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香港工商界震撼大的,还属迁册风。
迁册的始作俑者是西门·凯瑟克。
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布:本集团基于香港前途问题迁册百慕大;股票将同时在伦敦、新加坡、澳洲挂牌上市。是日,香港工商界发生动荡,恒指急挫62点。
迁册风从此而刮起,加之移民潮推波助澜,愈演愈烈。在香港英国会所,英国人莫不脸呈焦灼之色,谈论着迁册问题。和记黄埔行政总裁李察信,告辞了他的英国朋友,乘车急驶华人行,乘电梯奔上顶层长实与和黄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用急切的语气说:
“英中谈判北京方面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共产党要全面接管香港,难道我们要做约翰·凯瑟克第二?”
约翰是西门的叔父,20世纪40年代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怡和在远东的资产过半在中国大陆。
40年代末,大陆解放,怡和不但人未撤,资产也未撤。约翰不遗余力为怡和在华的“合法权益”而奔波于京沪之间,直到1952年才离开。此事使得凯瑟克家族对中国的一切神经过敏。
李嘉诚很清楚李察信的言下之意,他说:“不可能那样,我们长实集团不打算迁册。若论个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比你拥有的多,我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说这种话的。现在中国政府欢迎海外企业家来华投资,也就根本不可能对香港私人资产采取行动。”
李嘉诚把他赴内地参观的观感,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讲给李察信听。他无法说服李察信,两人分歧颇大,以致无法协调工作。1984年8月,李察信辞职。
接替李察信的仍是一个英国人马世民。马世民未正式加盟前,李嘉诚就与他在“看好香港前途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成了马世民在长实系青云直上、权势赫赫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跨国投资众说纷纭是与非(2)
1984年12月19日,时任中国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投资环境变得明朗,迁册风有所遏制。其后,中英谈判出现多次波折,谈判将是个漫长的过程。迁册风卷土重来,在这种大气候下,李嘉诚不仅自己不存迁册念头,还说服了集团内的“主迁派”,难能可贵。
据1990年12月18日香港《明报》《东方日报》,到该年11月底止,“香港已有77间上市公司迁册海外”,“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3”,“现时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吴光正(包玉刚女婿)接掌的隆丰系集团,则有一家连卡佛于1990年5月迁册于百慕大”。
1989年北京风波,信心危机再次爆发,恒指于开市首日,狂泻580多点。迁册流四起,华商都看李嘉诚的——他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在港上市公司占总市值的10%强。长实系在加拿大等国有大量投资,他会不会借此作为迁册的前哨站?
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的香港报章,发表了他的长篇言论,核心内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中,迁册风再次振荡。舆论盛传,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将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合并及迁册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汇丰在香港地位举足轻重,工商界深为不安。汇丰大班浦伟士发表讲话,言称汇丰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位,业务仍以香港为最大基地。
汇丰完成迁册不久,李嘉诚突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据传,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采纳,最后导致这一结果。
舆论认为,汇丰迁册,还只是出于买政治保险,以获得外国驻港公司的特殊地位,它会兑现“迁册留港”的诺言—如何舍得割弃令其发迹并无限膨胀的香港?
