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里姆的奋斗姑且不谈,胡卫东也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外国人的身上,受命调任新建立的西南局(负责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五省。)第一书记和西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他立刻草拟了一份点将的名单,特别要求将马仲英的装甲骑兵师调到西南军区,因为西南多山的地形固然对于装甲部队有很大的限制,但敌人也往往会因此疏于防范,用好了反而可以收到奇效,就像当初在朝鲜半岛那样。至于空军,就更是多多益善了。不过考虑到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北部复杂的地形,为了避免事故太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有老鸟飞行员和较为新式的飞机才获得了参战的机会。
而西南军区原有的两百万(不仅仅包括前线部队)大军却反而被他裁去了整整一百万,一方面是为了减小后勤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快西南新解放区土改、剿匪与民兵体系建设的速度,只要后方稳定了,胡卫东自信靠着一百万精兵就足以对付中南半岛的敌人,只要英法没有继续增兵。
此外,在潜意识里,胡卫东削减受其指挥的兵力。也未免没有中国自古以来大将带兵在外时都有的顾忌。事实上。胡卫东至今都不清楚,为何之前一段时间中央将他冷藏,现在又不断地给他大权,让他放手大干。不过即使想不明白。他也不会因为个人的考虑而不敢承担重任。而直到多年以后。胡卫东才终于明白,伟人当初的冷藏,是为了保护他。这一年来破格重用、拼命让他立功,同样是为了保护他
在备战期间,胡卫东还积极发挥他军工方面的长处,对一些作战兵器进行了虽然简易但却可以大大有利于战斗或者后勤的改进,比如斯图卡的两边机翼上都被他改了一个保型舱,飞行时可以将起落架收在里面以减小阻力,这样能让斯图卡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加快10%左右,同时还能顺便装一门大口径航炮(两翼就是两门),增强对地攻击能力,反正斯图卡轰炸机的机翼非常坚固,挖两个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历史上德国人在陆上补给线不畅的时候,还经常用机翼内的空间运东西,足以看出斯图卡的机翼有多么坚固)。
这一改进得到了斯图卡轰炸机生产商容克公司的高度赞誉,并且也在德国自己的斯图卡轰炸机上面进行了类似的改装,但德国人做得更加细致,保型舱上不仅可以加装航炮(毕竟这种改装只有对地攻击时有用,而且目标还只能是野外缺乏掩蔽的部队。),也可以改装成附加的油箱以进一步提高续航力,德国空军估计这些改进可以令斯图卡轰炸机的实际作战效能提高15%20%
此外,各种适应雨林作战的小装备,以及雨林地区必备的清凉油等特殊物资也都开始大量囤积,到1940年底的时候,中国不但防守国土绰绰有余,即便大举反攻,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了。胡卫东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则是因为这一年里,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首先,是在条件相对有利的前提下与日本成功议和,瓦解了美国希望利用中日之争而渔翁得利的阴谋;然后,是中国自清末以来终于再次实现了国内的统一,并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伟人在首都洛阳胜利广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胡卫东“创作”的《歌唱祖国》被选定为新中国的国歌(国旗国徽与历史上一致)则更是说明了如今中国领导层的空前自信,这与《义勇军进行曲》中透出的强烈危机感完全不同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环境的不同,历史上新中国建立时,两极格局已经形成,而那时的中国百废俱兴,无论是美苏当中的哪一个都不是中国可以独力对抗的,加之老蒋逃到了台湾,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大陆的攻击,特务、土匪、空袭等种种手段层出不穷,中国国内外危机四伏;而如今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已经迫在眉睫,中国即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并有很大可能利用这次机会分一杯羹,情况自然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本身的实力不一样,由于胡卫东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如今的中国国力已然不弱,以主要工业品的产量而论,接近于历史上1957年新中国的水平,而若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而论,则相当于1976年的水平,那时中国虽穷,若论综合国力却已经是世界三极之一,谁都不敢小觑。而现在的中国军事方面更是强大,历史上虽然有500万解放军,但是军工生产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才能基本自给自足,而1940年解放军的总兵力达到852万的峰值时,军工生产与后勤供应依然足以满足需要,而现在的世界列强当中即使是最强的美国,国力也不能与战后的美苏相比,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俨然是列强之一了,中国人又怎么会不自信?(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四章 工业成就
PS: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慷慨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而工农业生产与科技研发方面,1940年就更是大丰收的一年。由于中德秘密合作继续深入,苏援项目大面积投产,加上东北工业基地全面恢复生产,1940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这个年代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为例,1938年如果不算沦陷区的话,中国全国的粗钢产量仅有30多万吨,而到了1939年因为几个大项目投产,粗钢产量猛增到150万吨以上,而1940年时那些大型钢铁厂已经基本都形成了产能,使得中国的粗钢产量激增到360万吨,这已经超过了不少二等列强的水准 。
而一直最受胡卫东重视的电力工业发展更是迅速,1940年中国的全年发电量首次突破了400亿度大关,超越日本的350亿度成为亚洲第一。不过发展最为喜人的还是化工行业,至关重要的工业三酸总产量突破了250万吨大关,塑料与合成橡胶的产量更是倍增,虽然无法超过美国,但世界第二的位子愈发稳固。
技术含量较低的水泥工业由于起步较早,虽然发展速度没有新兴行业那么惊人,但总量却更可怕,1940年中国水泥的总产量突破3600万吨大关,从而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项产量达到世界第一的主要工业产品。
