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梁高僧传-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将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
  《大涅盘经》初至宋土,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初学难以厝怀。严乃共慧觐、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治改,始有数本流行。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盘》尊经,何以辄加斟酌?」严觉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时识者咸云:「此盖欲诫厉后入耳。若必不应者,何容实时方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春秋八十有一矣。
注释
  ①豫州:本为汉武帝所设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此、伏牛山以东之豫东、皖北地区,后辖境屡有变迁,南此朝时约在今河南汝阳以南、湖北黄冈西北一 带。
  ②诸生:即儒生《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北姓。」

宋京师道场寺释慧观
译文
  释慧观,俗姓崔,清河(今山东清平)人,十岁时便以博览闻名,少年出家,四处游学,晚年至庐山,从学于慧远。后秦弘始年间,他得悉罗什至关中,乃由南往北,谘访新旧,辩析异同,风神秀雅,思想深邃,当时之人称云:「通情则生(竺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可见当时学人对他之推崇。
  慧观曾著有〈法华宗要序〉,并呈给罗什,罗什对他说:「你的〈法华宗序〉写得很好,从你的才华看,你应当到江汉一带去弘通佛法。」罗什去世后,慧观就离开了长安,往南到了荆州。当时镇守荆州之司马休之对他很敬重,在荆州为他建立高悝寺,使得荆州一带超过半数的民众,改邪归正,归依佛门。后来宋武帝南伐司马休之,到了江陵,与慧观相遇,一见如故,礼遇有加,并敕他与西中郎(即后来的宋文帝)一起游学。不久到了京都(建康),住于道场寺。
  慧观既妙善佛理,又探究老庄,既精通《十诵》,又博采诸部,博学多闻,才识超群,因此,前去问道求法者,络绎不绝,终日门庭若市。元嘉初年三月,曾驾车至曲水参加宴会。当时,帝令慧观与众朝士赋诗酬对,慧观入座之后,就先献上一诗,文辞优婉,旨趣清雅。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都以清言相唱酬。慧观此次赴会,既结识了俗家朋友,又深得他们的赞赏。
  宋元嘉年间卒,世寿七十一。曾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这些都流传于世。
原典
  释慧观,姓崔,清河①人,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②出家,游方受业。晚适庐山,又谘禀慧远。闻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访覈异同,详辩新旧,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
  乃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男子所论甚快,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什亡后,乃南适荆州。州将司马休之甚相敬重,于彼立高悝寺,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十有其牛。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与观相遇,倾心待接,依然若旧,因勑与西中郎游,即文帝也。俄而还京,止道场寺。
  观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元嘉初三月上巳,车驾临曲水燕会,命观与诸朝士赋诗。观即坐先献,文旨清婉,事适当时。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并以清言致款,结赏尘外。
  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皆传于世。
注释
  ①清河:今山东清平。
  ②弱年:年少曰「弱」,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称二十岁为「弱冠」之年。

梁京师灵味寺释宝亮
译文
  释宝亮,俗姓徐,其祖先是东莞(今山东沂水)贵族后裔,晋代战乱时,避难于东莱(今山东掖县)。宝亮十二岁出家,师事青州道明法师。道明乃义学之名僧,名高当世。宝亮修学专精,过目成诵。受具足戒后,便欲游学弘化,但因念父母养育之恩,不能刈断尘缘。道明法师对他说:「沙门离尘去俗,以弘扬佛法为务,岂可因纠缠于世俗爱网,而使佛教下传布东土!」宝亮遂感悟,因此就客游四方。
  二十一岁时到了京都,居于中兴寺,袁粲一见而颇感惊异,在后来给道明的一封信中说:「我经常见到宝亮,实非常之人也,是我从来所未见之奇才,与他在一起都觉得精神倍增。每日闻所末闻,不觉时光的流逝。古时珠宝生于合浦,而魏人取以照车;玉璧产于赵国,而秦王请以玄耀国威。天下之玉,当天下共之,不能成为一人一地之私有啊!」自此之后,名声渐大。等到其父母去世后,因路途阻塞,不得回去服丧,就屏居禅思,杜绝一切世事。齐竟陵文宣王亲自到他房间,请他出来弘法,他不得已而前往。文宣王对他极是恭敬并与他结下菩萨四部经的法缘。
  后来移住于灵味寺,于是大开讲席,盛于京都。曾讲《大涅盘经》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经》四十二遍,《维摩诘经》二十遍。其《大》、《小品般若经》六遍,《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经典亦各近十遍,僧俗二界的弟子三千多人。前去向他参学问道者常数百人。
  宝亮风神俊逸,气度恢宏,开席讲经,锋辩纵横。有问论者,阐析清雅,言简意赅,疑难顿时冰释。当朝的皇帝龙兴,尊崇佛法,因宝亮道行高远,德业纯正,就请他一起谈论佛法。每次交谈,宝亮都任性率直,常自称贫道。皇上有时虽觉得末尽如其意,但为其悟性、神气所折服。天监八年(公元五0九年)敕宝亮撰《涅盘经义疏》十余万言,并为之作序。……
  宝亮因福德招感,故布施者很多,但其性不喜蓄积钱财,都散为福业。入灭之后,房无留财。于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世寿六十有六,葬于钟山南面,立碑于墓上。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并为之撰写碑文,刻于两面。弟子法云等又立碑于寺内,文宣王绘其像,供奉于普弘寺。当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也都是齐代之法匠。宝亮还擅长三玄(《庄》、《老》、《易》》 ,为喜游玄者所重。
原典
  释宝亮,本姓徐氏,其先东莞①胄②族,晋乱避地于东莱(左扌右弦)县。亮年十二出家,师青州道明法师。明亦义学之僧,名高当世。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累。明谓曰:「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袁粲一见而异之。粲后与明书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珠生合浦③,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④。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贵州所宜专也。」自足学名稍盛。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因屏居禅思,杜绝人事。齐竟陵文宣王,躬自到房,请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文宣接足恭礼,结菩萨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讲《大涅盘》凡八十四徧,《成实论》十四徧,《胜鬘》四十二徧,《维摩》二十徧。其《大》、《小品》六徧,《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勃下生》等,亦各近十徧。黑白弟子三千余人,谘禀门徒常盈数百。
  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涣然,忘其素蓄。今上龙兴⑤,尊崇正道,以亮德居时望,亟延谈说。亮任性率直,每言辄称贫道。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天监八年初勑亮撰《涅盘义疏》十余万言,上为之序曰。……
  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性不蓄金,皆散营福业。身没之后,房无留财。以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钟山之南,立碑墓所。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并为制文,刻抄两面。弟子法云等又立碑寺内,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时高座寺僧成、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宝又善三玄,为贵游所重。
注释
  ①东莞:古县名,西汉时设置,位于今山东沂水,至南朝宋时移至今莒县。
  ②胄:指帝王或贵族的后裔。
  ③合浦:《后汉书。孟尝传》:合浦郡不产稻谷,而海出珠宝,故常用珠宝去外地换取谷物。起初,合浦郡守等官员贪得无厌,无限量采集珠宝,结果,珠宝渐渐迁涉到外地,合浦郡一贫如洗,民不聊生;孟尝到合浦郡当太守之后,革除前弊,以前迁涉至外地的珠宝又陆续回来了,当地百姓又重操旧业,采珠交易谷物。
  ④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璧」即和氏璧,本为赵国国宝,秦王以武力相威胁,强逼赵国把璧送予泰国,后蔺相如以人璧俱碎相威胁,终于完璧归赵。
  ⑤龙兴:比喻王业之创立。《后汉书。马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