而怡和的迁册,一切都予人“迁册离港”的感觉。郑德良先生在《现代香港经济》一书中谈道:“1991年3月21日,怡和又将第一上市地位迁往伦敦(香港改为第二上市地点)。大概在目前近100家迁册公司中,怡和可算其中最老谋深算的一家了。”到1994年12月30日,怡和系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地位也取消了,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此后,怡和四大公司一直在香港经营的怡和首脑们,处于弃之可惜、留之不安的尴尬境地。
迁册风迄今,已有20个年头。上市公司迁册,有精确的统计。未上市公司迁册几何?未见港府公布数据。有人言称:大概有1000家以上。对于这股此起彼伏的黑色浪潮,李嘉诚虽无法遏制,但他在“迁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一大批华商的阵脚。
1987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这样写道:
“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机上,坐在阁下旁边那位风尘仆仆的华人绅士可能正赶赴纽约或伦敦收购你的公司。由香港到雅加达,这些精明的华籍企业家近年赚得盘满钵满,东南亚已再不能容纳这些并非池中之物了。在有家族联系的中国,他们已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时至今日,这些名列世界首富榜的亿万富豪为了分散风险而在西方国家投资。
“58岁的李嘉诚先生是最具野心的收购者。在50年代初期,他以制造塑胶花开始他的事业。现今,他准备了20亿美元(约折港元120亿)收购他认为是超值的西方公司。”
李嘉诚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个人或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早在1967年,香港受大陆“文革”的影响,爆发动乱,引发大逃亡,加拿大就从香港移民计划中初尝甜头。现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自然不会错过这次天赐良机,在香港移民潮中,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和积极。其实绩,远远超过同样以国土辽阔而著称的美国和澳洲。
加拿大记者杜蒙特与范劳尔,在其著作中描绘道:
“加拿大各省在中国(香港)银行大厦附近一带纷纷设立办事处,全职的工作人员也忙着协助商人投资到他们的省份,每个星期大批加拿大商人和政府官员到香港来,物色投资家和富商。而大量加拿大律师和移民顾问亦替急于移民的商人办手续,收取可观的服务费……
“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省政府清楚地表明只接纳最够资格和最富有的人移民。这种情况引起各省之间开展一场可笑可恼的争夺战,就好像饿犬抢夺肉骨头一样。”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跨国投资众说纷纭是与非(3)
加拿大把香港移民分成两类,一类是“才”,另一类是“财”;有才者,需持英联邦专业人士资格证书;凭财者,依各省的条件,每人携25~50万元来加投资。有的省,连投资实绩都免了,只要存这笔钱到该省投资银行,并且付给存户利息。他们明白,不论凭什么条件来加,也不论男女老少,进来一人就不止先投的那笔钱,他们得居住消费、工作投资,会为加国带来滚滚财源。
加拿大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逮住”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国带来一百多亿港元巨资。香港众多华商,惟李嘉诚马首是瞻,他的好友,同样是世界级华人富豪郑裕彤、李兆基、何鸿等,竞相进军加拿大,受益省的政府官员个个笑得唇裂口歪。
杜蒙特与范劳尔赴港专程采访,发现加拿大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和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华人行。在决策阶段,李嘉诚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这些加国“猎手”,并与高级助手研究加方提供的投资项目。
“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杂志封面),挂在办事处内。此人提到李嘉诚便赞不绝口,说道:‘那是我的英雄人物!’
“这位商务官很想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间纸厂还是一些餐厅连锁店,都十分欢迎。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扩张调门唱得最高者。李嘉诚早就萌生缔造跨国大集团的宏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自然想大显身手。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国的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和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每每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把他众星拱月般地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香港舆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本埠华商最大的走资派;有人说他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还有人说他食言,准备大淡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88年,兼任加拿大赫斯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
“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妄。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的波折。按照加国商务法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国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间大型炼油厂及343间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并无出现债务危机。幸得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通过。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块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在这段时期,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在加的重要个人投资有:多伦多大学附近兴建一幢19层高商业大厦;在多伦多兴建一个住宅区,共1000个单位;在温哥华收购海港假日酒店。
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是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波友”(球友),杜蒙特说他是步李嘉诚后尘来加投资的。他是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主席,来加第一项投资,是竞购卑诗省煤气公司,结果因无加籍而告退。继而他看中多伦多西郊一块风景优美的地皮,用于兴建高级住宅休闲区。
赌王何鸿在温哥华大举收购酒店豪宅,妻子、女儿住在宫殿式的宅邸里。女儿何超琼与记者交谈时,否认是来加买政治保险:“我们不担心九七问题,父亲有葡萄牙护照,所以我们可以随时离开香港。”
在加国一掷亿金的香港富豪还有罗鹰石家族、王德辉夫妇、杨志云家族,等等。至于数千万身价的移民,数不胜数。
华商的大举扩张,引起当地一些居民的不满,有的地方还出现排华情绪。1989年3月,李嘉诚等华人财团,投得世博会场址地皮后,卑诗省温哥华出现一张告同胞书。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跨国投资众说纷纭是与非(4)
当地华文报章刊登这张充满火药味的告同胞书,引起华人的不安。一华裔记者说:“我们的同胞花几十万元,买一张‘太平门’门票,来到加拿大是否又能买到太平门呢?”
卑诗省华裔省督林思齐博士(本人也是地产巨富),在温哥华市一次集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