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遵旨。”

一场小小风波就此过去,由兵部张学颜亲自口述塘报内容,凡听到的无不忧形于色。

这一次北虏进犯的规模真是前所未有,距离上次这样规模的寇边还是隆庆四年的事了,根据情报,这一次主持寇边的是俺答汗的长子黄台吉,对此人明廷下的功夫不小,知道其志向远大,不满于父汗受制于明朝,更不满父汗事事听从汉女三娘子的意见,自受抚为顺义王后意志消沉,满足于与明朝互市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再无雄心恢复大元。

应该说,黄台吉确实是一个有雄心和能折腾的人,他连合朵颜部,泰宁部,还有插汉部,黑炭石部,只要是那些不肯老老实实与明朝展开贸易在草原上安生过日子的部族都被他联合起来,每年都会给大明找无数次的麻烦,当然也是欠下了大明边民累累血债,死在其手中的汉人和被他掠夺而去的丁口不计其数,不知道有多少青壮男子被迫在草原上替蒙古人牧羊放马,又有多少汉人女子被他们欺凌侮辱。

朝廷久欲制之,但现在这种安守长城防线,不使虏骑随意破口威胁京师的局面已经是得来不易,至于说深入草原,将仍有威胁的敌人彻底消息……好吧,自从太宗和宣宗之后,大明就再也没有这种实力和勇气了。

或许武宗皇帝真的能在草原上追亡逐北,但文官集团将这个不安份的皇帝牢牢绑住了,不使他松动手脚,没有真正的国家资源的配合,武宗虽然是皇帝,也只能小打小闹,而且战功都被文官给漂没了。

待情况介绍完毕之后,万历便问道:“虏情如此紧急,诸卿可有什么献议?”

张居正是首辅,当之无愧的第一发言人,但今日他端坐椅中,脸上露出沉思之色,却并没有第一个说话,他不说话,张学颜身为本兵,只得上前奏道:“为今之计,惟有督促辽镇总兵官李成梁固守,虏骑势大,不可冒进野地浪战。”

以往李成梁的战法多是以轻骑深入敌阵,寻找敌人的首脑所在,进行斩首战术,这对明军人数不多,但精锐程度很高的现实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和犀利的战法,但缺点就是张学颜说的轻敌冒进,野地浪战,万一事有不遂,很可能就有主帅折损,全军覆灭的危险。

事实上李如松就是死在这种战法之下,在直捣敌人部落时被人设伏,除了少数人逃走外全军覆灭,李如松本人尸体都没有被抢回来,后来只能替这个辽东大帅建了一个衣冠冢。

“臣附议张大人。”

“臣亦附议。”

“还需督促辽阳副将曹簠提调兵马,随时支援和策应广宁。”

“如此提调分明,臣无意见。”

廷议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张居正始终无有明确意见,这和平时廷议他侃侃而谈的形象完全不一致,至于将奉命调至辽镇的张惟功也是只听不说,一老一小,令人大为意外。

“惟功,适才你为何不言不语?”

出了文华殿后,内阁诸人穿过一道宫门就能回到办事地点,公侯都督们往午门去,部曹大佬和兵科给事中也往外朝,申时行和张四维已经走开老远,张居正却是落在后头,待惟功出来,便是将惟功拦住。

“元辅岂不也是没有说话?”

张居正微微一笑,答道:“老夫不说,是因为料定了李成梁绝不会固守!”

“何以见得呢?”

“成梁所部最精是其正兵营和家丁,皆为精骑,一骑双马甚至是三马,平时养着无事,战时就叫这些精骑坐守于围城吗?要是李成梁真是这样的见识,辽镇总兵早就换人了。是以老夫料定,李成梁一定会率精骑主动出击,一旦有斩获便会有捷报奏来,根本不必如此急迫。”

“元辅见识高妙,下官佩服之至。”

张居正不耐烦道:“好了,说说你的想法。”

“下官只是在想,元辅当年对黄台吉的评价。”

“嗯?”

“元辅说,黄酋骄悍,诚为难训,然刚燥寡谋,部下多怨,且其父子不和,势难独逞,将来疆场小衅或不能无,难使处置有方,亦终当归吾羁绁也……”

“不错,不错。”

张居正不料想惟功对自己的话记忆如此清晰,忍不住捋须微笑,问惟功道:“此番是黄台吉领兵,所以你判定虏势不过尔尔?”

