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梁高僧传-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中说:「此经安世高所出,久之沉没。」当时有南阳韩林、颖川大业、会稽陈惠,此三贤者信道甚笃,康僧会于三贤者都有所请益。对《安般守意经》注解,乃陈惠注义,其他人共同斟酌核定。考康僧会死于晋太康元年,而已说此经译出之后,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渐渐沉没。又,安世高封函之字称:「尊吾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而《安般经》正是盛阐禅学思想,可以看出封函之说并非伪作。既然说二人方传吾道,怎么可能与之同世呢?而且《别传》自称:「传禅经者比丘僧会。」会死于太康初年,怎么到了太康之末年,才有安侯道人呢?前后说法矛盾,说明必有一书错指晋初。于是后来之作者,或称太康,或言吴末,说法纷競,无从校定。既然晋初之说已难证实,而昙宗之《塔寺记》称晋哀帝时,安世高以(左共右阝)亭余物治寺,其说之荒谬,实较诸说更甚。
原典
  安清,字世高,安息①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②、五行③、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尝行见羣(左燕右鸟),忽谓伴曰:「(左燕右鸟)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儁异之声早被西域。
  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父位,乃深惟苦空,厌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④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徧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梵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即《道地经》也。其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倦焉。
  高穷理尽性,自识缘业,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称先身已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卫⑤值施主不称,每辄怼恨。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如此二十余年,乃与同学词诀云:「我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懃,不在吾后,而性多恚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得道,必当相度。」既而遂适广州。
  值寇贼大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具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遂伸颈受刃,容无惧色。贼遂杀之,观者填陌,莫不骇其奇异。既而神识还为安息王太子,即今时世高身也。
  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雒扰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左共右阝)亭湖庙。此庙旧有威灵,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高同旅三十余船,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便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左共右阝)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高曰:「但出,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扬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⑥。即以庙物为造东寺。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跽高前,受其呪愿,忽然不见。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左共右阝)亭庙神,得离恶形矣。」于是庙神歇矣,无复灵验。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
  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年。时少年尚在,高径投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余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二报,遂精懃佛法,具说事缘,远近闻知,莫不悲欢,明三世之有征也。
  高既王种,西域宾旅皆呼为安侯,至今犹为号焉。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音训诡謇,与汉殊异。先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羣译之首。安公以为若及面稟,不异见圣。列代明德,咸赞而思焉。
  余访寻众录,记载高公,互有出没,将以权迹隐显,应废多端;或由传者纰缪,致成乖角。辄备列众异,庶或可论。 
  按释道安《经录》云:「安世高以汉桓帝建和二年,至灵帝建宁中二十余年,译出三十余部经。」
  又《别传》云:晋太康末,有安侯道人,来至桑垣,出经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开之,吴末行至扬州,使人货一箱物,以买一奴,名福善,云:「是我善知识。」仍将奴适豫章,度(左共右阝)亭庙神,为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胁,于是而终。桑坦人廼发其所封函,材理自成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是日正四年也。
  又庾仲雍《荆州记》云:「晋初有沙门安世高,度(左共右阝)亭庙神,得财物,立白马寺于荆城东南隅。」宋临川康王《宣验记》云:「蟒死于吴末。」昙宗《塔寺记》云:「丹阳瓦官寺,晋哀帝时沙门惠力所立,后有沙门安世高,以(左共右阝)亭庙余物治之。」然道安法师既校阅羣经,诠录传译,必不应谬。 
  从汉桓建和二年,至晋太康末,凡经一百三十余年。若高公长寿,或能如此,而事不应然。何者?
