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你怎么就忘了呢!就是在那一年过年的时候,去年、0正月里那个迎新春环城赛跑!你们跑步时,你得了第一名。后来,过来和你说话的那个日本人啊。你好好想一想,你忘了?咱们当时还给了他们一大哄!”二子着急了,他怎么连这个也能忘了呢!我们可还一直记着呢!那件事,多长咱老百姓的志气啊!现在每年过年的时候,一举办那个环城赛跑,人们就想起了那一年,那个小伙子,为国争光的事情。他自己怎么就能忘了?那是多么光彩、多么解气的事情啊!
“你丫的不是眼睛花了吧?在哪能看见那个日本人?那个日本人早就回了他的老家了!你在梦里看见他了吧?现在,你丫的不是在说梦话吧”高保平也听见了二子说的话,不相信地说。
“真的!就在我们的茶社里看见的!谁要是说了假话,就让丫的嘴烂、舌头烂,一家人都不得好死!”二子见没有人相信自己,着急了,指天划地发了一大堆毒誓。他生怕大家说他撒谎。
“你真的看清了,就是他吗?那事隔了一年多了,你的眼睛就那么好使?”高保平见丫的着急了,也有些半信半疑,追问了他一句。
“那个小子个子那么高,咱们当时又和他离得那么近。他长地什么样子,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今天开了门一会,市里面的头头们就陪着几个日本人进来了。当时里面就有他。好象丫的还当了什么官吧,就和市里的头头们走在前面。旁边还跟着一个翻译,一个劲点头哈腰的。一看,就又是一个奴才。不过那小子没认出我来。”二子说到后面,稍微有些遗憾。
高保平讽刺他:“你丫的是个什么主啊?那个小鬼子凭什么,就要认出你来?就凭你好大的鼻子?”
”切。我不过就那么顺嘴一说。瞧把你丫急的,让小鬼子认出来,很光彩吗?!“二子急忙辩白。
“你们说,见到了什么日本人啊?”吴永丽好奇地问他们几个。
“你还不知道啊?”二子奇怪地看了看吴永丽,见是个漂亮姑娘。也就没出粗口。咽了咽唾沫,打起十分地精神。绘声绘色地、给她又讲起了那一年的故事。连其他店里的伙伴们叫他,也顾不得理会,只是不耐烦地往后挥了挥手,一口气把吴永成那一年、振作精神、大振国威的事情,重复了一遍,把店里喝茶、买东西的人,也吸引过来了一批。
听完后,大家都用赞叹的眼光,望着吴永成。
吴永成被二子说地怪不好意思的,连忙把话题岔开:“二子。你们这次,就光在东观礼台开了两个店吗?”
“不是。西观礼台也开了两个合作社。是西城区和宣武区开的。一个叫振华食品店。一个叫燕春食品店。那个振华食品店的点名才起得有意思呢。原来他们的那个店,准备叫什么金水桥、紫禁城、玉泉燕风什么的。还是我当时在跟前看热闹。就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叫振华,多响亮的名字啊!结果,他们听了,都说好。于是啊,这个商店就起了个名字,叫振华食品店。怎么样,哥们有才吧!”二子炫耀地说。
“你就吹吧!还不知道是人家谁给起的。你就瞎捞功劳?也不看是什么事,你丫的也往里搅?”高保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就你丫的,那初中刚毕业地水平,还给人家起名哪?哄鬼去吧!别再在这里臭美了!快忙你的去吧,没看见你们地那些人,都忙得四脚朝天?一会下了班,当心你们的头,扣你丫地工资。有你丫哭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可别赖哥们几个,耽误了你的工夫!”
“扣我的工资!他谁敢!?哥们正不想在这里干了!这也是我们街道办的那几个老太太,每天跑我们家,动员了好几次。磨得我都烦了,实在是磨不开面子,才给他们来这里帮忙的。要不,就凭哥们的这几刷子,那能瞧得起这破地方。这就不是咱哥们干的活!”
“二子,你丫地不想干了,就早点走人!在那磨什么洋工呢?你伺候日本人哪!?”一个像他们的头模样地人,喊了二子一声。
“鬼叫什么,哥们现在有朋友来了!我这里,不是也在忙着呢。给他们服务,也是咱们的职责。”二子高声回了一句,又悄悄的对我们说:“这是我们的一个头,特讨厌。今天你们在,我给他面子。要不然,早就给丫的难看了!瞧着吧,一会你们走了,丫的要不给我说好话、陪情道歉,哼,我捶扁他小子!看他的那德行!”
