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5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教部新闻传媒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在传媒中心主任刘一斗的带领下,把远东广播电台、远东传媒、远东日报三个部门的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每个来自现代社会的人,都应该知道传媒的力量,甚至一个无比恶俗的人,却能凭借一个策划团队,利用网络传媒的力量,几天之内就能一夜爆红,成为网络上的红人。当然,前提是你得不要个逼脸,像凤姐、芙蓉姐姐那样节操无下限才行。

远东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当然要充分利用传媒的力量。这几年新闻传媒中心,也制作出了大批极具感染力,而且还深受公司广大移民员工喜爱的新闻和纪录片。

并建立了近百个放映小组,这些放映小组从最南面的南洋各岛的军委会的各个哨所到最北部的外东北土著村落,从最东面的库页岛石化基地到最西面的锡兰港,从公司各个企业的厂房到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他们常年下到各地的基层单位进行巡回放映。

其中几部有代表性的片子深受好评,包括反应海参崴工业区和库页岛石化基地工人风采的纪录片“我们工人有力量”,反应辽东农户秋收喜悦的纪录片“希望的田野”,还有反应去年远东公司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大明北方灾民的纪录片“血浓于水”。

这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都在远东各个控制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远东控制区的移民,绝大多数都是远东公司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尤其是他们看了“血浓于水”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瞬间就被画面中的那一幕幕情景代入了进去。

纪录片里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根本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所以他们看了都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归属感更加的强烈,内心无不对远东公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三章 纪录片

公司宣教部传媒中心的员工经过几年的锻炼,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传媒行业的人才。无论是广播、纸媒还是影像节目的制作,都制作出了很多精良的节目。

即便是现代社会的人,很多时候大家也会被网络上普通网友发布的一些制作粗糙的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何况在这个资讯极度闭塞的时代,对远东移民造成的冲击力绝对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刘一斗和几名传媒中心的员工,在来这个时代之前,都在传媒行业混饭吃,虽然不是专业的人才,但都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自己拍摄的视频节目,也有一定的影视制作基础。

他们来这个时代之前,准备了数量繁多的现代社会的制作素材,以及各种影视片、纪录片、背景音乐的资料,将海量的资源存储在闪存设备中,统统的带到了这个时代。

公司对宣教部提出了要求以后,刘一斗就召集了传媒中心三个部门的员工,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研究制定这次宣传吕梁山根据地的策划方案。

将他们在吕梁山根据地拍摄的素材,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精心编辑制作出了一部纪录片,名字起的很直观,就叫“吕梁山”。整部纪录片也一改以往以煽情为主题,宣传为目的制作思想,并运用大量的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加工的制作方式。

而是用极其平实的表现方式,画面粗糙而真实,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讲述着吕梁山根据地的李明等远东员工,在荒无人烟的吕梁山根据地艰苦创业的故事。

故事也很简单,就是根据地在物资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将六万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从阎王爷的手中救了出来。他们在荒僻的吕梁山,带领广大流民,经过将根据地建设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传媒中心把样片拿到董事局委员会。高建国和王和马上召集了董事局委员会的各位常委和委员,在公司小放映室,首先对样片进行了观看。

当小放映室的灯光熄灭以后,随着“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原声音乐响起。“吕梁山”纪录片也慢慢的开始播放。

片头的一幕刚一出现,瞬间就让人感到非常震撼。几个身着破旧的棉衣,胡子拉碴的汉子站在那里。他们的周围,到处都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苍黄,远处此起彼伏。隆起一丘丘黄土,一条条沟壑,层层叠叠,如同瘦骨嶙嶙的肋骨。

狂风呼啸着卷起漫天的黄沙烟尘,一股难以言述的苍凉,瞬间扑面而来。

镜头慢慢的推过去,在对面几个人的脸上一一扫过,平日里沉默如山的李明,此时已经有点让人认不出来了,双眼充满着血丝。眼神满是疲惫,头发也很久没有打理了,显得非常的凌乱。一套破旧臃肿的棉衣,身上、脸上和头发上尽是一层黄土。

那个曾经执掌数万远东虎贲,血洗南洋,横扫辽东,屠戮草原的远东次帅,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如今画面中的他,却有点儿红军北上长征,刚刚到达陕北时的风采。

其他人也都差不多。都是一头灰头土脸的样子,就像来到了当年的延安。

马庆现在更像一个在大山里呆了多年的乡村民办教师。宋涛笑的最灿烂,依旧是混不吝的样子,现在那个熊样。就是一个乡痞二流子的做派。沉稳内敛的周林,满脸微笑,依然没有丝毫官威,像极了当年下放到农村,被关进牛棚的知识分子。

吕永仁的气质变化最大,原本低调羞涩的宅男。如今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乡镇干部,好似焦裕禄附体。林菁华倒是没什么变化,满脸憨笑的往那一站,马上就能让人联想起土里刨食了多年的贫下中农,就算给他穿一套阿玛尼西装,也脱不去他身上那股子浓浓的乡土气息。

几个人静静的站在那里,好似用笨刀钝斧简单劈凿出的几个粗糙的雕像,竟然表现出了一股极其强烈的画面感,让人感受到一股安静的力量。

观看片子的一些没有参加考察组的常委和委员,看到这里的时候,顿时泛起一阵酸楚,心也好像被狠狠的揪了一下似的。

这个镜头很真实,当时一名拿着摄像机的宣教部员工,随考察组一同来到了吕梁山根据地。当飞艇缓缓降落的瞬间,他看到了李明他们站在那里迎接考察组的到来,当时的情景,让他内心震颤。

