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拱双杪重拱计心,次间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相联,成为缠柱造。斗拱后尾一
律偷心。殿内斗八藻井,下部排列斗拱,上部则于阳马之间,以小支条,配
列菱形格,当为辽代原物。檐柱及榑,断面皆近于八角形,至为奇特(第67
图)。
(二)观音殿 在毗卢殿之东,平面三间正方,单檐九脊,如毗卢殿而
略低小;结构亦较简单。斗拱在栌斗口内施替木以承华拱一跳,如华严寺海
会殿及佛宫寺木塔顶层所见。盖卢殿。
(三)药师殿 在毗卢殿之西,广三间梁二间单檐四阿顶。外檐斗拱双
杪偷心,跳头仅施替木,无令拱,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柱头铺作承梁栿,
而补间铺作后尾仅承平棋藻井,两者荷载截然分划,不相淆乱为仅有之孤例。
净土寺大雄宝殿'见注3' 山西应县城内。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
年)。殿三间单檐九脊顶。斗拱单昂每间补间铺作两朵。其普拍枋广厚与阑
额同,与善化寺三圣殿山门相似之点极多。然就柱高与斗拱之关系言,则此
殿斗拱之比例较为雄大也。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10'(第68、69 图) 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为我国
著名古刹,庵在寺西北约二里许。殿为近正方形之三间小殿,单檐九脊顶。
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 年)在时间与空间上为与《营造法式》最接
近之实物。殿内外诸柱皆八角石柱。后内柱向后移约一架以安佛座。檐柱有
显著之生起,阑额至角出头斫作■头,其上未施普拍枋。外檐斗拱单杪单下
昂,重拱计心造,其转角铺作与柱头铺作俱作圆栌斗,补间铺作用讹角栌斗。
其令拱位置较第一跳慢拱略低,均《营造法式》之定制也。殿前踏道中间夹
入垂带石一列,殆即明清殿陛御路之前身。殿檐柱雕卷草式荷渠,内杂饰人
物飞禽之类;内柱浮雕神王,墙护脚雕云水鱼龙等;佛座下龟脚及束腰所饰
卷草文,均极精美。
善化寺三圣殿及山门'见注8' 大同善化寺,除大雄宝殿及普贤阁二辽建
外,尚有三圣殿及山门,均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公元1128—1143 年)
重修时所建也。
(一)三圣殿(第70 图) 位于大雄宝殿之前,山门之后。平面长方
形,广五间,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内柱共八,四为主柱,四为辅柱,其当
心间两主柱,置于后面第三榑缝下,为内柱通常位置,其上前为六椽栿,直
达前檐柱,其后则为乳栿。次间缝两主柱则向前移一榑缝分位,前为五椽栿,
后为三椽栿。柱与栿相交处辅以庞大之合■,至为雄伟,外檐斗拱出单杪,
双下昂,重拱计心造,其柱头铺作,华拱第一跳直接承托六椽栿,昂嘴遂成
插昂,补间铺作则昂尾挑起承榑及襻间;当心间者且跳头施斜拱,成为复杂
笨拙之组合。转角铺作于角斗两侧安附角枓,每面添出铺作一缝为缠柱造。
柱头之间,阑额之上,安普拍枋,甚为淳厚,其下更加由额一道,异于古制。
此殿屋顶举高适当前后橑檐枋间距离之三分之一,与法式规定大致符合。
(二)山门(第72、73 图) 在三圣殿之前,为善化寺之正门。门广
五间,深两间,单檐四阿,正中为出入孔道。其柱之分配为前后檐柱及中柱
各一列,共十八柱。外檐斗拱,单杪单昂,后尾两杪;中柱斗拱亦双杪。内
外柱头铺作之间,于第二跳华拱之上承月梁形乳栿。乳栿以上,不用平梁,
而用搭牵,前后相对,转角铺作亦用附角斗,多出铺作一缝。阑额之上,亦
用普拍枋,广厚同阑额。
华严寺大雄宝殿'见注8'(第71 图) 即大同上寺之大殿也,建于金天
眷三年(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 年)。殿广九间,深五间。单檐四阿。
其内柱之分配,左右二尽间者与两山檐柱相对并列,居中七间六缝,则前后
各仅二柱,故其断面遂成为前后各三椽栿,中间四椽栿之配合、外檐斗拱双
杪重拱计心造。柱头铺作后尾出两杪以承梁栿;补间铺作后尾则出四杪,以
