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商秘史-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昆仑山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名山,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对它都不只一次提到,其中大多记述都带有神奇的色彩,如说它是“天帝的下都”,方圆八百里,高七万尺,又说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到处长着结有珍珠和美玉的仙树,有的书籍还说它是黄河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摇篮,因此昆仑山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向被视为了不起的大山,起初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后来通过与西域交往,在新疆于田一带发现了玉石,皇帝根据古代的图书,错误地认为黄河发源于美玉产地昆仑山北麓,于是便把河源所出的山叫做昆仑山。
  玉珠峰、玉墟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一九九零年推出昆仑山道教寻祖旅游线,一九九二年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登昆仑、寻根问祖、顶礼膜拜的炎黄子孙组成的寻根团多达上百个,有的台湾同胞连年在昆仑修炼,每年达数月之久,后又带家人进山朝拜,并投资兴建祭坛,十分虔诚。
  近年来,地质工作者在昆仑山中发现了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的岩溶地貌,这片岩溶东起莫诺马哈雪峰,西止阿奇格库勒湖,长三百五十公里,宽二十到三十公里,岩溶地带山势峥嵘,形态多奇,有的石峰像祭天神坛,有的似群象、苍龙、卧虎,还有的溶沟形如甬道、走廊、长亭,其景色大可与云南石林、广西岩溶媲美。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玉珠峰、玉虚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一九九零年推出昆仑山道教寻祖旅游线路,一九九二年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登昆仑、寻根问祖、顶礼膜拜的炎黄子孙组成的寻根团多达上百个,有的台湾同胞连年在昆仑山修炼,每年达数月之久,后又带家人进山朝拜,并投资兴建祭坛,十分虔诚。
  槐江山向西南四百里的地方是昆仑山,是黄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仑山由神陆吾主管,他还管理着天上九域,陆吾人面虎身,虎爪,九条尾巴,山中的土蝼,喜欢吃人,土蝼生有四只角,安静时像只大山羊,山中还生长着一种叫做钦原的大鸟,形状像马蜂,大小类似鸳鸯,钦原如果螫了其他鸟兽,这些鸟兽就会死掉,如果螫了树木,这些树木也会枯死,人遇上它凶多吉少,还有一种鹑鸟,它管理黄帝的各种器具和服饰,山上有一种名叫沙棠的树,形状同棠树相似,黄色花朵,红色果实,果实的味道像李子,但没有核,沙棠可以用来防御水灾,如果人们吃了它的果实就不会淹死,山中的薲草形状像葵,味道像葱味,吃了它可以解除疲劳,河水发源于此,向南流去,然后再向东流入无达,赤水也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去入汜天之水,洋水也发源于昆仑山,向西南流入于丑涂之水,黑水也从昆仑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这里生长着很多奇异鸟兽,庄周曾说:“肩吾得之,以处大山。”形体象虎一样的陆吾神,说就是《海内西经》中的开明兽,鹑鸟,是凤凰之属的鸟类,《海内西经》中说,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凰,就是指的这种鹑鸟,《禽经》中说:“赤凤谓之鹑。”
  天上仙界山外有山,五色云雾缭绕其间,一派巍峨神圣之景,仙界之中有八处最大宫殿,依次为“碧玉堂”、“琼华宫”、“悬圃宫”、“阆风巅”、“天墉城”、“紫翠丹房”、“玉英宫”和“昆仑宫”,众仙居于其中,各司其职。
  昆仑山脉位于天上仙界的正下方,自古有通仙之路,被人间奉为圣山,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龙山”、“祖龙”,因而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西游记》、《白蛇传》等都与昆仑山有关,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
  相传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四千三百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距黑海不远处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玉虚峰、玉珠峰经年银装素裹,山间云雾缭绕,位于昆仑河北岸的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形成昆仑六月雪奇观,水量大而稳定,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为优质矿泉水,发源于昆仑山的格尔木河中游,长期侵蚀千板岩,形成了峡谷绝壁相对,深几十米的一步天险奇观。
《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西经)(补充:更早的说法是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中讲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即“道”之下宇宙最高统治者太上老君的居住地,而以后出现的“玉帝”、“西王母”等都是后人附会的。
  昆仑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六月雪观光的重要景点,许多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后,都要在此驻足观赏一番。一九五六年四月,陈毅副总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过昆仑山时,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昆仑山颂》。
  诗中写道:峰外多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目极雪线连天际,望中牛马漫逡巡,漠漠荒野人迹少,间有水草便是客,粒粒砂石是何物,辨别留待勘探群,我车日行三百里,七天驰骋不曾停。
