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0-轩岐救正论-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循元气脉气形气病气而精辨之也。独怪河涧作俑。谬称诸血无寒。致今庸流混治杀人。遗 
不小。殊可悲恨。岂知寒剂治血。惟上古形病俱实者宜之。犀角地黄汤。乃专治胃经积热实 
证。只可暂用。中病便止而非疗血之纲剂也。四物汤虽为血药。用芎归则通血之壅滞也。白 
芍则收血之耗散也。生地则制火动之阳光也。而非益阴之品。且芍性酸寒。尚伐生气。亦惟 
血凝滞及耗散者用之相应。设使阳焰正炽。而辛窜之 归。不益助其上炎之火性乎。失血 
甫 
定尚留停瘀。最忌固敛。若生地芩连。虽赋性沉寒。固可扑未灭之余焰。独不思脾虚而血不 
统血脱而脾愈虚敢用此。而轻泻药脾阳乎。脾本虚而复虚则阴不受摄。而血愈脱矣。察唯诸气 
俱实。得有犀角四物本症始可用耳。又有阳焰。未熄而遽投补气之剂是反以动乎。阴尤非 
福也。亦须察果元气顿虚色脉两亏。而补中归脾四君十全之属。是所必需。甚至虚寒与气俱 
脱。参附八味。忍缓投乎。此则一偏于凉泻。一偏于温补乃为通变之机权。而非正治之活法 
也。惟必明乎。为静之体与夫失静之。由庶可语乎。治静之之方矣。血主乎。阴以静为体阴 
中蕴。阳静处寓动盖此。静非沉寂之静。乃生化之静。今立一方不专以寒者。恐愈痼真阴也 
。又不骤以温者。恐益助邪阳也。议以不濡不燥中和恬静之品。非惟天一可复。且令水火两 
平。得葆其静之体。而益完其静之。神者也。治本常法。药非奇草。推求仲景之肾气。允为 
疗血之佳珍。设曰熟地膏润。不宜遽补。岂知血脱阴亏内伤。非补何以填阴。丹皮甘香生新 
消瘀之良药也。且制燎原。然真阴既耗。元阳少附脾失。资生土气馁矣。必用山药茯苓。平 
扶胃气。而非归术温补之比也。泽泻引虚热以下行。石枣固藏血之本经。加炙草则平五火。 
益黑栀以敛二络。术无逾此试亦屡效。倘逢肺胃郁热。方增麦芩而减山萸。若疗肝肾实焰。 
不 
辞连柏而佐芍药。即君主凡火之动。苦寒必需。倘命宫真阳将谢。温热恐后。久饵平剂不愈 
。必加益气之参术。错投降火增剧。莫缓升阳之蒡 。第病情变幻。而成方难守。当熟察元 
气之虚实。色脉之吉凶。与夫病气之重轻。阳中阴易扶阴中阴难疗阴属经易。治阳属藏亦危 
及至用药温凉补泻。新久顺逆。随宜辄应。庶了然无疑于胸中。方可逃枉治之重愆。此特鄙 
人蠡见。宜详立斋全案。 

卷之一医论
广嗣方论
属性:愚意艰子之家。非妇人阴血乖羸。则男子精气衰惫。在妇人久媾不孕。盒饭广置外家媵。 
择其 
气血充盛者代举。至男子则须调适心身。久饵善剂。直待功深行满。亦可什一期许。若论男 
子不是左肾血燥精枯便由右肾气寒神馁。夫曰血燥则阳盛不能滋阴。曰精枯。则水竭不能制 
阳也。曰气寒。则阴凝不能温精。曰神馁。则力疲不能直射子宫也。生来根本之亏。故致华 
实之稀。肯施下手工夫。全在此处作用。滋左肾当润以纯甘壮水之剂扶右肾宜暖以甘温益火 
之品。总要六味为主。莫失化源之资存熟地石枣。怀山茯苓。通益两肾之精气。去散血丹皮 
。利水泽泻。直补一元之神机。在左尚佐以人参当归龟胶杜仲枸杞之属。在右亦侑以人参当 
归鹿胶巴戟熟附之属。盖左肾阴虚而非人参长阳不能生阴也。右肾阳衰而非熟附化阴不能 
益阳也。倘阴精浮涣。而不沉坚。则又益以沙苑蒺藜菟丝之属。抑阳气沉陷而不升发。则莫 
外乎箭梗黄 白术之品。龙火焱动。黄柏知母。断不敢需神光寂静。蛇床葫巴。岂其所宜 
。一味之炙甘草。能除假热。半匕之宜州桂。最起沉寒。精薄每见陷遗。五味当先。气消不 
能握固。骨脂勿后。若其神形两衰。精气俱微。此固不必分以属左属右。为阴为阳。而人胞 
之峻补真元。肭脐之急疗虚竭。不能缓也。虽然人胞固为以人补人。精得其精。即龚云林亦 
云草木无情。惟血气之属可以补人。若人乳人胞阿胶鹿胶之类是也。二论诚不诬。岂知用一 
人胞。便损一孩命。艰子之夫。宜存阴 。不如代以鹿茸鹿髓。则尤滋益无比。鹿寿千龄气 
通督脉茸髓。最珍可广瓜瓞世人罕识也。此余方论抒自生平积想。而非胶柱古方。然特大 
法 
耳。当详诊脉证。再为加减。则全善也。至若妇人虽专主血。亦有气虚不能摄精。气寒不能 
温精气壅不能通精者。与男子治法不甚悬殊。推求脉症。庶无混投。 

