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梁高僧传-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以折其言。
  皓虽闻正法,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中得一立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采女云:「佛为大神」
  皓心遂悟其语意,故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问讯道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见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队,皆愿众生。
  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处,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兇麤,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所谓《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 、 《杂譬喻》等,并妙得经体,文义允正。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并制经序,辞趣雅便,义旨微密,并见于世。至吴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慢三宝,梦入此寺,谓诸道人曰:「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若必自覩,所不论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诱肃然毛竖,由此信敬,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近亦康会之力,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会公萧瑟,寔惟令质。心无近累,情有余逸。厉此幽夜,振彼尤黜。超然远诣,卓矣高出。」有记云:「孙皓打试舍利,谓非权时。」
  余案:皓将坏寺,诸臣咸答:「康会感瑞,大皇创寺。」是知初感舍利,也必权时。故数家传记,咸言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其后更试神验,或将皓也。
注释
  ①康居:古西域国名,位于今之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
  ②交趾:古地名,泛指五岭以南之广东、广西和越南一带。
  ③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用以指太子。孔颖达疏《左传》曰:「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
  ④建业:古地名,今江苏南京。
  ⑤舍利:又作实利、室利罗,意为遗骨、身骨,通常指佛陀之遗骨,称为佛骨、佛舍利;后来也指高僧圆寂后焚烧所遗之身骨。
  ⑥宣尼:即孔子。
  ⑦赤乌:古代传说中的瑞乌。
  ⑧老人星:星名,也称「南极老人」、「寿星」,天空中第二亮星。

晋庐山僧伽提婆
  译文
  僧伽提婆,汉地称众天,或叫提和,音译错讹之故,本姓瞿昙,罽宾人。入道修学,远求名师,其学贯通经、律、论三藏,尤其精通《阿毗昙心》,洞察其中之意蕴义理。经常读诵《三法度论》,夜以继日,反复嗟味,把它作为入道之门户。为人俊逸、开朗,而思想深邃,仪止温恭,以诲人为己任,谆谆不倦。
  前秦建元年间来到长安弘扬佛法。起初,僧伽跋澄译出《婆须蜜》、昙摩难提译出《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毗昙》、《广说》、《三法度论》等,凡百余万言。后遇上慕容氏之乱,战事烦扰,加之译者之轻率,对于经典不能详加探究,义理文句,往往没有反复斟酌,因此不能尽如经文本义。
  后来,安世高去世,所译经典未来得及订正。到战事平息,天下安定之后,僧加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一起来到洛阳。在四、五年时间内,阅读、研究以前所译出的经典。在中土住得时间长了之后,学会了汉语,才知道以前所译出的佛教经典,多有错讹、谬误之处。法和对此甚为感慨但未作进一步的修订,遂让僧伽提婆重新译出《阿毗昙心论》以及《广说》等之众经。
  未久,姚兴于关中建立后秦,致力于弘扬佛法,一时佛法隆盛。于是法和入关,而僧伽提婆渡江南下。先是庐山慧远法师,博览佛典,广集经藏,潜心探究,广纳时贤,听说僧伽提婆南下,即请他到庐山,于晋太元年间,请他译出《阿毗昙心论》和《三法度论》等。僧伽提婆乃于般若台,手执梵本,口宣汉语,文字优美,义理允正,现在所流传的,即是僧伽提婆之所翻译。
  到了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至京都建业游化、弘法,晋朝王公及名士风流,无不前去造访致敬。当时琅琊王司马珣素来崇信佛法,曾建立精舍,广招学众,僧伽提婆既到京都,司马珣即请他到其精舍讲解阿毗昙,一时名僧云集。僧伽提婆既精通毗昙,表述又清晰明快,广征博引阐发义理,众人全都心悦诚服,各有所悟。当时王僧珍也在座听讲,后于其它地方自己讲解。
  司马珣得知此事后,就问法纲道人:「僧珍与僧伽提婆二人之讲解,比较而言,谁人讲得更好一些?」
  法纲道人答道:「就大的方面讲,都讲得不错。但如果就细微处看,则僧珍有未尽精当处。」其阐析义理之精微、明晰,富于启迪人心,真是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
  那一年冬天,司马珣聚集京都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多人,又请僧伽提婆重译《中阿含经》等,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手执梵本,提婆译为汉语,一直到第二年夏天方才译完。
  他在黄河、洛水一带所译出的经典百余万言。他历游中印两地,熟悉各地风土人情,举止从容,生性机敏,善谈言笑。其道行、声誉,遐迩闻名,后不知所终。
  原典
  僧伽提婆,此言众天,或云提和,音讹故也。本姓瞿昙①氏,罽宾②人,入道修学,远求明饰,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常诵《三法度论》,昼夜嗟味,以为入道之府也。为人儁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不怠。
  苻氏建元中,来入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所出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余万言。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义旨句味,往往不尽。
