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梁高僧传-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至中天竺,于摩竭提波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又得《萨婆多律抄》 、《杂阿毗昙心 》、《线经》⑤、 《方等泥洹经》等。
  显留三年,学梵语梵书,方躬白书写,于是持经像,寄附面客,到师子国。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
  忽于玉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扇供养,不觉凄然下泪。停二年,复得《弥沙塞律》,《长》、《杂》二含及《杂藏》,并漠土所无。
  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暴风水,众皆惶懅,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⑥。
  停五月,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合舶震惧,众咸皆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共欲推之,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商人相视失色,僶俛而止。
  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藜藿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测何方,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显问:「此是何地耶?」猎者曰:「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者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
  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寺,译出《摩诃僧祇律》 、《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论》,垂有百余万言。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咸使见闻。
  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门,世奉正化,自写一部,读诵供养,无别经室,与杂书共屋。后风火忽起,延及其家,资物皆尽,唯《泥洹经》俨然具存,煨烬不侵,卷色无改。京师共传,咸叹神妙。
  其余经律未译,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其游履诸国,别有大传焉。
注释
  ①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县。
  ②龆齓:儿童换齿之时,指童年。《陶渊明集》卷七〈祭从弟敬达文〉:「相及龆齓,并罹偏咎。」
  ③絙:绞绳之工具。
  ④耆阇崛山:又作祇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   ⑤线经:《大正经》本作「綖经」,《出三藏记集》卷二:「《綖经》,梵文,未译出。」
  ⑥耶婆提国:即爪哇。

宋京师道林寺畺良耶舍
译文
  畺良耶舍,中土称为时称,西域人,性格刚直,少嗜寡欲,善诵阿毗昙,博览律藏,其余诸经,亦多所宗达。虽然经、律、论三藏都很精通,但于禅学造诣更深,每次打坐,常一坐就是七日。经常以禅法传化各国。
  于元嘉初年,渡过沙河,不远万里,来到京都。宋太祖文皇深为赞叹。
  起初住在钟山道林寺,宝志和尚尊崇其禅法,比丘僧含请他翻译《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观无量寿经》,僧含担任笔受,认为此二经乃是破除迷障之秘术,往生净土之洪因,所以反复沈吟、嗟味,并使之流通宋国。
  平昌孟顗,对他很是钦敬,资给十分丰厚。孟顗去会稽上任时,欲请他一同前往,他再三婉谢。后来移居江陵。
