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此刻,李泰心中莫名其妙浮现出了九弟李治的身影……(未完待续。)
第三五八章用心良苦,居心叵测
朝堂上随后没多久便有御史上书弹劾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和淮阳侯谢逸。弹劾的内容无外乎是三人直接有勾结,对朝廷和君王不忠,背地里意图不轨等等。
御史游风闻奏事的权利,捕风捉影,哪怕是口出污蔑之语全然不在话下,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谁也不能说什么。
被弹劾的人员也不能说什么,更不能打击报复,至于皇帝也不能责怪御史,尤其是大唐的御史谏官门时常犯言直谏,魏征之流让李二陛下吹胡子瞪眼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可是能怎么着呢?
为了当个贤明君主,就必须忍下这口气,当然了也顺便成全了长孙皇后的贤后之名,魏征也因此名声大震,成就一段君明臣贤的千古佳话。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们就更不敢造次了,要是被人弹劾,那就得乖乖滴认了,然后听凭朝廷的调查,或自证清白,或论罪处罚。
本来只是传言,当御史谏官们将这些东西呈报到朝堂之上,那情况完全就变了,事情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齐王李佑的谋反可能有冤情,对于这样的洗地说辞,很多人没有当回事,主要还是关注另外的几个当事人。
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淮阳侯谢逸他们该当如何?
按理说遭到弹劾之后,官员们通常会暂时放下职权,乖乖回家闭门谢客,等待朝廷的调查,以示坦荡。
这是历来的规矩,但是这次……
关键是这几个人现在都处在关键位置,且都在进行很重要的事情,平定叛乱这样的事情能说停就停?
阵前换帅?
先不说会不会影响军心,派个人前去替换也是需要时间的,能不能来不及。会引起多少麻烦?这些情况都显得极为特殊,何况还牵涉到手握重兵的英国公李绩,并州的数万大军都在他手中,是将士信服,皇帝信赖的柱国大将,岂能因为一句话说换就换?
并州要是出点事情,后果完全不堪设想,但这不在御史谏官们考虑的范畴之内,他们只需要风闻奏事,将问题跑出来。将难题留给皇帝陛下。
李世民自然也早早收到了消息,这个谣言是假的,他并不相信。因为通过阴妃和郑观音,他已经明确掌握了李佑谋反的动机,以及相关原因。
现在说他冤枉?简直就是笑话,说是李恪和谢逸勾结起来,逼迫诱导李佑谋反,这显然也有些太牵强,太过儿戏。
谢逸是自己派去齐州的。说他与李恪联手谋反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是不信的。谢逸的为人他是知道的,虽然过去受到过李恪的帮助,但谢逸绝对不会糊涂到为了还人情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而且谢逸和李恪之间的关系尚未亲密到那个程度。毫无疑问,诸皇子中与谢逸关系最好的是李治,而非李恪。再者,李二陛下也相信自己的儿子李恪。相信他为人忠厚,不会做出谋害兄弟的事情。
即便是李恪有什么心思,针对的也不应该是李佑。而是长安的某个皇子才对,所以这不符合常理。尤其是顺道把李绩也牵涉进来,就更显得不同寻常,对方可谓是用心良苦,居心叵测啊!
回到承庆殿,李世民问同行而来的长孙无忌道:“辅机,你怎么看?”
“陛下,叛逆欲乱军心,行卑劣之计。”长孙无忌回答的很直接,没有任何的中庸圆滑,显而易见,他是摸透了皇帝陛下的心思,回答的十分到位。
李世民沉声道:“叛军过不了东平郡,由此举动不足为奇,朕还没糊涂到那个地步……”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淡淡一笑,送上一句奉承。
李世民笑了笑,旋即脸色微微一变,问道:“那你以为此事只是叛逆诬陷,还是有人趁机借题发挥?”