于是他下意识的拿起摄像机,拍下了这组珍贵的镜头,没有一丝的艺术加工,画面也没有经过处理。但是几个人站在那里,周围尘土飞扬,入目都是黏稠的黄色,那一派空旷辽远的景致,却极具视觉冲击力。

李明他们也不是故意打扮成这个样子,这里的条件确实非常艰苦。就算你天天不停的打理自己,可一会儿的功夫,就又变成了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几个都不怎么勤快的大男人,干脆也懒得拾掇自己了。

随着纪录片的不断播放,用平白朴实的画面,缓缓的讲述着根据地的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也让观看的众人深陷其中。

片中没有刻意煽情的画面,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渲染。更多的是展现李明他们一帮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带领大家克服各种困难,依靠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原本荒凉偏僻的吕梁山建设成了流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李明刚到根据地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于是他就让吕永仁用相机和摄录机将根据地的原生态,都一一拍摄了下来。而且在根据地最艰苦的建设初期,吕永仁手中的摄录机和相机,也在不断记录下了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跟随考察组的那名宣教部的员工,也把这些资源拷贝了带回沈阳,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这些资料都成了片子创作的素材。在那名宣教部员工在根据地期间拍摄的资料,经过精心的编辑,终于制作出了这部急剧感染力的片子。

当整部纪录片播放完毕以后,高建国、王和等董事局委员会所有的常委和委员都站了起来,对这部纪录片报以热烈的掌声。(未完待续。)

PS:感谢日光神的月票支持。感谢日光神的打赏。

第八百二十四章 宣传

“吕梁山”这部纪录片播放完了,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的所有常委和委员,依然感觉有些意犹未尽。 不得不说,虽然这部纪录片从头至尾,大都是采用平白朴实的叙述方式,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气氛,但大家的内心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片中充满了浓浓的正能量,极具感染力,每一个观都深受触动。

吕梁山根据地虽然条件艰苦,但根据地的广大员工和流民,却都怀着饱满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大家以苦为乐,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在吕梁山的一片荒山野岭之中,逐步将根据地发展壮大了起来。

李明做为吕梁山根据地的带头人,不但提出了“以我做起,艰苦奋斗”的口号,他还以身作则,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为根据地所有的管理干部做出了表率。根据地的领导干部,都以这句口号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的要求自己。

高建国转过头,眼李明,欣慰的说道:“虽然我在吕梁山根据地呆了十几天,但是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的激动啊。我们远东现在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未来几年我们都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也是需要我们改变工作作风的时候了。”

王和也笑着道:“我们首先要感谢吕梁山根据地的所有员工,为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啊!我们也要感谢传媒中心的员工,制作出这么好的一部片子,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能梁山根据地的先进事迹。”

大家听了两人的话,都热烈的鼓起了掌。李明身后的几个人,还都纷纷拍了下他的肩膀。其他委员也都对他表达了敬意,毕竟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面对着物资匮乏,人员配置不足等困难,却依然把吕梁山根据地搞得这么好。若是换个人。还真干不出那样的成绩。

其实李明以后,心里也是感慨万分,原本以为这样一部介绍根据地的纪录片,毕竟他就身处其中,后不会有什么感觉。

可是李明在观程中,都是在恍惚中度过的,仿佛又回到了吕梁山。从他回来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怀念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忙碌的那段日子,根据地就像他们的孩子。慢慢的一天天长大。直到片子放完了,他才从恍惚中清醒了过来,此时他已经不知不觉间热泪盈眶。

董事局委员会的各位常委和委员,又召集了宣教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在小放映厅临时召开了一次会议。部署下一步对吕梁山根据地的宣传工作,决定将吕梁山根据地树立成一个典型,号召公司的所有员工,学习吕梁山根据地的工作作风。

学习李明提出的那句”以我做起,艰苦奋斗“的口号。并要求公司各部门,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应对未来几年的困难时期。

宣教部马上行动了起来,为了搞好这次宣传活动,宣教部派出了精兵强将。特意向军委会申请了一艘飞艇专程去了一趟吕梁山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更加深入细致的采访。

他们在根据地收集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并征求了李明和根据地几名常委的意见,树立了十几个典型,其中包括基层领导干部支队的官兵普通的流民,包括根据地的各个阶层。

原本还要重点宣传一下李明。可是李明拒绝了。这次吕梁山根据地也就是恰逢其会,赶上了公司最艰难的一段特殊时期,也因此才会被树立成典型,大肆宣传一番。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未来几年公司势必会勒着裤腰带过日子,今年公司各部门的预算,早已上报公司计财部。审计处已经审计了几次,每个部门今年的预算,都被削减了将近一半,连军委会原本准备装备的几款新式武器和一批军舰,都被延期交付了两年。

甚至往年公司员工丰厚的福利,今年都要消减了不少。对于福利一向丰厚的远东公司,着绝对是很伤士气的一件事情。公司内部员工当然没什么问题,毕竟这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可是移民员工和部队的指战员,心里必然会有所想法。

所以公司才适时树立了吕梁山根据地这个典型,如果换个时间,当然也会宣传表彰,但力度根本不会这么大。

而这一次吕梁山根据地成功的在公司刷脸刷到爆,受益最大的无疑是李明。他凭借这一份沉甸甸的履历,在公司树立了威信。原本质疑他在民事方面工作能力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已经无需质疑。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低调的隐于幕后才是最佳的选择,反正成绩摆在那,不管宣传谁,都是在李明的领导下才取得的成绩。

而马庆和周林两人都不想出这个风头,也拒绝了宣教部的好意。所以吕永仁林菁华两人就成为了公司树立的典型,他们的各种先进事迹,不管有的还是没有的,都被宣教部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