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孙策-第5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是皇帝还是江南军,抑或是当初的董卓、李傕与郭汜。众人的争夺的焦点,无非就是整个大汉真正的统治权而已。谁真正的掌握了这个权力,并收伏了民心,这争斗也就结束了。

也就等若是一次和平状态下的改朝换代了。只不过皇帝如今还有一丁点的名义,却没有权力。而江南军对皇帝还有借用的价值,才会形成这样奇怪的三方制衡的局面。

反而微微一笑道:“皇上与董大人深谋远虑,对天下大局早有布局谋算!臣下佩服之极!

不过皇上、国舅大人,臣下观你们只是从外部招来外援,可曾想过从江南军内部将之瓦解?”

霎时间,献帝与董承的眼中都闪现出一道明亮的光彩。不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只要能将江南军的势力瓦解,不正是他们日思夜想都想要做的事吗?

可是渴望是一回事,现实却又十分的残酷。江南军对皇帝与每一位大臣都十分的尊重,但没有人敢出面去指责江南军的行为。

不论是董卓还是李郭等军阀的行为,已经很好教育了献帝等人。与执掌了生杀大权的军阀们讲正礼。商谈收回皇权。那不但是自找苦吃,甚至根本就是在自寻死路。

如今日子过得还算好。没有必要就尽量不要横生枝节了。只看江南军最近的行动,又有什么事是需要献帝批准的。除了在一道道送来的时政奏章上盖印之外。

奏章上的内容,献帝不论看或是不看,都没有多大区别。就算是献帝不同意也没用,人家要实施的政策就必定会实施。送到献帝这里,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就连献帝手中的传国玉玺,还是人家江南军找到,并交回上来呢!还是老话一句。这世上三条腿的人不好找,但长着两只手,能盖章的刘氏皇亲可不会少。

乱世天下,各地户籍被败坏的不知多少。又没有DNA的先进检验技术,不论你真正出身如何。只要一个人自己想姓刘,或者是有心人想让你姓刘,你就可以姓刘。

既然谁都能姓刘。那么是不是刘氏皇亲,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说你是你就是,反之说你不是,那也就不是了!

不过看孔融说的似乎把握十足,董承还是有些激动的问道:“孔,孔夫子。莫非能有妙计,将皇上面对这困局改变一番吗?若是成功,孔大人必能位列三公!”

在这座大殿里的众臣之中,不论于公于私,对于能扳倒江南军都是董承最渴望的事。只有江南军倒下了。皇家才能有重振权威的可能。而他这个依附皇家的国舅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威风。

孔融却是淡然的扫视了一眼董承,又将视线转到了献帝身上。他当然能看出献帝眼中迫切的渴望。年少的献帝如能重掌皇位,必然不会是一个昏君。

经历了这样多的挫折,在逆境中如此能忍受屈辱,耐心的等待时机。笼络着一批忠心之人,为自己,为大汉做出最好的谋划。这不正是大汉中兴所必须的明君吗?

而做为将皇帝从逆境中解救出来的忠臣,孔家的地位必然会因为自己的存在再上一个高度。这一刻,孔融的眼中只剩下了即将成为明君的皇帝。

恭敬的施礼道:“皇上!臣下以为。这江南军能在之前的作战中,几乎是战无不胜!自然有他们的高明之处!若是皇上一昧以外力来打压于他们,怕是会让刚刚平定下来的大汉再陷战火。

若是再起大战,必然是真正的生灵涂炭。如此对皇上将来的治理,对天下万民的休养生息,皆非上策。大汉如今这不足千万的人口,真的经不起大战了。”

原本同样激动的献帝,眼光突然一清:“唔!孔先生言之有理,朕受教了!朕知道,对于平定乱局这一点,江南军对我大汉是有大功的!朕也不想如此,不过。。。!”

见献帝陷入为难的沉吟,孔融胸有成竹的道:“皇上圣明!臣亦知道,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想要让江南军自己放下兵器,使皇上夺回朝廷的权力根本是妄想!

不过我方能事先预谋,将这流血的范围与程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小的内部。如此就能将影响减小到尽可能轻的程度,就是最好了!”

说到这里,孔融却是顿了一下,看着献帝与众臣子都是一脸询问之色的望着自己。心中不由得十分的得意:“谁说手无缚鸡之力的才子,就不能掌握天下大局!我孔融就能!”

