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字了。
虽然后世更加推崇全棉、全毛、真丝等纯天然材料的织物,但以中国目前超过6亿的庞大人口数量和远比后世低下的棉花等天然纤维产量。如果光靠这些天然材料的织物,每年的产量还不够全国每人新添两件新衣,而农业(广义)又不像工业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产量,同时棉花还要与粮食抢地,这一点很是要命。
虽然1941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350公斤,但因为“备战备荒”的需要,大量粮食被存进了仓库【其实是在为旧政府补课】,再加上此时养殖业的饲料转化率奇低(后世常见有人感叹现在的鸡都是催生出来的,没有以前的好吃,却不知道以当年那低下的饲料转化率。中国能有多少人吃得起肉?)。所以这一年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至于鱼肉荤腥,一个星期能吃一次的就算是有钱人家了,因此“以粮为纲”依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基调。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现在只允许在那些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注2)和特别适合出口商品长绒棉生长的新疆种植棉花。所以产量自然高不到哪儿去。羊毛和丝绸的情况也同样好不了多少。后者还是重要的出口物资,能供国内使用的就更少了。因此,想要改变国内群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产量易于提升的合成纤维至关重要,其实历史上中国人解决穿衣难题也正是在仪征化纤等大型化纤企业投产之后。而随着以“10万吨乙烯”(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乙烯装置)为代表的一大批石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化纤工业的大发展指日可待,中国人民穿不暖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从中获益的还有塑料工业,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最重要的塑料品种先后开始了工业化生产,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中福国际在美国搞出来的尼龙,增多的不仅仅是品种,产量更是不断激增。
在太祖“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和胡卫东“在新兴工业领域,我们与西方同时起步,甚至我们还要稍早一些,要不惜一切、力争上游,确立和保持优势。”的指示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工人干部群策群力,将石化工业建设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即使与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注3),不过更加值得称道的,还是中国政府对塑料等石化产品的管理和回收利用。。。。。。
在政府重视(不重视的话就恰恰相反)的前提下,计划经济体制在防治污染这方面相对市场经济体制要方便得多,因为塑料薄膜的生产都控制在国家的手里,所以后世危害巨大的一次性塑料袋等白色污染根本就没有出现的机会(农业生产中的地膜覆盖技术成熟后,超薄的塑料薄膜才开始大量生产,但因为用量较大,农民又普遍节俭,所以回收率并不低。),而那些较厚的塑料袋则因为国营的废品收购站以相对高价回收,缺乏现金(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医疗等基本福利都是免费,基本物价也相对便宜,但工资则定得很低,这样既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也能大大减轻外国商品对国内企业的冲击【进口商品价格太高,老百姓买不起。】。)的中国百姓很少会蠢到直接丢掉而不是拿到废品收购站去换钱,那些不能自然降解的其他商品也都是如此,这样一来不但大大减少了污染,还节约了很多资源(历史上七八十年代之交,联合国还因此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各国注重环保节约的典范。。。。。。)。
注1:主要是日本欠下的数十亿美元债款无力偿还这个死结,以太祖和胡卫东对日本民族性格的了解,自然知道他们不会甘心老老实实地当裤子还债,而会像德国那样铤而走险,而美国人却只考虑到日本根本无力与自己抗衡,而低估了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疯狂,这方面没有过切肤之痛,是很难明白的。。。。。。
注2:棉花耐盐能力超强,所以最近央视报导的那个什么转化盐碱地为良田的科研项目有很大水分,因为棉花本来就能种在盐碱地上(当然也要看程度,不过新围的滩涂很快就可以种植棉花,足以说明棉花耐盐能力的强大。),什么时候能让改造后的盐碱地种麦子(水稻需要大量的水,事实上水稻田本身就有退盐的效果,只要能够种上水稻,盐碱地过不了多少年就能变为良田,因此目前中国的盐碱地大都分布在缺水的北方。),那才能说是重大突破。。。。。。
注3:由于历史上苏联与中国建国时都是全面落后于西方,又没有胡卫东这样先知先觉的穿越者指导,只能跟在西方后面拼命追赶,所以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国家舍得投入,在起步差不多的情况下,紧跟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是难事,7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那么穷困,也依然已经有不少领域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何况如今的中国基础更好,新兴工业领域起步还是最早?(未完待续。。)
…………2013…12…28 12:00:11|6596196…………
第六百三十七章 解放劳动力
石油化工并不仅仅包括合成纤维、塑料等衍生产业,广义上也包括石油的裂化,尤其是这个时空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催化裂化就更是无可争议的化学工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新的裂解方法,新中国才能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成品油。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采用的催化裂化法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固定床催化裂化法,而是一步到位,直接上马了目前设备工艺条件下所能应用的最先进的流化床裂化裂化技术。
但美国的炼油工业基础实在太好(历史上二战期间美国所产的航空汽油辛烷值比起其他任何一个列强都要高出一截),他们自行研发出的固定床催化裂化法虽然相对落后,但生产出的航空汽油质量居然比中国所产的还要稍好一些(当然只是一段时间内这样),只是生产效率和成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差距刺激了胡卫东,早在流化床裂化技术才刚刚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时候,他就让人开始研究分子筛催化剂了,一旦获得成功即可开启提升管催化裂化的研究,那可是历史上60年代的尖端技术,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产品质量都要比流化床催化裂化法明显更胜一筹。而且分子筛的应用还远不止这一个用途,其潜在价值简直难以估量,不过若非国内恰巧有一位这方面的杰出人才,胡卫东也未必能够下决心将其作为重点。。。。。。
