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资源研究所最早提倡把资源和环境的损耗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作为经济发展的成本。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过去几年推出一套指标,叫做“人类发展指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效用水平的不断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耗用为代价的。因此,人类发展指标体系引入了“自然资本”概念。当自然资本的折旧超过效用水平的增加值时,发展就成为“不可持续的”。在这里分析的155个国家中,42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潜在地将是不可持续的。

    人类发展指数的定义是:(新生儿的期望寿命+人均收入指数+人均教育水平指数)/3。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合乎我们的直觉?在这两天讲的很多故事里面,我们都看到“幸福”跟财富几乎没关系,即使有关系,也只占1/3的权重;长寿和人生幸福估计是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讨论过这件事,长寿是很重要的,所以长寿占1/3的指标;第三,你能不能enjoythelife(享受生活)取决于你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让你的感觉神经变得更敏锐,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能够把很多低级的欲望给缓解掉,就如伊壁鸠鲁所说的,真正的幸福不在于较多的财富,而在于较少的欲望,而这就需要教育,所以教育占1/3的权重是理所当然的。这三项因素是很关键的,我个人觉得可以接受这个指标。这个指标于1998年第一次发布。

    真正的储蓄率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些细化的努力,用总的储蓄率再减掉自然资本的损耗——自然资本的折旧。自然资本的损耗是一个资源和环境的概念。在讨论资源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储量——查明的储量基本上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我们可以估计出来一个资源损耗的速率,然后确定一个市场价格,有时是竞争价格,有时是垄断价格,到底这种价格反映不反映资源的价值,这是很有争议的。无论如何,UNDP估计出了自然资源折旧的速度,从国家的储蓄率减掉这一年的自然资本(naturalcapital)的折旧率,就是该国的真正的储蓄率(genuinesavingrate)。算法如下:

    下一页的表格很有意思了,它用上面的算法算出了42个国家的真正的储蓄率:阿曼的净储蓄率是129%,普通的宏观经济统计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经济开始起飞的国家,它的真正的储蓄其实是负的1%;再看叙利亚这个国家,15%的储蓄率已经很不错了,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说,超过12%的储蓄率就可以带来经济“起飞”,但是它的真正的储蓄率是负的1%;加纳,正的储蓄率是566%,真正的储蓄率是负的081%。

    法治与反腐败

    Easterlin是重要的人口经济学家,是三大人口经济学家之一。他2000年给《经济展望杂志》(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写了一篇文章——“180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活水平的研究”。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在生活水平的指标里加进了法治。人们的生活水平依赖于法治,如果法治水平不够高,生活水平改进得就慢。我是同意他这个观点的。他把各国的法治的建设分成执法和立法这两个部分的改进。根据他的研究,中国在立法方面的改进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他的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社会方面的。

    最后一篇文章讨论反腐败问题。这篇文章通过统计回归找到了六项影响腐败的主要因素。其中前五项和腐败成负相关:第一,是否是新教传统国家,新教伦理有助于抑制腐败;第二,是否为原英国殖民地;第三,是否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发达,监督水平就会比较高;第四,进口是不是占的比例很高,进口比例较高的国家,腐败系数就会相应降低;第五,是否长期实行民主制度,短期的民主制度不起作用,这也是比较容易想像的。第六项因素很奇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比不实行的更腐败。以下是他回归出来的一些结果。

    参考文献:

    1BenjaminBrobery;“TheOriginofBanking:ReligionsFinanceinBabylonia”;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2;No1(May1942);77-88

    2DanielTreisman;“TheCausesofCorruption:aCrossNationalStudy”;JournalofPublicEconomics76(2000);399-457

    3EricNeumayer;“Thehumandevelopmentindexandsustainability——aconstructiveproposal”;EcologicalEconomics39(2001);101-114

    4GregoryClark;YsbrandVanDerWerf;“WorkinProgress?TheIndustriousRevolution”;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8;No3(Sep1998);830-843

    5HansJoachimVoth;“TimeandWorkinEighteenthCenturyLondon”;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8;No1(Mar1998);29-58

    6JefferyGWilliamson;“Growth;DistributionandDemography:SomeLessonsfromHistory”;ExplorationsinEconomicHistory35(1998);241-271

    7MajidEzzati;BurtonHSinger;DanielMKammen;“TowardsanIntegratedFrameworkfor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Policy:TheDynamicsofEnviormentalKuznetsCurves”。

    8RaphaelEdinger;SanjayKaul;“Humankindsdetourtowardsustainability:past;presentandfutureofrevenueenergiesandelectricpowergeneration”;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4(2000);215-313

    9RichardAEasterlin;“Theworldwidestardardoflivingsince1980”;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14No1(Winter2000);7-26

    10RobertELucasJr;“SomeMacroeconomicsforthe21stCentury”;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14;No1;(Winter;2000);159-168

    11StephenNBroadberry;“HowdidtheUnitedStatesandGermanyovertakeBritain?ASectoralAnalysisofparativeProductivityLevels;1870-1990”。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8;No2(Jun1998);375-407

    12WWRoslow;“BusinessCycles;Harvests;andPolitics;1790…1850”;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1;No2(Nov1941);206-221