“皇上,臣以为,不但要召来外军勤王。皇上还应在朝廷之上,提拨自己的人才。要在朝堂之中有自己的势力方可。如今在殿中的这众位老臣,虽然皆是忠义可嘉,但所掌握的力量太小!

皇上还应大力选拔一批自己可用的文臣武将,大幅增加忠于皇上的势力才是!”

听着孔融的老调,献帝只是苦笑摇头。太尉杨奉无奈说道:“唉!孔文举,此事若是能办,谁不想增加皇上的权力呢?可是江南军开始施行科举以来,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中的人事。

这用人之权,根本不在咱们手中。再则,就算皇上想提拨忠诚之士。可也找不到几人能如文举你这般忠心耿耿,不远千里的前来投效皇上的士子啊!

唉!人心不古啊!这世上众人皆喜趋炎附势。却少有人原与皇上共赴国难啊!唉!”

对于这位太尉一连声的感慨,本就是一起坚持着跟着皇上东奔西走。尝尽艰险的殿中众臣,都是深有所感。这一刻,居然不约而同的齐声叹息起来。

看到众臣的沮丧表情,孔融却笑道:“缺少世家士人的支持嘛,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问题!若是由在下出面,号召一番呢?在下在青州多年,倒也结交到了三五位极相知的知己好友。

这几位虽不喜仕途,却皆是世之大才。况且他们在青州。乃至整个河北地方皆极有贤名。若是在下与这几人一同向天下人呼吁,投效皇上,以秉承儒家士人的精忠报国之志。

在其他州郡,臣下不敢夸口,但河北的有识之士必然会纷纷响应。那时,皇上还担心无人可用吗?若是大批士人前来投效皇上,他江南军难道还敢都不录用。与天下士人世家们为敌吗?

何况如今江南军根本不在金陵,这江北广大之地的征战,他们还不知何时方能回军呢?”

听到有世家名士能前来提交,董承极有兴趣的追问道:“不知孔先生所言好友,又是何方高明之士?可否见告呢。”

“呵呵!”对国舅董承的接腔孔融是极为满意的,这夸夸其谈本就如此。若是自言自语的没人接话。那孔融就算再能言善辩也必定会陷入冷场,此刻对董承的态度不由得就和气了几分。

“国舅可曾听说过北海王修、彭璆、邴原等贤士之名呢?想当年他们皆曾与名士郑玄,同在本官府中,钻研学问!与那郑康成也算是同学好友了!”

“咦!就是如今与那马日磾并列群贤阁主的郑玄郑康成!唔,难怪啊!如今这几人皆是北海名士。本官倒也听说过他们。若是有他们相助,对河北士子倒确是大有鼓动之利!

孔先生不愧是圣人传人。结交的无一不是名士啊!皇上有先生大力相助,大汉有望了!”

虽然学识渊博,但并不代表自命清高的孔融不喜欢被人吹捧。何况眼下吹捧自己的还是皇上面前的红人,当朝的国舅爷呢。更为重要是,皇上也在眼前呢。

“不敢!国舅过奖了!不过下官相信,只要下官振臂一呼,这些名士世家还是有许多愿意听下官一言的。不过他们同样只是属于外力,下官真正想要借助的还是江南军内部的力量啊!”

这一番话,顿时让献帝等人更加高兴起来。如果孔融能鼓动河北的世家大族,与著名的名士一起前来勤王,这就是又一大助力。如此献帝对压制江南军就更有把握。

何况听起来,孔融居然还有更强的力量可以借用,又怎么能不让到处寻求支援的献帝君臣,感到欣喜若狂呢。必竟这变盘的力量越强,将来夺回手中的皇权就能越加的稳固。

这一刻,献帝等人已经是病急乱投医的四处寻求外援,想要趁着江南军出动的机会来一次彻底的翻盘。而在他们眼中,孔融就是个相当特殊的人物。

他不但是孔家的当代传人、家主,更是名震天下的河北名士。如今的群贤阁主郑玄,都曾托庇于他。同时他还是重要的朝廷命官,堂堂的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可不是白给的官衔。

