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0-200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总结-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咨询师 肖松柏

一、综合分析
1.概括部分
  从2000年以来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试题来看,要求概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⑴ 概括主要问题。2000年试题即属于这种类型,题目要求考生概括出所给材料反映的关于污染带来的主要问题。   
⑵ 概述主要内容。2001年试题即属于这种类型,题目要求考生概括出所给材料关于PPA风波这一事件的主要内容。
⑶ 概括主要后果。2002年试题即属于这种类型,题目要求考生概括出所给材料反映的网络带给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就是后果,当然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
    之所以要做出这三种基本划分,是因为三者之间的确有所不同,而且是本质性的区别。概括内容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大致相当于中学语文中的归纳中心思想,或者写论文时的小结或内容提要,较为中性;概括问题,则不是简单地归纳材料中的基本内容,而是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换句话说,材料可能介绍了某一事件或情况的背景、原因等多种因素,但要求归纳的是其中的问题——是问题而不是内容,它涵盖的可能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部的内容,因此,概括问题就带着一定的倾向性,而且是负面的倾向性;概括后果,又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如果说概括内容要求的是对材料所反映事实的客观归纳,概括问题则是对材料所反映事实所存在矛盾的负面的归纳,概括后果则是对材料所反映事实所存在矛盾的正负两方面的归纳。
    三者的要求不同,概括内容的要求是客观、全面;概括问题的要求是准确、突出;概括后果的要求是辩证、一分为二。考生必须仔细掌握它们的差别,在考试中严格按照要求答题。有一个较为稳妥的办法,就是既概括内容又概括问题,这样做能够保证得到基本的及格分数,但却难以得到高分。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2003年申论考试并没有直接要求概括内容,但是后面的两个部分,尤其是提出对策部分,离开概括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在概括材料中所反映的主题之后,才可能准确、全面地提出相应的政策方案。
2.提出方案部分
    提出方案有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针对性,不要漫无边际,夸夸其谈,以为能靠知识点取胜;二是操作性,有些措施是具有针对性的,但在现实条件下不具备实践的可能,则对策就没有价值:
考生应尽可能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对策,同时,又不能偏于某一方面的知识,如法律或海关税收;始终要有清醒的身份意识——政府公务员。所提的一切对策,都要从给定的基本身份出发,要符合身份的要求。
例如,如果给定你的身份是法院工作人员,那么,你就不必在你的方案中提出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或者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因为法院的基本职责就是判决和调解,环保之类的职能已经超出法院的范围;如果给定你的身份是海关调查人员,那么,你的方案就要围绕海关的基本业务展开,如调查、查处、征收关税等。在近几年申论考试中,曾出现过让考生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设计方案的试题,这是一种宽泛的身份要求,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大可以把自己能够想到的相关对策仔细分析一下,畅所欲言,当然也要保证实事求是。
3.论述部分
申论论述的基本要求与一般议论文的作文要求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结构明晰;
②立意清楚;
③语言顺畅。
   一般来讲,能够达到上述三点,就可以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可在此基础上,再争取更高目标。
从近年来申论考试改卷情况来看,申论作文的评分标准大致体现在立意及内容、语言表达、结构层次和卷面等几个方面。如果按照等级划分,假设总分为50分,则常见的分类有:
   一类文:立意鲜明,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表达方式运用恰当,无病句;结构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无错别字,标点正确,卷面整洁、美观。得分41…50分。
    二类文: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方式运用恰当,基本无病句;结  构合理,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基本无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整  洁。得分31—40分。
    三类文:立意基本明晰,内容比较具体,中心比较明确;语言基本通顺,表达方  式基本恰当,有个别病句;结构合理,条理基本清楚;书写比较规范,格式基本正确,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少,卷面比较整洁。得分21—30分。
    四类文:立意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中心不够明确;语句欠通顺,表达方式不够恰当,有少量病句;结构基本完整,条理不够清楚;字体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格式不正确,卷面不整洁。得分11—20分,
    五类文:立意刁二明确,认识有错误,内容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语句不通顺,表达方式刁二恰当,有多处病句;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字体特别潦草,难以辨认,卷面涂抹较严重。得分10分以下。

二、试题综述
1.2000年试卷
2000年试卷是一份很成功的《申论》试卷,这也是它广为各种《申论》教材引用作为案例分析的重要原因。它娓娓道来了一个十分鲜活具体的生活中的案例,让考生觉得似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但同时它也是我国转型期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人民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从本质上而言,它们三者是统一的;但就具体的问题而言,它们又往往是相互对立的。那么,在面临冲突时该如何处理矛盾、化解纠纷,这对于一个政府、一个公务员而言,就必须仔细考虑、慎重对待,否则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局面和人民利益的保护。
H状告印刷厂的案例中,还牵涉到一个示范效应的问题,也就是说一旦这个案件被确定,那么与此相似的案件便具有了判定的依据和可能性,而这种影响正是令很多政府组织所头痛的问题。
以小见大,小事件反映大问题,这是《申论》命题选材的一个重要思路,这样的材料能够集中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2001年试卷
