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究原因的话,首先就得考虑美国海军的十六英寸穿甲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效仿德意志第二帝国,即根据交战距离研制与装备两种不同的主力舰主炮炮弹。在这方面,美国海军做得最为积极,而且也最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大战爆发前,美国海军就装备了两种不同的十六英寸穿甲弹,即用于近战的轻弹与用于远战的重弹。在战术使用上,轻弹更适合用来攻击敌舰的侧舷,而重弹则主要用来打击敌舰的水平装甲。

根据中国海军利用缴获的美舰做的测试,mk6型十六英寸舰炮在发射轻弹时,能在一万五千米的距离上打穿四百二十毫米的表面渗碳装甲钢板,而且在采用了合适引信的情况下还能贯穿两道水密舱壁。

显然,这个穿甲能力大大超过了实战需求。

只是,并非所有的十六英寸轻型穿甲弹都能够达到这样的穿甲能力。说白了,达到这个穿甲能力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中国海军做的数百次测试中,只有一枚十六英寸轻弹达到了这个穿甲能力。如果按照战时的标准,即穿透概率为百分之五十的话,mk6型舰炮发射十六英寸轻弹的穿甲能力在三百七十毫米左右。

显然,发生在“俾斯麦”号上的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当时,击中“俾斯麦”号尾部右侧的那枚十六英寸穿甲弹肯定打穿了三百二十毫米厚的主装甲带,随后贯穿了两道水密舱壁,最终击穿了主炮弹药库的侧面装甲,然后在主炮弹药库内爆炸。

从破坏情况来看,炮弹肯定是在存放发射药的底层舱室内爆炸的。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够承受得住这么猛烈的打击。要知道,“俾斯麦”号的尾部主炮弹药库负责向两座主炮炮塔供弹,存放的发射药超过了一百吨,而当时的剩余量肯定在五十吨以上。

五十吨炸药突然爆炸,“俾斯麦”号不沉才是怪事。

当然,“俾斯麦”号迅速沉没,也与其设计上的问题有关。

在防护设计上,“俾斯麦”号极为重视纵向防护,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由十二道与中轴并行的隔舱分割开来,形成了十三条水密区域。问题是,其横向防护设计就很不理想,仅分成了十三个主要隔舱。更要命的是,连接这些主要隔舱的水密门的设计也不够合理,而且肯定存在质量问题。

事实上,最主要的还是超重。

别忘了,“俾斯麦”级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建造的第一艘后条约型主力舰。也就是说,其初始设计始于条约时代,因此其最初的设计排水量只有三万五千吨,而建成时的标准排水量高达四万一千吨。

也就是说,“俾斯麦”级在建成的时候,比初始设计增中了百分之十二。

问题是,“俾斯麦”级的舰体结构根本就没有在后期设计中做太大的改动,毕竟这么做的话会导致设计工作量成倍增长,从而使设计时间大幅度延长,而帝国海军根本不可能等上几年再建造快速战列舰。

由此就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俾斯麦”级的储备浮力严重偏低。

在建成之后,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即在试航的时候,如果达到满载排水量,其干舷高度比海军的最低要求还低了一米多,造成舰面严重上浪,对四座主炮炮塔、特别是设置在水平甲板上的两座炮塔的影响非常严重。

按理说,应该为“俾斯麦”级减重。

问题是,帝国海军不但没有为“俾斯麦”级减重,反而在其正式服役之后的几次大改与大修中大幅度增加了其排水量。比如,增加了一层厚度为五十毫米的露天甲板,导致排水量增加了一千多吨。又比如,增加了数十门高射炮,导致排水量增加了数百吨。结果就是,“俾斯麦”号在出海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装满所有油舱,其最大续航力由最初的八千五百海里锐减到了六千海里以内。

通过减少载油量,能够降低排水量。

只是,减少载油量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主要就是,油舱都在水线以下,而增加的重量全在水线以上。

说得简单一些,“俾斯麦”号的稳定性很不理想。

可以说,严重超载、以及稳定性不佳,才是“俾斯麦”号在弹药库大爆炸之后迅速沉没的罪魁祸首。

战后,有人用计算机做了模拟试验,得出的结论时,“俾斯麦”号在设得兰海战中的抗沉性能极为糟糕,只要有两个主要水密舱段进水、以及抽水设备遭到破坏,就算舰体没有断裂也肯定会沉没。

