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20~29-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走路也走不了,躺在那里,这个病是非常痛苦的一个病。在用中药用西药治疗了,大概两三个星期没有缓解,后来她的父亲认识我,她的父亲就带她来找我看病,己经是非常非常热的夏天,我一见到她,她头上竟然包着个头巾,我问她怕什么?她说怕风,头特别怕风,整个脸就是那种虚胖的、白白的,伸出舌头来是淡嫩淡嫩的。季节是在夏季,穿得比别人都要厚,就这样也没有汗。我说,尿少不少?她说尿少。口渴不渴?她说口虽然干,但是不想喝水。根据她的舌胖而淡嫩,面部轻度的肿,小便少,腿也有点轻度的肿,我就给她用了真武汤。开始用药的时候,炮附子用的是15克,其他药都是常规的量,当然茯苓用得多一些,用了30克,我说这么热的天,我给用的是热药,你回去每吃一付你就体会体会,如果要〔是〕上火,症状不缓解的话,你就给我打电话。回去之后五六天都没有给我打电话,到了第七天复诊,我每一个星期,在冶金医院只出一次门诊,到了下一个星期五的上午,她又去了,是自己去的,不用她父亲跟着了,她说吃了您的药以后,我逐渐逐渐就不怕冷了,然后我的头巾就可以拿掉了,头晕减轻了,小便也增多了。所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眩晕呢?是阳虚水邪上泛,水邪上冒清阳导致的眩晕,所以用真武汤,来治疗阳虚水泛所导致的眩晕,所形成的美尼尔氏综合证。这个人后来又吃了一个礼拜的药,就恢复了她的武术教练的工作,到现在大概有四五年了,也没有再复发过。这是我们抓一个头眩的主证,抓住一个病机阳虚水泛,来治疗头晕的证候。

“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肌肉跳动、肢体颤动,哪些病证可以见到这样的症状呢?象风湿性舞蹈病,象帕金森氏综合证,象一些其他的振颤,可以见到这样的临东表现。所以有人报道用真武汤加减化裁,来治疗风湿性舞蹈病,来治疗帕金森氏综合证,辨证属于阳虚水泛的,但是我没有用过,我只是看到了一些报道。这也就是抓住了一个主证“身瞤动,振振欲僻地”,再抓了一个病机就是阳虚水泛,那就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的这类的疾病,那就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的这类的疾病。

到此为止,关于水气病我们涉及到的方证,大体谈完了。我们在这里再回忆一下,我们治疗水气病的方剂,有苓桂剂一组方子,有苓芍剂一组方子。应当说苓芍剂这个名字,在《伤寒论》里没有,后世医家也没有说到过,苓桂剂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治疗心脾阳虚,水邪上逆。

它的临床表现,我们前次课己经说过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是苓桂枣甘汤,把白术换成大枣,它的适应证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而见到脐下悸。因为脐下悸也罢、脐上悸也罢,仲景回避用白术,所以他把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换成了大枣,用大枣来扶脾,巩固中焦的堤坝,脾不是属土吗?土就象河堤、堤坝一样,巩固中焦的堤坝,防止水邪由下焦上逆,由下焦上冲,这是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

苓桂剂的第三个方子是苓桂姜甘汤,在《伤寒论》中不把它叫苓桂姜甘汤,而把它叫茯苓甘草汤,它是治疗胃虚,水停胃中,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悸,手足厥冷。水停中焦在《伤寒论》中,特别强掉和太阳蓄水证相鉴别,和太阳蓄水证相鉴别,它的特别是,对中焦停水证来说,具备有口不渴,小便正常,也就是小便利这样的特征,这是苓桂剂的第三个方子苓桂姜甘汤。它的特点是重用生姜温胃化饮消水。五苓散,想一想它有哪些药物组成呢?它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它有什么作用,它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作用,它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苓桂剂的主要是这四个方证,尽管它们的主要药物茯苓、桂枝,都是一样的,但是其它药物不同,它们所治疗的也都是水邪为患,水气为病,但是它们的病变的部位涉及到的脏器都不一样,我们在临床〔上〕应当能够会区别。