可是献帝等人虽然知道孔融的在世家士人名头,却并不了解孔融真实的才干。只知攻读自己的圣贤书的孔融,除了与知己们坐而论道,在真正的战略与政治上并没有多少高明的机谋。

当初连管亥手下一群乌合之众的黄巾军,都能将他这个北海相,打得屁滚尿流的逃回北海困守。而不得不向只有两千精兵的刘备求救,才能解围。

坐而论道是什么?说穿了,不过是一群无关痛痒议论时政的清谈书生罢了。这样只说不做的清谈风气。到了不思进取的晋朝之后,就急剧的膨胀起来。

在意志消沉的晋朝高层里,成了所谓的贵族们,最优雅高贵的习惯性活动。以至于在五胡乱华之时,习惯于自我陶醉的司马家,真正的谈掉了江北的半壁江山。

在这样文士相互吹捧的清谈活动中,本就作为中心人物的孔融自然得到了最多的关注。让他变得更加自信,自傲起来。似乎天下诸事,只要他孔融一开口就能平定。

而历史上孔融与曹操做对,并不表示这些能够成为曹操将他杀掉的理由。而只能作为曹操杀他的动机。通过一些解释能证明孔融没有与曹操做对?没有得罪曹操?不是不识时务?

而敢在曹操面前这么做,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而他为什么这样?原因无非是他是名士,而且是影响巨大的大名士,以为曹操不能将他怎么样。

事实上曹操也“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这就加剧了这位孔子二十世孙的膨胀,总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事小事,处处做对。

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孔融甚至在一些军国要事上,也要冒头与曹操做对。比如官渡之战前夕,就他发表的那一席悲观言论,会对曹操集团造成多么大的打击?

第一七三章可能的变局

按照孔融在历史上对曹操的说法,曹操在面对河北大军时该怎么办?实力远不济袁绍,那就只能投降呗!孔融之所以处于曹操集团,实际上只是想要追随汉献帝!

而袁绍又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这就说明孔融这位大名士,实际上是希望袁绍获胜的。只有袁绍获胜,他孔家才能恢复世家大族和名士的统治阶级地位。

做为宦官后代的曹操,他那低贱的出身,自然是身为大名士的孔融所不耻的。这也成为了孔融敢与曹操处处做对的原因之一!

而曹操这个奸雄,居然能让这么一个极品人物留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虽然说有出于对其地位、声望的顾虑,也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忍耐力。这也就越发的显示出孔融自以为是的愚蠢!

但在这一刻,包括献帝在内,没有人会觉得成了救命稻草的孔融,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政治白痴。每个人都在眼睁睁的看着这个风度翩翩,且自信心十足的大名士。

都在期盼着他说出能做为内应,真正能与江南军对抗的势力来。

看到包括皇帝在内的众人一脸的震惊,孔融的虚荣心更加的膨胀起来:“诸位尚且不知!他江南军中尚有数位我北海国的能人,在其文武官员中担任要职吧!

他们当年可都是臣下在北海国的忠心部下,不过因种种缘由先后流落到了江东。想不到如今他们却已经成了江南军所属的高官了。

前些日子,臣下刚与其中一人相见。方知他们皆在这金陵城中。他们在臣下所属之时,本都是忠于朝廷之人。依本官想来。若是由我这个前任上官出面。

以大义之道加以劝诱,加上皇上能对之许以重赏。对他们动之以利,晓之以情,这些饱学的忠义之士,必然会重新投效皇上。

有了他们从中配合,到时皇上再下旨。命令荆州,益州,扬州的几位身为皇亲的州牧大人一起行动。皇上今日所虑之局面。臣下以为,诸方多力齐施之下,又何愁大事不定呢?”

不论是献帝还是众位大臣,听了孔融如此有把握的话,一时都是喜上眉梢。

年青的献帝有些迫不及待的大笑着问道:“哈哈,有孔先生相助,大汉中兴指日可待!朕心甚慰。朕心欣慰啊!只是不知这几位北海贤人,究竟又姓甚名谁!

莫非比起邴原等贤士还要有才吗?看来我大汉的北海国还真是出贤才名士之宝地啊!”

看到孔融一脸的谨慎,献帝毫不在意的笑道:“孔融先生只管放心,这殿中诸位大臣皆是咱们自己人,岂是经过千里艰难考验的忠臣,必然不会有人泄漏这些贤才的名字!”

见献帝一再追问。有些卖弄的孔融终于也放开了防备。想想能跟着献帝出生入死的护驾回京之人,又怎么会有奸细。这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