     4 神异  

晋邺中竺佛图澄
译文
  佛图澄,西域(或云天竺)人,俗姓帛,少年出家,清真务学,读诵经论数百万言,善于阐析文义,虽然未曾读过汉地儒家典籍,但与诸儒生、学士论辩儒典中的文义,剖析其中的疑难,则暗若符契,很少有人能胜过他。曾两度到罽宾,依止名师修学,西域人都认为他是得道高僧。
  于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三一0年)来到洛阳,立志弘扬佛法。擅长念诵神咒,能驱役鬼怪,以麻油混合胭脂,涂抹于掌心,则千里之外发生的事,都历历显现于手掌心,就如眼前的事一般,同时也能让持斋清净的人同睹其境。另外,他还能闻铃声以预言,且无不灵验。他在洛阳弘扬佛法时,准备创建佛寺,正好碰上前赵刘曜攻打洛阳,一时京都民众惶惶不安,建寺之志遂没能实现,于是他就避难隐遁于草野山泽之中,静观时局的变化。
  当时,刘曜的大将军石勒屯兵于葛坡(今河南新蔡),专靠残暴的手段维持其统治,沙门中遇害的人很多,佛图澄怜悯众生,准备用佛法化导石勒,于是毅然到石勒之军营去。石勒的大将郭黑略信奉佛教,佛图澄就前往他的营帐。郭黑略曾受过五戒,尊佛图澄为师。后来,郭黑略跟随石勒到处征战,佛图澄经常为之预测胜负,石勒很感疑惑,就问郭黑略:「看不出你有出众之谋略,而往往能预先知道每次征战之吉凶,究竟是什么缘故?」郭黑略曰:「将军威武神勇,连天神也在暗中帮助你,今有一沙门,智慧、谋略超群出众,称将军日后必一统华夏,而他则是国师。我最近的许多预测,都是他所说的。」石勒十分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矣。」遂召见佛图澄,问道:「佛教有什么灵验?」佛图澄知道石勒乃一介武夫,不懂得太深的佛教义理,正适宜于先用道术取信于他,因此就说:「佛道虽然博大精深,但也可以用眼前的一些事例来证明。」就取来一个器皿,盛满水,然后烧香念咒,不一会儿功夫,水中即生出莲花,光芒四射,石勒由此而信服。佛图澄就趁机进谏道:「为王者以德治天下,则四灵(麟、凤、龟、龙)出现,以表祥瑞;如果政治黑暗道德衰败,则天上就出现彗星,以示谴告。一切吉凶祸顺,都是与人们善恶行为相对应的,这乃是古今不易之法则,也是天人相通、天人交感之表现。」石勒很赞赏他所说的话,因此,凡是原来准备杀而尚未杀掉的,十有八九都被赦免了。于是,中原一带的民众,不论是那个民族的,都归依佛门。当时,有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找遍天下名医都治不好,佛图澄即为之治病,很快就痊愈了。而他暗中所帮助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当石勒率军队从葛坡返回河北路过枋头时,枋头人准备当夜偷袭其军营。佛图澄就对郭黑略说:「今晚有人来袭营,可通报主公。」那天晚上,果然有人来袭营,因早有准备,故损失不大。有一次,石勒想试探一下佛图澄的神通,就在那天夜里,身披战袍,头戴钢盔,手持大刀而坐,并派人去告诉佛图澄:「大将军今晚不知到那里去了?」那个人刚到佛图澄住处,还未开口说话,佛图澄就说:「今晚并无寇贼,何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