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词例话-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械牧ā

  这样把色彩放在句子头上,要把色彩突出来,也是侧重写法。这种写法,给读者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有些场合也符合生活的真实。比方诗人坐着船前进,先看到黄色,再知道是橘柚。还有,先写色彩确实使句子挺拔,比方作“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峰峦惜青过,橘柚知黄来”,句就软弱。这可能由于先写色彩,再加说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较有吸引力。比方“绿垂风折笋”,看到“绿垂”时,不知是讲什么,自然注意看下去。要是说“风折笋垂绿”,就没有这种吸引力。这里也显出修辞的作用来。

56。对偶



  有扇对,又谓之隔句对。如郑都官①“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亭,雪销花谢梦何如?”等是也。盖以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少陵“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言之者有是也。
  有就句对者,又曰当句有对。如少陵“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李嘉祐“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是也。(严羽《沦浪诗话》)

  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蒸兰借”,“桂酒椒浆”②,“桂櫂兰枻”,“斵冰积雪。”③自齐粱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如杜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洪迈《容斋诗话》卷二)

  此体(当句对)创于少陵,而名定于义山。少陵《闻官军收两河》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曲江对酒》云:“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白帝》云:“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义山《杜工部蜀中离席》云:“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春日寄怀》云:“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又七律一首,题曰“当句有对”,中一联云:“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钱钟书《谈艺录》)

①郑都官:晚唐诗人郑谷官都官郎中。 ②《楚辞·九歌·东皇太—》:“蕙肴蒸兮兰借,奠桂酒兮椒浆。”蕙肴蒸,用蕙草蒸肉;兰借,用兰作垫。桂酒,桂花酒;椒浆,用椒放在浆中制成。 ③《九歌·湘君》:“桂櫂兮兰枻,断冰兮积雪。”桂櫂(zhào照),用桂树作成的桨。兰枻(yì异),用木兰作成的船旁板。斵(zhuó卓),砍。

  这几则都是讲对偶的。律诗中的对偶,一般说来,三四句相对,五六句相对,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句法相当。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两联,即第三句到第六句:

  支离(平)——东北(仄)——风尘(平)——际(仄),
  飘泊(仄)——西南(平)——天地(仄)——间(平)。
  三峡(仄)——楼台(平)——淹日(仄)——月(仄),
  五溪(平)——衣服(仄)——共云(平)——山(平)。

这里第三四句相对,第五六句相对。每句都是七字,是字数相等。“支离”对“飘泊”都是连绵词。“东北”对“西南”都是方位词。“风尘”对“天地”都是名词,这里还含有“风”对“尘”,“天”对“地”的各自相对。“际”对“间”意义相近。“三峡”对“五溪”都是地名,又都有数字。“楼台”对“衣服”都是名词,这里还含有“楼”对“台”、“衣”对“服”的各自相对。“淹”对“共”都是动词。“日月”对“云山”都是名词,这里还含有“日”对“月”、“云”对“山”的各自相对。这是句法相当。就平仄说,古代诗的音节以两字或一字为一顿,称音步,双音步如“东北”“五溪”,单音步如“际”“间”。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准,如“东北(平仄)”为仄音步,“五溪(仄平)”为平音步。律诗的对偶,要求仄音步对平音步,平音步对仄音步,如“支离(平)”对“飘泊(仄)”,“东北(仄)”对“西南(平)”,这就是平仄相对。这是律诗中最常见的对偶,是就形式说的。就意义说,又有“流水对”“正对”“反对”的分别。

  “流水对”就是两句的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欲穷”“更上”两句,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处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

  《文心雕龙·丽辞》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在诗中,正对很多,反对很少,所以用正反来分优劣的话在律诗中并不适用。像上引的“支离”“飘泊”“三峡”“五溪”都是正对。反对的例子,如《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陆游《秋夜读书》:“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律诗中绝大多数是正对,古人并不认为“正对为劣”,因为用诗来抒情达意,不可能要求对偶的句子都是意义相反的。

  这里指出扇对即隔句对,是一二句同三四句相对,如郑谷《寄裴晤员外》诗。借对,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中“鸡黍”对“杨梅”,“杨”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李白《送内庐山寻女道士李腾空》诗中“云母碓”对“石楠花”,“楠”和“男”同音,和“母”相对。杜甫《九日》诗中“既无分”对“不须开”,这个“分”是“本分”之“分”,同“分散”之“分”是一个字,和“开”相对。