  昆仑山上的“地狱之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向世人渲染着一种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由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亲眼所见的故事:一九八三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这起惨祸发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袭击,那是一九八三年七月,外面正是酷热难当的时候,死亡谷附近却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一声雷吼伴随着暴风雪突如其来,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根据炊事员回忆,他当时一听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接着就丧失了意识。第二天队员们出外工作时,惊诧地发现原来的黄土已变成黑土,如同灰烬,动植物已全部被“击毙”。
  地质队迅速组织起来考察谷地,考察后发现该地区的磁异常极为明显,而且分布范围很广,越深入谷地,磁异常值越高,在电磁效应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作用,导致电荷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动物作为袭击的对象,这种推测是对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的最好解释。
  杨牧之的打算是从昆仑山走到巴颜喀拉山,进入青海省中部偏南,那么他们就绝对的安全了,谁也不知道金熊到底派了多少人过来,这边又不是他们的地盘,还是小心为妙,从昆仑山到巴颜喀拉山,也不需要多久的时间,只有两天的路程相对要难一点,谢凝儿等人也清楚目前的情况,当然只能听从杨牧之的安排了,而杨牧之在和田地区的时候,就已经联系好了李慕菱江淑娴许悦乐赵莲娜她们,让她们在青海等着他们。


第367章 思想斗争
  杨牧之计算了一下时间,从昆仑山到巴颜喀拉山大概需要是八天的时间,开车开六天,行走两天,然后抵达青海省中部偏南的久治县,跟李慕菱江淑娴许悦乐赵莲娜她们汇合,到时候再将金熊等人一网打尽。
  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旧称巴颜喀喇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青色的山”,巴颜喀拉山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它位于黄河源头与通天河之间,属于昆仑山脉中支东端,该山地势高耸,群山起伏,雄岭连绵,景象恢宏,它是庞大的昆仑山脉南支的一部分,走向为西北和东南,向西为可可西里山脉,向东与四川的岷山、邛崃山相望,巴颜喀拉山脉是青海省境内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主峰位于玛多县西南、巴颜喀拉山口西北,藏语名为勒那冬日,海拔五千二百六十六米,黄河发源于山脉西段海拔五千二百零二米的雅拉达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盆地,山地海拔多在五千米以下,约古宗列盆地及黄河源区的海拔在四千五百米左右,山势和缓,山前遍布大小沼泽和湖泊,其中著名者为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
  这里有许多终年积雪的高山,处处冰河垂悬,每年春天以后,在强烈的日光照耀下,高山冰雪渐渐消融,融水汇成一股股溪流,滋润乾燥的沃土,更为长江与黄河供给水源,黄河源流细水涓涓,清澈平缓,穿过锅形沮洳地中央,注入星宿海。在这片广阔的沼泽流过时,速度缓慢,不成河道,从前一般以为星宿海是黄河源头,山区有地下永久冻土,排水不畅,分布有湿生植物占优势的沼泽草甸,适于放牧牛马,排水良好的谷地和低缓坡地则是中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草甸,植物种类丰富,间有大型兽类出没,牧草营养成分很高,是各类高原牲畜的理想饲料。
  巴颜喀拉山位于山脉中部鄂陵湖以南的巴颜喀拉山口,是唐代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公元七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与当时的唐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多次向唐王朝请婚,唐太宗于贞观十五年(公元六百四十一年)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经日月山口、巴颜喀拉山口前往吐蕃首都,以后,唐朝又遣金城公主入藏,嫁与尺带珠丹,公主入藏及唐蕃通使都是经由这条线路,古道沿途尚存有唐蕃交往的遗迹,流传着美妙的传说,巴颜喀拉山北坡平缓,南坡深切,多峡谷,山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高寒荒漠草原,人烟稀少,只有藏人在此从事畜牧,山间谷地上,牦牛、绵羊远近成群,向阳的缓坡上一块块草滩,像翠绿的绒毯铺盖大地,偶见零星牧包士房点缀其间。
  巴颜喀拉山属于大陆性寒冷气候,空气稀薄,气候酷寒,一年之中竞有八九个月时间飞雪不断,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三十五度左右,因而许多五千米左右的雪山有经年不融的皑皑积雪和终年不化的冻土层,而温暖季节则比较短暂,一般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而且气温较低,即使是盛夏季节,最高气温也不过十度。
  大约在一九三七和一九三八年间,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齐福泰带领的考古队在西藏东北部的巴颜喀拉山山脉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很多史前壁画,画有太阳能及其它星系的连线,还有头带圆形头盔的人像,而且在壁画之旁发现有许多奇怪的墓穴,这些墓空没有任何碑文,里面埋葬着类似侏儒人的遗骸,从这些尸骨可看出他们的身体非常纤细瘦小,但头部却非常大,与现今传闻的外星人体形相似,在墓旁更发现了多达七百一十六块由石头制成的碟片,这些石碟厚度约两公分,直经约三十公分,重量约一公斤,中间有一圆孔,从圆孔向外延伸出双重螺旋沟槽到边缘。
  到了一九六零年,北京大学楚闻明教授,发现那石碟上含有钴等金属,用超音波或电波给它一定频率的激发后,就会有节奏的振动起来,经多年的研究成功的翻译出石碟和的碑文,当他完成这个研究时,却面临到一个难题,就是校方禁止他发表这项报告,因为他的结论过于惊人,他说那些石碑是叙述一件外星太空船坠毁的事件。
    但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后,这位教授最后获得许可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