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天不遂人愿,越是期望着美好的东西,越是带给人最可怕的结果。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终于得知自己的弟弟、“太子慈 ”在南京被堂兄朱由崧监禁的消息,这消息如五雷轰顶,她万念俱灰,有些不相信这是真的。伤心绝望之余,她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九死臣妾, 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请求清室批准,她要出家为尼,因为人世间有太多的悲苦,她希望用这种方式,彻底了断尘缘。
然而,她是前朝的长公主,是统战的最好招牌,清廷为了延揽人心,巩固统治,自然不会答应。相反,为了更加彰显弘光帝残害骨肉同胞的恶行,顺治帝诏命厚赏长平公主,让她与早先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待遇比照清室的公主。清廷之所以对长平公主如此礼遇之隆,而不像对太子一样防范加害,主要是因为长平公主是女流之辈,人们不会拥她为帝,也便不会对清廷构成威胁,所以对她赏赐有加,以示皇恩浩荡,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但长平公主始终郁郁寡欢,几个月后,清军攻陷了南京。长平公主得知狱中的“朱慈
”乃是假冒太子的消息后,原来一直希望着的、也是苦苦支持她的精神支柱彻底垮了,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在公主的心里,她仍然忘不了明朝覆灭时的那一段日子,仍然忘不了父皇绝望而冷酷的眼眸。忧郁加上恶梦,公主终于积郁成疾。长平公主就在这种万念俱灰的哀怨中,带着满心的伤痛猝然病逝,这时她结婚才刚刚一年,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还未满18岁。清廷将她的遗体厚葬于广宁门外。诗人吴伟业曾作《思陵长公主挽诗》:
贵主徽音美,前朝典命光。
鸿文垂远近,哀诛著兴亡。
对长平公主的早逝表示出沉痛的哀挽。在此我们假设如果长平公主生在太平年间,长平公主也许会像明朝绝大多数的公主一样,会在锦衣玉食中度过一生。也会像大多数的平凡人生一样,默默无闻的消失在天地之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过客。而国难成全了长平公主,使得人们一洒同情之泪,从而也使她在青史和野史的册页里把自己的名字镶上了金边。这不知是幸抑或不幸,或许是最后的命运在国破家亡中给予她的一点温情吧!但时运不济,生于末世,长平公主也摆脱不了这严重的宿命,与其说是她个人的悲剧,毋宁说是时代的悲剧。
《明史》列传第九是这样记载长平公主的生平行状的:“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公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 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独臂女尼
长平公主身世凄凉,命运不堪。因此,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着对于长平公主的同情。长平公主因而成了民间传说中的武功超凡的了,而民间传闻往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冀。因为国破家亡,她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长平公主怀着复国的深仇大恨,遍访名山,拜师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誓言要为父母报仇雪恨,江湖人称独臂神尼九难。
民间还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路民瞻、甘凤池、吕四娘。长平公主这八个徒弟,个个身怀绝技,武功不凡,威震天下,人称“清初八大侠”。而吕四娘最为人们熟知,她在后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她的师傅;殊不知她师傅就是长平公主。吕四娘是长平公主即独臂神尼的关门弟子,尽得师父真传,她后来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皇帝,最为民间乐道。长平公主虽然没有直接报家国之仇;但吕四娘刺杀了雍正皇帝,也算间接的为师父报仇了。而后世的文学创作,对这一传说兴趣盎然,演绎不断。
