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富裕起来的很多城市高收入阶层,将会追求更优质的食品,这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
6。 腐败和基层政权弱化将会导致政治体执行力下降。即使中央有决心有财力,试图改变局面,也无法动员足够强的力量。相反,在三农领域的投入,将会大量被挪用贪污,到不了急需资金的基层,还会进入投机领域,制造更大的资产泡沫。
7。 对于国际食品市场依赖程度加大,将会付出政治上的代价。随着第三世界其他更多国家(特别是印度)进入工业化发展轨道,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会进入卖方市场。如果加上金融炒家的操控,“铁矿石”涨价的一幕,未来很可能在粮食领域重现。
8。 劣质食品,损害了国民的体质,导致医疗体系未来要支付更大的代价。
我的观点是,养活中国,在看得见的未来,仍然不是致命的难题,但是要支付沉重的代价。在某些时候,天灾人祸共同作用下,捉襟见肘的压力更会凸现出来。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4…05 09:10
谁来养活中国(一)
计划生育功过谈
按照官方的说法,由于执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累计少生近4亿人,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延迟4年到来。
4亿人口,相当于每家少负担了一双筷子,意义当然是非常重大的。曾经有一个暑假,我的一个侄子住到我家里。一下子就感觉家里的米袋和冰箱,消耗的速度提升了很多。
4亿人口,正常情况下,需要5亿亩可耕地来养活。正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面积约略等于这个数目。
也就是说,如果不执行计划生育,这些年的城市建设和扩张,都不可能进行。到了节骨眼上,口粮毕竟比大房子重要。
布朗先生1990年建立的模型,是按照比较标准的生育率来进行计算的。所以,“谁来养活中国”第一个答案就是,计划生育养活中国。
计划生育并不是完全的正面效应。按照功过三七开的原则,计划生育是必须的,但是并不见得未来要持续维持独生子女政策。其负面效应,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严重。
老龄化是一个严厉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面对过老龄化的问题。421的人口结构,在未来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养老负担。城市家庭的70后80后,在达到养老年龄以后,他们的子女负担将会很沉重。
即使是富裕的家庭,储备了足够的资金来养老。但是随着社会劳动人口比例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将会提升。在未来,人口年龄结构推动的服务成本通货膨胀,将会提速。老龄化需要的服务,特别是看护服务和医疗服务,成本将会加速上升。
考虑到现在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金的通货膨胀速度,将要在现有的CPI基础上,加上一倍左右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对于多数城市人而言,未来退休金的增长速度,要超过CPI的一倍,才能够维持养老期间的生活水准,基本不变。
当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农村的养老负担并不沉重。大多数农民,将会在地里劳作到最后的时光。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够给社会提供出产。
按照我个人观察的几个农村,死亡率都已经超过了出生率。由于生活负担加重,年轻人并不愿意多生孩子。我所在的农村,大约一半的家庭,只要一个孩子。
计划生育加速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农村的人口老底,将会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彻底掏空,劳动力成本将会突然提速。届时,也会有数量不小的农田,因为不适宜机械化作业而抛荒。
按照我的农业管理经验,综合各种条件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管理结构等等)。我认为中国农业的平均效率,最多可以做到一个人养活二十人左右。机械化当然可以提升效率,但是采摘这些过程必须依赖人工。同时很多地方,并不适合进行机械化。所以一个人养活十五人,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长期目标。
按照这个理论计算,在未来,中国需要大约1亿左右的农业劳动人口,考虑到需要可持续性地保持这么多的农业劳动人口,中国农村要保持2。5~3亿常住人口,并且生育率要维持在2。2以上。
现在距离这个时间点,大约是1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人口红利(即劳动力平均年龄小,社会养老负担比较轻)差不多还可以持续10年,直到2020年前后。
2020年前后,将会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拐点。那个时候,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面临经济再增长乏力的终极瓶颈。因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特有的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会出现比日本90年代以来更严重的萧条。
未来3年左右,是一个政策的敏感期。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城市化进程,或者计划生育政策体系,都需要进行调整。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结构问题。
看得见的未来,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谁来养活中国,并不是一个严厉的问题。严厉的问题是,谁来可持续地发展?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4…07 10:49
谁来养活中国(三)
联产承包功过谈
我的老家,是在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记得非常清楚,1984年夏收以后,家里第一次可以敞开大碗吃饭,而且那一年家里破天荒地开始养狗。
联产承包,相当于第二次土改。把集体的土地,分包到家家户户,每个人都开始为自己打工。制度的变革,带来效率成倍地提升。于是就有了1984年的大丰收,此后很多年,卖粮难、卖棉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民。