  于元嘉十九年(公元四四二年)西游四川,他所到之处,都大弘佛法,跟他学习禅法者,不计其数。后来又回到江陵,并卒于江陵,世寿六十。
原典
  畺良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善诵阿毗昙,博涉律部,其余诸经,多所该综。虽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每一禅观,或七日不起。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
  以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太祖文皇深加叹异。
  初止钟山道林精舍,沙门宝志崇其禅法,沙门僧含,请译《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含即笔受。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国。
  平昌孟顗,承风钦敬,资给丰厚。顗出守会稽,固请不去。后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处处弘道,禅学成羣。后还卒于江陵,春秋六十矣。

宋京师中兴寺求那跋陀罗
译文
  求那跋陀罗,中土称为功德贤,中印度人。以大乘学见长,故世人都称之为「摩诃衍」。原属婆罗门种姓,年幼时就学五明诸论,对天文历法,医方咒术等,也无不精通,后来得到一部《阿毗昙心论》,读后大有感悟,遂崇信佛法。其家世代崇信外道,禁绝沙门,他就离家隐潜,远求名师,遂剃度为僧。到他受具足戒时,已博通三藏。求那跋陀罗为人恭和,尊师尽礼。
  不久,辞别小乘师,进一步研习大乘。其大乘师令他从一匣子当中摸取经典,即得《大品》、《华严经》,其师赞叹道:「你与大乘很有缘份啊!」于是读诵、宣讲大乘佛法,当时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受过菩萨戒后,就致书父母,劝他们归依佛教,曰:「如果专守外道,对己对人都不会有什么好处;如果归依佛门,则非但能利益他人,而且父子等可以经常相见。」其父为他的话所感动,就弃邪归正,归依佛教。
  求那跋陀罗到过狮子国(锡兰)等地,当地学人都很尊敬他,资给甚厚。既与东方有缘,就随商船泛海东渡。有一次,船航行到半途中,既无风助航,船中淡水又都喝光了,全舱的人都十分焦急。求那跋陀罗就说:「大家可同心合力称念十方佛和观世音,佛菩萨神通广大,我们肯定能够得救的。」于是就密诵咒经,虔诚礼敬、祈祷,过了一会儿,忽然狂风大作,黑云密布,下起了大雨,全船的人都获救了。
  元嘉十二年(公元四三五年)到达广州,刺史车朗奏知皇上,宋太祖即遣使来迎接他。到京都后,宋太祖又敕令名僧慧严、慧观到新亭慰劳他。二人见求那跋陀罗风神俊逸,都十分敬仰他。虽然交谈是通过翻译的,但大家一见如故,十分相投。起初,求那跋陀罗住在祇洹寺。后来宋太祖又亲自接见他,对他很是推崇:琅琊颜延之,博学多才,也亲自登门造访。于是京都一带的名流学士,都纷至沓来,一时门庭若市。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承相南谯王义宣,都拜他为师。
  不久,众僧都请他翻译经典,于是在祇洹寺聚集义学,译出《杂阿含经》,在东安寺译出《法鼓经》,在丹阳郡译出《胜鬘经》、《楞伽经》。有徒众七百多人。宝云为传译,慧观任笔受,反复斟酌,妙得经意。
  后来南谯王镇守荆州,请求那跋陀罗与他一起到荆州去,他到荆州后,就住在辛寺,并重建僧舍、殿堂,译出了《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经》一卷、《无量寿经》一卷及《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等经及《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连同以前所译的共有百余卷。求那跋陀罗常让弟子法勇做传译、转译。
  当时,南谯王曾请宣讲《华严》等经,但求那跋陀罗觉得自己不通汉语,故有惭愧之叹,就早晚祈请观世音神通加被。终于在一天晚上,梦见有一个人身穿白色衣服,手持宝剑,提着一颗人头站在他的面前,对他说:「你因何事忧愁?」求那跋陀罗就把自己不通汉语,翻译佛经等,有诸多不便告诉了他。只听见那个人答道:「今后你无须再为此事烦忧了。」随即用剑把他的头砍下来,把手中提着的头重新给他安上,并叫他转转头,问他:「疼不疼?」求那跋陀罗答道:「不疼。」说完猛然醒过来,一时顿觉心神畅悦。第二天一起床,竟然已通汉语,于是就开席讲经。
