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敬畏。毫无疑问,汉语乃世界语言方阵中当之无愧的仪仗队。
《 监狱里的斗争 》?摇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已经忘记了,但主人公在狱中写的那首“明月千里忆伊人”则始终未能忘怀,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脱口而出:“当年,在辽远的故乡,正值春夜未央。我们踏着明月的清光,沿着清溪的柳岸倘佯,绵绵倾诉各自的衷肠。春风卷起层层细浪,露水浸润薄薄的衣裳。年轻的姑娘,谊厚情长,鼓舞他万里飞翻,投身革命的沙场!”这首诗在乡间一个文学少年的心中激起过何等美妙而圣洁的遐思啊!她让我对革命者的爱情产生深深的向往之情,凝固了心目中的爱情意象。
《 红旗谱 》?摇“小杨树一房高,嫩枝上挑着几片明亮的大叶子的时候,把涛娘娶了来……小杨树冒出房檐高,叶子遮起阴凉,风一吹哗啦啦响的时候,媳妇生下了运涛……”——说来不可思议,就因了这几行,至今散步或出游时我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搜寻大叶杨的姿影。每次与之相遇,都像见到久别的亲人,站在她特有的浓阴下,对着挺拔的白色树干和哗啦啦响的叶片沉默良久,回味远逝的少年情怀,回味莫名的乡愁,即便身在远离故国的异邦。
书的背影(2)
《 北极星 》?摇吴伯箫这本散文集是我仍可在书房中找出的当年爱不释手的几本书之一。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印数40000册,定价0?郾38元。纸泛黄了,书脊几乎剥落,扉页写有父亲的名字,里面让我用红蓝铅笔和钢笔画满了道道,还在每篇最后的空白处自作聪明地总结了“写作手法”,日期多是1966年1月。也的确是她教了我一些“写作手法”,同时让我至今仍习惯于睡前看一两篇散文,把“漂亮句子”带入梦乡。不妨说,没有吴伯箫这本散文集,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散文习作。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特别想说几句的是,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东北一个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度过的,能读到的书非常有限。除了偷翻在公社当一般干部的爸爸的书箱——他不满意我看三国水浒等所谓旧书——只有同学和伙伴之间互借。不知道图书馆为何物,买书也很困难。公社供销社的文具柜台里只摆着一二十本连环画,县城倒是有个新华书店,但去三十里外的县城甚至比现在出国还难。实在没书看了,就看墙上糊的报纸。至于书桌就更无从谈起了——八口之家,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四十七元工资生活,睡觉的地方都成问题。又没有电,晚间看书抄录“漂亮句子”,只能趴在柜角、炕桌或窗台上。现在都好像能闻到煤油灯“刺啦”一声烧焦额前头发时那股特殊的焦煳味儿。
最后,让我作为附录把我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期间( 1964年到1968年 )主要读的书目抄给大家。多数是从读书笔记和不完全的日记中抄录的,作者的名字或有或没有。我想,那既是我读过的书的背影,也是我自身的背影,同时也未尝不是整整一代人的背影和一个时代的背影。
附录:
