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当是“内”字;尺里之“里”字,当是“外”字。中附上,左右之“内”、“外”字;上附上,左右之“内”、“外”
字,皆当改之。故不循旧图所列,以符内候脏、外候腑之义。
【注】脉从肉上行者,谓之浮;脉从肉下行者,谓之沉。然心、肺俱浮,于皮毛取之而得者,肺之浮也;于血脉取
之而得者,心之浮也。故曰皮浮属肺血心经也。肝肾俱沉,以筋平取之而得者,肝之沉也;至骨取之而得者,肾之沉也。
故曰筋沉属肝骨沉肾也。肌肉在浮沉之间,属脾。其候在中,故曰候在中也。凡脉以部位而得名者,皆统于浮沉。故以
浮沉为提纲,以统濡、弱、芤、伏、牢、革、虚、实、微、散诸脉也。
x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x
浮沉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沉极筋骨为伏脉,浮沉极力革牢参。
【注】浮而无力谓之濡脉,沉而无力谓之弱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脉。沉极推至筋骨,按之
而始得者,谓之伏脉。浮而极有力者,谓之革脉。沉而极有力者,谓之牢脉。
x虚、实、微、散诸脉歌x
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注】浮、中、沉三部俱有力,谓之实脉。浮、中、沉三部俱无力,谓之虚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小,
似有似无,谓之微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谓之散脉。
x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x
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注】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一息四至,谓之缓脉。一息六至,谓之数脉。一息七至,谓之
疾脉。缓脉动时一止,谓之结脉。数脉动时一止,谓之促脉。结促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谓之代脉。凡脉以至数
而得名者,皆统于迟数。故以迟数为提纲以统缓、疾、结、促、代五脉也。
x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x
滑脉如珠溜不定,涩脉滞涩往来艰,弦脉端直细且劲,紧比弦粗劲且弹。来盛去衰洪脉是,细则如丝大豁然,长脉
迢迢短缩缩,如豆摇摇作动看。
【注】形状如珠,滑溜不定,谓之滑脉。往来滞涩,进退维艰,谓之涩脉。状如弓弦,细而端直,按之且劲,谓之
弦脉。较弦则粗,按之劲,左右弹者,谓之紧脉。上来应指而盛,下去减力而衰,谓之洪脉。脉形软直如丝者,谓之细
脉。脉形粗大豁然者,谓之大脉。来去迢迢而长,谓之长脉。来去缩缩而短,谓之短脉。其形如豆,约约动摇不移者,
谓之动脉。凡脉以形状而得名者,皆统于滑涩。故以滑涩为提纲,以统弦、紧、洪、细、大、长、短、动八脉也。
x痈见疽脉、疽见痈脉歌x
痈脉脉宜洪大数,若逢牢短化脓难,疽脉最宜沉与弱,浮大且散命归泉。
【注】痈乃阳毒,应见阳脉。若洪大而数,则毒易溃。若见牢短之脉,则为阴凝气少,故曰化脓难也。疽乃阴毒,
脉应见沉与弱,是为顺脉。若见浮大而散,则为阳脱气败,故曰命归泉也。
x痈疽伏脉歌x
痈疽伏脉理当明,毒闭于经六脉停,审证无凶宜穿发,气通脉道自然行。
【注】痈疽二证,有见伏脉者,皆由于毒瓦斯闭塞经络,营卫壅滞之故,以致六脉停止,沉伏不见也。若审其证无凶
象,非死脉也。治之惟宜穿通经络,宣发营卫,使气得通,而脉道自然行矣。
x肿疡、溃疡浮脉歌x
肿疡浮脉恐多虚,或有风寒在表居,溃后脉浮气外泻,频加补剂始相宜。
【注】肿疡脉浮者,非气血不足,即为风寒在表,须详证施治。溃疡脉浮者,乃气从外泻,须补剂调养,始为合法。
x肿疡、溃疡沉迟脉歌x
肿疡沉脉多毒闭,溃后多毒在内存,无力须详毒内陷,迟寒数热更当分。
