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中间,发现孙元起还大胆地提到了一个验证方案:观测螺旋星云,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星云的光谱线存在红移现象,以此证明宇宙空间仍在膨胀。疑惑之间,早有好事的物理学家,请天文台对此予以验证。现在天文台观测红移,通常分为三种:一,多普勒红移,这是由于辐射源在固定的空间中远离我们所造成的。早在1848年,就由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发现。并指出恒星谱线位置的移动是由于多普勒效应,因此也称为“多普勒斐索效应”。
二,引力红移,这是由于电磁波摆脱引力场时造成的。只有在引力场特别强的情况下,引力造成的红移量才能被检测出来。解释这种现象需要用到广义相对论,在二十世纪初还没有人明白。
三,宇宙学红移,由于宇宙空间自身的膨胀所造成的,这才是孙元起在文章中提到的“红移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在1912年发行的。他先后观测了41个河外星系的光谱,发现其中的36个存在红移。然后,哈勃发现它们的的红移和距离有关联性。在今天,宇宙学红移被认为是大爆炸宇宙理论的强而有力证据。
这种现象倒也不难观测,在此之前或许已经被发现,只是没人总结规律,并往这种思路上考虑。如今孙元起指明方向,天文学家用心观测,它就变得显而易见。在欧美几个天文台联手,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内,便得出了初步结论:至少在绝大多数星系的光谱线存在红移现象这一点上,约翰逊教授说得没错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居然被实际观测结果所证实,这说明什么?
一时间,科学界有些失语。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有捧有骂、有赞有斥,端是热闹无比。
这篇论文的影响不仅仅是在科学界。要知道千百年来,吃饱饭的人们仰望夜空时,常常会思考这个问题:宇宙究竟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呢?盘古开天地、上帝创造日月星辰,都是人们最初的美好想象。现代科技昌明,大家对于这些神灵创世之说早已嗤之以鼻,然而宇宙起源却更加困扰着人类。
在论文的结论被实际观测结果证实后,世界各国的主要报纸都报道了这一惊人发现:最新科研成果表明,我们的宇宙在数百亿年前是一个有着极高温度的小点,后来发生了大爆炸,才形成了今天的宇宙。不仅如此,现在宇宙仍在爆炸后的膨胀过程中。
这个劲爆的新闻,迅速成为世界人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为了证明消息来源可靠、满足大家熊熊燃烧的八卦火苗,报纸记者发挥穷追猛打的精神,将孙元起发明新式电灯、发现“炼金术”、原子核结构等丰功伟绩全够抖露出来。短短几周内,孙元起由科学界著名的青年科学家,变成了公众视野中的明星科学家。有些媒体居然把他捧成“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科学家”,风头一时无二。
尽管清末中国比较蔽塞,这等大事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上海几家报社为了获取独家信息,专程派记者来武汉采访孙元起,询问宇宙起源的来龙去脉。托尼的无线电台也不甘落后,连续做了好几期访谈。到最后,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惊动了。在一次见面时,他饶有兴趣地问道:“百熙,听闻你研究出天地乃是数万万年前爆炸所成,究竟何解?”
孙元起在湖北学堂之事稍微齐备之后,便时时来往于北京湖北之间,一转眼到了1907年夏季。
不出杨度所料,在6月间,张之洞被授协办大学士。7月,改授大学士,旋又为体仁阁大学士,不过仍留任湖广总督。这让杨度和孙元起有些失算:难道他这辈子要老死湖南?
