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狐说刘邦-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李寅

前言

    汤因比是一代史学大师,发表过很多具有世界影响的评论,不少人把他的话奉为经典,用他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作证。这本《汉高祖用人的非常策略》,其起源就是汤因比的一段话,他曾经说:
    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狡狐,是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政治人物。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政论家,他在经典名著《君王论》中说:
    一位胜任的君王,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但如果两者不可得兼,则宁可拥有狐狸的狡诈……狮子般的凶猛,豺狼才不敢欺侮;狐狸般的狡诈,才不会被欺侮……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平民走上皇帝宝座的凡人,人们对他的尊重似乎不及对其他皇帝。东汉阮籍就对刘邦很不服气,从洛阳跑到成皋,大为叹息地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何谓“竖子”?“小子”也。古诗也有“刘项从来不读书”的句子,可见刘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是很高。
    一代伟人毛泽东所推崇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也没有刘邦的地位。
    在1967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老粗出人物”,说的就是刘邦这样的老粗。
    民国初年,蜀人李宗吾,生造了“厚黑学”一词,把曹操定性为“黑而不厚”,刘备定性为“厚而不黑”,而刘邦则被定性为“厚黑”的最高典型。其理由:刘邦之所以当上皇帝,就是因为脸皮最厚,心子最黑,而项羽脸皮似厚非厚,心子似黑非黑……
    时下,有人认为“脸厚心黑”是获得成功的最简单而有效的绝招,开口闭口就是“厚黑”。其实,这绝对是个误区。比刘邦“黑”的人少吗?比刘邦“厚”的人少吗?比刘邦“既厚且黑”的人少吗?
      这些人为什么都败在刘邦手下,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这难道不值得深思?
    正是因为刘邦拥有用人的非常策略,所以拥有优秀的将领和一流的幕僚,巩固了领导中心;所以能够散发领袖魅力,使属下心悦诚服。刘邦宁愿斗智而不斗力,扬长避短,所以能绝地逢生,保存实力。由于居于弱势,刘邦乐于与众人分享,强化兑现,终成强者。
    刘邦的成就令人跌破眼镜,因为一个地方上的小混混,竟然能够打败有史以来最为强悍勇猛的对手项羽。一个屡败屡战、少有建树的软脚虾,凭什么打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蛟龙?一个处于弱势的可怜虫又是如何抬头挺胸变成了大丈夫,这就是“狐说刘邦”———《汉高祖用人的非常策略》要奉献给读者的一份薄礼。



第一章 狐威

借势服人  弱者必为

    老虎有老虎的绝招,狐狸有狐狸的智慧;力拔山兮的项羽最终败在游手好闲的刘邦手里,就是因为刘邦善于借势……
    老虎有老虎的绝招,狐狸有狐狸的智慧;力拔山兮的项羽最终败在游手好闲的刘邦手里,就是因为刘邦善于借势……
    动物世界里,狐狸肯定是弱者。狐狸没有老虎狮子的凶猛,没有豺狼的体力,也不像老鼠那样能打地洞、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是它却能够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延续不绝,靠的是“狡猾”。
    弱小的狐狸被老虎这样的强敌抓住,不是束手就擒,而是急中生智,利用老虎的弱点,在森林里潇洒走一回。
    狡狐刘邦,一个不折不扣的弱者。出生低微,惟一能给他自信的就是带有神话传说一般的出生和奇特的相貌。弱小的刘邦很好的利用了这些,借他人之力量,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大事。