如古本戏剧集《倚睛楼七种曲》就有《帝女花》剧目,说的是天上有一对金童玉女,私相爱慕,欲结连理,于是相约一同下凡人间。于乱世风云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玉女后来幻形为长平公主,金童则投生为状元郎周显(居中用名为周世显,下同)。未成婚而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公主未死,投身庵堂避难,巧遇郎君周世显来庵堂祈愿。两人乱离中相逢,都感慨两世为人,便重续前缘。但尘世已凄凉,家国已化尘烟,在人世上,两人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因此,最后为了爱,双双殉情而死,到天国继续金童玉女的生活。
现代粤剧中也有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帝女花》,是在古本《帝女花》剧目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故事大同小异,讲的也是长平公主的故事。说她在明亡后,心灰意冷,出家为尼,后来又被清廷找到,要她与驸马完婚。长平公主便向清廷提出要求,安葬父母,以及将弟弟们释放出狱,清廷出于统战的目的,满足了她提出的条件,她便答应了清廷的安排。但在洞房花烛之夜,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有感于家国之痛,发誓不食周粟,双双服下了毒药,以死殉国。两剧目结局都很悲壮,只不过前者是浪漫主义,后者是现实主义。
而现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所著小说《碧血剑》,也将长平公主的形象演绎成一位侠女模样。长平公主相貌极美,气质高贵,一身村姑装扮,飘摇若仙,行走江湖。在这本小说里,更多关注的是她的乱世情缘。而金庸的另一部小说《鹿鼎记》,则关注的重点是她的正义的化身这一方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长平公主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的独臂神尼形象,她神功盖世,除暴安良,颇有仙迹。令后人羡慕、敬仰不已。
长平公主身世凄凉悲惨,令人哀怜同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人们仍然会以极大的热情演绎长平公主的事迹,因为长平公主的侠女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随着影视剧的快速传播,相信长平公主将会被越传越神,必将成为人们寄予美好理想的化身。这正是: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乱世王妃:童妃的投亲悲剧
公元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享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土崩瓦解。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又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清朝定鼎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但明朝在南京的统治格局还依然存在,他们很快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年号“弘光”,建立了最早的“南明”小朝廷,成为全国抗清的政治中心。南明政权之所以能很快定都南京,是因为这里仍然保留着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无须另起炉灶。这就要追溯到明初的一段特殊历史了:朱元璋开国时定都南京,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迁都北京,把南京作为留都,仍然保留“六部”、“国子监”等统治机构,事实上形成了南北两个政治中心。这样,北京政权灭亡后,南京便自然肩负起了延续明朝国祚的重任。可惜所立的弘光皇帝朱由崧是个酒色之徒,整日追欢逐乐,得过且过,毫无家国之危,军国大事,悉遵马士英的佞心。还常自得地说:“天下事,有老马在。”自己则沉醉于一帮奸臣和宦官的拍马溜须的奉承之中,怎么荒唐怎么来。南明政治先天不足,又君昏臣佞,各逐其利。清廷兵锋正盛,南明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讧自是不断,却不知危殆,又闹起了一桩桩宫廷疑案,如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等,大臣们借机倾轧,互相抠鼻子挖眼睛,加速了弘光小朝廷的灭亡。其中最小的乱世王妃“童妃案”,竟使得明末赫赫有名的东林党和复社彻底归于失败,而抗清士人从此志消。