为了满足孙元起的愿望,也为了自己不老死湖南,张之洞也开始闹情绪。留任湖广总督旨意下达没几天,他就上奏朝廷,说自己身体欠佳,希望能请假养病。朝廷自然知道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好赏假二十日,假满迅速进京。
接替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的,是原四川总督赵尔巽。
这赵尔巽兄弟四个可不得了:老大赵尔震,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工部郎中;老2便是赵尔巽,和哥哥同榜进士,除了任尚书、总督等职外,还主持编纂了《清史稿》;老三赵尔丰,历任川滇边务大臣、护理四川总督、驻藏大臣等,武昌起义后被处死。老四赵尔萃,是光绪十五年进士,曾任县令、道员等职。
尽管赵尔巽很牛,不过初来乍到,还是让孙元起钻了空子,多申请了几万两学费,开始着手对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以及对自强学堂的改造。
就在雄心百倍,准备动手的时候,孙元起接到一封来自瑞典的电报:“尊敬的约翰逊教授,由于您‘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天才地预见了元素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原理’,您获得了19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五一章飘摇亦是天际想
自从去年秋天出洋考察大臣陆续回国之后,中国进入了疾风骤雨般的大改革时期:改定官制、整理法律、预备立宪……立宪派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人眼花缭乱,其目的无非想使大清统治千秋万代,结果却引起守旧派和派的强烈不满,对各项措施都予以抨击和阻止。
守旧派多是朝中官员,他们认为君主立宪会架空皇帝,进而丧失皇权;新设立的总理大臣大权在握,把持朝政,一旦紊乱朝纲,便会行王莽、曹操之举,进行改朝换代。所以拼命加以阻止,便有了朝廷官员之间相互攻讦的“丁未政潮”。
派为了自己能够夺权,对于所有可能巩固朝廷统治的措施都持反对意见,也不管这些措施是否与民有利。由于派无权无势,只好采用最暴力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志:造反。江南一带迅速成为火药桶:1906年12月,湖南爆发萍浏醴起义;1907年6月,广东发生七女湖起义;7月,安徽爆发安庆起义;9月,广东发生钦廉防城起义……
正是这两股势力捣乱,让清末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政局变成了摇摇欲坠。这好比大海上一条顶风逆行的破船,几个有眼光的船员发现风向不对、船体破裂,便劝船长一边调转船头、一边维修破船。刚提出自己的看法,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不行船是祖宗留下的,不能乱动;方向是祖宗指定的,不能乱改。”在两派吐沫横飞、各持己见的时候,却有些人拿出锤子斧头,对着破船就是一通破坏,用行动表示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打倒一切,废旧立新就这样,本来还能多支撑几年的破船,在三伙人的角力下,在原地打转转,并出现下沉的迹象。
朝中乱局在湖北也有体现:
主流是立宪派,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代表,声势最大。虽然主张君主立宪,其实心中还是倾向于确保皇权,所以他们和守旧的保皇派之间没有太大的冲突,反倒有合流的意思。
铁杆保皇派除了乡间士绅老儒,在官场上也有,不过影响力有限,毕竟张南皮在湖北呆了这么多年,不合自己意思的官员早被他扫地出门了。
至于派,主要是广大新式学堂学生、以及编练的新军,属于潜流,在正式场合完全没有任何声音。但在暗地里,却蠢蠢欲动。
作为生在风里、长在红旗下的新青年,孙元起在心底里是倾向于的。但来清朝这么多年,思想也发生一些变化,对于有了自己的看法:暴力必须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发生在可控范围内,不能损害国家和大多数国民的利益;发生之后,国家应该迅速稳定下来,转向经济建设,改善民生,而不是社会动荡、军阀魂战。
年初偶尔一个机会,孙元起看到去年秋冬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制定的《方略》,其中《对外宣言》有这么几条:在成功之后,“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偿款外债照旧担任,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尽管孙元起明白,这是党人为了获取列强支持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心中依然愤愤不平,对同盟会颇为失望。
即便对同盟会失望,孙元起对于它的未来还是有所期待,希望它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推翻满清,建立民国;而不是企盼满清政府立宪成功,华夏子孙永远做满人皇帝的奴才。
对立宪不免持有消极的观望态度,加上自己对于学校进行大胆改制,消减其中经学内容,在湖北官场上孙元起便成了另类。张之洞出任协办大学士之后,直接绕开孙元起这个湖北提学使,在武昌成立一所存古学堂,训词中说道:“近日学堂怪风恶俗,不忍睹闻。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尤不胜洪水猛兽之忧。谨于湖北省设立存古学堂,以经、史、词章、博览四门为主,而以普通科学辅之,庶经训不坠,以保国粹而息乱。”
这几乎是指着孙元起的鼻子,否定他在过去一年间的所作所为了。很多人以为孙元起会在短时间内灰溜溜地滚出湖北,谁成知很快离开湖北的却是张之洞。但人家是荣升大学士、军机大臣,在湖北他的影响力还在,足以让孙元起的一些改革措施遭受或明或暗的阻碍,甚至有些举步维艰。
政局波谲云诡,让人难以捉摸。据学生们反应,激进的党人甚至把自己改造学堂、提高教育质量的行为,视为维护清廷统治,大为不满。如果他们有机会,想来不会介意在自己的刺杀成果上增加一个提学使吧?按照张之洞等保守派的态度,如果杀一儆百维护朝廷稳固,想来清政府也不会吝啬革职拿办一个提学使吧?