“正是,此人志大才疏,若是昆都前来,或许要当真小心,昆都此人不下于乃父当年,如果是年在壮盛,当又是我大明心腹之患,现在么,他已经老迈,现观众虏酋来看,皆禄禄无为之鼠辈,只是边患,朝廷不论遇着何种情形,务必要镇之以静,无需惊慌失措。”

“哈哈,妙,妙。”

张居正大赞道:“汝虽是勋贵武臣,却足可为督、抚,经略。”

“元辅过奖了。”

“嗯,此番你远赴辽东,务要好作。”

张居正眼神复杂,想再说什么,终是没有说出口来。

惟功这一番见识层次分明,对辽东众奴酋的特点和能力都是见之甚详,说明平时真的没有少下功夫,此次调往辽镇,这少年必定是海阔凭鱼跃,将来必定又是大有作为。

只可惜,这人是勋贵武臣,而且是铁了心跟随皇帝,亦是皇帝看重的心腹,非是自己可以拿捏掌控的了。

张居正现在很后悔,当年自己看好眼前此子时,没有下定决心,真正将其招揽在门墙之内。

不过,他这种后悔的心思转瞬即逝,惟功到底是勋臣和武臣,朝中掌舵话事的,仍然是内阁六部,这小子若久在中枢也还罢了,偏生要自请出外。在外的功劳岂是容易立下来的?俟数年之后,他被人排挤的无路可走时,自己再出手罢!

第三百一十五章 年后

傍晚时分,惟功在自己书房之中与宋尧愈和张用诚密谈。

“元辅到底见识比旁人高明一些,但这一次的危险之处,他没有看出来。”

宋尧愈最近参赞机务越来越多,眼光也是越来越高明。

昨天就知道了北虏进犯的详细情形,然后众人会议,一致觉得,攻广宁应该是这些奴酋的试探行为,真正的目标绝不是驻有巡抚和总兵,而且城高险峻,还有大批精锐的李家骑兵的广宁城。

没有几次野战胜利,不曾伤到辽镇兵马筋骨,上来就啃广宁,就真的不怕崩了牙齿?

这些奴酋,也就是所谓的部落的小王子和台吉们当然没这么蠢,敌人要是真的蠢,能几次破边而入,将大明京师都围过几回?从鞑靼的小王子再到俺答汗,还有这黄台吉和昆都,还有泰宁部,朵颜部,当然最厉害的是插汉部,哪一个部落是省油的灯?这一次他们动员这么大,绝不可能是硬碰硬的去打广宁,而是另有所图。

惟功有这种判断,却不会在朝堂廷议中说出,他当然也对万历有奏疏,说的就是与张居正相同的话,又不担风险,还能凸显自己对辽事和蒙古事务的了解程度。

真正的判断,他已经知道藏在心中,不对任何人说出。

甚至,他已经会根据很多蛛丝马迹来判断朝局走向,判定何方势力在针对自己。

这一次的调入宁远一事,他感觉兵部尚书张学颜在针对自己,只是现在情况不明,还需要更多的佐证。

经过很多事后,惟功自己可能也没有察觉到,他的心思越来越深沉了。

“国峰,立刻严令广宁店的夜不书局,就是那个王茂材和李青,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哪怕是有重大死伤,也要摸清楚这些虏酋到底是想干什么。”

“嗯,属下立刻就去布置!”

交代完毕之后,惟功又询问了张用诚舍人营的搬离准备情形,最后才上床休息。

等他歪在床上看了几十页兵书之后,已经是三更过后,然而等他睡三个时辰后,天色未明之时就又起床,闻鸡起舞,苦练不缀。

日经月累,从不断绝。

“扑!”

待惟功吹灭烛火,屋中只余月光,在屋角和院落之中,罗二虎等人顶盔束甲,按着腰刀,来回的巡视着。

这个小小院落,平时以兵法部勒,月光之下,侍卫们都是如钉子一般站的笔直。李青已经被外放出去,每个人都在努力表现自己,渴求也有被外放的机会。

男儿丈夫,又在青年之时,谁不愿建功立业呢。

……

一晃半个月时间过去了。

在这一段时间里,朝廷的主要精力用在三件事上。

一件是更大力度的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将这件事视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功业,他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上头。

无奈就算有考成法,一条鞭法仍然在各地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阻力,特别是江南一带,对张居正已经到了异常仇视的地步。