第一节 借老虎壮胆,借神话鼓劲

    狐狸是弱者,要想虎口逃生,没有非常的智能和策略不行。处在乱世中,拳头大的人就是老大,凭武力就能称雄一时,而弱者要发展,没有狐狸般的智慧万万不行。

借龙种的传说,鼓自己的壮志

    刘邦自小游手好闲,不务农穑,而且无钱无势,是一个弱者。狐狸一样狡猾的刘邦,利用他的智能,把无据可查的神话玩得像真的一样,不仅小老百姓们顶礼膜拜,更让刘邦有了充分的自信。
    在古代,只要是与神粘上边,老百姓就崇拜得不得了。要真是神,那老百姓就顶礼膜拜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洪秀全金田村聚众造反,神话的作用不可小觑。狐狸般的刘邦自然不会甘居人后……
    说到刘邦的“龙种”,先得说说刘邦的父母。
    刘邦的父亲,司马迁的《史记》曰“太公”;刘邦的母亲,《史记》又曰“刘媪”。
    其实,“太公”、“刘媪”未必就是真名,大概也不可能用这样的字词来取名。前几年,有这么一本书,封面上赫然写上《我是你爸》,这叫人看了真是哭笑不得!
    “太公”不过是秦时农村中称呼人的一种方式,有如前些年的“同志”,近年颇为流行的“师傅”之类。年龄小的人见了叫他一声“太公”;年龄中等的人叫他一声“大伯”、“大叔”;年龄相当的人就叫他一声“大哥”、“大兄弟”等。
    “刘媪”也不过“刘大奶”“刘大娘”“刘大婶”“刘大嫂”一类的称呼。
    司马迁在编撰《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对于汉朝开国君主,不可能不怀着大大的尊敬,所以取一个“太公”、“刘媪”这样的称谓,可能只是为了表示尊重,也是为了便于讲叙与他们有关的故事,因为总不至于说到他们时,左一个“刘邦他爹”,右一个“刘邦他妈”吧!就是这样一个“太公”和“刘媪”,生出了一个刘邦。
    俗话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可是刘邦似乎没有从他父亲身上得到值得一提的“敬”,但是“太公”却从刘邦这个儿子身上得到了足够的“敬”,当上了太上皇。
    我们还是看看神奇的刘邦,刘邦的神奇。
    《史记·高祖本纪》载:
    一次刘媪在大泽之旁歇息,大概是劳累过度,不觉酣然入梦。刘媪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她与神人“交”。当时电闪雷鸣,太公以为大雨将至,急忙去看,只见刘媪躺在泽畔,一条蛟龙卧在她身上。刘媪因此而受孕,生下来的就是刘邦。
    这自然是神奇的征兆,按照这种说法:刘邦是龙种无疑。
    有人对此深信,有人对此怀疑。
    怀疑这类事的人甚至演绎出这样的故事:刘媪在泽畔与过路人勾搭成奸,怀孕而生刘邦,因而刘邦的父亲是谁,又是一个千古之谜。刘邦是一个不知其父的私生子?私生子往往要干大事,秦始皇、拿破仑、成吉思汗……
    这类传说,不说是信口雌黄,至少是言而无据!俗话说:“捉贼捉赃,拿奸拿双。”幸而刘邦已经死去两千多年,否则他可以跟这些好事之徒对薄公堂!
    不过,刘媪做这样的奇梦,太公见这样的奇景,他们不说,谁知道呢?如果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太公、刘媪才说如此的话,那判他们一个攀龙附凤,信口雌黄,这大概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刘媪死得早,没有等到刘邦发迹,就驾鹤西归了,所以此语恐怕也不是太公、刘媪蓄意编造。并且,早在刘邦当上亭长之前,龙种的传说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我们假定司马迁记下的这个传说为真,那么刘媪做过这样的怪梦,谁也没法否定,比这更奇特的事多着呢。那个大名鼎鼎的庄周,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梦醒之后,他居然弄不清楚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至今人们还传说着“庄周虚幻蝶”的故事。
    可是刘太公看见蛟龙一事,恐怕无论如何也不能叫人相信了,因为自然界中本来就没有“龙”这种动物。可是,太公亲自看见,眼见为实,要想否定,也缺乏充分的证据。因为后面还有许多这样的传说。
    中国人大概历来笃信神奇的征兆,引人入胜的要算那些大人物。他们出生奇特,行为奇异,言语奇妙……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人物,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系列的神奇!
    请看古书的传说:
    老子,骑着一头白鹿来到他妈肚子里;萧何,他妈“感昴星之精”而生他;李白,他妈梦见“长庚星”跑到她怀里;刘秀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屋,那年县中长出嘉禾,一茎九穗,所以取名叫刘秀;朱元璋他妈怀他时,梦中有人送给她一枚药丸,放在堂中放光,吃进肚里留香……
    这些人来头不小,作用非凡,难怪他们永垂不朽,千古流芳!
    汉高祖刘邦,当然也在此列,否则他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间当上了皇帝?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这样的神话虽然难免有杜撰之嫌,也许还是毫无背景的弱势刘邦为自己造势而让人编造的,但不论真假,刘邦因此对自己有了信心,大众也因此对刘邦有了信心。