长孙无忌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这句可不简单,甚至问的有点诛心。这些御史们风闻奏报的事情肯定是出自叛逆的诬陷不假,长孙无忌很笃定,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爽快承认。
但皇帝陛下显然不只是这么认为,现在似乎认定有人借题发挥,想要趁乱谋取点什么利益,甚至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是什么人有这样的动机,或者说皇帝陛下在怀疑什么人?以长孙无忌的老谋深算岂能不知?只需要略微动动心思马上就反应过来,再略微想想便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陛下,臣愚钝。”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
李世民皱着眉头,什么也没有说,也许长孙无忌的这个回答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长孙无忌也同样以沉默回应,一时间承庆殿里的气氛少不得有些古怪,确实有些古怪。
“好了,朕也不为难你了。”
“谢陛下体谅。”长孙无忌这才松了口气,然后问道:“那此事该当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
李世民沉声道:“让他们继续闹吧,你在安排几个人弹劾,把这件事继续闹着,朕暂时不做批示。”
“呃,陛下的意思是……”长孙无忌先是一惊,旋即又大概领会了李二陛下的意思,但出于礼貌还是出声探问。
“不能让有人些费了这么大的心思却毫无所得,很快便失望吧?与此同时,告诉李绩、李恪和谢逸,朕对他们信任如故,该怎么做他们应当知晓。”
李世民悠悠道:“朕也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借题发挥,有意搅混水的,没有朕的允许竟然想要浑水摸鱼,真是不知死活。”
长孙无忌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皇帝比喜爱还存了这个心思啊,如此一来,这件事恐怕就……
此时此刻,他真的有些同情那些借题发挥的人,看得出来,皇帝心里界定的人群范围不小啊!这样天大的事情只能听凭圣裁,已经不是自己一个臣子所能掺和的,即便自己是当朝司空,国舅,都没有这个资格,也不能参与其中。
“是,陛下圣明。”长孙无忌再次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场有些沉重的谈话。(未完待续。)
第三五九章暗棋
长安朝堂上风雨依旧,对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淮阳侯谢逸的弹劾依旧,耐人寻味的是皇帝陛下并未作出批示。还有澄清,也没有向这几个人问罪,更没有解除他们的职务,大有冷处理的意思。
这不合规矩啊!
显然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大唐的制度和惯例,似乎也不符合一个君王该有的作为。皇子、朝中近臣和在外带兵的大将勾结在一起,这样敏感的问题,皇帝一点都不在乎,一点都不猜疑吗?
即便是皇帝陛下大度,仍旧信任他们,也该及时表态才是。不然这几位被弹劾的重臣心里能安稳吗?不安就会出乱子,长此以往,皇帝就不担心迟则生变?
这样的现象有些反常,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朝堂上下难免有些猜疑,有些不懂皇帝陛下的心思。
后来有种说法,声称可能与杨妃娘娘有关,听闻其有向皇帝陛下哭诉吴王蒙冤,请求陛下善待……
涉及到后庭宫闱,那就不是外臣们能够知晓和评论的事情了,为今之计,只愿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莫要受女人的影响做出错误的事情就行。
……
宫廷之中的杨妃无疑是蒙受了一次不白之冤,贤良淑德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有些狐媚惑主,干涉政事。
不过她不在意,也愿意承受这些污名,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儿子,一切都好说。她原本是不希望儿子卷入任何纷争的,但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甚至也由不得儿子,当卷入进来你的时候,一切的情况便不同了。
到底是福是祸,现在谁也说不好。
齐王的叛乱认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引子,以后皇子们的内斗会越发的激烈,好运会落到儿子身上?
杨妃从来认不曾这般乐观。即便是先前李世民对李恪颇有回护之意,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敏感讯号,杨妃也没有当回事。
血统问题是李恪最大的障碍,根本改变不得,也会是最大的阻碍,没有人能够接受一个前朝皇室外孙成为皇帝的。
在这一件事上,杨妃格外笃定,所以他从来不报任何非分之想,一切的一切都以儿子的平安为主。要知道自己有两个儿子,只有李恪平安了。李黯也才能安然无事,这是她唯一的祈求。
但形势总是出乎意料,总是让李恪推向风口浪尖,这样让她很是担忧。无论将来是太子还是魏王登基,谁能容得下李恪呢?
