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虽然他们今天都是抱着必死之心来悼念先帝,但是刚才面对百余远东铁骑的时候,腿都被吓软了,若是没有站在前面的内阁首辅蒋德璟,估计马上就会散去大半。
正在他们暗自庆幸的时候,数百名远东军骑兵从远处呼啸而来,瞬间包围了崇祯灵堂。原本守卫在这里的远东军官兵也都紧张了起来。
而且越来越多的凶悍的远东军官兵来到这里,把崇祯灵堂团团包围了起来。东华门广场上也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
这一次就连内阁首辅蒋德璟都被吓得脸无人色,刹那间的功夫,他的后背都被冷汗湿透了。其他大明的官员更是不堪,有几个胆子小的,尿都被吓出来了,剩下的人也都纷纷瘫软在地上。
一直跪在崇祯灵堂的紫禁城的太监和宫女,也被这阵势吓得魂飞魄散,纷纷瑟瑟发抖的把头埋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嗡嗡……嗡嗡……”
这时,几艘近百丈的庞然大物也缓缓的飞了过来,满满的降到了距离地面百余米的地方。让崇祯灵堂旁边的大明官员和太监、宫女更加的害怕,满脸都是惊怖和恐惧。
而且整个东华门广场的气氛非常紧张,无数远东军官兵在东华门广场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威严肃立,没有一丝喧哗,寂静的广场弥漫着一股冷冽肃杀的气息,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来到东华门广场的远东军官兵,他们的心里非常激动。能不激动吗,为公司董事局的几个常委执勤站岗,那得是多大的荣幸。那可是远东军的大帅、次帅和公司的首辅、次辅等几个远东最高首长,可能他们这辈子也遇不到几次这样的任务。
各个部队接到命令以后,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东华门。然后迅速的展开,在东华门广场组成了数个严密的警戒圈,就算苍蝇都飞不进来一只。
“立正……”
“轰……”
随着值班员的一声嘹亮的口令声,整个东华门广场参加警戒任务的远东军各部队官兵,近乎同时立正,近千人同时动作的声音,发出一声巨大的轰鸣。所有官兵都以标准的军姿肃立在广场上,等待着公司首长的到来。( )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怎么这么别扭呢
高建国和李明、王和等人来到东华门广场的时候,在这里执行警戒任务的远东军各部队,早已在这里组织了几道严密的警戒线。
大家一路来到了崇祯的灵堂进行了一番悼念,跪在灵堂最前面的内阁首辅蒋德璟和几名紫禁城内内廷老太监,也都是见多识广的人物。
他们当然能看得出来,今天来的这几位绝对不简单。为了保护这几个人,动员了千余远东军官兵进行警戒,如此大的排场,说明他们肯定是远东的大人物。
高建国和李明等人结束了悼念,转身离开前,分别冲蒋德璟和几名内廷的老太监说了句:“节哀……”然后就离开了崇祯的灵堂。
身穿孝服跪在崇祯灵柩前的蒋德璟,面色复杂的看着高建国和李明他们的背影。
旁边的一名老太监说道:“蒋大人,这几位应该就是远东内阁的阁老吧?看他们的年岁都不大,有几人还是远东军的将帅,看来和大明还是有所不同啊。”
蒋德璟苦笑道:“我也曾听人说起过远东的官制,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直到现在还未建国,而是以公司之名据守辽东,至今也未见封王,仅靠几人组成大明内阁的形式掌管国事。”
那名内廷的老太监听了一皱眉道:“胡闹……国不可一日无君,如此下去天下必乱。”
旁边的几个老太监也都是满脸震惊,如今远东实力强悍,或许天下会暂时平稳,可长久下去,天下必将四分五裂。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无可厚非,千百年来一家一姓的家天下思想,早就深植于每个人的骨子里。
数千年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型管理方式,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根本孕育不出民主的土壤。
即便在现代社会,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
整个社会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现象更是难以杜绝。
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在思想上,这些东西已经深深的铭刻在我们骨子里,融合在我们的血脉里,不是从西方世界照搬几套先进制度就能彻底解决的。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儒家细想的先进性,但也不能回避其中消极的一面,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独裁、权力至上、官本位制等等现象,直到现代社会还依然存在。
欧洲的中世纪,比同时期的中国,更落后、更野蛮、更愚昧。可随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使西方人摆脱了愚昧,有了********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受到君权神权压迫,于是他们拿起武器推翻封建王权。
这也使得西方世界在近代几百年一直称霸全球,成为了这个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而我们这个领先世界数千年的中央帝国,从世界上最富裕的天堂,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地狱。
中国近代数百年所遭受的屈辱,也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了一块难以抚平的伤疤。
远东公司来到了这个时代,虽然有着领先几百年的先进科技,有着两千多来自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但是想要打破数千年来禁锢在中国人心里的那个封建枷锁,依然是任重道远。
如果无法转变人们根植在心中的旧有封建思维,哪怕具备再先进的硬件,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为此,远东公司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不惜打破一切瓶瓶罐罐破而后立,也要彻底改变这个现状。
离开了崇祯的灵堂,李明领着大家参观了这个时代大明紫禁城,并在历代大明皇帝处理政务的乾清宫召开了远东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在中原的第一次常委会议。
乾清宫是紫禁城的内廷正殿,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参谋长林华早已在董事局几个常委到来之前,就安排好了一切。乾清宫周围也布置了严密的岗哨,共有几道警戒线,显得极为森严。
会场就在乾清宫宫殿内部,在大明皇帝龙椅前的大厅里布置了一张黄花梨的长桌,还有几把紫檀的椅子。