  宋元嘉末年,南谯王屡有怪梦,他以此事询问于求那跋陀罗,求那跋陀罗就对他说:「京都一带将发生动乱。」还不到一年,果然有叛逆谋反。到了孝建初年,南谯王也反叛于朝廷,求那跋陀罗对此十分忧伤,但不曾对南谯王说出来。南谯王就问他忧伤的原因,求那跋陀罗十分恳切地劝谏他不要做出这种逆节谋反之事,但南谯王都听不进去,后来又逼求那跋陀罗随着他的军队南下。
  南谯王的军队在梁山被朝廷的军队打得大败,他们乘船逃走,又受到敌军的夹击,当时他们离岸很远,估计很难逃脱劫难。他只好一心称念观世音,手中捉住一根竹杖,投身于江中,水深至膝,他以竹杖划水,越走越深。其时有一童子,从他后面走来,用手牵着他。他对那个童子说:「你比我还小得多,怎么反而能够救我?」忽然间觉得自己向前走了十几步,终于到了岸边。他就脱下身上的纳衣,准备送给那童子,报答他相救之恩。但回头一找,已下见那童子的身影,顿时全身毛骨悚然,才知道这是佛菩萨显现神力的护祐。
  当时王玄谟在梁山当督军,宋世祖有令,如果遇到摩诃衍(即求那跋陀罗) ,请善加款待,并速将他送回京都。众军士找到求那跋陀罗后,就用船只把他送回京都,宋世祖随即接见他,并说:「久仰高僧大名,没想今日方得相遇。」求那跋陀罗曰:「贫僧既己身染叛逆之事,本来罪该万死。今日反而亲得皇上接见,有如重生再造。」宋世祖又问他:「还有那些贼人?」求那跋陀罗说:「出家之人,本不过问军事。但如张畅、宋灵秀等,都是被逼所致。贫僧也许是由于过去世之业障,所以碰上这种事。」末世祖曰:「你无须惧怕。」是日敕令求那跋陀罗住于后堂,供养衣物,善加款待。
  以前,求那跋陀罗在荆州住了十年,当时给南谯王的每封信都有记录。等南谯王的军队被打败后,检查他军中之文书材料,求那跋陀罗的信中不曾有半句言及军事,宋世祖知道了这情况后,更加尊重他。后来在一次闲谈中,宋世祖与他开玩笑道:「你还怀念南谯王吗?」求那跋陀罗说:「受他供养十年,怎么可能一点也不想念呢!如果陛下允许,愿为他烧香三年。」宋世祖很敬佩他之为人,竟然同意了。
  中兴寺建成后,又敕令求那跋陀罗移住该寺,给了他三个房间。后来在宋世祖东府宴请众大臣时,求那跋陀罗也被邀请赴宴。当时求那跋陀罗没有剃发,满头白发。宋世祖在离求那跋陀罗很远的地方看到了他,就对身边的尚书说:「求那跋陀罗聪明机敏,但已垂垂老矣,我若问他,他必定知道所问之用意。」等求那跋陀罗上前时,就迎上去,并对他说:「摩诃衍不远万里来此弘扬佛法的愿望,都实现了,现在只剩下一件事了。」
  求那跋陀罗随即应道:「贫道远道而来贵地,承蒙皇恩浩荡,自感惭愧万分,但现在已经是七十老朽了,只剩下入灭一件事了。」宋世祖十分赞叹他的机敏过人,特别让他坐在自己身边,一时全朝瞩目。
  后来于秣陵界凤凰楼建西起寺,每到夜半更深,就听见推门声及呼唤声,出来一看,又看不到人,众人都有些害怕。求那跋陀罗就烧香咒愿,曰:「你等本来都住在此地,现在此地建造了寺院,举凡行道礼忏,都为你等祈祷。你等若想继续住在这里,就做此寺之护法神;如果不想继续住在这里,请各随所便。」那天晚上,僧俗十多人,梦见一千多鬼魂,都挑着担子离去了,自此之后,该寺才不再闹鬼。就是现在陶后渚白塔寺那个地方。
  宋世祖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时,天下大早,朝野接连祈祷降雨,一连好几个月都无见效。世祖请求那跋陀罗祈雨,要他一定求来雨水,如果求不来雨,则无须再相见。求那跋陀罗说:「仰仗三宝之法力,托福陛下之威神,此次祈祷必见成效。如果仍不下雨,决不再相见。」就往北湖钓台烧香祈祷,绝食诵经,频频咒愿。到第二日黄昏时,忽然风起云涌,连日降雨,王公大臣,都入朝祝贺。宋世祖敕令慰劳,赏赐甚厚。
  求那跋陀罗素食终身,梵香礼拜,未尝中断。每次食过之后,都分食于飞鸟。他保留印度的传统,用手取食。到了宋太宗年代,礼遇、供养更隆。到太始四年(公元四六八年)正月,自觉身体略有不适,便与太宗及王公大臣们诀别。临终那一天,晓首远望,自称亲见天华、圣像,近中午时分圆寂,世寿七十五。太宗深为痛惜,丧事办得很是隆重,朝廷之王公大臣等,都参加了他的葬礼,可说是备极哀荣。
  原典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呪术,靡不该博。后遇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