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4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渚瘢谛娜跣。以俅螅渤刹涣饲抗!保ㄎ赐甏!#�

ps:感谢天使2005、lerduo001、wdg3553、书烟茶香的月票支持。

第七百零三章 崇祯大旱(四)

高建国说到这里,拿起桌子上的茶杯狠狠的喝了几口,然后“嘭”的一声,重重的放下了杯子。

“我的意见也许有待商榷,但至少我不想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的流民活活饿死。我的意见可以反对,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你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没有一句有用的东西,和历史上那些只知道空谈的酸儒有什么区别。”

他的一番话,把那个委员说得脸都白了。

这时,旁边的补刀的人出现了。一个委员笑着道:“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听起来威武,但事实上是亏本买卖。前来朝拜的国家会得到很多赏赐和优待,所以周边国家当时都巴望着能得到朝拜的机会,甚至不惜动武也要得到。

说白了就是拿钱来买个面子哄皇帝高兴。有多少国家前来朝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并不是真心依附或者仰慕什么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个笑柄。用无穷无尽的奢华排场和惊人的浪费,来展示帝国强大无比的面子。

为了“万国来朝”这个显而易见的神话,帝国甘愿付出任何巨大的代价,用难以计数的时间、精力、财富和生命来充实这个“神话”,使它变得“真实”。这是一个庞大的面子工程,而打造它的过程,则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典型“外圣内王”的表现,就算国内遭受自然灾害,百姓都要饿死了,也依然要维持这个脸面。”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哈哈大笑了起来,那个提出反对意见的委员,被弄的满脸涨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一直没有说话的乔海鹏,也满脸严肃的说道:“我做为一名远东军的军人,虽然要时刻警惕军国主义思想的滋生,但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职责。现在大明北方数省的灾民嗷嗷待哺。每天都在上演着人吃人的惨剧。这个时候,我们远东军就要站出来,不管用什么手段,也要尽自己一切的努力。拯救灾民于水火。

我同意老高的意见,这一次我们发动战争,并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为了拯救大明的灾民。而且我们军委会也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至于那些什么道之所在。义不容辞的屁话,我是不在乎的,那么多灾民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谁还特么管什么道义。只要能抢来粮食救活灾民,那就是道义。”

郭松想了下道:“可是这个时候发动战争,也需要大规模动员,一样要耗费海量的物资啊。”

旁边的李玉坤笑了下道:“虽然公司今年移民工作压力很大,但是目前公司的粮食储备足可以撑过一年。有了这一年时间的准备,我们就能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作战计划。我的意见是,首先明年军委会加大力度彻底的解决日本、朝鲜问题。这样一来,公司就可以充分利用日本和朝鲜两地的资源,支撑军委会远征印度的初期物资。

在日本大肆征集武士,组建敢死军部队,再从外东北土著和蒙古牧民中选拔一批青壮,组建骑兵部队,与海外兵团共同组成远征军远征印度。我们在印度可以采取以战养战的作战方式,将会大大的减少部队的后勤物资需求。然后将部队在印度缴获的粮食等物资,用船运回大明,再装上流民返回印度安置屯田。”

韩双林也补充道:“明年河套根据地和山西游击支队的吕梁山根据地的建立。也可以在山陕地区收拢流民。如果山西游击支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战斗力达到了预期的标准。我们就会以山西游击支队的骨干,在大明其他地方建立更多的流民武装,各地的根据地也会随之建成。各地的根据地也可以收拢更多的流民。尽量缓解公司接收流民的压力。”

军委会的几名常委发表了意见后,其他的常委和委员也开始参与了讨论,会议的气氛渐渐的热烈了起来。虽然还是有部分委员反对高建国的意见,但都在积极的进行建议,会议的议题也慢慢的向如何收拢大明流民的方向转变。

王和看到大家的讨论挺热烈,就笑着道:“我们还是把公司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确定下来吧。然后大家在进行讨论。首先是公司是否进行动员,全力收拢来自大明的流民。再就是高建国提出的意见,是否出兵印度和中南半岛。”