【注】肿疡不当脉沉而脉沉者,乃毒闭使然也。溃后而沉者,是毒尚存于内也。若沉而无力,恐内虚毒陷,当详审
之∶沉而迟则为兼寒,沉而数则为兼热,更当分别。
x肿疡、溃疡数脉歌x
肿疡数脉宜热毒,数且兼洪欲作脓,溃后洪大为病进,脓出洪数治无功。
【注】肿疡脉数,作脓兼洪,皆正应之脉也。若溃后洪大,脓出数洪者,皆为邪盛正虚,病脉相反,其病日进,治
亦无功。
x肿疡、溃疡滑脉歌x
肿疡滑脉尚为顺,初起有痰治痰宜,溃后痰多恐气乏,喘生毒陷死之机。
【注】滑主流通。肿疡初起,脉滑无痰,尚为顺脉。若有痰,则当以治痰为急,恐溃后痰多气乏,必致喘生毒陷而
死也。
x肿疡、溃疡涩脉歌x
肿疡涩脉属毒滞,有力为实无力虚,溃后脉涩为伤血,急补气血莫迟疑。
【注】涩主滞涩。肿疡初起脉涩者,乃气血为毒滞之征。若按之有力,毒滞为实;按之无力,正损为虚,不可不辨。
若溃后脉涩,为伤血不足之象,急当大补气血,莫迟疑也。
x肿疡、溃疡虚实脉歌x
肿疡脉虚宜内托,溃后内虚大补宁,肿疡脉实宜消散,溃后如实毒未清。
【注】肿疡未溃脉虚者,不须攻毒,惟宜内托;已溃脉应虚者,急当以大补收功。如肿疡未溃,脉实者,当消毒散
毒;已溃脉实者,乃毒瓦斯犹未清也。
x肿疡、溃疡长脉歌x
肿疡长脉为有余,消散之方任所施,溃后得之为气治,条然和畅不须医。
【注】肿疡见脉长者,乃气血有余,消散之方,任意施治。溃后脉长者,乃气之畅也,故曰气治,不待医药自能愈
也。
x肿疡、溃疡短脉歌x
肿疡短脉元气虚,大加补剂始相宜,溃后脉短为虚甚,补之仍短决死期。
【注】肿疡脉短者,元气虚也,非大加补益之剂不可。溃后脉短者,虚之甚也,若补之而脉仍短者,则为败证,其
死必矣。
x肿疡、溃疡洪脉歌x
肿疡洪脉阳热盛,宣热攻毒必有功,溃后洪脉毒留内,治之不退自然凶。
【注】肿疡未溃,脉洪者热盛也,宣热攻毒之法可施;若溃后脉洪者,邪盛也。服药而脉洪不退者,为正虚邪盛,
其凶不免。
x肿疡、溃疡微脉歌x
肿疡微脉为虚候,内托受补始能痊,溃后见此虽为顺,微细无神作逆观。
【注】肿疡脉微者,乃虚候也,当以内托补剂为主,受补者方能痊可。若溃后脉微,虽为顺候,设按之微细无神,
则根本已亏,亦当作逆证观也。
x肿疡、溃疡动紧脉歌x
肿疡将发脉动紧,乃因毒瓦斯外搏经,溃后见之毒内搏,此为残贼证不轻。
【注】肿疡见动脉、紧脉者,乃毒瓦斯外搏于经之象也。若溃后见动、紧之脉,则为毒瓦斯内搏于脏腑之象。盖动、紧
乃残贼之脉,溃后不宜见之,故曰证不轻也。
x肿疡、溃疡缓脉歌x
肿疡脉缓何须药,和缓从容最吉祥,溃后见之为胃好,便和饮食自然康。
【注】肿疡脉缓,乃气血和平,不待服药,自然安愈之吉兆也。溃后见之,则为胃和,饮食自甘,二便自调,其证
自然康宁也。
x肿疡、溃疡芤弦脉歌x
肿疡芤脉血原虚,溃后见芤理所宜,肿疡弦脉邪作痛,溃后而弦邪病脾。
【注】肿疡未溃,脉芤者,其血必素虚也。溃后见芤,乃去血之后,亦理之所宜也。肿疡脉弦者,乃毒攻作痛之象,
盖弦主痛也;若溃后脉弦者,则为肝邪侮脾,盖弦乃肝脉也。
x肿疡、溃疡牢脉歌x
肿疡牢脉为邪固,未作脓时脉见牢,已溃见牢邪难已,结核瘰 不能消。
【注】肿疡脉牢,未作脓时见之,主毒邪牢固难消;溃后见之,邪亦难已。若一切结核瘰 ,见此牢脉,皆主牢固
不能消之候也。
x肿疡、溃疡濡弱脉歌x
肿疡濡弱脉不足,扶虚托里始能痊,溃后虽为脉病应,但无虚候始得安。
【注】肿疡脉见濡弱不足者,必用扶元托里之剂,始能痊也。溃后脉见濡弱,虽为脉病相应,但无虚证,始得安全。
若精神疲惫,饮食不思,亦危候也。
x肿疡、溃疡散脉歌x
肿疡散脉最可愁,毒盛气散不能收,溃后见斯亦为逆,急投补固或无忧。
【注】肿疡最忌散脉,盖散脉为毒盛气散,不能收功之诊。溃后见之,亦主逆也。急投补虚收固之剂,或有生者。
x肿疡、溃疡大细脉歌x
肿疡脉大为顺候,溃后脉大不相宜,肿疡溃后脉细小,总主痈疽气血虚。
【注】肿疡脉大为正实,毒必易出,为顺候也。溃后脉大为病进,其毒难化,为不宜也。肿疡、溃疡,脉见细小者,
总属气血两虚,惟宜大补为主。
x肿疡、溃疡促脉歌x
促脉无分肿溃疡,总为阳结不宜常,渐退毒散犹可愈,常进不退必然亡。
【注】肿疡、溃疡脉见促者,皆为阳结,但宜暂而不宜常也。如促脉渐渐而退,则毒亦渐渐而散,犹或可愈。若常
进不退,其亡必矣。
x肿疡、溃疡结代脉歌x
肿疡结脉为阴结,急宜温解始能康,溃后见结阴虚歇,如代之歇定然亡。
【注】肿疡脉结者,乃阴结也。急用温散解毒之剂,始可获效。若溃后见结脉,则为阴虚之歇止,尚不主死。若如