  案如康僧会注《安般守意经》序云:「此经世高所出,久之沈翳。」会有南阳韩林、颖川大业、会稽陈惠,此三贤者,信道笃密,会共请受。乃陈惠注义,余助斟酌。寻僧会以晋太康元年乃死,而已云此经出后,久之沈翳。又世高封函之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然安般所明,盛说禅业,是知封函之记,信非虚作,既云二人方传吾道,岂容与共同世?且《别传》自云:「传禅经者,比丘僧会。」会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首尾之言,自为矛盾,正当随有一书谬指晋初。于是后诸作者,或道太康,或言吴末,雷同奔竞,无以校焉。既晋初之说,尚已难实,而昙宗记云:晋哀帝时,世高方復治寺。其为谬诸过乃悬矣。
  注释
  ①安息:亚洲西部古国,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
  ②七曜:古人以日、月及金、木、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杨士勋疏《谷梁传》云:「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普照天下,故谓之七曜。」
  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
  ④阿毗昙:亦称阿毗达磨、阿鼻达磨等,意译为「对法」 、「大法」、「无比法」、「论」等,是解说或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文体,与经、律合称「三藏」。
  ⑤分卫:或翻为乞食、「团堕」。所谓「团堕」者,即把乞来之食,堕在钵中,团而食之。
  ⑥豫章:古地名。古代典籍中所说豫章不止一处,解释也不一,楚汉之际指今江西南 昌,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地区,三国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南朝陈时含有今江西锦江 流域、南昌市、靖江等地区。

汉洛阳支娄迦谶
译文
  支娄迦谶,亦直接称为支谶,本是月支人,德操、道行纯正深邃,悟性聪敏,胸襟开阔,持戒以精勤、严谨著称,曾讽诵群经,志在弘扬佛法。汉灵帝时游化于洛阳,于光和中平年问传译梵文,译出《般若道行》、 《般舟》、《首楞严》等三部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记载谁人所译,道安法师校勘古今译本,精心审察其文体,认为「似是支娄迦谶所译」。凡此诸经,都深得经文本旨,不加雕凿、修饰,真可谓善传佛法的弘道之士,后不知所终。
  当时,还有印度沙门竺佛朔,也在汉灵帝时,曾携《道行经》来到洛阳,随即把它译为汉语。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有些译文有欠精当,但从总体上说,多能弃其华丽之辞藻,而忠实于经典本义。竺佛朔又于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译出《般舟三昧》,当时支娄迦谶为传言,河南洛阳孟福、张莲笔受。
  当时又有优婆塞安玄,安息国人,志性纯真、清雅,思想深邃,曾博诵羣经,各种典籍多所通习,也于汉灵帝末年游化于洛阳,因功被封为骑都尉,性情恬静温恭,常以学佛、弘法为己任,渐渐懂得汉语,立志宣扬佛法,常常与沙门讲说、谈论佛教义理,故世人称其为都慰玄。安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同译出《法镜经》,安玄口译梵文,严佛调笔受,所译深得经典义理之本意,译音亦清澈、纯正,翻译技巧之美妙,为后代所称颂。
  严佛调本临淮人,少年聪颖,敏而好学。当时社会上称安世高、安玄、严佛调三人之翻译,后人很难超过他们。严佛调又撰《十慧》,也流传于世。安玄曾称赞严佛调所出之经典,简练而不繁琐、碎杂,整个译本十分巧妙。
  又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等,在汉灵、献帝年间,于精通义理方面,在洛阳一带名声很大,享有盛誉。支曜译成《具定意经》及《小本起》等,康巨译出《问地狱事经》,这些译作都语言平实,深得本旨,不以华丽之辞藻加以修饰。康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到该经梵本,康孟详与竺大力共同译为汉语。安玄曾赞扬康孟详所译之经典为:郁郁有文采,深得玄理旨趣。
原典
  支娄迦谶,亦直云支谶,本月支①人,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称;讽诵羣经,志在宣法。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似谶所出。」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后不知所终。
  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亦汉灵之时,赍《道行经》来适雒阳,即转梵为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朔又以光和二年,于雒阳出《般舟三昧》,谶为传言,河南雒阳孟福、张莲笔受。
  时又有优婆塞②安玄,安息国人,志性贞白,深沈有理致,博诵羣经,多所通习,亦以汉灵之末,游赏雒阳,以功号曰骑都尉,性虚靖温恭,常以法事为己任,渐解汉言,志宣经典,常与沙门讲论道义,世所谓都尉者也。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徽旨,郢匠之美,见述后代。
  调本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调又撰《十慧》,亦传于世。安公称佛调出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 
  又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等,并以汉灵、献之间,有意学之誉,驰于京雒。曜译成《具定意经》及《小本起》等,巨译《问地狱事经》,并言直理旨,不加润饰。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梵本,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文。安公云:「孟详所出,奕奕流便,足腾玄趣也。」
注释
  ①月支:古族名。原居于我国西北一带,后迁于今阿母河流域。
  ②优婆塞:又作优婆娑迦、伊蒲塞等,意译为近事男、信男、清信士等,指亲近、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

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
  译文
  唐僧会,祖先康居(今新疆北部)人,其父因从商移居交趾(今越南北部)。康僧会十来岁时,双亲俱亡,服丧期满之后,即出家修道,戒行峻厉,为人宽宏有雅量,笃志好学,才识卓越,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机辩明敏,精通文辞。
  当孙权统一江东时,佛教尚不很流行。其时有人成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是月支人,来汉地游化;而早在汉桓、灵帝时,有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字纪明,从学于谶;支谦又受学于支亮,博览众经,无不精究,乃至于世间的技艺,也多所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