承平棋。转角铺作两侧加附角斗,出铺作一缝,为缠柱造。其当心间补间铺
作一朵,仅用两斜拱出跳无正华拱;梢间则正华拱外,又加以斜拱,殿正面
当心间及左右梢间各设门。两门之间仍甃以砖壁,权衡适当悦目,门额之上
为格子窗,下为门,饰以壶门牙子,门颊两侧,施腰串,上下俱装板。门扉
每扇具门钉七列,列各九枚。全部形制古朴,在宋辽金之遗物中,此殿门实
为难得之原物。
奉仙观大殿'见注8'(第74、75 图) 在河南济源县城西北二里,其大
殿广五间深三间半,单檐“不厦两头造”,但前坡短而后坡长。檐柱用八角
石柱,阑额狭而高,上无普拍枋。外檐前面斗拱单杪单昂重拱计心造,与少
林寺初祖庵斗拱极相似,殿内内柱仅二根,前四椽栿,后三椽栿,山南丁栿,
皆交于此柱之上,故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此二柱;其手法豪放,运思奇
特,至为罕见。殿之年代文献无可考,揆之形制,当属金初。
玄妙现三清殿'11'(第76、77 图) 在江苏吴县城中央。殿建于南宋淳
熙六年(公元1179 年)。为江南现存最古木构'19'。平面广九间深六间重檐
九脊顶。其柱之分布,最为规则,无缺减变动者,内外柱共七列,列十柱,
共七十柱。殿之斗拱,下檐单昂,柱头铺作昂嘴,事实上为华拱之延长,其
上承月梁,梁头出为耍头,斫成霸王拳状。其补间铺作昂尾挑起,以承下平
榑下令拱。上檐斗拱则柱头补间均为双杪双昂,但其昂仅为华拱前端雕出假
昂形,其后无昂尾挑起之杠杆作用。至于上檐内槽斗拱,双杪之上,前后对
施上昂,为唯一孤例,至为珍贵。
曲阜孔庙碑亭'12'(第78 图) 曲阜孔庙大成门外有碑亭十三,其中二
亭建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 年),为孔庙最古之建筑物。亭平面正方形,
重檐九脊顶;檐柱石制,八角形,下檐斗拱单杪单昂重拱计心造,昂尾交于
上檐柱间枋上。上檐斗拱单杪双下昂,第二层昂尾挑起,以承下平榑及两际
平梁之下。两檐椽及顶部梁架,恐为清代改作。
二 砖石塔幢
栖霞寺舍利塔'见注8'(第79、80 图) 在江苏江宁县栖霞山栖霞寺。
塔全部石造,平面八角形,共五层(第79 图)。初层塔身颇高,立于堂皇富
丽之须弥座及仰莲座上。须弥座下更有阶基两级,最下乃敞阔之阶基也。阶
基地栿之上,压阑石之下,以间柱分间,其上周施勾片斗子蜀柱勾栏,正面
则置踏道以升降,角上则立八角形望柱。须弥座下方涩两级,鐫压地隐起斗
八水浪龙凤宝相华等文,雕刻极精。须弥座束腰刻佛迹图。塔身每角立倚柱,
正面刻作门形,其余各面浮雕金刚菩萨等像。柱头之间有阑额,但无斗拱,
仅出混石一层以承檐。以上各层塔身低矮,每面作二龛像,各层檐均刻作椽
子瓦陇形塔下部埋没已久,至民国十九年重修,始将阶基掘出,并得残勾栏
一段,因得照式补制,恢复旧观(第80 图)。全部重修工作,除塔刹形制或
有可疑外,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其计划人乃中国营
造学社社员,中央大学建筑系卢树森刘敦桢二教授也,塔之建造年代无确实
纪录,然考其建筑形制与雕刻作风,当为五代吴越王朝物。
灵隐寺双石塔及闸口白塔'见注2'(第81 图) 均在浙江杭州,灵隐寺
塔立于寺大雄宝殿之前,闸口塔则在闸口车站铁轨之间。三塔形制大致相同。
塔全部石造,平面八角形,高九级,立于须弥座上,为模仿木构形制之忠实
模型,就功用言,则实为塔形之经幢也,三塔大小高低大致相同,高十米强。
每层塔身八角均立圆柱,上施阑额。塔之四正面刻作假门,门侧刻菩萨像,
其余四隅面则无门窗,但刻佛菩萨像。柱额之上。各层均雕单杪单下昂铺作
以承檐,除第一层外,各层之下均承以平坐,平坐铺作则均为简单之一斗三
升。塔顶刹已残毁,但仰莲座、刹杆及相轮七重尚存。诸塔建造年灵隐寺双
塔,就其形制及文献资料推测,当为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 年)吴越忠
懿王钱弘俶重拓灵隐寺时所建,实北宋一朝最古之建筑物也。
繁 塔'13'(第82 图) 河南开封之名胜也,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
元977 年)。平面六角形,现只存三层,乃明初为“铲王气”削改之余,原
有层数已不可考。塔身各层以双杪斗拱承檐,密密排列,除泥道拱外,无横
拱,檐部仅较斗拱略出,恐已非原状;上二层塔身之下,均有平坐,其斗拱