卷之一医论
论诸痿
属性:内经论五脏之痿。谆谆以肺热为主。而治痿则独取阳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为五脏六腑之 
海。主 
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合冲带督三脉而又为阴阳之总会。故人身有真阳升降营运。强健不息精 
神气血性情魂魄。无委靡不振之。患咸得其阖辟。动静之。常者也。夫痿者痿弱不劲。举动 
不力也。盖金不能生水致肾。失作强之用痿斯见矣。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 
膜。肾主骨髓。肺为诸脏之长为心之盖。痿则内叶焦而皮毛不荣金为火燥水难卫母。热气留着。 
必 
及于筋脉骨肉。则病生痿 也。心痿脉上逆而下虚。枢析挈胫。纵不任地。为脉痿。肝痿则 
胆 
泄口苦。筋膜干而挛急为筋痿。脾痿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为肉痿肾痿则腰脊不举。骨枯 
髓减。为骨痿此经之言诸痿也。仲景金匮有谓肺痿者。以热在上焦。因咳而为痿。得之或从 
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或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脉数而 
虚。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原其意从内经痿条推展。在脏气虚不得布荣卫行津液。反冤郁为 
热 
蕴结涎沫浊唾而后咳。故附方或用炙甘草汤。或用生姜人参大枣汤。所治大意似之矣。又谓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遗尿水便数。亦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冷咳多涎唾 
。 
甘草生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属消渴。则此所治。便与前条上焦热者不同矣。上焦热则冤 
郁而肺之玄府燥涩。气不利则咳。津不布则渴。此云肺中冷者非形寒饮冷之邪在其中。由上 
焦无阳。故曰冷。阳气不足则不成热。不热则不咳亦不渴唯气虚而不能约制其水道之行也。 
肺 
与肾连。肺虚则肾亦虚。故水入咽直达于肾。肾亦不能以水精四布于五脏。而径出于溺矣。 
此仲景之为肺冷咳也。大都肺焦而迫于热。良由肾水衰。不能制火。此为真藏之患。当与诸 
藏热痿从壮水之剂。而治其右肾火衰。致巳土失资。而肺金寡卫。冒触外邪。不渴而咳。唾 
涎沫背成龟胸者。特以下虚而不能奉上也。虽曰不热不咳。此为因寒致逆。不得以热论治宜 
益火之源。或巳土自虚。不能生子。皮毛日瘁。或咳或唾。从中亏论。至仲景 
所云冷痿者。则宜升举其阳而温存之。若形寒饮冷而痿者。则须温散其寒。资养化源。刘河 
涧亦论气血者人之神。若气血或郁结。或衰虚不能宣通。则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故劣弱 
也。当随其虚实补泻之。使气血宣行则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东垣有谓暑月痿厥者 
。乃独举四肢痿软热厥。及冲脉气逆而论。治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饮。合四苓散加黄 
柏知母不知。此乃湿热成痿不足中有余之病也。故宜渗泄。若夫精血枯涸。筋脉衰弛。肌肉 
日削而成痿。此不足中之复不足也。全须峻补之剂。法大异耳。察诸书又以痿痹不仁。每每 
混同立论。此为因内经脾痿中肌肉不仁。安得执以合痿痹为一病。盖痛则为痹。不痛则为痿 
。痹实痿虚。痹为风寒湿所成。气滞不行。而痿则血少气虚。此甚悬绝。亦有误作风治湿治 
者。病之似同而实异者以此。经又尝举其端。所谓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又太 
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阴痿气太衰而不起。此从所司之内症而论也。若仲景更明肺藏所生 
气之虚实者又如此。则肝脾二脏。虽无明文。观此亦可例举矣。愚以为内经诸痿。则真痿症 
也。仲景从而推明之。又有谓为冷痿者。东垣有谓湿热痿者。又有从火衰而致者。土虚而得 
者。饮冷而得者。此非真痿。乃如痿也。如痿真痿不可不详辨也。 