李明和高建国他们先是分别在大明皇帝龙椅上坐一坐过了把瘾,然后才在长桌前做了下来。
高建国用手摸了摸桌子,又把身体使劲靠了靠椅背,颇为感慨的说道:“这个桌子是黄花梨的吧?椅子也不简单啊,若是拿回现代社会,这些东西可值老了银子了。”
王和听了高建国的话,笑了下道:“你以前看到的那些明代桌子,大都是民间流传的东西。现在我们坐的是什么地方,这可是大明皇宫紫禁城。说句到家的话,随便在紫禁城中拿个板凳,都是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的部门,也就是皇宫造办处作坊出的精品。”
大家听了王和的话,都哈哈笑了起来。
这时,几个年轻的小太监,分别捧着果盘、茶水走进了宫殿,弄得大伙面面相觑。别看这帮小太监年岁不大,可一个个手那个稳啊,无论是沏茶、摆盘没有一丝声响。
能不稳吗?这可是大明紫禁城,若是给大明皇帝沏茶的时候,万一要是弄出一丁点儿的声响,他们脑袋可能就没了。可以这么说,就算在这里端茶倒水,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营生。
这帮诚惶诚恐的小太监忙活完,一个个小心翼翼的离开了乾清宫。高建国皱着眉头道:“这是谁特么安排的,弄一帮太监上来,老子心里怎么这么别扭呢。”
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延缓建国
李明笑了下道:“是我让参谋长林华安排的,只是暂时征用一些宫内的太监,现在我们在紫禁城只有各部队的官兵,人员本就不足,还要在各处执行警戒任务。再说找一帮毛手毛脚的战士为各位沏茶倒水的也不合适,所以干脆就找几个宫内太监暂时帮忙。”
旁边的王和也笑着道:“紫禁城内的太监数量不少,都是一些苦命的人。如今我们灭了大明王朝,这些人自小在宫中长大,这些人一下子没了营生,今后的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而且他们是阉人,名声本就不好,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以后肯定会备受歧视。
他们身体缺陷也使得他们没有后代,晚年也势必是孤苦伶仃,我看公司也一个适当的安置好他们。虽然这帮人没什么大本事,在宫内从事的都是打杂、侍候人的活计,可他们侍候得可是大明皇帝,做什么事情都不敢有丝毫差池,所以还是可以物尽其用的。”
乔海鹏笑着道:“刚才他们从进来端茶、倒水、摆盘,到出门我就没听到一点声响,这帮家伙连走路都没声,不说别的,就这侍候人的功夫,绝对不是普通人能比得了的。以后我们的国宾馆、涉外酒店、政府部门都可以用啊,实在不行送到马尼拉,去那里从事各种服务行业也行。”
高建国也笑着道:“我觉得安置他们根本不算什么事情。但是先说好啊,我可不用他们侍候我,身边要是放几个太监,我总感觉没拧!�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被逗笑了。
王和想了下道:“好了,太监的事情以后再说。我们还是先谈一谈正事吧。”
他说到这里,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然后接着说道:“目前公司已经进入中原,这就涉及到建国事宜了。虽然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已经就未来建国的具体工作,探讨过多次,但是何时建国,我感觉还是要先研究一下。”
旁边的胡伟想了下道:“我觉得先不要忙着建国,至少要等到我们在大明各地基层工作开展起来以后,再建国不迟。大家都清楚,目前公司刚刚进入中原,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得到控制,即便是我们控制的地区,公司也只是停留在军事占领的阶段,还不说彻底的站住脚,现在就急于建国有些操之过急了。”
李明听了胡伟的话,也点头说道:“我的想法和老胡差不多,目前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稳定中原的局势。然后抓紧开展基层工作,等各地的基层管理机构运转起来以后,再考虑建国的具体事宜。”
石明峰想了下,皱着眉头说道:“延缓建国我同意,可是如今我们远东已经进入中原,并取代了大明政权,如果没有一个国号我觉得不妥。”
韩双林也点头道:“中原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君权神受”论,说他们作皇帝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是凡大争之世,各路诸侯逐鹿中原,最后得天下者,都要弄出这么一套幺蛾子,虽然在我们眼里那都是扯淡,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底层的老百姓还就认这个,我们还真得重视起来。”
王和笑着道:“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先把弄个国号出来,就按照我们之前商定的,成立中华共和国。至于建国的具体事情,我的意见也是要缓一缓,毕竟我们刚刚进入中原,建国时机还不成熟,等我们在基层建立起基本的行政体系,再具体操作建国事宜。”
高建国点了点头道:“那就让宣教部先把这个工作做起来,尽量造大声势,让中原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中华共和国成立了,并取代了大明王朝。”
李玉坤笑着道:“我建议还是要遵循这个时代的特点,可以让宣教部找一些前明礼部的官员,帮着他们具体操作,毕竟天下老百姓就认这个。”
王和赞同的说道:“我同意老李的意见,这方面的工作交给前明的官员协助我们操作最好,毕竟在这个时代,在愚民这方面,他们比我们更有经验。我们虽然不屑于搞那些东西,可也要先抓住舆论这个制高点,稳定中原的局势,然后才能踏踏实实的多做事。”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笑了起来。公司进入中原推行的政策,在大明百姓的眼里,那绝对是天翻地覆的,如果操之过急,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动荡。
所以远东公司制定了极其严密的计划,实行“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一步步的进行实施。
在公司进入中原的初期,并不会触碰中原士绅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甚至各地的行政机构也依然暂时保持大明原有的政治结构。
公司初期的主要工作是从基层村、镇一级单位抓起,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广大底层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等公司在基层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再逐步向上开展工作,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远东才算是真正具备了与中原传统地方势力和官僚士绅集团角逐的实力。
而到了那时候,远东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