显然,那枚由美舰打出的炮弹,只是引发了这些问题。

当然,也必须承认,美舰的运气非常好,不但选中了一枚最好的穿甲弹,而且正好命中了“俾斯麦”号的要害。

“俾斯麦”号战沉,不但导致斯佩等两千多名官兵阵亡,还导致公海舰队失去指挥。

虽然按照规矩,此时将由“提尔皮茨”号的舰长舍尔上校(其祖父就是帝国海军的舍尔上将)指挥舰队作战,但是在慌乱之中,舍尔上校并没有立即接过指挥权,而且其他舰长也没有反应过来。

此时,“提尔皮茨”号的处境也极为凶险。

在之前的十分钟里,“提尔皮茨”号已经挨了三枚十六英寸穿甲弹,虽然只有一枚穿甲弹命中了要害部位,而且没有造成致命损伤,但是该舰已经失去了一座主炮炮塔,右侧的副炮全部丧失了战斗力。

所幸的是,“提尔皮茨”号没有浪费这个机会。

在此期间,“提尔皮茨”号至少命中了“印第安纳”号七次,而且至少有三次击中了该舰的要害部位。事实上,也正是“提尔皮茨”号的凶猛火力,让“印第安纳”号提前把炮口转移了过来。

更重要的是,“提尔皮茨”号舰体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动力系统也没有受损。

也就是说,如果舍尔上校下达撤退命令,至少“提尔皮茨”号能够逃走,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也有机会逃走。

问题是,舍尔上校没有及时下达撤退命令!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一十章勇猛精神

更新时间:201210917:19:41本章字数:5134

舍尔的迟疑,使“提尔皮茨”号步入了“俾斯麦”号的后尘。

“俾斯麦”号突然爆炸沉没,即让美舰上的官兵万分震惊,也极大的激励了美军官兵的士气与斗志。

在“俾斯麦”号沉没后大约三分钟,两艘美舰的炮口都对准了一万三千米外的“提尔皮茨”号。此时的“提尔皮茨”号仅剩下了六门主炮,依然在向“印第安纳”号开火,并没有注意到“南达科他”号。

三点三十四分,“提尔皮茨”号挨了最为致命的一击。

由“南达科他”号打出的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准确无误的击中了“提尔皮茨”号的烟囱根部,并且在烟道内爆炸。结果就是,“提尔皮茨”号的烟囱从根部断裂,主排烟通道被彻底堵死。

这下,问题严重了。

虽然“俾斯麦”级的排水量比“南达科他”级大得多,舰体也长得多,但是在安装了四座主炮炮塔的情况下,“俾斯麦”级的甲板依然十分拥挤,因此采用了与“南达科他”级相似的设计,即只有一根主烟囱。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设计缺陷。

虽然帝国的舰船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来增强烟囱的防护能力与抗损能力,比如在烟囱上敷设了厚度在两百毫米以上的装甲,以及设置了备用排烟口,但是烟囱上的装甲只能抵挡副炮炮弹的直接攻击,而且备用排烟口仅能勉强保证三分之一的锅炉正常运行,而无法保证所有锅炉全功率运行。

这一炮。直接导致“提尔皮茨”号的推进功率降低了三分之二。

后果就是,“提尔皮茨”号的最高航速降到了二十节以内!

虽然在炮战中,这个问题并不严重。毕竟大部分时候,战列舰在炮战中的航行速度都不会超过二十节,但是对于必须撤退的“提尔皮茨”号来说,只有二十节的最高航速,显然不族裔摆脱敌舰。

也就是说,“提尔皮茨”号只剩下了一条路可走:跟敌舰死拼到底。

这个时候,舍尔也反应了过来,而且意识到“提尔皮茨”号的命运已经无法更改,他能做的只是为其他战舰创造撤退机会。

三点四十分左右。舍尔下达了撤退命令。

可惜的是,这道命令根本没有发出去!