卷之一医论
胃气当察
属性:愚按内经千言万语。谆谆教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胃气 
少曰病。又曰∶脾胃为气血之本。东垣云∶胃中元气胜。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 
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 
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 
食亦饥者虚。立斋先生曰∶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营。浊者入胃。阴阳 
得此。谓之 。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 
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又云∶愚按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宜当补 
中 
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傍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气于 
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愚窃以为胃气者元气之用也。元气者胃气之主也。然必藉谷气以 
资养元气。元气既盛。胃气自充。故气义有二。曰先天气。曰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 
化 
于虚。因虚化形此气从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从调摄中来。然 
而运化调摄政所以葆全其虚无之本。胃气其可不重乎。 

卷之一医论
辨利痢脉病之殊
属性:愚按仲景伤寒论∶有三阴自利证。有协热下利症。自利为阴寒宜温以辛热下利为传经。 
三阴 
热糜之。证宜从清解。自利脉微小缓弱。相合之脉也。下利则脉沉而有力或洪实和缓。乃邪 
热 
入里之症也。至所谓痢者。内经谓之肠 。金匮谓之滞下迥与伤寒病机不同也。此从湿热所 
致。为肠胃实积之病。多见于溽暑熏蒸之候。故治法从苦寒涤荡。攻积破瘀。既属阳病。 
则 
脉宜从阳诊。余每疗此病。多有洪大滑数。或沉实者。治却易愈。而脉见沉小迟 
弱。及浮大无力者。殊为乖候。大费心力。极意温补。始得渐瘥。奈何高阳生之脉诀。乃谓 
下痢微小却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此非积热实病乎。既为积热实病。乃阳病也。阳病而得 
微小阴脉而投以苦寒果。可得全生乎。不通害理。莫此为甚。虽然痢固为积热实病矣。而 
胃 
气未伤。六脉有神。饮食如常。无别蒹证。七日经尽。厥疾自瘳。设若元气胃气两虚病气独 
炽。尤须察气施治。必先扶元为主。或少佐以清热之品。可期后效。甚有虚痢而脉病俱亏。 
此经所谓五虚者。是势属危困。令人束手敢。曰积热。为患尚须清涤乎。故立斋有云∶夫 
人以胃气为主。未有脾胃实而能患疟痢者。若专主发表攻里。降火导痰。是治其末而忘其本 
也。以上盖救正高阳生解脉之。误也。大都伤寒杂病。须觇元气虚实。至若错认病机。愈支 
离枉谬耳。 

卷之一医论
治病求本
属性:愚按玉机微义曰∶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故洁古张先生云∶五脏 
子母 
鬼邪微正。若不达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 
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 
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有退肾邪。益肝气两 
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后察其心家虚实治之。张景岳先生曰。本者 
原也。始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 
道。今姑举其略曰。死以生为本。欲救其死。勿伤其生。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顾其正 
。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静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血以气为本。气 
来 
则行。气去则凝。证以脉为本。脉吉则吉。脉凶则凶。先者后之本。从此来者须从此去。急 
者缓之本。孰急可忧。孰缓无虑。内者外之本。内实者何伤。中败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 
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虚者实之本。有余者拔之何难。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 
之本。浅陋者只循像迹。精妙者洞别玄微。至若医家之本在学力。学力不到。安能格物致知 
。而 
尤忌者不畏难而自足。病家之本在知医。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而尤忌者好杂用而自专。 
凡此者虽未足以尽求本之妙。而一隅三反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