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读遍红楼-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之香见于宋人洪芻《香谱》(见《说郛》三种),例如常见的“龙脑香”、“麝香”、“安息香”、“丁香”、“零陵香”、“荼芜香”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送“脊鸰香串”给林黛玉被拒的故事,有研究者疑“脊钨”应是“零陵”之误写,其根据就是《香谱》中有关“零陵香”的记载。在众香草之中,还有一种香名曰“蘅芜香”。《香谱》引《拾遗记》云:    
  汉武帝梦李夫授蘅芜之香,帝梦中惊起,香气犹着夜枕,历月不歇。    
  我一直疑心薛宝钗居处“蘅芜苑”,诗号“蘅芜君”,都是从这《香谱》中化出来的。    
  大观园中每一座庭院取名都有典可据,实为作者匠心经营,亦可见其知识的博洽。人如其居,居喻其人,人居一体,方显人美,正是其《红楼梦》一书魅力之所在!    
  不过,深究细研之后,我想作者如此着意地写薛宝钗之“香”(还有服“冷香丸”故事),应当还有另外一层隐喻之意。其一,佛经大辞典有云,梵语“健达”译曰“香”。所谓“健达”者正是薛宝钗形象及人格写照。其二,佛国名有“香国”者,“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大观园是“香国”,而蘅芜苑则是“香国”中的真正“香国”,即所云“苑园皆香,其食香气”也。其三,“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此则与宝玉结局是披上大红猩猩斗篷离家出走相一致,“香”也是一条千里伏线。    
  在现实的生活中,香气袭人醉绝非是作者的故意杜撰。但在我的经验中,即使蘅芜之香有“历月不歇”之功效,却总有香消味散之时,这是世闻万物的共同规律——    
  香如此,人也如此,概莫例外!    
  2004年12月18日    
探春读过《孟子》    
  探春读过《孟子》    
  ——“自杀自灭”一说    
  探春是《红楼梦》中所写的有才干又有抱负的女强人。她年龄不大又是庶出,但她并不像惜春那样绕着是非走。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气度、眼光描写得淋漓尽致,大快人心!    
  小说写到抄家队伍来到三小姐住处,探春喝令秉烛而待,气势就非同一般。然后晓之以大义,说道: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将这段话核之历朝历代,大门小户都合用,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惜这样振聋发聩的文字,至今并没有几个人真正读懂,更不要说什么“红学家”了!    
  “自杀自灭”,古今中外弄权者皆擅用,而且用的非常熟练,不学自通,所以才能“一败涂地!”    
  如果要寻根求源,《孟子·离娄上》(卷七)就已经写出来了,流传了几千年,注了几百遍。其原文云: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探春对圣人的话“活学活用”,用的是地方,用的是时候。可怜,王熙凤、平儿还有那些帮凶者,哪里知道圣人的道理呢!    
  王夫人昏聩,只是一味的“惑奸谗”,王熙凤是为了洗清自己。至于那王善保家的只不过是借机报私仇,况且那“家”是贾家的,灭不灭管她屁事!在这一群人中,他们想的都是自己,没有人想“家”,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家国一理,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还有二百多年前的曹雪芹,乃至小说中的探春,显然比起今日某些官僚有见识——他们还懂一句“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    
  最可怕的是“自杀自灭”!    
  2004年7月6日    
猫不拿耗子倒咬鸡    
  猫不拿耗子倒咬鸡    
  ——王熙凤俗话连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猫不拿耗子倒咬鸡”就是千奇百怪中的一奇。    
  《红楼梦》第69回写王熙凤“弄小巧借剑杀人”,即利用秋桐去害尤二姐,除去心头之患。令她想不到的是身边最信得过的平儿竟然心生慈悲,背着主子给尤二姐送吃喝不说,还要说悄悄话,宽慰那位蒙在鼓里的尤二姐。不想,这一切都被秋桐看到了,赶忙打了小报告给王熙凤。于是王熙凤大骂平儿道:“人家猫拿耗子,我的猫只倒咬鸡。”这比喻听来粗俗一些,倒还“恰当”。如说“咬鸡”二字,鸡是地上的凤凰,王熙凤是冰山上的雌凤,在地上也就是一只母鸡了。至于“猫”说的是平儿,是王熙凤身边的宠物猫,野性已经退化,不会拿“耗子”了,还帮“耗子”(喻尤二姐)去“咬鸡”!    
  这段鸡与猫、猫与耗子的关系留给动物学家去研究。本文要说的是,这段文字不是曹雪芹首次发明。前人笔记有载,其云:“宋孝宗时,有诬劾杨嗣者,赵雄曰:‘人家市(买)猫以咋鼠,鼠暴未及问而首噬鹦鹉,其可恕乎?”想来是曹雪芹从他爷爷曹寅藏书中读到了这个故事,于是“借来”用在了王熙凤的口中,写出这位当家人的“俗”味与“谐”趣,真真是恰如其人,活灵活现。    
  至晚到了宋代已有猫不拿耗子的事例,说明“猫拿耗子”的分工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猫的眼睛里,耗子已不是稀罕物了,牠要追求时髦,追求刺激。耗子太小(个头小,胆子小,贼眉鼠眼),已经引不起猫的注意了。    
  “猫不拿耗子倒咬鸡”,或许也是与时俱进呢!    