在解决好基本口粮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迅速起步,对于暂时没有食品匮乏威胁的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差不多可以用油门到底的幅度来提速。
由于粮食和农产品过剩,整个国家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食品通胀水平。除了中间有几次宏观调控,货币的发行增长率,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水准。
扣除通胀水平,和10年前相比,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水准,并没有本质的提升,甚至负担越来越重,因为财富的增长,很大地被财富分配不公的体系冲淡了。但是无论哪个阶层,都没有出现整体性的饥饿问题。食物供给的保证,最根本的制度原因,还是来自于1984年的土地改革。
不能因为眼下的各种农村问题,就否定了这一场改革成果。
但是,我们必须关注1984丰收之年的另外两个重要背景。这可以理解今天农村新问题的由来。
历经建国后几十年的水利基础建设,到80年代初期的时候。中国的水利设施几乎遍及每一个生产区。至今我下到很多农村,能够见到的主要水利工程,几乎毫无例外地标注着60年代…70年代的铭刻。
水利是农业之根本。没有建国后三十多年积累的水利设施,即使是实现了土地经营私有化,一切看天,丰收依然很不靠谱。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农村人口非常年轻。那个时候,我的父亲还不到40。整个村子,到处都是年轻父母,到处充斥着我们这种半大小孩的喧哗。
在那个时代,勤劳而年轻的中国农民,几乎是全身心地在伺候着土地。谁家的地里,杂草要是长起来,会成为村民的笑柄。
时间过去快30年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加上农村快速地老龄化,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没有了基础支撑。在天灾之年,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的脆弱性,立刻就彻底地暴露了出来。
水利工程以及其他集体设施,都是比较大型的工程,依靠单户的农民,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这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借助国家的力量。
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之后,农村基本回到了一盘散沙的状态。整个国家的力量,无论是政权的力量,还是经济的力量,都集中在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国家的整体农业机构,越来越变成了吃财政饭的清水衙门。
一方面,农村需要资金投入建设和维护设施。另外一方面,现有的制度下,国家财政即使愿意投入农村,由于中间历经部委省市县乡几级截留挪用,很少有资金能够真正地投入农村。即使是农民辛辛苦苦的存款,也被城市经济体,通过银行贷款转移,然后以通货膨胀的方式,向农村变相地赖账。
经过持续将近30年光吃老本很少投入的掏空,大量的水利设施,坏的坏,漏的漏,很多已经丧失功能。在遇到大小天灾的情况下,很多土地就减产甚至绝收。
另外,青壮年大量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新的发展。导致农村严重的空心化和老龄化,老人、留守儿童和妇女,现在成了农村的主力。
水利设施的老化,加上农村人口现状。联产承包责任制,慢慢走到了利弊逆转的时候。
然而,在现有的城市化体系之下,特别是高房价制度设计之下。这种土地制度,却万万不能大动。因为,大部分的农民工,城市都没有给出保障的底线,住房固然是奢想,子女上学都处处被歧视。唯一能够比较靠谱保障他们的,仍然只有土地。农民可以不相信官员,不相信报纸,但是他们始终相信土地。
我调查过的农民,几乎没有人愿意流转土地,更不愿意耕地被政府征走。即使是外出打工,临时把土地让给别人耕种,仍然随时准备回来,收回土地自己耕作。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之下,“土地流转政策”在大部分地区,几乎算是一个笑柄。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确保在现有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建设公共的水利设施?
答案是有的,利用现代的信息化系统,建立垂直的从中央到村庄和农民个人的三农款项直通车,绕开中间层对三农财务拨款和分配的环节,就可以办得到。但是部委省市县乡的官员们,不会答应,因为这样既不符合他们的政绩利益,也不符合他们的其他利益。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4…09 15:50
作者:吾生有涯学无涯 回复日期:2010…04…08 12:55:37
楼主;我最近去了趟湖北;发现那里的农民都一年只种一季或干脆只种点经济作物供自己消费;粮食将来会成大问题。
=u=
现在的粮食作物,都比较高产,差不多一亩相当于过去的两亩。如果粮食价格上涨,农民们种地有利可图的话,单季水稻改成双季稻,也是很容易的。
我的“谁来养活中国”,阐述主题思想,并不是将来会发生饥荒。而是为了养活,我们必须牺牲一切品质。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10…04…10 08:05
谁来养活中国(四)
现代农业“饲养”中国
对于饥荒的预期,底层民众尤其害怕。一说到通货膨胀,无数的人总是问我,要不要囤积一些粮食?中国几千年中,大饥荒的历史,太让人刻骨铭心。对于饥荒的恐惧,已经深植入我们的基因。
好消息是,在看得见的将来,大家无需担心食物的数量问题。
坏消息是,在看得见的将来,大家一直担心食物的品质问题。
食品给人提供能量和营养,每个人的食物需求,可以折合出粮食的使用量和土地的消耗量。我曾经写过《一亩三分地的红色警戒》,计算的结果,大致上是通过进口一些大豆,18亿亩耕地,可以基本养活国民。
为什么耕地比以前少了,人口比以前多了,土地还能够养活我们?
答案在于现代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我们得承认,这些年,农村除了水利失修,人口老化。现代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种子技术,不断地取得突破。从普通的良种到杂交再到转基因,种子技术的进步,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的单产。同样一块地,能够提供的食物数量成倍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