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1-江湖中国-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单位竞聘上岗,表面上显示了人事制度的进步。但事实上不少单位的人事由一把手做主,造成了人事改革表象与一言堂事实的落差,衍生出许多人事工作上的双关语境。比方说老领导离职,耍心眼的新领导一定搞一轮“全员竞聘”,具体程序各有不同,大致包含竞岗演说、群众评议、领导定夺。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箭双雕,表面上推行人事改革,实际上是促使全体员工对自己的忠诚表态,尤其敦促中层干部表态,究竟是否认同新领导权威。在规定情景下,大部分中层干部也意欲表达拥护姿态,但苦于口说无凭,唯一的表达途径便是参加竞岗。即便无望当选,也要表现竞选的积极姿态。竞不竞是态度问题,竞不竞得上是上级意图问题。有前朝旧臣,明知新领导不赏识,假如没有调离机会,便只有改换门庭投怀送抱,前提是要投入竞岗。将全过程综合来看,便呈现面子情景下各得其所的双关语言。富有江湖意味的竞岗,或者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的人事改革,实质在于大家伙表态,是否给新领导面子,认同新权威。但是,场面上的热闹——文件、会议、演讲、评议……都属于人事改选。    
    人事问题的核心是权力,在该单位由一把手说了算。这是问题的里子,但不能直说。能直说的是面子,须要精心装扮一番,叫做“人事改革”。不参透江湖文化,便搞不明白中国人何以“认认真真走过场”。“语言双关”背后“过程双关”的要害不在过场本身,而在过场幕后。表面上看,过场是荒诞的,缺乏实际意义,但是过场的衍生物解决了一个机构权力博弈的真正问题,值得当事人“认认真真”。    
    在千年礼教熏蒸之下,中国的社会产生显著的形式主义特征,即形式与内容分别演绎的双轨体系。双关语言的逻辑,以及言行表里的分野,成为一般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也是江湖社会以及江湖化社会的一般形态。在中国,日常生活言行不少具有双重逻辑甚至多重语义。一个言行,至少要分出两个路径,一边解决现实问题,一边解决面子问题。在这两点中,保面子优先,如果解决现实问题不能保面子,那么许多人宁愿先搁置问题,而不损害面子。或者诉求互相妥协,部分解决问题,部分留面子。我们经常听到“碍于情面”或“这事就算了”的惯用语,背后隐藏的就是“面子优先”规则。面子,阻止人们认真做事。但凡邻里之间、同事之间或熟人之间,每当权利被无意地侵害,譬如楼上滴水、隔壁吵闹、座位挤占一类,一般都“碍于情面”,不了了之。在情面和事情之间,自古以来只有“事情碍于面子”,从未有“面子碍于事情”。在面子价值观大旗下,思维被如此格式化:事情无碍,无非不做而已。情面第一,事理第二。做事,只能在情面之下做,而不能在情面之上做。    
    这种双关逻辑的实施,导致了两种常见的结局:    
    (1)既解决问题又保全面子,皆大欢喜;    
    (2)碍于情面,搁置问题。    
    第三种可能的结局——不惜伤害情面以求解决问题,在规则上不允许。不惜伤情面来解决问题,不仅双方破坏私人关系,反目成仇,而且必定遭到关系网舆论的批评——“不近人情”,“做人不地道”……违反江湖为人规矩,违反面子规矩。    
    角色调节    
    面子与私人关系网络的运行有关,此运行基于各种角色的设置。在一般社会中,角色都是社会运行的细胞。    
    一个社会角色相当于一个社会单体,但不等同一个人的全部。为此,社会学有一比喻,将社会运行比作一部戏剧(演剧论),将个人比作戏里扮演的一个角色,依附于规定的脚本——台词、动作和唱腔,一切依照剧作的既定方案运转。社会运行的法则和要义,在剧本中得到贯彻。“角色就是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一个社会无论多自由,成员都不许为所欲为。个人不能以只能塑造自己,钻进一个贝壳参与社会运行,套上面具的才是角色。现代人所谓人格“成熟”,一个人很“社会化”,或者传统儒家所谓“修身齐家”,在概念上等价于角色塑造——自我反省和社会规范,以符合制度的标准。所以角色,乃是制度构造的细胞。    