桂枝和芍药是相对的一组药,桂枝是辛温发散的,芍药是酸敛阴柔的,有苓桂术甘就应当有苓芍术甘,当然《伤寒论》并没有苓芍术甘汤这张方子,但是从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苓、芍,就是茯苓和芍药相配这样的一个影子,茯苓、芍药、白术、甘草,再加姜、枣,这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也可以看成是苓芍术甘加姜、枣,它的适应证是脾虚水停,然后水邪阻遏太阳经腑之气,使太阳经气不利就出现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使太阳腑气不利,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当然水邪内停中焦,出现了“心下满微痛”,这样中焦气机壅滞的证候,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正是健脾利水来解太阳经腑之危的。水邪去掉了,太阳经腑之气气机就畅达了。

我们刚才谈到的真武汤,也可以看成是芩芍术甘演化而来的一张方剂,因为真武汤的药物组成,是茯苓、芍药、白术,你看苓芍甘〔中〕的三个药都有了,就是没有甘草,苓、芍、术,再加生姜和附子,因为加了附子,所以它是治疗肾阳虚、水邪上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子。

这样的话,在太阳病篇,我们谈到的水气病的方证就是这么多,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能够复习,能够鉴别,能够对比,然后便于在临床上很好的选用。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再接着上课。第29讲阴阳两虚证

太阳变证,下面一部分内容,我们讲太阳变证的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的第一组证候,是芍药甘草汤证和甘草干姜汤证,这就是原文第29条,打开讲义第62页看原文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其实我们学到这一个地步,大家读原文己经有能力来分析病机了,“脉浮,自汗出”,脉浮显然是一个太阳表证。“自汗出,小便数”,自汗出也是太阳表证,〔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的一种表现。底下的小便数就是小便的次数多,这是阳不摄阴,有了阳虚的特征。

这个阳虚,气化失司,可以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少。阳虚,阳不摄阴,也可以表现为小便清长,小便多。同样一个阳虚的病机,在临床的症状表现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小便数”,是阳虚,阳不摄阴。这种阳不摄阴的小便多,常常是表现在夜间。“心烦”,是阴虚虚火扰心,“微恶寒”,是表邪未解,所以这是一个阴阳两虚、表未解的证候。

“脚挛急”。脚是什么?《说文解字》说,下面一个症状,“脚,胫也”,所以它是指的小腿,“脚挛急”就是小腿肌肉痉挛,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意义所说的腓肠肌痉挛。上述证候是一个阴阳两虚、表未解的证候。

我们以前在讲表里同病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虚人伤寒建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你起码应当用补阴补阳的药,或者可以兼以解表,或者可以先补里,但是不能够单独用桂枝汤,所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单独用解表的药物来治疗,这是不对的。结果单用解表药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得之便厥”,这是阳虚的进一步加重,阳气更虚,四末失温,就出现了手足厥冷。

在《伤寒论》的这个厥,如果作为症状的话,它主要指手足厥冷,它不包括神志突然丧失的昏厥。“咽中干”,这是阴液更加损伤,本来原来是阴阳两虚,表未解,现在单独的用了发汗药,便阳气更虚,就出现了手足厥冷,便阴液更不足,就出现了“咽中干”。“烦躁吐逆”,对于这个烦躁,有人解释为阴虚虚火上扰,就出现了心烦。阳虚,弱阳和阴寒相争,就出现了躁动,把这个烦和躁是分开解释的。解释就跟茯苓四逆汤证一样,阳虚则躁,阴虚则烦。作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是可以的,具体到临床上,我们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他那个烦躁是以烦为主呢,还是以躁为主。如果以烦为主的,那是阴虚火旺,虚热扰心。

