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会呢?总统先生,”皮特还打算宽慰总统,被林肯打断。
“你不要安慰我了,我心里很清楚。人们根本没听懂我讲的是什么意思,讲完了连反映都没有,真糟,还不如不讲!”
第2 天林肯刚回到白宫,就看到了谩骂的报导。林肯心里不解,为什么他的肺腑之言竟受到如此回报?他在深夜不由自主地又拿出讲稿,审视着字字句句。几天过去,报纸上的正面意见日渐增多,双方对林肯的讲话展开了争论。林肯早已集中精力于战争本身,无暇顾及这些舌战。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封短信却使他为之一惊。信上工整地写道:“总统先生,如果我在两小时内所讲的东西,能够稍稍触及到你在两分钟内讲到的中心思想的话,我将会感到十分欣慰。”下方签字“爱德华·埃弗雷特”。
林肯心中的敬佩之意油然而起,他提笔复信道:“先生认为我的那次讲话还不是一个失败,我深表谢意。但就我们两人那天所处的地位,人们不会允许你作简短发言,同样不接受我作长篇大论,这是一个道理。”
葛底斯堡演讲在报上发表后,传到欧洲。林肯的手稿被收入国会图书馆。后来,这篇不到3 分钟的讲话,被世人传颂,成为政坛名言和文学名著。1864 年初,格兰特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他指示谢尔曼将军由查塔努加出发,向佐治亚州长驱直入。9 月,联军拿下了该州首府,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亚特兰大。接着,联军又进行了300 英里的“向海洋进军”,到圣诞节前夕,谢尔曼的大军占领了海港城市萨凡纳。就此,联邦军把南部同盟的地盘拦腰切成两半,使其一蹶不振。
话说到1865 年初,胜败已成定局。谢尔曼北上,格兰特南下,一路均所向披靡。3 月份,南部同盟的首府里士满已成瓮中之鳖,被格兰特的11 万大军团团包围。李将军见大势已去,于4 月9 日决定投降。9 日一大早,一队南军士兵打着一面白旗战战兢兢走出战壕,联邦军见状立即停止射击。格兰特派人去寻找罗伯特·李,最后在一棵苹果树下发现他有气无力地躺在一张毛毯上。他立即被带到村里一农民家的大厅里。
“我们又见面了!”格兰特目光炯炯,怒视着李,说道。
18 年前,他们两人曾经相遇过,那时是在同一个阵营为侵略墨西哥而战。而今日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李只得低头不语。投降条件当场形成文字,经双方签字后,立即生效。这便标志着历时4 年之久的美国内战至此结束。话分两头。再说就在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1864 年,林肯再次被共和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他的竞争对手居然是麦克累伦,他对林肯给他的处分一直耿耿于怀,在民主党谋取到候选人地位后,欲与林肯决一雌雄。那不识时务、自命不凡的麦克累伦永远也不会清楚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的威望,他无可奈何地又一次败在了林肯脚下。
应该说,罗伯特·李的投降和内战的结束,是对林肯再次就职的最好祝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布署了对南部的政策之后,不幸于1865年4 月14 日被一个敌对分子枪杀,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悲剧。林肯的遗体经过解剖后,运到各地供人凭吊。在一片阴郁的氛围中,约150 万人先后瞻仰了他的遗容,人们无不为失去了一位伟大杰出的领袖而伤心落泪。最后,林肯被埋葬在家乡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
美国现实主义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人的怀念:“啊,船长!我的船长!
艰苦的航程已经完成,历尽了惊涛骇浪,才赢得今天胜利的歌声;港口已经临近,船头钟声齐鸣,人们欢呼阵阵,千万双眼睛凝望着巨艇,威武又沉稳。
可是,天哪!天哪!我的天!
我们的船长,掌舵人怎么不见?