《 西游记 》《 英烈传 》《 说岳全传 》《 水浒传 》《 说唐 》《 千家诗 》《 新增广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镜花缘 》( 李汝珍 )《 三国演义 》《 苦菜花 》( 冯德英 )《 战斗的青春 》《 白求恩大夫 》( 周尔复 )《 憩园 》( 巴金 )《 青年英雄的故事 》《 幸福 》( 秦兆阳 )《 吕梁英雄传 》《 迎春花 》《 儿女风尘记 》《 小小十年 》《 少年时代 》( 郭沫若 )《 敌后武工队 》《 野火春风斗古城 》《 烈火金刚 》《 监狱里的斗争 》《 赤胆忠心 》( 王火等 )《 洮河飞浪 》《 晋阳秋 》( 湘慕 )《 红旗谱 》《 草原奇兵 》《 红旗飘飘 》《 狼牙山五壮士 》《 苗家三兄弟 》《 青春之歌 》《 红岩 》《 虾球传 》《 十万个为什么 》《 创业史 》( 柳青 )《 红日 》《 香飘四季 》《 草原烽火 》《 高玉宝 》《 平原枪声 》( 张宝玉 )《 林海雪原 》《 铁道游击队 》《 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 敢峰 )《 北极星 》( 吴伯箫 )《 花城 》( 秦牧 )《 毛主席诗词解释 》( 郭沫若等 )《 水浒后传 》《 普通一兵 》( 波·儒尔巴著 孙广英译 )《 真正的人 》《 艳阳天 》《 欧阳海之歌 》《 红色交通线 》《 贵族之家 》《 红湖的秘密 》《 阳光灿烂照天山 》( 碧野 )
那些孤独而坦诚的心灵们
去了日本一年,在东京大学煞有介事地鼓捣一点儿所谓学术研究。但国内绝大多数读者显然蒙在鼓里,以为我照旧守在青岛傻乎乎吃粉笔灰爬格格——毕竟我不能给每一位读者发个通知,而媒体传播的范围也终究有限——于是信仍一封封联翩飞来,飞进学院办公室角落一个大纸箱里。纸箱满了,塑料袋也满了——它们就那样蹲在角落里不声不响等我归来。真是委屈了它们。回国后第一天去办公室,我就心疼地把它们接回家中。
以一天一封计,也有三四百封。一次收到这么多信有生以来还是头一遭。海外一年,我基本用E?鄄mail同国内媒体和朋友联系。E?鄄mail那劳什子不知哪个淘气鬼琢磨出来的,手指一动,天涯咫尺,比老孙的筋斗云跑得还快。但同时又多少让人觉得怅然若失。因此当我迎来这三四百封信时,就像突然面对整齐雄壮的仪仗队涌起无可名状的感动。
有的已足足等我一年了。但我仍可真切感受到他或她的喘息、心跳和体温。大部分来自高中生、大学生,尤以高三和大一集中且多是女孩子。她们是看了我译的村上君给我来信的,自然谈村上的书带给他们的感受、启示、慰藉以至震撼,同时总是懂事地忘不了夸我这个其实并不高明的译者几句,诸如译笔生花、功不可没之类。看得我难免有几分得意忘形,恍惚觉得自己前半生果真做了一件经国济世普度众生的大事善事要事。也有的排出一连串问号,问得我头昏眼花胆战心惊。还有不少人索性把我当做知心朋友——尽管我是个半大老头儿兼穷酸教书匠——倾诉自己遭遇的困难、曾经的挫折、心中的困惑和苦恼。
就私人性和真实性而言,信无疑是仅次于日记的表达方式,无需堂而皇之的公式,无需闪亮登场的面具,无需无病呻吟的表白。几乎每一封信都让我触摸到一颗裸露的鲜活的晶莹的心灵。她是那样孤独——“偌大房间里我只找到了我自己”;又是那样坦诚——“有什么刺破我的泪腺,眼泪自然流下”。当我拂去白日的尘埃和喧嚣,在夜深人静的书桌前细看这些信,仿佛在月光下涉入山谷间腾跃的一条条小溪,油然生出“表里俱澄澈”的圣洁感和超脱感。说实话,我多么想逐一给他们和她们回信啊!可是眼下我很难做到。一来信太多了,二来我太忙了。要看望风烛残年的父母,要关照穷困潦倒的弟、妹,要准备明后天本科生研究生的课,要“捏造”上“岗”需要的论文——这就是中年男人焦头烂额兵荒马乱的世界。所以只好在此借报纸一角请求青岛和青岛以外的年轻朋友的宽恕,同时道一声谢谢。但从今天开始,我仍会像过去那样,力争回复每一封信,不再有负那些孤独而坦诚的心灵们。
那一窗梧桐
初冬一个午后,我去老城区一家机构办事。等候时间里,我以黯淡的心情打量这家机构的办公室。建筑物显然是最不讲美感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水泥地,石灰墙,如果掀掉天花板,基本同废墟无异。可以说,在这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它能继续发挥建筑物功能本身都已堪称奇迹。不料,当我的目光落在窗口的时候,我的心情顿时晴朗起来——满窗金黄色的梧桐叶正托着金灿灿的阳光交相起伏,浓淡有致,光影斑驳,那么亮丽,又那么安谧,那么轻盈,又那么幽深,仿佛远方山巅一方火烧云倏然飘来窗前,在人心底激起无限的悠思和遐想。于是我羡慕起那位坐在窗前办公的职员来了,心想每天拥有这一窗梧桐的人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呢?无疑,只要有这一窗梧桐,再简陋的房间也满室生辉。