大众化性格,淡中有奇

    狐狸因为天生漂亮,狗、狼也愿意与他做朋友。刘邦因相貌奇特,小本经营的武姓妇人和王老太婆“折券弃责”,送刘邦白吃白喝。可是刘邦一文不出,居然号称“贺钱一万”,难道不是一种超人的智慧!

    刘邦成人之后,不知使用了什么公关方法,当上了泗水亭长,这是一个小小的差事。
    秦法规定:十里一亭,设亭长,掌治安,宿旅客,理民事。十里之地,人不多,地不广,一个人干这么点事,实为万金油一样的杂役,恐怕还不如当今的一村之长。官虽小,在当地还算个人物。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语),又“好酒及色”(同上),经常到一个叫王媪的人开的酒馆和一个姓武的妇人开的酒店里赊酒喝。无钱人喝酒往往爱醉,刘邦也不例外,赊酒喝,还常醉。“酒债寻常行处有”,赊账喝酒,一醉方休,不足为奇。
    可是怪事却出现了,姓武的妇人和王家的老太婆看见刘邦的头顶“常有龙形”(《史记》语),感到十分惊奇。刘邦经常赊酒,日积月累,想必已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但是这两个小本经营的妇道人家,看到刘邦的神异现象,最后主动“折券弃责”,撕了账本,让刘邦白喝。
    这两个小酒馆的主妇,是否与刘邦有什么桃色事件,后人不甚了了。有人曾说刘邦就住在店中,与武姓妇女“有一腿”,说不定还有“好几腿”,但是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也不去推测。同样刘邦是否以权谋私,白吃白喝,我们也是无据可查的。当然,而今有不少的村长、乡长在饭馆里打白条吃饭,这倒是司空见惯的。
    这两位小妇人,大概是害怕刘邦给他们小脚鞋穿,找这样一个借口巴结刘邦也说不定,因为“县官不如现管”。史书明载,王媪、武妇就是因为看到刘邦的龙气,才送了他赊一年酒债的人情。
    在后来,刘邦在击败英布时,派一支人马追击,自己到老家省视父老乡亲。刘邦回到故乡,潇酒走一回,后人还编成一出戏叫《高祖还乡》,刘邦引亢高唱《大风歌》。
    他没有忘记这两位小妇人,刘邦发迹后赐武老妇、王老妇黄金千两。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还记得这样的小事,看来他不是一个忘情负义的人。
    官吏白吃白喝,在中国可能是根深蒂固的一种传统,像刘邦这样的亭长,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司空见惯的,可是人们所知道的不是刘邦以权谋私而是因为他的头顶“常有龙形”,所以才把酒债一笔勾消。这无疑是制造一种舆论,是不是刘邦故意而为,今天无法考证,但是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不管是对刘邦还是对当地百姓,都是巨大的。这也是刘邦“龙种”的一种证据。
    刘邦作为一个亭长,自然是很多事情都是要到场的。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令关系很好,为了逃避仇家,迁徙到沛县。因为是县令的朋友,沛县的大户人家,官吏人等,都纷纷前来捧场拍马,送上厚礼,拉拉关系,套套近乎,以期在县令那里分一杯羹。
    县令为吕公张罗,刘邦自然也去捧场,但这位龙的儿子却不带一文礼钱,是囊中羞涩,还是故意如此,现在不得而知。
    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县主簿的萧何,是刘邦的好朋友。由于客人很多,并且看见刘邦空手而来,于是萧何想开刘邦一个玩笑,把客人分成个三六九等,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虽然空手而来,可是他不管这些,高声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
    这句“大话”先声夺人,吕公听了,赶忙出来迎接。一见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