与这些基础性工业相比,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汽车、飞机制造等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只是由于基础薄弱,目前总产量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过1940年的中国已经可以生产所有常见类型的机床、重型机械、汽车和飞机(引进的dC3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其中汽车的年产量更是突破5万辆大关,超越日本而成为了亚洲第一,而超过10万台的拖拉机(不过其中超过85%是手扶拖拉机)产量就更是将日本拉开了老大一截,而自行车产量更是首次突破了200万辆大关,自行车不但在城镇中迅速普及,农民当中也兴起了学骑自行车的热潮。
此外,由于德国的援助以及从日本引进的人才。1940年的中国还具备了建造10万吨以下排水量民船的能力。只是由于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船坞都已经被造舰计划占用,所以大型民船暂时还没法建造,也正因为这样,除了青岛、上海与大连这三个原有的造船基地之外。天津、连云港、南通、宁波、广州等等拥有天然良港的沿海城市也都掀起了建设大型船坞的热潮。好在胡卫东及时发现了这个苗头。将下放的项目审批权收回来一部分,才避免了各地盲目跟风造成的极大浪费。
不过即使如此,那些已经开工的船坞完成之后。中国的造船产能也将超过50万吨,并且每年最多可以建造总排水量超过20万吨的军舰,不过令胡卫东犯愁的是,国内在这段时间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生产出如此庞大的造船工业所需要的各种配套设备,到时候说不得还是要想办法进口。而且战后初期必然会有大量运输船退役进入民船市场,而导致船价极低,到时候中国造出来的船怎么卖出去,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而中国的医药工业发展更是迅猛,即使在世界列强普遍大力增加抗生素生产的情况下,中国的抗生素产量也依然稳居世界第一,而整个医药工业的规模,1940年的中国也已经仅次于美国而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即便如此,国内群众依然缺医少药,没办法,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这个行业还需要大力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
胡卫东虽然反对纯粹为了经济目的而过度发展资源性行业,但是尽可能地自给自足还是必要的,因此煤炭、石油等行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石油的年产量在1940年首次突破200万吨大关,加岩油和煤制油等代用品总计不下50万吨的产量,中国的油料终于勉强可以最低限度地自给自足了。不过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产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行。
好在目前中国的军力已经足以抵御任何列强入侵本土,又与日本人正式停战,一些之前不敢开发的油田现在也可以开始勘探了,不过考虑到东北离苏联太近,胡卫东决定大庆还是暂时先放一放比较好,至于克拉玛依,反正已经开发了,再进一步也没什么区别,而且西北与东北,在胡卫东的布局中定位是不同的
而中国国内量低质劣的铁矿石,则因为英国人的封锁而很难再从苏联以外的其他国家进口(美国基本不卖铁矿石,但废钢铁却卖得不少。),为此多花了不少冤枉钱(毛子奇货可居,所以漫天要价。),尽管这反倒促进了国内铁矿的勘探和开采,但经济上中国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为此中国对英国乃至后来的法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贸易报复,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外交部宣布在双方停战之前,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的几种战略资源将会暂停出口,比如稀土、钨、猪鬃、桐油等等,但为了分化列强,中方同时表示会依据对华友好程度的不同,开放少量配额(不过价格还是比之前更高),其中德国获得的配额最大(苏联自己资源丰富,需要量较少,所以需要的配额不多,至少在表面上,目前中苏依然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经济战中,英法和意外遭了池鱼之殃的美国因为国内生产的猪鬃供不应求,一度连军舰上涂油漆的猪鬃毛刷都配不齐,后来只能用相对来说差得多的羊毛作为替代品,结果导致军舰因为油漆涂层不均匀,一方面不得不多涂油漆增大了成本(同时还多少增大了一点军舰航行时的阻力,因而降低了航速、增加了油耗。),另一方面则加快了舰体的锈蚀速度(军舰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维护),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英两国海军的战斗力(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五章 大型工程
看似不起眼的猪鬃都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钨和稀土等重要的稀有金属就更不用说了,美国矿产资源丰富,也就开头难受一点,只要加大开采力度,最多一年之后就可以完全填上缺口,但美国在这些稀有金属方面也只能保证自己够用,不可能有太多的余额出口,因此英法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化肥农药的生产极其重要,因此早就得到了胡卫东的高度重视,其中化肥工业的发展尤其迅速,1940年全年的总产量接近120万吨,足够满足8000万亩粮田的需要,虽然距离让全国的农田都用上化肥的那一天还很远,却已经足以让1940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刷新历史新纪录,而棉花等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年产量也都普遍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农药产量的迅速增加和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之合作社的普遍建立有利于组织力量防灾抗灾,大大减小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也是1940年农业大丰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0年中工农业的发展与其他年份相比只有着质和量的不同,而大型工程的建设却几乎是“有”和“无”的区别。之前由于抗战持续进行,形势还不明朗,赤色党并不敢投入太多的力量用于建设大型工程,也就有盐锅峡水电站、兰新铁路和中原解放区几个连接矿区与中心城市的短距铁路而已。
但到了1940年,国内战事的彻底结束使得中央人民政府有了大兴土木的安定环境和人财物力。再加上有德国人援助和花钱从国外聘请的高端人才进行指导,一批世界级的大型工程纷纷上马。除了前文提到的沿海深水港与大型修造船坞、兰新铁路、进藏公路(已经增加到4条)、盐锅峡水电站之外,还包括东北丰满水电站的改扩建工程、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电站、宝成铁路、成昆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