把孩子教育成勤奋、正直、求是、创新、自尊、自信、宽容、负责的人。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
这里所说的“劳作”指劳动和做事。“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尽量多让孩子劳作,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尽量让孩子去做;第二,孩子劳作时能不给帮助就不给帮助,能少给帮助就少给帮助。
有人说,孩子那么小不帮助怎么行呢?这里有几点需要澄清:
第一,“少给帮助”不是不给帮助,是能不帮助的就不帮助,能少帮助的就少帮助,需要帮助的还是要给予帮助的。
第二,“多让劳作”是尽量多地让孩子做事。尽量多地让孩子做事,不是什么事都让孩子做,也不是没完没了地让孩子做,而是根据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少给帮助不是不给保护。帮助和保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回事。帮助是辅助或代替做事。保护是做事的时候给以关照,以防身心受到伤害。孩子做事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
(一)为什么少给帮助多让劳作
把“少给帮助多让劳作”作为教育孩子的方略,是由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人的发育生长特点决定的。“少给帮助多让劳作”能使孩子更好地发育生长,能培养出孩子勤奋、正直、求是、创新、自尊、自信、宽容、负责的品质,对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有特别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多劳作使孩子更聪明、更有能力
在第一章中讲了,人出生后要在母体外再发育生长约17年才能成熟。“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就是利用孩子在母体外发育生长有很大可塑性的特点,通过让孩子多劳作来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使之良好地发育生长,使孩子更聪明、更有能力。
2多劳作使孩子勤奋
人的勤奋不是后天生出来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勤奋是人的本性。
哺乳动物,不管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能够历经万千年的风雨坎坷延续到今天,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它们勤奋;如果不勤奋,早就绝种了,早就在地球上不存在了。同样,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种,能够历经万千年的风雨坎坷延续到今天,最主要的也是靠勤奋,如果不勤奋也就早绝种了。所以,人类的勤奋是历经万千年风雨坎坷练就的,勤奋是人的本性。
第二,从孩子的表现也可看出来。
孩子的勤奋随处可见:刚生出来四肢就愿意动,大一点了主动拿东西抓东西,学翻身一
次失败了再来一次,学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走;再大一点了见大人干活抢着干这干那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通常会认为孩子捣乱。其实,这不是捣乱,是抢着干活,是孩子勤奋的表现。遗憾的是,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些都是孩子勤奋的表现。孩子越小越勤奋。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3)
有人说:“既然勤奋是孩子的本性,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了勤奋,有的孩子长大了不勤奋呢?”
教育孩子勤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保持和发扬孩子勤奋的本性,而不要使其退化。“有的孩子长大了勤奋,有的孩子长大了不勤奋”,究其原因是后天环境,主要是家庭教育造成的:①如果家长对孩子“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孩子从母体里带来的勤奋本性就会通过多劳作得到发扬光大,就会越来越勤奋;②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劳作”,孩子勤奋的本性就会退化,就会越来越懒,就会变得好吃懒做。这就是为什么对孩子要“少给帮助多让劳作”的原因。“少给帮助多让劳作”是培养孩子勤奋的唯一途径,舍此是没有别的办法的。试想,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孩子能勤奋吗?我想肯定不会。
为了便于记住“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对培养孩子勤奋的重要性,我编了几句“三字经”:人之初,性勤奋。长大后,有区分。缘何故,父母亲。帮助多,变懒惰。帮助少,勤奋好。
3多劳作使人正直
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成果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没有虚假的。让孩子多参加劳作,就是让孩子多与“实实在在”打交道。孩子与“实实在在”打交道多了,就会变得“实在”,就会培养出正直的品质。我留心观察过,那些不正直的人绝大多数是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者。
为了使读者对“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对培养孩子“正直”的品质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下面举一个事例。
事例:风筝之道
常启先生的家乡有放风筝的传统,从春节开始一直放到阴历二月。常启先生小的时候喜欢放风筝。但是,他家穷买不起,于是他就和大他3岁的哥哥一起动手自己制作。风筝看起来简单,可真的要它高高地飞在天空中,还是有不少学问的。几十年过去了,常启先生对小时候和哥哥一起制作风筝的事还记得清清楚楚。第一次做好后飞得不很理想。通过认真观察别人风筝的结构,揣摩别人的风筝为什么能放飞起来,经过了许多次试飞和改进之后,他们制作的风筝终于飞得很好了。后来他们制作的风筝成了全村风筝中飞得最好的。通过制作风筝,常启先生获得了制作风筝的真知。常启先生和别人谈论如何制作风筝时,谈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教给别人的是制作风筝的诀窍。常启先生同村的一位富家子弟,家里有钱,他的风筝是买来的,瞧不起别人自制的风筝,经常对别人的风筝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活像一个百事通,摆出一副行家的派头。常启先生心里清楚,知道那位富家子弟所说的“风筝之道”有许多是不实之词。这并不奇怪,那位富家子弟的风筝是买来的,他又没有做过,怎么能说清楚“风筝之道”呢?