代脉之歇,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则为真脏之脉见,定主亡也。
卷一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属性: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荣,气少破血宜补气,气血两充功易成,厥阴
少阳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注】人之十二经,有气血多少之分,多则易愈,少则难痊,疡医明此,临证可豫知痈疽、疮疡之始终难易,而用
药消补之法始当也。如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常多气多血;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厥阴包络、足厥阴肝,
此四经常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此六经常多气少血。大法∶
血多者,则破其血;气多者,则行其气。气少者,难于起发,宜托补之;血少者难于收敛,宜滋养之;气血两充,则易
于起发,易于收敛。惟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倍多相火,此四经若发痈疽,肌肉难长,疮口难合。倘过用驱毒峻利之药,
以伐其气,以消其血,必难收功。故明其经之气血多少,则用药不致有妄汗妄下之弊矣。
卷一
痈疽总论歌
属性: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扑损身形,膏粱
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疽由筋骨阴分发,肉脉阳分发曰痈,疡起皮里肉之外,疮发皮肤疖通名。阳盛 肿赤痛
易,阴盛色黯陷不疼,半阴半阳不高肿,微痛微 不甚红。五善为顺七恶逆,见三见四死生明。临证色脉须详察,取法
温凉补汗攻。善治伤寒杂证易,能疗痈疽肿毒精。
【注】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曰痈疽原是火毒生也。痈疽皆因荣卫不足,气血凝结,经络阻隔而生。故
曰经络阻隔气血凝也。其因有三∶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也。外因者,由于春之风、夏之热暑、长夏之湿、秋之燥、冬
之寒也。当其时而至,则为正气;非其时而至,或过盛,则为淫邪。凡此六淫为病,皆属外因。亦有因于八风相感,如
冬至日,正北大刚风;立春日,东北凶风;春分日,正东婴儿风;立夏日,东南弱风;夏至日,正南大弱风;立秋日,
西南谋风;秋分日,正西刚风;立冬日,西北折风。应时而至,主生养万物;不应时而至,主杀害万物。若人感爱,内
生重病,外生痈肿。凡此八风为病,亦属外因。故曰外因六淫八风感也,内因者,起于耳听淫声,眼观邪色,鼻闻过臭,
舌贪滋味,心思过度,意念妄生,损人神气,凡此六欲为病,皆属内因。又有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思过伤脾,悲过伤
肺,恐过伤肾,忧久则气结,卒惊则气缩。凡此七情为病,亦属内因。故曰内因六欲共七情也。不内外因者,由于饮食
不节,起居不慎。过饮醇酒,则生火,消灼阴液;过饮茶水,则生湿停饮;过食五辛,则损气血;伤饥失饱,则伤脾胃,
凡此皆饮食之致病也。昼日过劳,挑轻负重,跌扑KT 坠等类,损其身形;夜不静息,强力入房,劳伤精气,凡此皆起
居之致病也。其起于膏粱浓味者,多令人荣卫不从,火毒内结;起于藜藿薄食者,多令人胃气不充,气血亏少,凡此亦
属不内外因也。人之身体,计有五层∶皮、脉、肉、筋、骨也。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
属阳;发于皮里肉外者,名曰疡毒;只发于皮肤之上者,名曰疮疖。凡痈疽阳盛者,初起 肿,色赤疼痛,则易溃易敛,
顺而易治,以其为阳证也。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