    角色概念出自西方社会学对西方社会的提炼,尽管它对现代中国社会照样适用,但对于传统中国社会而言,未必可直接使用。毕竟,传统社会并未直接提炼“角色”概念和相应思维框架。不过,它涌现过一些类似于“角色”的概念,这就是“名分”和“面子”。所以,我们不妨借鉴“角色”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反过来考量面子在传统中国及江湖社会中的地位。    
    以传统思维的方式讲,名分是面子的内容,面子是名分的形式;有名分才有面子,无名分则无面子;名分要以面子来体现,面子以名分为依托。在世俗社会和江湖社会,二者几乎混用。对照西方角色概念的内涵,面子和名分几近于中国人的角色。世俗江湖化社会正是在面子即角色概念基础上,运行它的规则和制度。    
    纵览中国人交往互动,轨道之一是面子互动,面子是传统中国人交往中必戴的面具。大家戴了面具,才开始说正事。即使是兴师问罪,也要先“张兄李兄,请坐看茶”之类。传统社会,包括江湖社会和家族社会,决不允许两人戳破面子赤裸地交流,双方对话应透过脸谱完成。这是脸谱与脸谱的对话,面具与面具的对话,否则就是失“礼”。“面”,是贯彻“礼”的先决条件。这个脸谱或面具,就是面子,也指背后的名分。面对不同名分之人,即不同面子之人,言行皆有不同,分寸自有不同。譬如,长辈要用敬语,下辈直呼其名。    
    面子在调节个人行为,贯彻关系体制中的首要机制是担当影子法官,消化关系社会中的内部矛盾和纠纷。    
    一个社会共同体总有人违规,一旦违规,须有办法抑制和惩戒。而关系社会属于非团体性结构,秉承不成文法和惯例制度,靠众人博弈而非强权维持秩序,没有法院,没有仲裁所,甚至没有长老前辈,唯一的仲裁机制只是面子——别人让你没面子,或自己觉得没面子……以此手段制造伦理禁忌,从而减少或杜绝违规,维护关系社会的秩序。面子是私人关系的要害,兼具监督和修复机制。    
    面子运作最基本的机制,是一对同步使用的评价范畴——“有面子”和“没面子”,背后的依据关涉关系社会的基本准则,尤其是核心价值。符合价值观,就有面子;不符合,就没面子。    
    面子准则    
    欠钱不还,很没面子  做人不得赖账占便宜    
    衣冠不整,没面子衣冠楚楚乃君子本色    
    开破车,没面子  没钱没本事    
    公司门面破旧,没面子公司应该有实力    
    孩子没规矩,父母没面子  养不教,父之过    
    办喜事,场面冷清没面子  提倡人缘好,办事热闹    
    捉奸拿双,没面子男女之事务必基于名分,不得苟且    
    寡妇改嫁,没面子从一而终做节妇    
    判断面子的关键是价值观,价值是面子的主宰,而讲面子直接服务于价值。强化价值体系下的社会秩序,无形中达到共同体自治的目的,而无须借助强制力或专门机构,譬如法院和仲裁所。因而爱面子的人以及爱面子的群体,至少在某些方面严于自律,清规戒律繁多。    
    价值观是面子的核心,对面子的判断,随价值观演变而不同。价值观一旦变迁,面子标准也随之改变。曾几何时,“未婚先孕”在过去属于丑事,甚至是家丑,是因为在家族主义价值框架下,薪火相传、根正苗纯的血缘论是头等大事,所有社会价值都须在这一基本价值下重估。譬如,热闹的新婚仪典,实质性的潜语言是给新娘肚皮贴上种姓符号,生儿育女,其血缘才名正言顺。一旦未婚先孕,即代表了一种性生活随意态度,最大的祸害是给家族血缘掺进杂种,怀上别人的骨血,奇耻大辱。而今,时代变迁了,现代制度转型已然发生,家族主义本位过渡为个人主义本位,生育事务逐渐回归人类生物本色,薪火相传、根正苗纯退去神圣光环,繁衍使命渐渐让位于爱情幸福。故而,人们对“未婚先孕”逐渐持宽容态度。这是价值变迁导致面子变迁的例子,学者汪丁丁称之“意义的漂移”。    
    面子内涵之一是充作江湖角色载体,建构规矩、制度的秩序,是一种约束机制。不怕人违规,一旦违规,通常只一句“没面子”即能使其收手,无须兴师动众诉诸法庭,浪费大量程序成本。当今法庭开庭一日,法官、助理、书记员、律师的薪酬,再加庭租、水电,运作费用不止数千元。在江湖体制中,譬如关系网或者帮会,只一句“没面子”便胜过这一切,真正四两拨千斤。    