我一直很在意窗口,在意窗外的景致。
我曾在南方最大也最繁华和富有的城市里生活二十几年,最不满意的就是那座城市住宅的窗口。具体哪一年记不确切了,反正注意到整座城市的所有住宅楼公寓楼的窗口都胀鼓鼓冒出了防盗铁窗。铁的、钢的、不锈钢的,白的、黑的、亮晶晶的,形形色色,数不胜数。而且都极力向外扩张,成了真真正正的飘窗。时间稍长,就有红锈和着雨水顺墙而下,在浅色的外墙淌出长短不一的污痕。无论多漂亮多考究的公寓楼,也照样趴满这拖着一条条脏尾巴的铁格窗。恰如一身崭新的皮尔卡丹西装打了无数补丁,或少女身上漂亮的连衣裙哗一下子溅得满身泥巴,说有多么难堪就有多么难堪。我有一个朋友住在十七层竟也加了铁窗,问其故,他说一到十六层都加了铁窗,小偷会顺着铁窗爬进来的呀!得得,人人自危,户户铁窗,端的“铁窗生涯”!我当时住二楼,更是非加铁窗不可。虽然我刻意仿照日式木格拉窗样式并使之紧贴外墙,但终究不是优雅的拉窗木格而是大杀风景的钢筋铁棍。窗外若是白玉兰或木棉花紫荆花倒也罢了,无奈前面不远又是对面楼的铁窗。更恼人的是那铁窗里陈列的又不是盆花,而是本应羞答答晾在卫生间里的诸多小物件,花花绿绿,迎风招展。还有搭着滴脏水的地板拖布,甚至伸出扫帚拼命拍灰抖尘,飞飞扬扬,扑鼻而来。本来正诗兴大发文思泉涌伏案疾书之际,一眼瞥见这番场景,顿时卡住噎住。以至我终究未写出一首浪漫好诗一篇抒情美文,只能为提职称写干干巴巴的学术论文,心里好不气恼。总之我恨铁窗。恨自家的铁窗,恨别人的铁窗,恨全城的铁窗。我暗暗在心里发誓:若我做了市长,下的第一道市长令就是取消铁窗,让所有市民和整座城市终止“铁窗生涯”,何其快哉!
遗憾的是,没等我设法当上市长,我就北上来了青岛。所以来青岛,固然原因多多,但青岛极少有铁窗至少是一个原因。在青岛得到住房后我当然没安铁窗。向外望去,了无隔阻,蓝天寥廓,白云悠悠,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那一窗梧桐。
于是想念那一窗梧桐。试问,一套室内装修和陈设不亚于“五星级”的高档公寓而窗口面对邻楼的防盗窗或一堵墙,一座简陋的平房而窗外是枝影婆娑的梧桐,你要哪个呢?我反正是要后者。当然,未必非一窗梧桐不可。也可以是一窗翠柳一窗槐花或一窗雪岭一窗松涛。古人诗句中的“窗外落晖红”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不过,作为一介教书匠,实在没有经济实力买一座别墅坐拥如此窗外佳景,只能寄希望于退休了。我早想好了,退休第二天就坐长途公共汽车去乡间租一间茅屋。准确说来是租个窗口——春天窗口有一两株杏花间晃动喜鹊身影的杏树,夏天窗口有三五棵爬着牵牛花的向日葵,秋天窗口两三棵柿子树结满黄得透明的大柿子( 最好还有正偷吃柿子的小松鼠 ),冬天窗口但见无数小蝴蝶般的六角雪花款款雕就满树的雪挂。我就坐在一把藤椅上,手拿一杯清茶从早到晚望着窗口……如此越想越美,差点儿咬着被角笑出声来。
苦命的狗
也是因为狗年,我特别记起了我养过的一条狗。
那是一条极普通的狗。既没有美国总统布什爱犬的王者之尊,又没有杨志军笔下藏獒的勇武之姿。它实在太普通了,普通得只能说是普通的狗。
那也是我养过的惟一的狗。大体是我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期间养的。当然不是作为宠物养的——连宠物为何物都不晓得——五户人家的小山村,夜间需要有个动静壮胆,就养了一条看家狗。黑毛,眼睛上边各有一小块白毛,俗称四眼狗,我和弟弟给它取了个很威风的名字:虎虎。虎虎命苦,从来都吃不饱肚子,总是瘪着肚子在地上到处嗅来嗅去。这也怪不得我,怪不得我们家,因为我们也基本吃不饱肚子。父亲倒是挣工资,但在离家百里之外的一个公社工作,一个月四十七元五角,八口之家,且两地分居。有一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把家属下放农村,于是母亲和我们兄弟六个就像图钉一样被死死按在了那块半山区的沙土地上。穷得连口粮都领不回来,偶尔吃到一两块猪肉,香得我和弟弟差点儿抱着脑袋晕倒在地。虎虎当然就更可怜,能喝到一口刷锅水就大喜过望了。因为刷锅水要喂猪,年底卖猪换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