与檐同。各层塔身遍镶小佛像砖,南北两面作圆券门,塔中心为六角形小室。
室顶叠涩,中留小孔,由下可望见二层以上。三层以上,改建六角形塔尖,
已非宋代原状。
罗汉院双塔'11'(第83、84 图) 江苏吴县。双塔各七层,宋太平兴国
七年(公元982 年)王文罕兄弟所建。二塔平面皆八角形。四正面各辟一门
达中央方室。方室四层,每层方向以四十五度相错,故各层门窗位置富于变
化。塔第一层重檐,阶基两重,以上六层皆下平坐,上出檐,各层檐斗拱除
第七层出华拱二跳外,余皆一跳。斗拱之上,出檐结构,以菱角牙子与板檐
砖三层逐渐挑出,至角微翘起,其上施瓦陇垂脊。塔身各层外壁,每角立八
角柱,柱间砌作阑额,地栿,槏柱,直棂窗等,忠实模仿木构形制。塔内方
室下五层,亦于四隅立柱砌枋额地栿等,其上亦出斗拱。塔顶之刹,以木为
杆,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虽屡经后代修理,仍大致保存宋初原形。
虎丘塔'见注11'(第85 图) 江苏吴县虎丘灵岩寺塔,亦此式塔之著名
者也。塔八角七层,塔身各层各隅砌圆柱,上施阑额,并槏柱壶门。阑额之
上为砖砌斗拱,双杪重拱偷心造,各层斗拱之上更用菱角牙子两层出檐,其
形制与双塔极相似。塔门近已封闭,内部未能调查。塔年代文献无征,揆之
形制似当与双塔约略同时校注'20'。
正定木塔'见注1'(第86 图) 在河北正定天宁寺。塔九层,平面八角
形。塔身下四层为砖造,上五层木造,各层砖面砌出柱枋斗拱等,砖砌斗拱
多,颇紧促,其上砖砌平坐则无斗拱。上五层木构部分则斗拱权衡比较正常。
其斗拱七层全部出单杪。塔刹金属制,已部分毁坏,塔建造年代无可考,揆
之形制,当属北宋中叶。
法海寺石塔'见注10' 在河南密县城内,塔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 年),有“仇知训者,寐中自算造石塔,既觉,??凡绳准高下,规模
洪促,??皆自知训襟臆出??”故塔之形制非遵循规矩,乃仇知训所独出
心裁所造者也。塔平面作正方形:共九级,每层檐皆雕作瓦葺形,第一层塔
身较高,其檐下斗拱阑额,比例均违矩,第二第四层刻圆顶门,第三层周绕
勾栏,第五层第八层身下托以莲座,刹之覆钵部分刻作山文,皆非正常形制,
仇知训所“寐中自算”者也。
延庆寺舍利塔'见注10' 在河南济源县。寺创于唐武后朝,但今殿宇倾
颓,但存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 年)舍利塔一座,塔砖造,高七级,平
面六角形。各层壁面砌佛像砖;叠涩出檐,无柱额斗拱等饰。塔中为六角内
室,南面开门。其北面入口,则可折入梯级,绕内室而上,其布置法与开封
繁塔同。内室各层叠涩,以承各层木楼板。
宜宾白塔'14'校注'21'(第87 图) 在四川宜宾旧州坝。塔平面正方形。
初层塔身颇高,上叠涩出密檐十三重,塔内设方室五层,各层走道阶级,则
环绕内室螺旋而上。塔建于北宋崇宁元年至大观三年之间(公元1102 至1109
年),在外观上,属于唐代常见之单层多檐方塔系统,但内室及走道梯阶之
布置,则为宋代所常见。盖因地处偏僻,其受中原影响迟缓,故有此时代落
后之表现也。
祐国寺“铁塔”'见注13''15'(第88、89 图) 在河南开封城内。塔建
于宋庆历间(公元1041—1048 年)。塔面用铁色琉璃砌成,故俗称“铁塔”。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第一层下段堙入土中,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
涩数层,似为须弥座之上半。以上塔身,八角砌圆柱,柱上为普拍枋,承托
密列之双杪斗拱以承檐。自第二层以上,每层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
用圆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层。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砖,砖面隐
起花纹。各层塔身宽度递减,故补间铺作之数,自第一层六朵递减至第十三
层出两朵。因各层高度递减,故平坐铺作第二层至第六层出两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