会议室的委员和常委,听了王和的话,全都安静了下来。对待这些问题,大家当然都比较慎重,尤其是出兵印度这件事,还是有部分委员持否定态度的。

王和看了眼旁边的高建国,摇了摇头苦笑道:“看来大家还是没有想好,毕竟这两件事都不小,大家还需要慎重的考虑。我看这样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还是去大明沿海看一看,在公司的流民收拢点,实地考察一下那里的情况。等大家回来以后,我们再进行决议表决。”

高建国听了也赞同的说道:“那就这样定了吧,我们远东董事局委员会的所有委员,分批去公司在大明山东、河北、江苏和河南等地的流民收拢点。”

其他委员一听,也都表示赞同,很多人还表现的挺兴奋,大家来到这个时代,还没有去过大明呢,正好趁着这次的机会去大明看一看。

王和想了下道:“那就有我和高建国、胡伟、乔海鹏,分别带领四组委员,分别去山东、河北、江苏和河南等地考察。”

他说到这里转身对李玉坤说道:“老李,公司就交给你和郭松、双林同志了,我们几天之后就回来。”

远东公司董事局会议也随之结束,大家纷纷起身回各自的单位进行了一番安排,然后到沈阳机场集合。高建国调集的四艘空军部辽东空艇大队的四艘35A式飞艇,已经赶到了这里。

临上飞艇前,高建国对王和说道:“你的这个提议不错,也让他们去看看大明流民的惨状,让他们亲身感受一番。我去河南方向,你们几组去大明沿海吧,李明现在正在河南那里主持工作,从他的几封电报看,他的压力不小啊。”(未完待续。)

PS:感谢书烟茶香、soso3636、lerduo001的月票支持。

第七百零四章 崇祯大旱(五)

河南洛阳北部的孟津,这里也是远东公司一处表较大的流民收拢点。,沿着黄河两岸的十几个庄子,都是中原情报局依靠福王府的淫威,通过各种手段强取豪夺而来。

中原情报部沿着黄河两岸修建了大批的营地和简易渡口,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每年从入冬开始,这里就开始收拢来自山陕的流民,然后一直等到四月以后,公司的船队到达黄河云梯关入海口附近,再用内河机帆船出海,把整个冬天收拢的流民送出海。

今年原本一切正常,但随着夏季慢慢的过去,北方还是滴雨未下,大明北方数省的无数灾民开始四处逃荒。因为远东中原情报站设在黄河两岸的流民收拢点,一直在四处收拢流民,所以很多河南的灾民,也都举家逃到了这里。

另外,向山陕、山东、南京等地的流民,也都蜂拥而至。把远东设在黄河两岸的众多流民收拢点彻底的挤爆了。无数灾民聚集在黄河两岸,各个流民收拢点的秩序极为混乱,原本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早就弃之不用了,因为按照以前的方式,根本无法应付这里的局面。

李明坐着一艘内河机帆船赶到这里的时候,正好赶上公司的一个船队刚刚靠岸,大批的流民疯狂的爬上了岸边的内河机帆船,原本一艘仅能装载一百余名流民的船只,如今愣是塞进了四五百人。

就算是这样,依然还有疯狂的流民死活要爬上船,负责船只安全的远东军官兵拼命的喝骂抽打,试图让挂在船边的流民脱离,可是依然有人死活的不撒手。

“嘭……嘭……”

一阵枪声传来,岸边顿时多了几十具流民的尸体。船上的远东军官兵只能开枪打死一些疯狂的流民。十几艘内河机帆船这才缓缓的离开了岸边。

李明和周比利在流民营地不远处的一个码头下了船,码头上站了十几个人,看到他们下船连忙走了过来。这是远东商行的几名掌柜和中原情报站驻孟津县的负责人。

这些人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眼睛里也满是血丝,一看就是熬了几个通宵的样子。

“李常委、周部长,你们可算是来了。孟津已经坚持不住了,我们得存粮早就没了,现在仅是我们这里就聚集了几万人,我们天天从早忙到晚,几天都没睡了。公司的支援什么时候能到啊?”