孙元起本来就不耐烦做官,被张之洞批判之后,便萌生去意。谁知告病辞呈还没写好,张之洞先向朝廷请假养病。之后,便是张之洞北上、赵尔巽西来。乘着新旧交替的间隙,孙元起准备先把全省中小学布局做个大调整,顺便把自强学堂改建为武昌大学堂,等事情告竣后再辞职,也算善始善终吧。
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报。
诺贝尔化学奖?从这个奖项来能看出…:卢瑟福的推荐没有白费;正统的科学家对于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相对论等,还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作为物理系研究生,孙元起的中学化学没有白学。
按照惯例,诺贝尔奖是在每年的12月10日颁发,今年也不例外。既然有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孙元起决定把自己的离职日期提前到11月中旬。想定以后,孙元起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回了一封电报,除表示感谢之外,还表示自己现在是官员,不便请假参加颁奖仪式,如果贵国能够通过外交途径向清政府提出邀请,或许自己可以前往。另外,又给耶鲁、MIT发去电报,表示自己在明年年初有空,希望他们能利用美国政府向大清外务部提出访问要求。
自从1904年秋天孙元起离开之后,已经三年多没有踏上美洲大陆。耶鲁和MIT一再邀请,都因为各种原因而耽搁下来,以至于今。尽管耶鲁、MIT派不少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到中国,与孙元起讨论相关研究计划,但中美遥隔万里,实验设备也不齐全,讨论的时候总有一种到喉不到胃的感觉。
孙元起非常自信,瑞典和美国一定会邀请自己。发出电报之后,便向朝廷递送了出国游学恳请开缺的折子。接着,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湖北教育改造大业中去。对于自强学堂的改造比较简单,只要对照经世大学的学科设置便可以,加上经世大学新一届毕业学生的到来,操作空间非常大。关键是中小学布局。
清末,湖北共两千四百万人,按照人口比例,应该就读中小学的人数至少在四百万人以上。即便每所学校有400名学生,全省也应该有一万所中小学。事实上,眼下湖北平均每所学堂只有数十人,总共在校学生只有五六万人足见形势艰巨。
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在他支持下,如今湖北每年教育经费达到两百万两白银,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这些银子对于人数超过四百万的庞大基础教育工程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何况这些银子里还包括各种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呢?
孙元起不是救世主,不可能一下子变出如许真金白银,来建设数以万计的中小学。他能做的,就是搭好框架,把每一分钱用到实处,正好比螺蛳壳内做道场。
和杨度、章士钊、刘师培等幕僚商量之后,决定按照每个县的人口来确定公立学校的数额:每十万人,设立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不足十万人,仍为两所小学、一所中学;超过五十万人,则不再增设学校。鼓励地方乡绅自主办校,教学规模超过公立中学者由各府县予以褒奖。此外,孙元起还请蔡元培在湖北设立了两所经世大学附属学校,力所能及地减轻政府的压力。
公立学校参照经世大学附属学校的规矩,分两种班,采用同样的师资教学,一种面向家境比较宽裕的,收取学费;一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