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颇多。明器住宅多作单层,简单者仅屋一座,平面长方形,前面辟门,或
居中,或偏于左右;门侧或门上或山墙上辟窗,或方或圆或横列,或饰以菱
形窗棂。屋顶多“不厦两头造”。亦有平面作曲尺形而将其余二面绕以围墙
者。
二三层之楼阁模型多有斗拱以支承各层平坐或檐者。观其斗拱栏楯门窗
瓦式等部分,已可确考当时之建筑,已备具后世所有之各部。二层或三层之
望楼,殆即望候神人之“台”,其平面均正方形,各层有檐有平坐。魏晋以
后木塔,乃由此式多层建筑蜕变而成,殆无疑义。
羊舍有将牧童屋与羊屋并列,其它三面围之以墙者。其屋皆如清式所谓
硬山顶,羊屋低而大,人屋较高。猪圈四周,绕以墙,置厕于一隅,较高起,
北方乡间,至今尚见此法焉。
画像石 画像石中所见建筑,有厅堂,亭,楼,门楼,阙,桥等。其中
泰半为极端程式化之图案,然而阶基,柱,枋,斗拱,栏杆,扶梯,门,窗,
瓦饰等,亦均描画无遗,且可略见当时生活状况(第10 图)。波士顿美术博
物馆所藏函谷关东门画像石,画式样相同之四层木构建筑两座并列,楼下为
双扇门,上以斗拱承檐,二三层壁上均开小方窗,周以走廊,以斗拱承檐。
第四层无廊,上覆四阿顶,脊上饰以凤凰。其所予人对于当时建筑之印象,
实数明器及其它画像石均忠实准确也。
'1' 《彩画冢》。
'2' 《营城子》。
'3' Wilma C。 Fairbank,The offering Shrines of “Wu Liang Tz’ü,”,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No。1。
'4' 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刊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
'5' 刘敦桢、梁思成等测绘;刘敦桢《西南建筑图录》(未刊稿)。
'6' 刘敦桢《西南建筑图录》。
'7' 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测绘;陈明达《彭山汉崖墓》(未刊稿)。校注'2'即注'3',见
费慰梅《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刊发《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王世襄译。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1'
阶 基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
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
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
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
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
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
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
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
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
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
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
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
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 窗 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
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
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
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
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
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
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 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
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
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
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 拱 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
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
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
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
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
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 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
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
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
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简单
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拱,间亦
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拱一层
者,即后世所谓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
上施斗拱,抹角斜置,并无角拱。
画像石中所见斗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
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
或补间者。
综观上述诸例,可知远在汉代,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其结构当较后世
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至于后世以
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之标准,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也。
构 架 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
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鲔墓址所遗残石一块,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
之上刻两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顶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飞鸟时代回廊及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结构,汉代建筑内部结构之实物,仅此一例而
已'2'。
屋顶与瓦饰 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
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汉代五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
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九脊顶较少
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间
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
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
汉代遗物之中,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
偶见之。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
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
例。
檐端结构 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
翼角展开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
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
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
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砖 作 汉代用砖实例,均见于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层相间,或
立砖一层,卧砖二三层;而各层之间,丁砖与顺砖又相间砌,以保持联络。
用画像砖之墓,则如近代用“面砖”之法,以画像之面向外。
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
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
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
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 饰 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
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建筑雕饰
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
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
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
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三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
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纪
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
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
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
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
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
绳纹,菱纹,S 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
卉”,殆此类也。
'1' 参阅《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鲍鼎、刘敦桢、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
'2' Wilma C。Fairbank,A Structural Key to Han Mural Art,Harvard Journal ofAsiatic
Studies,Vol。7,No。1。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自魏受汉禅,三国鼎立,晋室南迁,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统
一中国,三百六十余年间,朝代迭兴,干戈不绝,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难
与两汉比拟。然值丧乱易朝之际,民生虽艰苦,而乱臣权贵,先而僭侈,继
而篡夺,府第宫室,不时营建,穷极巧丽。且以政潮汹涌,干戈无定,佛教
因之兴盛,以应精神需求。中国艺术与建筑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动力,佛教
艺术乃其自然之产品,终唐宋之世,为中国艺术之主流,其遗迹如摩崖石窟
造像刻画等,因材质坚久之故,得以大体保存至今,更为研究艺术史稀有实
物资料之大部。
汉末曹操居邺,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铜雀台
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凤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
屋百四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
'1'。
魏文帝受汉禅(公元220 年),营洛阳宫,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
明帝“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又
于芳林园中起陂池,??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
神龙吐出??”'2'。又治许昌宫,起景福'3'承光殿。土木之功为三国最。
孙权都建业,节俭不尚土木之功,至孙皓起昭明宫,始破坏诸营,大开
园囿,起土山楼观,缀施珠玉,穷极伎巧'4'。刘备在蜀,营建较少,然起传
舍,筑亭障,自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殆尽力于军事国防之建筑也'5'。
晋初仍魏,宫殿少有损益。武帝即位,即营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
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其后,太庙地陷,
“遂更营新庙,远致名材,杂以铜柱,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6'
东晋元帝立宗庙社稷于建康。“即位东府,殊为俭陋。元明二帝,亦不
改制。”'7'成帝时,“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乃“以建平
园为宫。”翌年乃“造新宫,始缮苑城。”孝武帝改作新宫,内外军六千人
营筑。太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8'。“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
内,引诸沙门以居之。”'见注6'
晋室南迁,五代偏据交相替迭,各有营建,其中最为僭侈,史传最详者,
莫如后赵石氏(公元319—352 年)。石勒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至石虎
迁邺(今河南临漳县)。勒于襄国“拟洛阳之太极,起建德殿;??立桑梓
苑。??起明堂,辟雍灵台于城西。”又“令少府任汪等监营邺宫,勒亲授
规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