    13安格斯·麦迪森,2003;《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30页。

第三部分 1。知识和思想

    上一讲,我们从宏观的、大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地球生命的物质生活和社群繁衍的历史,从哺乳类灵长目的社会结构、营养结构、心智结构,一直介绍到人类社会的演化。这样,我们就把经济发展史的历史起点介绍完了。下面的内容是对经济思想和经济学的回顾,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反思。这些反思营造出了我们的“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的氛围里面,出现了经济学的知识建构。

    知识和思想

    我们一定要记住知识和思想的不同。知识需要两项条件。(1)科学的话语体系,即共同体内部达成的关于交往所使用的语词的核心含义的共识。例如;“白”,共同体成员以某一足够高的概率知道,不等价于“红”、“黑”、“灰”……等颜色,但随着认知能力的改善,语词的丰富程度和细腻程度都将改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即便是相互之间很熟的共同体成员,他们之间能够区分红、黑、灰等颜色,但随着认识能力的深入,又会出现一些更细致的结构或者拓扑结构,可以发展出新的语汇来,这是一个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语言本身是演化的,科学话语也是演化的,这很重要。(2)主体间客观性的陈述,即蒯因所论的“可观测语句”的集合,即知识必须具有主体间的客观意义,它不仅仅是你的梦幻,还要可重复、可观测,变成其他人可以检验的陈述,这是科学话语的第二个重要条件,用蒯因的“可观测语句”来定义,就是一系列的可观测语句的或者叫“陈述句”的集合。例如;“天鹅是白的”这句话就不符合科学话语的第二个条件,因为它不是可观测的。为了验证天鹅是白的这句话,你活一辈子都不够,因为你要观测所有可能的天鹅,而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只白天鹅”,与上一句差别很小,却很不同,因为“这是一只白天鹅”是可观测的。第二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科学建构或者知识建构不是我们在数学系里证明定理最常用的那种方法,不是反证法。反证法并没有给出建构性的证明,它不是科学,只是数学或者逻辑。

    所以,知识和思想不同,你到文献里去看一看,体悟一下,你就知道科学的知识或者科学话语要求建构。如果你要对中国1949年以后为什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一个解释,那你一定要把你的理论建构出来。比如,领导人的实践,中、苏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的形势……你要用可观测的历史记录建构起理论来,然后解释为什么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叫历史科学,否则你的东西叫史学,不叫科学。这是关于科学我能说的。

第三部分 2。思想的三个特征

    区别于知识的另一个关键词——也是我们这门课的核心概念——是思想。思想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概括了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思想是内省的(reflective)。你要跳出你所在的这个观念,反观你自己,这是思想的第一个直接自明的特征。用静观的态度内省,这态度本身要求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利益关系的纠缠。你如果太忙,就很难思想,如英语说的“stoptothink”(先停下来,再思想)。假如你没办法停下来,那就没有时间思想了。你就不可能以静观的态度摆脱日常利益的纠缠。中国跟西方在传统上有相当大的不同,汉语传统里面的“思”或者“思想”也很可能是与幽黯意识有关(参见张灏《幽黯意识与民主传统》);《大学》开篇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就是安静,静观——作者),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此处不用“思”字,用“虑”,这是否如张灏先生所说,是中国知识传统的一种忧患意识?)……”如果我们今天试图接受这种忧患意识,这有一个本体的问题,就是这忧患的本体在哪里呢?在孟子那个时代,他可以说,天道流行,浩然正气。贯穿在他心中,然后他可以有终极关怀,他可以有忧患意识;我们今天没有了,感受不到这种天道流行、浩然正气。所以,中国的思想传统正在经历一种转型,前所未有的转型。思想的第一特征就是静观。但是由于这个特征,爆发出这样一种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思想,要想去思考,但你很难静下来,因为你没有古人的那种浩然正气,总坐不住,天道流行,你感受不到,静下来是很难的。

    思想的第二特征是,它是基于内省的洞察,英文叫“insight”。洞察力不容易,需要穿透表层,故依赖于人生体验和思的习惯。阅读是一种习惯,静观也是一种习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的讲义,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静以通天下所感”,人家能静下来,然后养成一种洞察力。在汉语传统里,思的过程不需要语言,这个很重要,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不同。在东方思想传统里,思是不需要语言的,叫做“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在过去2500年里形成鲜明对照。

    思想的第三个特征是整全性。恰好由于洞察到了本质,思想得以伸展出整全性。也在这一意义上,思想不同于知识,后者通常是对细节的注意和建构,所谓“分殊”。思想有自成体系的倾向,而知识则需要分工。叔本华的博士论文认为,分殊对于知识的进步非常重要,你把一个概念分成两个子概念,再分成四个,再分成八个……这样分殊下去,知识就深入了。宋儒强调“分殊”与“理”的同一,强调天下同一理,所谓“理一分殊”。马一浮专门引了这四个字作为给浙江大学的题词,理只有一个,从理分出万物。

第三部分 3。民主制度与思想

    “真理”,在希腊文里是aletheia,意为“逐渐显示自己”。希腊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它不像英文那样有那么多的虚词,而是一个字一个字连接在一起,这里的“逐渐显示自己”没有人称代词做主语。真理,如海德格尔考证的那样,是一种“显现”的过程;“去蔽”

    柏拉图

    的过程。如前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各个人生当中的具体的意见(doxa)的对话显现真理,使之凝聚成为语言可以表达的“知识”,就是logos。真理自行显现的这个过程叫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