  2004年5月20日    
“擒王”者必胜“王”一筹    
  “擒王”者必胜“王”一筹    
  ——“擒贼必先擒王”出典一说    
  “擒贼必先擒王”是一句常听的俗语,小说戏曲也常见引用。或许因为太常见了,大多“词语汇释”的工具书也就略而不提。日常很少有人去问这个“俗语”见之于何时,出之于何书,似乎大家都了然于胸,不必去寻根究底。我曾有意识地问过几位先生级的人,也问过几位博硕士和大学生,他们都说到书上一查就知道,太常见了。“太常见了”就是“答案”!    
  但是,世间常见的东西,未必就知道它的名称,知道它的功能,知道它的出处,吃亏就吃在这“太常见了”。对此,很多人有过同样的体验。    
  《红楼梦》第55回写凤姐与平儿议论探春参与理家的事,其中重点谈到探春上任之后将会有一番作为,故特别嘱咐平儿要谨慎行事。凤姐对平儿说道:    
  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王熙凤的这段话里用了一句俗语“擒贼必先擒王”,虽然话有些“俗”,但其中的含义却不“俗”。这句俗话可能是用杜甫《前出塞》诗中二句,原文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不过,《纪效新书》所用的文字则更近于风姐所说的话。此书十三卷为“射法篇”中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王。”一个用了“先”字,一个用了“必”字,而王熙凤将这二字都用上了,加重了语气。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用的俗语数量最多,且非常有质量——针对性特别强,恰如其分。贾府中实际上的“王”不是别人,就是王熙风。她姓王,又是一只雌凤,凤为百鸟之王。在荣府中他表面主内,实际上是内外都管,贾琏只是一个聋子耳朵——配搭而已。所以她担心探春要“擒”的“王”就是她。其实,她对平儿说的话,是天下弄权人常说的心里话。弄权者要用人,又要防着所用的人,是惯用的两面手法。王熙凤是一个聪明的女管家,她的经验、眼光,看到了在贾府内只有探春可用,同时她也知道探春“知书识字”比她“更厉害一层”。但是她心里更清楚自己任上留着许多把柄,明眼人都知道,所以心中多了层担心。在我看来,王熙风把探春的才干看走了眼,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探春的才干、见识,能不知道王熙凤是半斤还是八两?能不知道她的靠山是贾母和王夫人?她怎么又能不知自己在贾府内的身份和地位,乃至自己未来要嫁出去的命运?即洞悉这一切,探春倘若“擒贼〃也绝不会“先”拿凤姐开刀,虽然她知道她是一个“王”。因为那样要伤筋动骨,弄不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果然,探春上任之后“擒”的是她的生身母亲,虽然够不上“王”一级,但是“半”个主子,却又是亲母,可以达到震慑效果,远比“王”更具有“典型”意义。探春比王熙凤那种“小家子气”高明一百倍!    
  2004年2月28日    
“看过会”的热闹    
  “看过会”的热闹    
  ——《红楼梦》中的南省习俗    
  《红楼梦》有北方的民俗,也有南方的民俗,堪称“亦南亦北”。例如开卷第一回写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逗他玩耍,又带至庙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就是南方节日间一种娱乐活动。王百谷《吴社编》一书中记载最为详备(见《说郛》第10册)。第53回贾家祭宗祠,写的是过年(今称“春节”),第54回再次写到过元宵节,铁嘴王熙凤讲了一个“过会”抬炮仗的笑话,引得众人“笑的前仰后合”。文云: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擀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从前我读了这回故事,总以为“几个人抬着房子大的炮仗”,可能是王熙凤的故意夸张。但我读《吴社编》“拾会”条确有“火器则虎丘之爆仗,一枚四人羿之。”看来王熙凤的笑话还真有几分根据,并非是满嘴胡诌。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目,庆丰收。人们除了吃“西瓜月饼”之外,南方民俗中还有“焚斗香”,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则供“兔儿爷”。《红楼梦》第75回是“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其中一段写道: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    
  据《金陵岁时记·中秋斗香》条记载,“中秋祀月……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燕台新咏·兔儿爷》则云:“团圜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此可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巧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写了一大回宝玉与宝钗结婚的风俗,也是“南边”的。第97回回目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其中写道:    
  ……傧相赞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又请贾政夫妇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还有坐床撒帐等事,具是按金陵旧例。    
  从节日之俗到婚俗,贾府都是依“金陵旧例”,似乎作者在向读者强调点什么。如果硬是要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另人所“续”的话,我以为长期居住在北方的高鹗恰恰不具备生活体验的条件!    
  是谁“续”?再论一千年!    
  2004年8月12日    
惊破红楼梦里心    
  惊破红楼梦里心    
  ——《红楼梦》书名新释    
  《红楼梦》一书问世后,研究者对其题名的来源、涵义,虽多有考释,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近有位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的身世和写《红楼梦》时的境遇与李商隐《春雨》诗意正相“关合”,“《红楼梦》的出处就是李商隐的《春雨》诗。”这个结论颇有商榷的余地。    
  (1)以“红楼”二字入诗文,其例不胜枚举。仅据手边所记,摘其要者录于次:《酉阳杂俎》记有“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沈佺期作《红楼院应制诗》云,“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自居易《赠广宜上人诗》又云:“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同陪蹋玉墀。”冯延巳《抛球乐》云:“尽日登高兴未残,红楼人散独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