看,甲板上鲜血殷殷,他,合上了双眼,浑身已经冰凉。”
正是:无可奈何人离去,江山易改情难留。
内战中北方的胜利令世人无比钦佩,而战火方熄,美国人进行的科技创举又将世界震动。欲知详情,且俟下回叙明。
第八回 横贯大洋铺电缆 荣辱沉浮待新生世代梦想寰宇联,卧薪尝胆六余年,开天辟地第一回,东西大陆一线牵。
话说纽约商界有位年轻人,名赛勒斯·菲尔德,涉足商界时间不长,但财运亨通,没花几年功夫就成了殷实的富豪。可能由于太顺利,一切来得过快,以至他发财之后不知所措,遂赋闲在家,以猫狗为伴,昔日创业之冒险精神似已荡然无存。正在他无所寄托之时,一位英国工程师突然登门造访。来者焦急不安,疲惫不堪,说他为寻求资助,已在纽约银行界、实业界奔走多日,却四处碰壁,几乎殚精力竭。菲尔德满不在意地翘着二郎腿,上下打量这位不速之客,见此人不修边幅,语无伦次,便不耐烦地说:“先生,请你说清楚,你找我到底有什么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来者平静了一些,便从头一一道来。原来,此人在英国时,看到电报发明之后已被广泛使用,电报能将英国和欧洲大陆相连接。他由此得到启发,试图铺设一条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到纽约的海底电缆,但因财力不足,半途而止,故来美求援。
“海底电缆?!”菲尔德猛地站了起来,来回踱步。他并没有见过电报,更不知电缆为何物,但是聪明和机智使他意识到这是个新生事物,是冒险的事物。他对英国人说:“这想法很有意思,很有意思!不过,让我考虑一下是否能够参与。两天后给你答复。”
说来也怪,有时机遇就是先让你踏破铁蹄无觅处,而后得来全不费功夫。菲尔德认为英国人带来了天赐良机。他采用缓兵之计,是为了考虑更大的计划。英国人走后,菲尔德思考良久,激动万分,决定亲自出马。他想:“既然欧洲大陆能与英国电报联系,纽约能同纽芬兰联结,为什么不设法铺设海底电缆,使美洲与爱尔兰联结电报网?”菲尔德坚信此念乃可施行之目标,他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万事开头难。菲尔德出山后花了几年时间进行筹备。首先,需要电报专家提供设计方案;其次,需要集资。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菲尔德结识了一位年轻的电报专家,此人名曰塞谬尔·莫尔斯。两人经历相仿,半路出家,喜欢冒险,所以一拍即合。
再说这位莫尔斯又为何方人氏?他自幼酷爱绘画。1832 年,从欧洲留学乘船回国,一路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谁知,众人在船上议论的一件事吸引了他:迈克尔·法拉第在英国有了电磁学方面的新发现。这使联想丰富的莫尔斯陷入对科学的无限神往之中。次日,船泊于港,莫尔斯飞身上岸,恨不能一步踏入家中。此时,他已心存设想,急于付诸实验。年轻人希望用法拉第新发现的磁性火花在导线上传送信息。他为自己的这一设想兴奋得几乎不能入睡。莫尔斯将画室改成电学试验室,每日钻研,不思饮食,但终因缺乏电学知识,实验均告失败。此时再低头一看,才发现囊中羞涩,入不敷出。为了维持生计和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他无奈重拾笔墨,回心于绘画。其实,在莫尔斯回国那年,就已有一人在电报方面颇具成绩。当莫尔斯过迟地听到约瑟夫·亨利已在纽约州奥尔巴尼建成了一个民用的电报系统时,他便虚心地前往求教。亨利颇有科学家风度,对素不相识的莫尔斯慷慨相助,耐心讲解诸多关键性的电学概念,譬如“中继”,一联串的中继使得电报线能伸延到任何距离。莫尔斯精神大振,全身心投入工作,终于在1837年制成所有部件。正当他雄心勃勃地要公开发表时,不料此项发明既没得到英国的专利,也没得到法国的认可,而又无法获得祖国对他的经济支持。现实好比当头一棒,把莫尔斯打得万念俱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尔斯有几个愿为他两肋插刀的朋友,他们在国会中给他弄到3 万美元拨款,用于建立第1 条电报线路。1844 年5 月24 日,这条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全长40 英里的线路开通了,异常成功。莫尔斯在国会大厦亲自拍出那些横横点点的符号,传送了表达他激动心情的话语:“上帝创造了何等的伟绩!”