不参与劳动的人没有“实实在在”的经历,说起事来就只有夸夸其谈了。
4多劳作使人求是
“求是”是搞清楚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就拿做风筝来说。风筝做好了放飞得不好,就得“求是”风筝为什么飞得不好,想办法改进。改进好了,必须进行试飞才能知道改进的效果。如果试飞的效果不理想,还得再次“求是”失败的原因,再改进,再试飞。经过多次改进和试飞之后,风筝很好地飞起来了,也就知道风筝为什么飞得好、为什么飞得不好了。改进风筝是一种劳作,通过这种劳作“求”明白了风筝为什么飞得好之“是”。孩子的求是品质只有通过劳作(包括体力劳作和脑力劳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来,除了劳作是没有别的途径的。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4)
5多劳作使人创新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需要多方途径,但让孩子勤奋是最基本的途径。人们对发明家很羡慕,羡慕他们有灵感。灵感从何而来呢?灵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后天勤奋劳作、认真思索(思索也是一种劳作)产生的。
事例:常启先生的研究灵感
20世纪80年代,为了研究一种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常启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许多假设,做了好多次试验,就是搞不出来,8个月过去了,仍然没有什么进展。就在一筹莫展之时,一天晚上12点多钟,常启先生骑自行车从实验室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来了灵感,问题一下子想通了。常启先生高兴极了,随即返回实验室把想法写了下来。接下来很快就搞出了描述这种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研究成果在我国电机电力方面最权威的杂志《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发表,之后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初,常启先生要研究一种新型水轮机调速器,基本想法有了,具体实施方案却一直搞不出来。为了搞出具体实施方案,常启先生研究了苏联、捷克、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有关这方面的专利,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冥思苦想了6个多月,就是拿不出像样的实施方案来。一天,常启先生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想出了一个方案。想出了方案很高兴,半夜里从床上爬起来,依据刚才的想法画了一张方案草图,画完方案图草图之后,看了看表,是凌晨4点多。这时,常启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竟然是在梦里想出来的。后来常启先生根据梦里想出来的方案领导课题组搞出了国际首创的新型水轮机调速器,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灵感是劳作(包括体力劳作和脑力劳作)积累的一种爆发。一个不勤奋的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是很难有什么有用的灵感的。勤奋是创新的基础。
6多劳作使人自尊
自尊是尊重自己和受人尊重。一个人会做事,做得有成就,才能受人尊重,才能有自尊。如果一个人什么也不做,或什么也做不成,能有自尊吗?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吗?我想不会。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比学习差的学生更能获得同学的尊重,获得自尊。这种自尊就是通过学习这种劳作获得的。
制作风筝的事例也说明劳作可以培养人的自尊。常启先生小时候和哥哥制作的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受到了乡亲的夸奖和小朋友的赞扬,心里美滋滋的,既获得了自尊又获得了自信。相比之下,那位富家子弟就逊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