三点四十一分,“提尔皮茨”号挨了第二次致命打击,由“印第安纳”号打出的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直接命中了“提尔皮茨”号的司令舰桥,包括舍尔上校在内的五十多名官兵全部阵亡。

当时,只有前方的“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硇”号上的了望员看到了“提尔皮茨”号发出的灯光信号。而跟在后面的“舍尔海军上将”号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根本就不知道“提尔皮茨”号已经发出了撤退信号!

这下,情况变得更加混乱了。

“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硇”号没有逗留。立即转向撤退。

凭借三十二节的最高航速,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可以轻而易举的摆脱美舰,因此撤退不是太大的问题。

问题是。“舍尔海军上将”号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根本没有撤退!

当时,两舰的舰长只知道“提尔皮茨”号遭到重创,并不知道“提尔皮茨”号已经无法逃脱了。

结果就是,两艘袖珍战列舰不但没有撤退,还在向“提尔皮茨”号靠拢。

此举。大概是为了吸引美舰的注意力,为“提尔皮茨”减轻压力,并且同时把炮口转向了“印第安纳”号。

必须承认,两艘袖珍战列舰上的官兵极为勇猛。

问题是,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勇猛并不能带来胜利,只会产生更大的损失。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印第安纳”号至少挨了三十枚二百八十毫米炮弹,舰体左侧几乎被炸成了废墟,但是主炮没有受损,而且“提尔皮茨”号上的大火没有被扑灭,所以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雷达损坏之后,依然能够用光学设备瞄准“提尔皮茨”号。

当然,在使用光学设备的情况下,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炮击命中率并不高。

可以说,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提尔皮茨”号还是有希望逃走的,只是两艘袖珍战列舰将成为替代牺牲品。

问题是,“提尔皮茨”号没有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直到三点五十五分,“提尔皮茨”号的二副才接过了指挥权,而这个时候,“提尔皮茨”号已经挨了近二十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其中三分之二是在近距离上被击中的,舰体损伤极为严重。

更要命的是,坎宁安率领的第二战斗群赶到了。

三点五十分,坎宁安就收到了消息,而且意识到公海舰队正在撤退,两艘袖珍战列舰在拼死掩护“提尔皮茨”号。

当时,“印第安纳”号发出的战斗报告,让坎宁安十分担心。

这就是,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上的雷达都被打坏,而前方的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正在追击已经转向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根本无法回来对付“提尔皮茨”号,因此无法保证击沉“提尔皮茨”号。

可以说,这份战斗报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坎宁安没有迟疑,立即命令最后面的“豪”号搜寻与对付那两艘快速战列舰,而他坐镇指挥的“乔治五世”号、以及紧随其后的“安森”号则负责协助两艘“南达科他”级攻击准备逃跑的“提尔皮茨”号。

事实上,当时的“提尔皮茨”号根本就逃不掉,而且接替指挥的二副,即福克森少校也没有想过逃跑。

在接过指挥权之后,福克森少校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两艘袖珍战列舰转向撤退。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舍尔上校在阵亡前就下达了类似的命令,而且“提尔皮茨”号根本逃不掉。

既然逃不掉,还不如让两艘友舰撤走。

结果就是,四点刚过,“舍尔海军上将”号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就转向了,而“提尔皮茨”号则保持着原来的航向,继续向“印第安纳”号开火。

必须承认,德军的自我牺牲精神非常值得赞扬。

也正是如此,“提尔皮茨”号才收获了公海舰队在这场海战中最为重要的战果。

四点过七分,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准确无误的击中了“印第安纳”号的左舷,命中点就在舰体中央,而且离海面不到三米。在穿透了侧舷主装甲带之后,这枚穿甲弹又打穿了两道纵向水密舱壁,然后在“印第安纳”号的一号锅炉舱里面爆炸,近百名美军官兵当场阵亡。

这下,“印第安纳”号也跑不快了。

更重要的是,这枚炮弹破坏了左舷三分之一的水密舱,导致“印第安纳”号左侧舰体严重进水。

要知道,“南达科他”级的储备浮力也不多,满载时的干舷也严重偏低。

仅仅五分钟后,“印第安纳”号就打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