  这里又指出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借,奠桂酒兮椒浆”,《九歌·湘君》,“桂櫂兮兰枻,斵冰兮积雪”,这里“蕙蒸”对“兰借”,“桂酒”对“椒浆”,“桂櫂”对“兰枻”,“斵冰”对“积雪”。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对“回廊”,“浴凫”对“飞鹭”。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玄阁》诗中“孤云独鸟”“万里千山”,各自为对。杜甫《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家”。这样,当句对有两种,一种是字面不同的,如“小院”对“回廊”,一种是有一个字相同的,如“戎马”对“归马”。



  尹文端公①论诗最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箪觉新秋。”“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以此类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晓簟恰宜秋”,“宜”字方对“欲”字。(袁枚《随园诗话》卷二)

  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薪荷动,鸟散余花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引《蔡宽夫诗话》)

  王荆公以“风定花犹落”对“鸟鸣山更幽”,则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又《诗人玉屑》卷三引沈括《梦溪笔谈》)

  耿湋《赠田宗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若作“田家闲昼雨,蚕屋闭春寒”,亦是王孟手段。(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①尹文端公:即清朝人尹继善。

  这里讲的“差半个字”是属于对句中的句法问题。“欲雨”对“新秋”,“新”是修饰“秋”的,“欲”不是修饰“雨”的。两者结构不一样,所以说差半个字。改为“宜秋”,同“欲雨”的结构相似,就对得更工了。

  对偶句还要避免内容的重复,要是两句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的,也不免美中不足。如王藉《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正像说听见滴答钟声越显得夜深人静,两句同样说有了声音(蝉噪,鸟鸣),反而越显出环境的幽静,所以王安石把它同谢贞《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落”配合起来,构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对句,这样,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看到的是静中有动,听到的是动中见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这里讲的一意还是内容不同,如一讲蝉噪,一讲鸟鸣;要是两句内容相同就成为合掌了。

  “合掌”是对偶中的毛病,就是两句词意有重复。如刘琨《重赠卢谌》:“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这里的“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就是“涕”,“获麟”和“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要是换一种说法,如“西狩忽获麟,道穷泣孔丘”,就不是合掌了。像这样的合掌,只是作者不注意,是可以避免的。这里举的“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两句意思不同,“朝”和“昼”照字面看意思也不一样,谢榛以为合掌,可能认为“朝”有从朝到晚意,与“昼”字意思相同,但“朝寒”是早晨寒冷,不是一天到晚冷,所以和“昼”字并不重复;要是以“朝”与“昼”内容部分相同也算合掌,那就立论太苛刻了。这里指出把“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改作“田家闲昼雨,蚕屋闭春寒”,就是王维、孟浩然的写法。这两者的不同,前者是把动词“闭”“闲”放在“朝寒”“昼雨”后面,后者是把“闭”“闲”放在“朝寒”“昼雨”前面。看王维《送平淡然判官》:“黄云断春色,昼角起边愁。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前两句,“断”“起”在前,和“闭”“闲”在前同,后两句“到”“流”在后,和“闭”“闲”在后同。孟浩然《李公园卧疾》:“春雷百卉坼,寒食四邻清。伏枕嗟公干,归田羡子平。”前两句“坼”“清”在后,后两句“嗟”“羡”在前。不能说这样的动词或形容词在前是王、孟家风,在后就不是王、孟家风。王、孟风格决定于他们的意境,不决定于用词。

  文中的对偶同律诗中的对偶稍有不同。律诗中的对偶要限字数,文中的对偶可长可短,不限字数。律诗中的对偶要避免重复的字(句内可以重复,上句和下句中的字要避重复),文中的对偶中尤其是虚字不必避。律诗中的对偶要讲平仄,一般的对偶要求不这样严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里有两个“益”字“之”字,可以重复。又如《荀子·解蔽》:“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不但“天下”可以重复,也不讲究平仄。不过发展到后来的对联,也要讲究平仄和避免重复的字了。

57。互文和互体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①。

  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沈德潜《说诗晬语》)

  杜少陵诗云:“风含翠筱娟娟净,雨选诤燹∪饺较恪!鄙暇浞缰杏杏辏戮溆曛杏蟹纾街ヌ濉Q畛险凼骸奥坦夥缍螅姿槿辗亍保嗳弧I暇浞缰杏腥眨戮淙罩杏蟹纭#薮缶逗琢钟衤丁肪砥撸

①原诗作“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也讽刺当时边将没有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使敌人不敢来侵犯。 ②选▂ì意)沾湿。 ③诚斋:宋诗人杨万里的号。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诗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实际是说,月是古时的月,关是古时的关,用秦汉指古,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是互文见义。诗中有此用法。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说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也是互文,即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再像《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状跳跃,迷离状眼睛眨动,也是互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