为首的孟津县负责人看到两人,就开始苦着脸大倒苦水。其他人也纷纷开口请求公司的支援,这几天已经快把他们逼疯了。

周比利苦笑着看了一眼李明,转过头对他们安抚道:“大家这几天辛苦了,我们已经把情况反映给了公司。公司那边也需要准备,支援还得过几天才能到,大家再坚持两天。”

一帮人听了周比利的话,脸色也好了不少,虽然公司的支援还得等几天,但至少现在有盼头了。李明和周比利在孟津县一帮人的带领下,来到了流民收拢点。

各个流民收拢点的粮食等物资早就消耗殆尽,如今聚集在这里的灾民只能挨饿。只有爬上船的流民,才能得到一些两天量的炒面。所以现在所有的流民都拼了命的想爬上船。

这里到处都是各地赶来的流民,根本没有丝毫的秩序,远东的工作人员现在也干脆不管了,所有的人员几乎都守在岸边码头那里。

孟津县的官府也组织了一些民壮和当地的驻军,帮着远东的流民收拢点维持秩序。如今大明北方各地的流民遍地,大批的流民没有了活路。干脆就纠集到一起,四处劫掠大户。

大名各地也出现了一支又一支的流民军,河南当地也是遍地烽火。大明朝廷发下来那点可怜的救济粮,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各地的粮仓也早就被一帮硕鼠贪污一空。根本无法应付如此规模的灾荒,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流民饿死。

最后各地官府索性也不管了,纷纷组织青壮乡丁守在城下,阻拦流民进城。各地的官老爷天天都是战战兢兢的,生怕在自己的治下闹出民乱。

远东在各地的流民收拢点,倒是得到了当地官府的照顾,附近州县的也拼命的把灾民向远东流民收拢点驱赶,期望远东把这些流民都拉走。孟津县的几位大老爷甚至组织一些地主大户筹集了一些粮食送了过来,还专门派来了一些青壮帮闲,帮着远东维持码头的秩序,县蔚老爷还时不时的亲临这里帮忙。

这次大规模的流民潮,已经几乎蔓延了整个大明的北方。如今公司各地的流民收拢点,根本不用组织人深入内陆收拢流民,天天都有大批的流民自发的赶来,各地的流民收拢点都聚集了大批的流民。

好在公司从济州岛、台湾基隆等地,调集过来大量的人手和几个营的海外旅官兵,这才缓解了各地流民收拢点人手不足的窘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灾民从各地峰涌而来,各地的人手又变得不足了。

所有人都忙碌在第一线,连个替换的人都没有,几天下来,大家都已经累得近乎崩溃,很多时候站着都能睡着。

李明在人群中看到了林菁华,他正操着一口山西方言,冲着一群山陕的流民大喊着。他看到了李明,就走了过来。

两人握了握手,林菁华的状态也明显的不行了。他接过李明递过来的香烟,又一把把李明手里的整盒香烟抢了过来,塞到了衣服兜里。

“我的李大常委,公司的支援难道还没到吗?大伙已经连着熬了几天,我们的粮食都快接不上溜了,若是公司的支援再不到,连我都得饿死在河南。”

李明帮着他把烟点上,然后笑着道:“浙江的宋世平已经调集了一批人员,明天可能就会坐船过来。公司各部门的支援人员正在路上,估计三天后就能到达河南。但是粮食等物资,还要十几天。现在不光是你们孟津,我和老周从蒲州一路过来,黄河沿岸的收拢点都差不多是这样,大家再坚持几天。”(未完待续。。)

ps:感谢软五牛、爱丽色人的月票支持。感谢caian的打赏。

第七百零五章 崇祯大旱(六)

林菁华狠狠的抽了几口烟,叹了口气道:“今年这灾荒不同以往啊,往年就算是哪里遭了灾,大伙一起逃荒出来,沿途三天两头大伙也能混口粥喝,可是这一次太邪乎了,据说北方整整一年都是滴雨未下,连城镇里的人都跟着农户们一起逃出来了。你看看收拢点的外面,每天死的人都堆得老高,我们连埋都埋不过来。

这样不行啊,灾后遍地都是死人,弄不好就得整出瘟疫来。往年陕北年年遭灾,灾后都出了大疫,有时候因为瘟疫死的人,比饿死的人都多。你和公司打个招呼,让他们带点防疫的药品,真要是遭了瘟疫,再把我们的员工扔进去。还有就是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