此辉煌之举令世界震惊,莫尔斯的名字传遍欧洲。正是在他的影响下,英吉利海峡等地的海底电缆相继铺设成功。所以,当菲尔德向他述说了自己的雄伟计划后,他只感到过去实验电报时的激情又迸发出来,立即答应全力合作。
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最难办的是筹措资金。菲尔德奔走游说于欧美两洲,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集资活动。他能言善辩,加之过去的经历令众人敬慕,更因为他对这项伟大计划的绝对信心,感染了各阶层的人,35 万英镑的原始资本在英国很快被认购一空。另外,英国政府提供了全国最大战舰之一“阿伽门农”号,美国政府也立即做出姿态,提供了最大吨位的“尼亚加拉”号。菲尔德遂即对两艘船进行了特殊改建,使其分别装载下所需的电缆。工厂的机器声整整响了一年,不停地生产这种特殊的电缆。它要经得起海底的压力,又要柔软光滑,利于缠绕在线盘上,并能轻易地铺设下去。菲尔德安排工人将电缆全部装上船,所有的电气专家和技术人员都集中船上,莫尔斯也如约前来相助。另外,记者云集,准备竞相报导这次激动人心的世纪壮举。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857 年8 月5 日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爱尔兰瓦伦西亚的一个小海港一时间成了全英关注的焦点。热情的民众拥至港口,目睹这一壮举的起航,把个小港挤得水泄不通。政府代表前来致贺词,神父带来衷心的祝愿,祈求上帝施恩,帮助人们免除灾祸和困难。在盛大欢腾的仪式中,船队终于下海,驶向风云莫测的大洋深处。
从大陆开始将电缆铺至大洋中部的重任由“尼亚加拉”号完成。铺设机嘎嘎作声,成败全靠此一举。此机将电缆不断抛向大洋。船舱里,专家们监听着一直和爱尔兰陆地交换的讯号。船如一条拖着尾巴的巨龙,小心而勇敢地向前航行。船上人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不觉已是第6 天。铺设机日夜工作,所有人对其发出的声音都已习以为常了。将近一周的顺利铺设,海底电缆已长达300 多海里,陆地的讯号依样清晰,这使船上的人们充满信心。天公作美,“尼亚加拉”号还没遇到天灾。人们个个笑逐颜开,期待着抵达大西洋中部,接上“阿伽门农”号所载的电缆,再随之驶往胜利的彼岸——纽芬兰海岸。大家都怀着敬佩的心情与菲尔德合作,专家们佩服他的胆识,同时又赞赏他严谨的工作作风。记者们争相与菲尔德接近,努力在平凡的每一天中寻找出一点令人激动的素材。菲尔德对一切坦然处之,虽然信心与日俱增,但他并不盲目乐观。
傍晚的余辉分外撩人,菲尔德和莫尔斯在甲板上依栏远眺,相互倾谈起各自的路程。一个是少壮有为,以造纸业发家,如今再度复出;一个是半路出家,终获成果。两人越聊越投机,相互敬重无比,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谈至深夜,余兴未尽,但为了第2 天的工作,只得遗憾地终止话题,分别休息。全船此时沉静在安祥的熟睡之中,只有机器发出有节奏的工作声,伴着人们的梦乡。
菲尔德回到船舱,辛苦了一日,自觉疲乏,想到几天来安然无恙,又颇感欣慰,真想一头倒下睡个痛快。可是,菲尔德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愣了片刻方才反应过来,每日吵人的机器声消失了!菲尔德这一惊可不小,三步并作两步,飞身奔向甲板。绞盘声突然中断,惊醒了所有的人。人们纷纷跑到甲板上,惊呆了,放缆机的出口处没有电缆的踪影,不用问,电缆从绞盘上断落而沉入海底。无人不知要接上断落的两头是不可能的。大海吞没了6天来的希望。对于菲尔德,这一切犹如晴天霹雷,几年的辛苦毁于一旦。全船都沉默了,“尼亚加拉”号只得像一个失败者,垂头丧气地顶着烈日返航。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天下”。菲尔德尚未登陆,失败的消息早已在英国传开。出发时的小港不再热闹如初,四处冷冷清清。菲尔德在闲言碎语中拨弄着自己的算盘。失去的是300 多海里长的电缆,约10 万英镑的股本,还有最使他心痛的时间。因为今年夏天再次出航是不可能的,好天气一去不返,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放缆机重新改装,困难重重。但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深知信心的重要。菲尔德决心以笑脸迎接明年夏天的到来。
1858 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