2001年试卷给定资料的开头,先说美国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把含PPA的药物列为禁药,不久PPA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接着我国有的传媒声称:一石激起千层浪,PPA让全球“大感冒”。粗看这几句,给人的印象是PPA问题严重得不得了,已经波及全球,而且激起了千层浪,全球都“大感冒”了。其实,这是在一定情况下颇有水分的夸大之辞。
如果仔细阅读下去就会发现,虽然事出有因,但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各国处理问题的办法也很不一样。但PPA风波毕竟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不容掉以轻心,而怎样处理有关问题又涉及各个方面,现实性、政策性很强。因此对给定资料必须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情况。这也就是第一题的要求:“有条理地概述这些资料的主要内容。”
如果说(2000年试卷)第一题在阅读理解上的要求偏重于在复杂事件、多种问题中把握住本质性的主要问题,那么(2001年试卷)则较多侧重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2001年试卷所给定的资料都是关于PPA风波的。如果大致归并一下,那么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风波缘起、连锁反应、我国情况。三方面的情况都要具体分析。风波缘起子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根据其研究成果所提的建议,由于美国有关部门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美国药品公司便忙活起采。这里面明显有商业竞争因素在起作用。风波所及,各国都很重视,有的态度理智,有的出现恐慌。我国也有不少人产生迷惑。但专家的解释很有针对性,药品监督局“暂停”使用的通知也很慎重。
对给定资料的内容,如能作出这样的分析概述,应当说就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基本情况。有了这样的前提,该怎么善后、能得出什么启示,就可顺利地进一步考虑了。
本题难度不高,所要求的主要是全面驾驭材料的能力,是一般性的分类能力,如果三个大方面归纳不出来,分析概括能力就有明显欠缺。在具体分析方面,要能看出各国反应是不同的,这就是同中见异的能力。我国从民众到官方都很重视,但几个主要方面——专家、药政部门和有的传媒,态度有明显区别。
3.2002年试卷
2002年试卷是一个新问题,但这个新问题并没有牵涉多少技术问题,而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书写的,所以从公平性而言,理科和计算机系的考生并不会因为对于技术的了解而占有明显的优势。关注新问题、热点问题,是申论考试一个重要的特点,这提醒我们要特别关注社会上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注意平时的积累。
另外,在解答“新问题”题型的《申论》试题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新问题。既然题目提出的是新问题,那么命题者就是为了测试考生应对新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我们必须积极应对。   
4.2003年试卷
2003年试卷和以前的申论试卷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题目的命制方面。2003年申论的材料是关于“安全生产与重大事故问题”,第一个题目是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对策建议型”题,对回答此类题考生应该有一定的准备。与以往考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二个题目上。2003年考题首先为考生设计了两种讲话情景,然后要求考生选择一种场景“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或电视讲话稿”,虽然领导讲话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给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小多了。由于这种情景选择的题目在申论考试中并不常见,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
情景之一:讲话时机是事故发生后三天,所处环境是事故现场,给定角色是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受众是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显然,讲话人发表讲话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查明事故真相,另一方面也要安抚死伤者家属,这就要求讲话人必须毫不回避地直面这次事故本身,同时又要把握好讲话分寸,在责任未查清楚之前不能妄下结论。
情景之二:讲话时机是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所处环境是当地电视台,给定角色是上一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受众是广大电视观众。由于电视讲话的特殊性,对讲话的政治性、权威性、准确性要求很高,决不允许出现错误。要求讲话既要立足于事故调查和善后安置,又要着眼于总结教训,惩前毖后;既不能回避矛盾,又不能激化观众的情绪,还要维护社会稳定。应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
2003年试卷考察的方式是写“现场或电视讲话稿”,以后的申论考试还有可能采用类似的考察方式,比如写工作计划、会议纪要、调研报告、简报等,因此考生应该对应用文的行文规范和语言要求有一定的准备。
5.2004年试卷
2004年试卷2004年的申论考题,既是近年来申论考试比较有代表性的考题,同时也对以往的命题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就使申论考试的命题更加完满,并且又能很好地考察出考生的实力。下面我们就从考试材料和考试题目两方面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使初次接触申论考试考生对申论考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004年的申论考试材料是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以及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题材。从选题方面来看,2004年申论考题的选材延续了申论考试以往的选材思路(2000年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2001年关于PPA在全球引起风波问题;
2002年关于互联网影响问题;2003年关于安全生产与重大事故问题),即一方面倾向于选择当年的热点问题作为考察重点,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这两方面思路也是申论考试十分重要的两个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考生在准备申论考试过程中既要注重自身理论修养的提高,又要对社会热点予以高度关注。
2004年的申论考试题目,同2003年的题目数量相同,即试题要求只有两部分,而以前的申论考试都包含三部分要求。由“三题”变为“两题”,略去了对材料的概括、归纳和总结的内容。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相反这是一种更为科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