所以杨妃不得不考虑皇帝的身后之事,不得不为儿子的将来做打算。杨妃少不得要计算,哪个皇子上位之后对自己的儿子最为有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显然都不是,再把自家儿子排除在外。那么有资格问鼎皇位的皇子似乎只有……
晋王李治,这是在杨妃看来对自家儿子最有利的人选,也是颇有可能的人选。其他如韦贵妃和燕妃等人的儿子根本没有机会,哪怕他们背后有实力雄厚的娘家人支持。
如果是晋王李治那倒真是好。长孙皇后早逝,李治在宫中长大,是她们看着并且抚养长大的。李治品行如何她们都看在眼里,这孩子仁厚。如果将来登基,应该能够善待他这些兄弟。
何况李治还有个好长史,谢逸此人品行也不错。而且儿子过去曾几次帮他。原本或许是无心之举,甚至还觉得有些冒失的举动,现在看来似乎颇有意义,甚至冥冥之中算得上先见之明。
吴王府河谢逸这几个人情,将来或许能够派的上大用场。此番儿子去齐州,杨妃很是担心李恪会因为权万纪的事情而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但现在看来似乎不会。
算起来这事应该感谢谢逸,儿子留在东平郡肯定与此有关,作为一个明白人,杨妃心中完全有数。这说明什么?谢逸愿意给儿子帮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将来可以通过谢逸和晋王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定然是大有裨益的。
只是这些只是自己美好的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呢?杨妃轻轻摇摇头,遥望着东方天际沉默下来。
……
这样的状态反馈回到魏王府里,李泰的神色不禁有几分凝重,杜楚客额上也多多了些许冷汗。
不愧是京兆杜氏如今的长者,身为工部尚书的他到底也算是见多识广,已然清楚意识到这件事的问题所在。
皇帝竟然引而不发,显然是有意压制此事,显然是要袒护吴王李恪,或者说皇帝已经识破了这点微末伎俩。
这点不奇怪,奇怪的是皇帝竟然可以放下猜忌,这一点当真是太难了。杜楚客觉得自己之所以算计失误,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现在的情况是,朝堂上看似是没有什么反应,皇帝好像也没有证明吴王李恪和淮阳侯谢逸的清白。
但是仍旧容许他们在前线带兵作战,此等意图和意味再明白不过,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信任和支持。
失算了啊,将矛头对准吴王显然就是一个错误。
李泰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沉声道:“杜长史,现在恐怕需要换个思路。”
“没错,陛下现在隐而不发,恐怕就是在等待下文,如果现在再有所举动,可能就会被陛下察觉,甚至是……”杜楚客沉吟道:“所以暂时还是不要有什么举动,静候变化。”
“没错,是该如此。”不过李泰似乎有些不甘心,沉声道:“既然父皇支持,想必三哥与谢逸的平叛会很顺利,要不了多久齐州之乱就能够平定,到那个时候……”
“殿下的意思是?”杜楚客已然看出来,魏王李泰是意有所指。
李泰沉声道;“本王曾经和杜长史说过,齐王府和东宫之间多有交往,尤其是那个阴弘智与纥干承基之间多少有些不清不楚。”
“臣记得。”杜楚客心下已经了然,魏王殿下终于将矛头对准了正主。
李泰道:“到时候李佑和阴弘智肯定是要押送回长安的,那这件事……如果爆出来,东宫能不能脱得了干系?除此之外,本王还曾在东宫部下一颗棋子,兴许能派的上用场了。”(未完待续。)
第三六〇章还有一个战场
长安发生的这一切,身在东平郡的谢逸并非不知晓。
郑丽婉在听说相关的消息之后,便通过谢家专门的传讯途径,将消息送了过去。
贼心不死啊,谢逸知道这件事一定和齐州有关系,只是不知道出自阴弘智还是王君度。不止如此,长安那边还有人居心叵测,想要借题发挥,落井下石,似乎想要趁机整到吴王李恪和自己。
真可谓是用心歹毒啊,这个污蔑算得上是一石二鸟,如果这件事坐实,或者李世民相信了,会是什么后果?
当涉及到皇子的时候,自己身上最为敏感的身份不是弘文馆学士,不是淮阳侯,而是晋王府长史。如果自己出事,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晋王李治,如此一来,齐州之乱便有三个皇子倒下。
此举,究竟是对什么人有利呢?当此之时,闭着眼睛都能想到。
看来时至今日,有些矛盾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想要避开已经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