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父母渴求现代家教
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孩子,不如让孩子获取自己的体验。
几年前,一位年轻的妈妈曾向我讲述了一件让她困惑的事。
女儿上初中了,整天蹦蹦跳跳,爱吃爱玩,对东西很不爱惜。新买的衣服,穿几天就不喜欢了,扔到一边不予理睬,对家人也漠不关心。
妈妈准备对女儿进行一次“忆苦思甜”教育。她花了400元,买了两张票,陪女儿去看芭蕾舞剧《白毛女》。
看后,她问女儿有什么感想,女儿想都没想就说:“喜儿去当白毛女,我看是让她爸逼的。借债还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钱,为什么不早点儿还给人家,逼得女儿躲进山里?喜儿也够傻的了,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要到深山老林去当白毛女?”
女儿的回答让妈妈目瞪口呆。
“我女儿好像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怎么什么也不懂,真拿她没办法!”
这位妈妈困惑了。自己小时候看《白毛女》电影时,为喜儿流了那么多眼泪,恨死了黄世仁,可今天同样的故事,孩子怎么看不懂了呢?
我对她说,孩子不懂历史,又没有体验,她不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当然会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
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父母所经历的风雨,是孩子理解父母、宽容父母的前提。
别怪孩子不懂事,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孩子认识世界往往是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父母要让孩子尊重自己,孝敬自己,除了要教会他们做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我们曾走过的路。与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不如让孩子获取自己的体验。我相信,善良的孩子一旦体验到了父母的不易,便会发自内心地敬佩父母、体谅父母;一旦了解了过去的苦难,便会珍惜今天的幸福。
什么是“现代家庭教育”?李岚清同志曾作出过科学的论述:“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单方面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看来,我们要重新学习了。
3.社会渴求现代人才
我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向社会。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才是最需要和最珍贵的资源。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争夺也趋于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在这种人才争夺全球化的推动下,教育作为开启国门的钥匙,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关系到孩子的成长,牵动着每个家庭。
我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走向社会之时,首先要通过“人才市场”的挑选,所以,每位父母都不得不关注这个市场的“行情”。
当今,人才市场有三个变化特别引人注目。
一、由单向选择变为双向选择
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包分配。毕业生只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就可以了,只要“服从分配”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在单向选择中,用人单位也只能是“爱你没商量”,“厌你没办法”,不要也得要。作为毕业生,不想去也得去,否则要按“不服从分配”论处。
在市场经济下,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单位有权选择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也有权选择单位。学生从学校毕业,不是填写毕业分配表就可以找到工作,而是要接受人才市场的严格挑选。
对毕业生来说,同样有了择业自由。愿意去的单位,你可以自己去争取,不愿去的单位也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去,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些变化,给毕业生、家长和社会都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二、从看重“硬件”到看重素质
我所在的单位在国际展览中心附近,每逢那里举办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才交流会,就会出现塞车现象。我常常到交流会上参观,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交流会的盛况一点儿也不过分。
前几年,招人单位看“硬件”的多,问的问题也大多是这样的:“是本科吗?”“是研究生吗?”“有北京户口吗?”近年来,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用人单位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北京一所学院在校内举办了人才招聘会,有近百家公司参加,也吸引来不少外校的学生。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一个应届毕业生拿着自荐书高声喊道:“我要到湘潭电机集团工作!”周围的同学都把目光对准他,他没有胆怯,又喊了两声。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正在现场招聘的湘潭电机集团人事部负责人说:“好,就要你了!”随后与这位同学签订了求职意向书。
这位人事部负责人说,他们这次招聘的是销售人员,需要应聘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前来报名的大学生不少,但真正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并不多。从学生的推荐材料来看,符合他们招聘条件的有十几个人,而敢于当众大喊三声的只有几个。最后,他们就录取了这几个人。
他还说,这种招聘方式可能并不完善,却是对前几年招聘方式的一个反思。过去招人,过分看重学生的学历和成绩,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出色,甚至能力欠缺。所以,现在招人,在学历合格的条件下,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
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分数不等于能力”这一道理。一位中学校长深有感触,他说:“两个学生来我校实习,一个是学习尖子,但管理能力差,他管的班乱哄哄的,学生根本不听他的;而另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有创造性,很会管理,同学喜欢他,他管理的班很快成为优秀班集体。你说这两个学生我要谁?当然要第二个。我要的是会教课的老师,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
三、从注重笔试到注重面试
凭着一张试卷可以进入大学,但凭着一张试卷就能进入工作岗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要想得到你向往的职位,很重要的一关是通过面试。
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面试,甚至面试胜过笔试。这是我通过拜访择业的成功者得出的结论。
小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理想是到某大银行去工作。这家世界著名的银行需要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专长的人,而小音不懂金融,只懂英语;这次招聘,人家只录用十个人,报名的人竟有一千多!可是,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小音却获得了成功,成了那百分之一!