  俄而安公弃世,未及改正。后东山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俱适雒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积,传明汉语,方知先所出经,多有乖失。法和慨叹未定,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昙》,及《广说》众经。
  顷之,姚兴王秦,法事甚盛,于是法和入关,而提婆度江。先是庐山慧远法师,翘懃妙典,广集经藏,虚心侧席,延望远宾,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以晋太元之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于般若台,手执梵文,口宣晋语。法华③存实,务尽义本。今之所传,盖其文也。
  至隆安元年,来游京师,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时卫军东亭侯琅琊王珣,渊懿有深信,扶持正法,建立精舍,广招学众,提婆既至,珣即延请,仍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宗致既精,辞旨明析,振发义理,众咸悦悟。时王僧珍亦在座听,后于别屋自讲。
  珣问法纲道人:「僧珍所得云何?」
  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覈耳。」其敷析之明,易启人心如此。
  其年冬,珣集京都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余人,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等,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至来夏方讫。
   其在河洛左右,所出众经百余万言。历游华梵,备悉风俗,从容机警,善于谈笑。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后不知所终。
注释
  ①瞿昙:为印度刹帝利种族中之一姓,相传为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迦牟尼佛所属之本姓。
  ②罽宾:古西域国名,所指地域因时代而异。汉代所说之罽宾在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
  ③法华:「法华」《大正藏》本作「去华」。

晋长安竺佛念
  译文
  竺佛念,凉州(今甘肃武威)人,幼年出家,志业清纯、坚精,为人谦和而悟性朗彻。诵习众经,并兼学外典,对文字、训诂之学尤为精通。少年时喜欢四处参访游学,备观各地之民情风俗。祖家在西河(在甘肃平罗县东)一带,通晓该地之方言。对于汉语、梵文之音义都很精通,故虽然在佛教义理方面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造诣,但却以博闻多见著称于世。
  苻秦建元年间,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人来到长安,赵正想请人翻译诸经,但当时之僧界没有较合适的传译者,大家就推举竺佛念。于是僧伽跋澄口宣梵文,竺佛念译为汉语。原来一些疑难之音、义等,才得到较好表述。
  至建元二十年(公元三八四年)正月,赵正又请昙摩难提译出《增一阿含经》及《中阿含经》,并于长安城内,召集义学沙门,由竺佛念担任传语之职,剖析探究,反复斟酌,历时二年才完成。二阿含之在中土流传,竺佛念传译之功不可没。自安世高、支谦以后,在译经方面很少有超过竺佛念的。在苻秦、姚秦二代,竺佛念堪称译经之宗匠。所以关中僧众,都很赞扬他。 
  后来他又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及《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但有些译典只属初稿,意多未尽,而他却身患重疾,卒于长安,远近僧俗二界,都为之叹惜、哀痛。
原典
  竺佛念,凉州①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麤涉外典。其苍雅②诂训,尤所明达。少好游方③,备贯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梵音义,莫不兼释。故义学之誉虽阙,洽闻④之声甚著。
  苻氏建元中,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赵正请出诸经。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是澄执梵文,念译为晋。质断疑义,音字方明。
  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复请昙摩难提出《增一阿含》及《中阿含》。于长安城内,集义学沙门,请念为译,敷析研覈 ,二载乃竟。二含之显,念宣译之功也。自世高、支谦已后,莫踰于念。自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故关中僧众。咸共嘉焉。
  注释
  ①凉州:今甘肃武威。 
  ②苍雅,指《三苍》、《尔雅》等文字训诂之书。
  ③游方:指修行问道,周游四方。
  ④洽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晋长安鸠摩罗什
  译文
  鸠摩罗什,意译作童寿,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人,祖籍印度,其家世代为相国。祖父达多,独立不羁,卓越豪放,名重于国。父亲鸠摩炎,聪明有美德,当他即将继承相位之时,乃辞避相位而出家修道,东度葱岭,龟兹国王获悉他自动放弃高官司厚爵,十分敬重他,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并拜他为国师。
  国王有一位妹妹,年方二十,聪明颖悟,才华出众。读书过目即能理解,一听就能背诵,且身上有红痣,依法相言,正是必生贵子的象徵。邻近许多国家王公贵族都竞相来提亲,但都遭拒绝。自见到鸠摩炎后,很喜欢他,并决意嫁给他。龟兹王遂福他与其妹妹成亲,后来怀下了罗什。罗什在娘胎时,其母亲智慧、悟解较之平时倍增。听说当时的雀梨大寺名僧云集,又有得道之高僧,就与王族贵妇人及一些颇具德行的尼众,连日设供,斋请诸名僧大德,并聆听他们说法。有一天,罗什之母亲忽然自通印度语,平时一些难度颇大之言辞、术语,都能理解、辨析,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异。当时有一叫达摩瞿沙的罗汉说:「这必定身怀智子。以前舍利弗的母亲怀胎时,其母也智慧倍增,正是先例。」等到罗什出生之后,其母之印度语及以前所说的一些话又都忘却了。
  后来,其母很想出家,但其丈夫不同意,遂再生下一个小孩,名叫弗沙提婆。再后来,因为出城游玩,见墓地草丛中,尸骨纵横,散于各处,深深感悟到人生乃一苦海,就求离俗出家,立誓落发为尼,因为丈夫仍不同意,就饭食不思,滴水不进,一直到了第六天夜里,眼看她气若游丝,再也顶不过那天晚上了,其丈夫乃惊恐不安,终于答应了她。因为尚未剃发,她仍然不肯饮食,其丈夫连忙请人为她剃发。剃发之后,她才同意饮食,第二天早上,即受戒,仍然学习、钻研禅法,精勤专一,坚持不懈,终于证得须陀洹初果。
  罗什七岁时,也跟着出家,从师父学习经论,日诵上千偈。所读的偈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