不管怎样。依靠石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炼油能力几乎是一开始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不致像几年前的苏联那样,原油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成品油却还不能自给自足。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虽然现在原油需要大量进口,但只要原料供应有保证,成品油方面便完全不必担心,即便中国1941年汽车的产量已经超过了10万辆、拖拉机的产量已经突破了15万台大关(其中手扶拖拉机超过10万台)、各式内燃机的总产量更是已经逼近了一百万台。。。。。。
拖拉机和大量农业机械的应用解放出了至少数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否则中国政府再怎么能干。也不可能在维持800多万军队的同时到处大兴土木。还能继续保证农业持续增产。
在相对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因为地形开阔适宜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帮助下,一个人耕种几百亩乃至几千亩并不是难事。所以农村的青壮劳力减少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让农民们普遍富裕了起来(至于脱离农业的那些劳动力。在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下,收入只会比留在农村的亲友更高。);而在沿海与中原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就算农村的青壮劳力抽走一半。也依然是人多地少,所以更不必担心。。。。。。
如果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骤然解放出这么多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必定会迅速爆发,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市场能在一年内提供出几千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所在。事实上,如果是市场经济模式,那些刚刚离开农村的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根本就不能说是合格的工人,要么根本就用不上,要么就只能去干那些毫无技术含量的粗活,也只有计划经济模式下会容忍他们的种种不足,并耐心地付出巨大的代价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为一个个合格的产业工人。由此胡卫东也再次确认,对于基础极其薄弱的中国来说,想要尽快完成工业化,计划经济阶段是根本绕不过去的。。。。。。
而之前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的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生产也在大兴基建的刺激下继续高速发展,并且由于工程兵部队所建的那些工程基本上都是按照战时的要求来设计的,因此中国建材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在需求的推动下持续进步。胡卫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不禁想起了记忆中后世新造桥梁经常垮塌、80年代以前所造的却座座坚固的现象,多少有些无奈地叹息道,“或许为了应付日后那些丧心病狂的超载司机,工程兵部队还真不能撤销,按照战时要求来设计看似会浪费大量的人财物力,但考虑到日后的超载问题,其实是不多不少、刚刚正好,反而是改开以后那些看上去性价比更高的新建工程,因为事故造成的损失只怕还要更高一些,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们的特殊国情。。。。。。”
其实相对来说,后世频频出现事故的桥梁质量还算好的,如果不考虑、甚至仅仅是低估超载的影响,即使是那些发生了垮塌事故的桥梁也大多算得上合格,毕竟桥梁一旦出事后果极其严重,所以监管相对较严。与之相比,普通的人居建筑问题更大,由于不像桥梁那样要时时接受考验,后世又为了利益而层层承包,结果普遍偷工减料,平时的话问题还不大,可是地震一来,就会出现极为讽刺的一幕—年龄越老的建筑受损程度越轻,要知道那些老建筑可不像桥梁那样需要满足战备要求,不过是很普通的楼房而已,与之对照之下,后世的建筑质量无论如何都没法洗白。因此,胡卫东坚定地认为,必须防患于未然,现在就断绝“层层承包”模式出现的可能,这样才能避免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不过即使建筑质量合格,没有特殊防震设计的话依然难以在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幸免,历史上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明证。为此胡卫东特别指示地质部的李部长暂时放下找矿的工作,反正目前勘探出来的那些就已经足够中国用到1980年了,而让他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地震的研究上来,以尽快找出中国主要的地震带,并根据其威胁大小划分等级,为中央政府的整体规划提供参考。(未完待续。。)
…………2013…12…28 18:59:22|6600288…………
第六百三十八章 建材工业
等到这项工作完成之后,那些地震带上的城市就将被禁止修建高层建筑(在抗震能力超强的“模块化建筑技术”成熟后,这条禁令才被解除。),而京津唐等危险程度最大的城市则要强制推广各种防震建筑,哪怕成本高、不方便、不好看,也不能允许常规的建筑在当地修建,因为一旦地震发生,这些常规建筑就是一个个的大棺材啊!
胡卫东的看法是,这方面可以先向日本学习,虽然日式建筑防火性和隔音性都不好(建筑材料改进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改善),但是防震方面确实远非中国或者西式建筑可以比拟,而且即使倒塌,因为建筑材料相对轻薄,人员死亡率也要低得多。此外胡卫东还要求国内的建筑学家研究防震能力强的新型建筑,对此他还提供了一些来自后世的思路,比如历史上最早由日本人发明、但到了中国人手里才引起轰动的“模块化建筑技术”。
这种建筑具有两大优点,一是抗震能力超强,整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有效地化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除非地面急遽变形导致建筑翻倒,理论上甚至可以抵御9级地震;二是建筑速度奇快,由于主要结构均在工厂内建造完成,建筑现场只需要装拼一下即可,所以和传统建筑相比,它的建造速度快得可怕,三天一层就已经可以称为“xx速度”了,而“模块化建筑技术”却可以做到一天三层、甚至更快。。。。。。
不过胡卫东记忆中的这种新型建筑因为是以钢结构为主体,所以存在着两个巨大的缺陷,一是成本高昂,二是怕火,虽然普通的火灾不太可能熔化坚固的结构钢,但是只要下层的结构钢因为高温而强度下降,整座大楼就有崩塌的危险,这方面远不如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不过即使如此。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