皇族飘零
在说童妃之前,我们得先说一说福王。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1646年,1644年~1645年在位),虽为藩王,其实他的身世还是相当显贵的,他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非常喜欢他的父亲朱常洵,几次都想立他为帝,都因为东林党人的反对而作罢,最后只得出藩为王。1641年,洛阳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大难临头,父子、夫妇也不能相顾了,朱常洵因体胖不能翻过城墙,朱由崧和他的母亲邹氏以及其他宫眷,却在大臣的护卫下越墙而逃,虽然星散到各地,但总算都能得以保全了性命。老福王朱常洵被杀后,朱由崧袭封了福王的虚衔。可起义军纵横中原,朱由崧不敢到洛阳封邑就食,只得流落他乡,岌岌如丧家之犬,成了破落王孙。据明人《罪罹录》记载:“世子(指朱由崧)以宫眷,裸奔怀庆(今河南省焦作市)。及怀庆陷,与母邹太妃及继妃李氏出奔;半道失,单身依潞王卫辉”。可见其逃命时的狼狈境况,与乞丐无异。当时的皇室藩王是农民起义军重点打击的对象,他们在战乱中都争先恐后地各自逃命。潞王也只得放弃卫辉,向南窜奔。朱由崧跟着潞王到了河南尉氏,住在一个馆舍里。虽然是在逃命,但朱由崧风流王孙的性情依旧。在尉氏,朱由崧遇到了原开封周王朱恭 王府里的一位童姓宫女,当时尉氏县挤满了很多逃难的人们,童氏举目无亲,得知福王就在尉氏县,思虑好歹都是皇族,总能获些照应,就决定投奔福王,或许是绝望中的一线希望吧!童氏拜见了福王,向他述说了周王府蒙难细节和自己的身世经历,咸唏嘘不已。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作为天涯沦落之人,福王感动于童氏的忠心,也被她的美貌所打动。就在简陋的馆舍里,册封童氏为王妃,人们便称她为童妃。
童妃陪伴着福王,也算凄苦中捡拾的一丝温热的炭火,使福王度过了最难堪的一段岁月。日子虽然清苦困顿,前路渺渺,又缺衣少食,但他们相亲相爱,贫寒中也有快乐。童妃是美女加才女,吟得诗文,度得小曲,在福王绝望的时候,童妃都想着法子逗福王开心。福王多次感激地对童妃说:等将来形势好转了,一定举行告庙仪式,隆重的、正式的册封童妃。
福王在尉氏羁留了40天,几乎都忘了战火中的家国,陶醉在爱情的醇醪之中。只是后来风声渐紧,北兵逼近。他们才不敢久留,又开始向较为安定的南方逃难去了。
一路颠沛流离,受尽了苦寒,两个月后,他们来到了远离战乱的许州。在这里,他们很幸运地遇见了福王的母亲邹太妃,一家人他乡相遇,悲喜交集,也算乱中的一点慰藉。童妃这才享受到了王妃的待遇,分配到了几个女婢伺候她,饮食也好起来了,也有了上下尊卑之礼,稍稍恢复了点皇家的气象。在许州住了八个月,童妃生了个儿子,福王兴奋异常,说是皇室的血脉,看来天不绝嗣。可上天残忍的地方,就是往往在温情面纱的遮掩下,把最大的悲剧撕裂给人看。还没等福王收拢起漫溢的笑意,刚满月的孩子就染病死了。这还不算,更大的不幸又接踵而至。不久,从北边又传来了京城失陷、皇帝自尽的消息。举国扰攘,武人用事,他们又被乱兵趁火打劫。岁月就在这种不尽的悲哀和叹息中,不管不顾的任意流逝,他们不得不又开始了逃亡的动荡生活。但悲剧还在前面等待着他们,一家人在逃亡的路上,又被农民起义军截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邹太妃、童妃和福王在慌乱中被冲散了。从此劳燕分飞,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关于这段逃难的生活,《罪罹录》是这样记载的:“遇周王故宫人童氏,呼共逆旅,客尉氏者四十日。童氏有娠,誓富贵毋忘。已而胎不举,与奔许州;得遇母太妃而李氏竟失。寻被劫,世子弃许复南奔;太妃、童氏再失”。也够凄凉的了,一点王府家眷的尊贵也没有。童妃和太妃就各自寄人篱下地过着乞怜的日子,完全沦为一个乞丐。
南明朝廷
“甲申三月,帝殉社稷”,这对大江南北的明朝诸臣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与此同时,南京留都的政治地位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摆在留守诸臣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选立新君以作号召。在飘零的皇族中,也只有福王、桂王、惠王三个藩王的血统最近,而其中又以福王最具优势,在三个藩王中年龄最长,并已到了淮安(南京附近),而其他的两个藩王还远在广西,自然是楼台近水者先得月了。但大臣们各怀心事,一时议立不决。
这朱由崧虽然占有天时、地利,但他的人望太差,不能服众。据当时人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