度田,条鞭法,免优免,严驿传,这些政策如同绞索一样,将那些养尊处优,不停的吸食百姓膏血的官员士绅们逼的快无路可退了。

不管困难有多大,张居正都在不停的逼迫各地的官员,将这几件最要紧的事务落实下去。

在他的催逼之下,各地的政务都不敢停滞,估计万历九年又会是收入丰裕的一年,太仓的存银,仍然将大量增加。

与之相关的就是清理京畿一带的勋贵庄田,隐田之事,这件事也是闹的沸沸扬扬,不少勋戚品官之家受到了波折牵连,张居正铁面无私,虽然他的内援冯保失势了,但多年积威犹存,没有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种种限制勋贵和官员的措施,还是被坚定不疑的贯彻了下去。

最要紧的,当然是十万奴骑逼迫攻打广宁之事。

开初消息传来时,朝野都十分紧张,但事情果然是如张居正和张惟功所预料的那样,李成梁在虏骑迫近时果断率精骑主动出击,几千精锐骑兵突入虏骑阵中,如同锐刀切肉那样将敌阵切开,北虏似乎没有良好的组织,被李家骑兵打的溃不成军,在付出数千人的死伤之后,十万虏骑被迫后撤,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攻,就这样被李成梁轻松挡住,广宁城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而李成梁又立大功,斩首四百余级,近五百级之多。

国朝战功,首重就是北虏首级,大明向来就是以首级计功,而北虏之首级又是第一等,几十年后,东虏兴起,东虏的首级才变为第一等,北虏变第二等。

去年万历八年时,四川总兵等南方明将拔了几百个生苗寨子,最大的一仗斩首一万六千级,要是以北虏的首级计功,刘吉等南方明将早就够封侯爵了。

广宁围解,朝野间都是松了口气,二月中旬时,兵部给张惟功正式移镇,并且允许携带舍人营中自愿的部属为移镇部属的公文,还有辽镇练兵总兵的印信,公文,旗牌等等,都是送到了惟功手中。

“这个张惟功是怎么回事,开始兴冲冲的说要到外立功,怎么移文和印信旗牌已经交在他手快十天了,居然还没有起行?”

张学颜神色匆匆,今日晚间有经筳,照例是内阁和亲从官,还有翰林科道等清流参加,部堂寺卿大臣中挑选人选参加,他因为广宁大捷之事已经坐稳了兵部尚书的位子,今日坐堂理事,听说张惟功尚未起行,不觉有些生气。

有个兵部官员道:“舍人营说是行粮和马匹豆料皆未齐备,找户部那边,户部说该兵部预备,下官回说没有这个道理,再者兵部也拿不出这么些,户部只是不管,现在张惟功说要打御前官司,请部堂示下,咱们是想办法给拨,还是等他闹出眉目来再说?”

从京师出动这么多兵马到外镇,又不是出征,而是移镇,这确实也是不常见的事情,京营将领出外的原本就少有,还一带几千人的更是稀奇,所以对户部和兵部等各衙门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头疼的难题。

张学颜不为所动,冷然道:“这些与本衙门何关?为将者岂不知什么是令行禁止么?再者,军伍行粮由各地方提供,行粮给他带足了,沿途滋扰地方再捞一笔?不管他!”

“下官着人去催促一下,老大人以为如何?”

一个兵部郎中主动请缨,张学颜想了想,随口道:“去催问一下也好,看看这张惟功到底是何想法。”

他眼中寒芒闪烁,申时行早就有所请托,请自己这个本兵务必打压张惟功,老同年所请固然不好拒绝,但他张学颜想进内阁,就非得这个同年大力援引不可。

自己说是元辅的心腹私人,但一路扶摇而上,同年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张惟功真的被抓到什么把柄,倒也不妨主动出手,他也想看看,这个姓张的到底有多重的斤两,和他过不去的难道就真的全部以失败告终?

……

惟功的书房之中,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坐在惟功下首,展开手中的册子,在一条条朗读着呈送上来的各地的情报。

“潘季驯到南京当兵部尚书去了。”

“这么好的治河和工程专家,放到这样的闲职上,这真是笑话啊。”

“兵部复顺天抚按张梦鲤等题称:顺天、永平二府所属州县额编驿递站银并军卫协济及外省南马价银共十四万九千余两,近遵例于地亩均徭内通融酌量减征五万七千四百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