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6-医学摘粹-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枝(二钱) 芍药(四钱) 甘草(二钱炙) 人参(三钱) 大枣(三 
枚) 生姜(四钱) 水二杯半, 
煎八分,温服,余同桂枝汤法。按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 
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 
x桂枝人参汤x 
桂枝(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水二杯半,先煮四味,取一杯半,去滓,入桂枝煮八分服。按表证不解而中气虚败,故用桂枝通经而解表 
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 
x桂枝加芍药汤x 
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 
。按表证不解,而反下之,脾败肝郁,因而腹满时痛,故用桂枝解太阳之表邪,芍药清乙木之风燥也。 
x当归四逆汤x 
当归(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细辛(一钱五分) 大枣(四 
枚) 木通(一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温服。按厥阴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暖肢节而充经络,以致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故用甘草、大枣补脾精以荣肝,当归、芍药养营血而复脉,桂枝、细辛、通草温行经络 
之寒涩也。 
x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x 
当归(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细辛(一钱五 
分) 大枣(四枚) 甘草(一钱) 木通(一钱) 生姜(四钱) 吴茱萸(二钱) 酒水各一杯,煎温服。 
按此方加吴茱萸、生姜者,温寒凝而行阴滞也。 

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表里俱寒证
属性: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 
微发汗也。少阴病脉细沉 
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按以上诸证,或太阳表寒未解而里寒将作,或少阴里寒内起而表寒外束,故以表里俱寒证统之。 
x桂枝去芍药汤x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按下后脉 
促,表邪未解,而益以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故用桂枝、生姜以驱表里之寒,用大枣、甘草以补脾 
精也。 
x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x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附子(一钱) 水 
煎服。按微恶寒者,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以败,故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 
x麻黄附子细辛汤x 
麻黄(二钱) 细辛(二钱) 附子(一钱炮) 水煎麻黄去沫,入诸药同煎,温服 
。按寒邪已传肾脏,而犹带表寒,内有少阴,则宜温里;外有太阳,则宜发表;故用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 
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麻黄(二钱) 附子(一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麻黄去沫,纳诸药同煎,温服 
。按此方用麻黄发太阳之表,用附子甘草温癸水而培己土也。 

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表里俱热证
属性: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按此证脉促,外有表热;喘汗,内有里热;故以表里俱热证属之。 
x葛根黄连黄芩汤x 
葛根(四钱) 甘草(一钱炙)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先煮葛根去 
沫,后入诸药同煎服。按脉促表邪未解,内而喘汗,是胸膈有热,故用葛根之辛凉以达阳明之郁,用芩连之苦 
寒,以清君相之火也。 

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表里俱虚证
属性: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以上诸证,或脉结代而气血两虚,或脉沉恶寒而真阳已败,故以表里俱虚证统之。 
x炙甘草汤x 
甘草(二钱) 桂枝(一钱五分) 生姜(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阿胶(二钱) 
大枣(二枚) 麻仁(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生地(六钱) 水二杯,清酒一杯,煎八分,入胶 
烊,温服。按此证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败,则病传阳明,而中气伤矣。故用 
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金之燥热也。 
x附子汤x 
附子(二钱) 茯苓(三钱) 人参(二钱) 白术(四钱) 芍药(三钱) 水二杯,煎 
八分,温服。按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用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培土而泄水也。 

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表里俱实证
属性: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阳病,发 
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躁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 
者,五苓汤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 
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 
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 
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 
苓甘草汤主之。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 
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 
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伤寒发热,汗出 
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 
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 
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 
实也,先宜大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按以上诸证,均系表证未解,而里证或有积水,或有停痰,或有宿食,或有蓄热,表实而里亦实,故以表 
里俱实证统之。 
x五苓散x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钱)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 茯苓(十八铢) 
(注∶一两二十四铢,十八铢即七钱五分。) 共为末,以白饮和服,三钱,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按表邪未解,而里有水气停瘀,故用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 
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泄湿也。 
x茯苓甘草汤x 
茯苓(二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水煎服。按不渴者,湿 
邪较轻,故用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x桂枝加浓朴杏仁汤x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大枣(四枚) 杏仁(十四枚) 
浓朴(一钱五分) 生姜(三钱) 水煎服,取微似汗。按表邪未解,而里气郁阻,故用桂枝解表,加朴 
杏降逆而破壅也。 
x桂枝加大黄汤x 
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大黄(七 
分) 水煎服。按表证不解,而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故用桂枝解表,倍芍药以渍(清)木燥,加大 
黄以泄土郁也。 
x小青龙汤x 
麻黄(二钱) 芍药(二钱)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 
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服。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 
今以茯苓代之更稳。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钱。若小便不利,小腹满, 
加茯苓三钱。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十三枚。按表证未解,而水气瘀格,故用甘草培其中气,麻桂发其营卫, 
芍药清其风木,半夏降逆而止呕,五味、细辛、干姜降逆而止咳也。 
x麻黄连轺赤小豆汤x 
麻黄(二钱) 连轺(二钱) 甘草(二钱) 赤小豆(三钱) 生梓白皮(二 
钱) 杏仁(三钱) 大枣(三枚) 生姜(二钱) 以潦水二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滓,入诸药,煎八 
分,温服。按伤寒表病,湿瘀而生里热,不得汗尿疏泄,身必发黄。故用麻黄泄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 
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小豆泄湿热而利水,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发汗利水,而黄自消矣。 
x葛根加半夏汤x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芍药(二钱) 生姜(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 
(二钱) 大枣(四枚) 半夏(二钱) 先煮麻黄、葛根去沫,入诸药,煎服。按二阳合病,经迫腑郁, 
不能容纳水谷未化之食,必当涌吐而上。故用葛根、麻黄泄二阳之卫郁,加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x大柴胡汤x 
柴胡(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大黄(二钱) 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 
按表证未解,而里热内发,故用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泄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 
吐也。 
x柴胡加芒硝汤x 
柴胡(一钱二分) 半夏(七分)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人参(一钱) 大枣(一枚) 芒硝(一钱) 水煎,后入芒硝。一二沸,服。按经邪束迫,府热日增,故用 
柴胡解外而清其表,加芒硝者专清腑热也。 

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十六证类方
杂治方
属性: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主之。 
x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x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小便利则愈。按此证非风邪之外束,实湿邪之内动,故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自术 
泄湿而燥土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主之。 
x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x 
茯苓(四钱) 桂枝(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二钱) 水煎服。按此证 
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故用苓术泄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x桂枝甘草汤x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服。按此证乃土败木郁,神宇不宁,故用桂枝疏 
木而安动摇,甘草补土以培根本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x 
茯苓(八钱)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取水扬三五 
百遍,名甘澜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按此证纯是肝气,木气奔冲,原于阳亡而水寒,故用茯苓、桂枝泄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枣补脾精以 
滋肝血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 
汤。 
x桂枝加桂汤x 
桂枝(六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 
服。按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奔豚发作,故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豚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x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x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四枚) 生姜(三钱) 牡蛎 
(四钱) 龙骨(三钱) 蜀漆(二钱) 先煮蜀漆,后入诸药,煎温服。按汗多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