“那么多人竞争,你是怎么成功的呢?”我问小音。
“我过了三关,”小音说,“第一关是问我的经历。对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干过什么,当没当过干部,参加过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组织过什么社团……问得可详细啦!我做过学生会工作,所以这一关的通过占了不少便宜。第二关当然是笔试,很容易的,一般人都能过!”小音得意地说,“不过,最难过的是第三关。”
“为什么?”
“第三关是面试。面试最难,因为你摸不透他们要考你什么。实际上,从一进入面试室,主考官就开始留意你的一切了,比如走路的姿态好不好啦,目光是不是自信啦,说话的表情怎么样啦……通过你的不设防,他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你身上的东西。当时,一位考官问我:‘你为什么要到我们银行来?’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我,因为我事先早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家银行的百年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对答如流!”小音说到这里,眉目间透着那么多自信。
“考官接着问我:‘如果你能来我们银行,希望做什么工作?’说实话,我并不愿意到前台去收银,我希望到后面搞联络,我的口语好,擅长与人交往,这样可以发挥我的优势。但是,如果我这样讲,人家肯定会认为我有缺陷,所以我回答说:‘干什么我都能够胜任。’”
一位进入国家机关的博士生告诉我他应聘的故事:
在等待招聘结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领导找他谈话:“你的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但这次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很遗憾,你没有被录取。”这位博士生当时想也没有想,马上说:“没有关系,我很有实力,今年没考中,明年我还来考。”
“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道考题,我被录取了!”博士生讲到这儿笑了。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做出来的。
在人才市场上,你的孩子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纸制的试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实践题,他答得怎么样,要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作为父母,你企盼孩子成功,就把他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吧!
有的父母只注重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与做事的教育,对待孩子是以分为本,而不是育人为本,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这样的孩子在考场上也许能得高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却会失分。
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每天晚上挑灯夜战,拼命读书,可是却让妈妈每天观看电视剧时记住剧中的情节,第二天早晨讲给他听。他到了学校,又添油加醋地讲给同学听,好像他每晚沉溺在电视机前一样。一些同学抵不住“诱惑”,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成绩受到很大影响;还有的同学见他每天看电视剧成绩还是稳居前列,觉得他聪明过人,从而失去了与他竞争的信心……而这一切正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母亲以为自己是在帮儿子竞争,实际上是将儿子一步步推向损人利己的泥潭。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的填充,更应该是道德的完善。这样的学习尖子,我们能说他是好学生吗?这样的母亲,我们能说她是好妈妈吗?
处在经济变革时代,做父母的不能只注重帮孩子立业,更应该首先注重帮孩子立身。“以学立业,以德立身”须是教育的宗旨。
写在前面
有一年春天,一连几场罕见的沙尘暴,使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环境的恶化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都在思考:治理沙尘暴,我能做些什么?
然而,正当人们享受着一天比一天富裕的生活时,一场看不见的“沙尘暴”,正侵袭着一些孩子的心灵,威胁着他们家庭的幸福。
几年前,在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痛事件: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15年。
为什么一个17岁的“好学生”会使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爱儿子的母亲会死在儿子的手中?产生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我同几名记者一起,来到金华市。
在看守所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我们见到了徐力。如果不是他手上的铁铐,谁能相信眼前这名身材高挑、脸庞白净、表情温和的男孩,竟然是打死了自己母亲的凶手!
我们面对面坐着,离得很近。徐力开始有点儿紧张,低着头。
“小时候,你读过《中国少年报》吗?”我轻声问他,想唤醒他童年的美好记忆。
“读过。”
“你知道‘知心姐姐’吗?”金华市少工委副主任施彩华问徐力。
“知道。”
“和你讲话的这位阿姨就是‘知心姐姐’。”徐力忽然抬起了头,望了我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惊喜和友好。刹那间,我看到的仍是一双大大的、纯净明亮的眼睛!
“谈谈你的家和你的妈妈好吗?”我平和地对徐力说。
“好。”
徐力用平静的口气开始了他的叙述。我们交谈了100分钟!
徐力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从看守所出来,我们谁也没开口说话。我只觉得眼在流泪,心在流血!
一个好端端的花季少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一个母亲的艰难的生命历程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我的心中,好似刮起一场沙尘暴。究竟是谁杀死了谁?谁应该对谁负责?孩子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
冷静地想一想,今天我们的家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又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父母?
中国人一直传诵着一句名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他们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
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可以说,这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