    面子可比一位节俭“法官”,协调人际关系几乎不花钱。然而,它平日的“保养”成本却很高,讲排场和耍派头也很浪费,应酬也不容易。养面子千日,用在一时,临了,一句“没面子”可抵千金。面子维持民间江湖社会的秩序,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平日里,大量潜在冲突在爆发前都被面子消解。因而,它是一个协调员,能够避免大冲突爆发出来。而一旦爆发,它亦无用了。    
    依托面子,关系社会变成融会儒家礼俗和道家“无为而治”的自治体系,与西方现代政治的自由秩序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经济方面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或者政治方面的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若以中国的儒、道学术看,市场和自由秩序都属于“无为而治”,即不通过外力,由自身机制自发生成秩序。


四、面子秀场面子术语(一)

    中国面子,特色有三:    
    (1)复杂、完整的功能,既包含人生目的,又属于牟利工具;    
    (2)拥有系统化的行为规矩,并依惯例方式加以传承;    
    (3)独特的面子俗话概括独特的惯例。    
    这三项属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体制——面子制度,其中,尤以面子俗话最富特色,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认真地说,世界各国文化或多或少都有面子或类面子现象,但仅中国拥有完整的面子制度——面子价值观、面子工具和面子语汇,三者构建了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    
    面子术语是运作面子的符号,一切涉及面子的生活语境——包括内在面子追求和外在舆论评价。这些术语承载和规范了中国人的面子生活,特别是江湖化的面子生活,使它们依照中国特有方式运行。    
    作者搜集了五十八条涉及面子的常用传统术语,其蔚然成俗,上至先秦、下至现代,既涵盖清朝以前封建时期,也囊括“五四”乃至“文革”以后。从中读者可见出面子生命力之坚韧,与中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命运,纵使社会制度改变它也不变,换了名词术语又冒出来,换了招牌重新崛起。中国人习惯了,就说:“换汤不换药”。何以鲁迅之后,阿Q百骂而不倒,此中藏有秘密,读者不妨细忖之。骂阿Q,其实等于骂汤不骂药。药为何物?背后面子惯例制度是也——面子价值、面子方法以及面子术语,三位一体结成制度。    
    第一类属基本术语或综合术语,每条包含“面子”二字,描述基本手法或效果,共二十二条:    
    爱面子、要面子、讲面子、顾面子、做面子、撑面子、光面子、有面子、没面子、丢面子、面子大、给面子、留面子、卖面子、看面子、靠面子、扫面子、碍于面子、迫于面子、拂面子、拉下面子、抹不开    
    面子;    
    再细分,此二十二条包含:    
    十六种手法:爱、要、讲、顾、做、撑、光、给、留、靠、看、卖、扫、拂、拉、抹;    
    四种效果:有、没、丢、大;    
    二种状态:迫于、碍于。    
    先看爱、要、讲、顾,这四种手法大同小异,属于行为态度。爱即爱护,讲即讲究,要即要求,顾即顾及、顾全。四种手法都表明了一种面子价值观,之间有微妙差别,但以爱面子最具代表性。    
    爱面子,是中性词。在爱面子的人心中是褒义词,在不爱面子的人心中是贬义词,因人而异。    
    要面子和顾面子,带有善意的贬义,指面子已经与里子脱节,仍装模作样地维持。多用于自嘲或熟人相互揶揄。更进一步,若说“死要面子”,甚而“死要面子,活受罪”,口气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