如果是以躁为主的,那是阳虚阴盛,弱阳和阴寒勉强相争,争而不胜,到临床再具体判断。

“吐逆”是阳虚,寒邪上逆的表现。阴阳两虚表未解的证候,单独用解表药以后,导致的阴精和阳气更加虚衰。这个时候在治疗上,更应当“虚人伤寒建其中”,不能够再用解表药了。而仲景在治疗的时候,他先补阳后补阴。接着我们看仲景的治疗程序,“作甘草干姜汤与之”,先用甘草干姜汤温复中阳。这体现了《伤寒论》中以扶助阳气为主的这样的一个思路,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太阳病,汗不得法,结果造成了汗出淋漓不止,阴阳两伤未解。张仲景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解表固阳以摄阴,就体现了《伤寒论》中,重视固护阳气的思想。

在第29条,阴阳两虚而有表证,误用发汗药以后,阴阳更虚,仲景先补的是阳,实际上也包含有,固阳以摄阴的意思在内。阳气补好了,也许阳气充足了,气化机能恢复了,阴液可以自己恢复。如果阴液没有恢复,再接着用补阴药,这样的话,由于阳气的存在,它能够运药,使补阴药才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这种重视补阳,重视固护阳气的思想,是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当学习的。

底下我们接着往下看,“若厥愈足温者”,手脚发凉,用上甘草干姜汤以后,手脚发凉缓解了,脚也暖和了,在这个条文里,用到了“脚挛急”,用到了足温,可见“脚”和“足”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的“足温”,就是指的我们今天穿鞋穿袜子的那个脚,不要混淆。“若厥愈足温者”,这是阳气己经恢复了,“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你看又用到脚〕。再给他用芍药甘草汤,养血柔筋,缓急解痉,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血柔筋,缓急解痉,他的小腿痉挛就会缓解,脚就会伸开,小腿就会伸开。

下面所说的是另外一种情况,“若胃气不和,谵语者”,这是指的阴阳两虚表未解,如果误用汗法以后,结果伤津伤得很严重,邪气从阳化热而转成胃燥。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所以当胃中燥热内盛的时候,燥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言的功能失调,就可以出现谵语。心主神志,心主言,言为心声,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所以阳明燥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以见到心烦、烦躁,严重的可以见到心中懊恼,还可以见到“心主言”的功能失调的谵语。胃气不和,谵语,这是一个阴伤,邪气化燥的表现,但是没有更多的什么腹满痛,绕脐痛,日晡所发潮热等这些症状,所以“少与调承气汤”,给他少量的调胃承气汤,来清胃热,和胃燥,治疗谵语,这是往热的方面转化,“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是往阳虚的方面转化。如果这个病人阴阳两虚表未解,用了解表药以后,出现了阴阳更虚,然后医生看到这个病证没有好,又用了发汗的方法,又用了烧针的方法,结果就更导致了真阳的衰微。真阳衰微,见到了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等,那就用四逆汤来治疗。所以后面的或者用调胃承气汤,这是化热成燥,或者用四逆汤,这是化寒,成为阴证,这都是临床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的素质,人体的体质因素。

我们学习这一条,主要注意这个芍药甘草汤,和甘草干姜汤这两张方子,芍药甘草汤是酸甘化阴的典型的方子,它有养血柔筋,缓急解痉的这种效果。有一本书叫《朱氏集验方》,它把芍药甘草汤叫去杖汤,怎么能够把它叫做去杖汤呢?那一定是腿疼,用完这张方子以后腿不疼了,然后不用拐杖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汤吧,我觉得他有点太夸张了。

有一年我到外地到一个同学那里,我那个同学在当地当地方官,他说:我的舅舅好多年都是腿疼,你是学医的,你看能不能够给他治一治,他就把他舅舅找来了。这老头拄着个拐杖,真是拄着个拐杖,我说,您这腿是怎么疼啊,他说,我从这个臀部到腿到下部的肌肉一直是痉挛的,受凉也痉挛、也抽筋,稍微用点力气也痉挛、也抽筋,吃了好多好多的药,也按摩、也针灸,就是没有什么效果。我心想这么重的这种病,这么长时间,那我也肯定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然后我就想到,既然是肌肉痉挛为主,那我就用芍药甘草汤吧,用了白芍30克,用了炙甘草克,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