大家给了二子一大哄。
“走吧,咱们也再去别的地方转一转。别打扰二子的工作了。他也挺忙的。”吴永成站起身,对大家说。
“没事。我不忙!哥几个,就在这儿再呆一会吧。哥们请几位吃糕点,别走啊,哥几个。再陪我聊一会吧,好不容易碰到你们,干嘛就急着走啊,你们也太不够哥们意思了吧!”二子急忙留客。见大家都走了,有点气急败坏,大声地嚷着。
“哥们,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吧。我们就不耽误你了。拜拜。”高保平回头给他做了个鬼脸,走了。
吴永成他们又来到了隔壁的前门茶点合作社。里面买吃喝的游客们,还真不少。对面的墙上,挂着红彩布,下面是白纸红字:大碗茶供应处。茶座上人坐得满满的。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老工人说:“没想到啊,这里以前是一到节日游行时,不戴布条条、就不能进来的地方。咱们如今逛累了,还能坐在这里,吃点、喝点,这可真方便啊。”
“那是。北京现在开放了,中南海可以进;人民大会堂也可以进去看;天安门前也能坐着喝茶。咱们的首都在进步哪!”一个穿戴像老干部模样的接上话茬。
第二卷 发展 第二十九章 大碗茶背后的苦与甜
吴永成他们几个,坐在前门茶点合作社的茶座上,听着人们议论北京这两年以来的变化。
“前门茶社的这个经理,我认识。是我们的老街坊小。姑娘挺不容易的。”一位年龄在六十多岁的老人,感慨地说:“当时她初中刚毕业,也就是十四、五岁的样子吧。就到了东北去插队。七九年,才和一大批插队青年回到了北京。就已经变成了二十五岁的大姑娘了。那时侯,满北京城,都是没工作的大小伙子、大姑娘,全是插队回来的。国家一下子,那能安排了他们呀。每天大街上打架、闹事的,就是他们。派出所的,也拿他们没办法。唉,这些孩子们也苦啊,想当年,一个个年纪小小的,一个人跑到了天难地北的。受尽了罪,吃尽了苦。好不容易从大老远的地方回来了。也由出去时的小孩子,变成了大小伙子、大姑娘。可回家了,反倒没有自己能干的一点活了。挺大的人,只能呆在家里吃老人,这是怎么说的呢?”
“谁说不是呢!我家就有两个插队回来的。一个闺女,一个小子。回来呆了半年,就憋屈得怎么也受不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娘接上话茬,“那个闺女毕竟是个女孩,还好说点。每天,只是在家里和我们吵闹,也不出去。嫌留在城里、了工作的同学们笑话;那个小子,就让人操心得受不了。二十多岁地大小伙子。每天出去喝得醉熏熏的;要不,就是和人出去打架。不是他头破血流的跑回来,就是让人家派出所的找上门来。骂他们吗?孩子们心里也挺苦的;任由他们胡闹吧?这要是出了个乱子,可怎么办?我和我家老头愁得几宿没合眼。后来,就找了一些关系,花了不少钱,我们两个就办了病退,提前退休。让两个孩子接了班。也少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那是你老两口运气好,正好有两个工作的位位给了孩子们。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茶社地经理——张英姑娘,她那有什么能让她接班的爹娘!她爸早早的就下世了,就剩她妈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她还得靠闺女养活呢!”那位大爷接着说:“那个闺女也是个要强的姑娘。到处跑着找工作。可那会报纸上就说了:光北京待业青年,就有四十四万。一多半是插队回来的知识青年。咱北京这么大的地儿。那有那么多地工作,等着孩子们呀?!谁家没有一、两个呆在家里、混吃喝的大小子、大闺女?!没法呀。”
吴永成他们几个,在旁边听着也直点头。对于插队的知识青年,他们并不陌生。他们的年龄,让他们刚刚滑过那一个坎。现在想起来,也觉得侥幸。到了农村,受苦受累不用说,回来就成了被忘记的一代。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还要和小弟弟、小妹妹们在社会上抢饭吃。真是太无奈了。
特别是吴永成,他在自己的前世,看过不少关于知识青年归城后、尴尬遭遇的作品。刚开始是找不到出路。艰难挣扎;好不容易从绝境中走出来,不少人到了中年。又遇到私生子问题。颇为尴尬呀!
这个张,在这么艰难的时候。那又是怎么起步的呢?现在国家政策可不让自己领照单干!得详细问一问。要是个人才,说不定以后能用得着。咱现在缺地就是人才啊。
“大爷,那你能给我们说说,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吗?您是她地老街坊,应该知道她的不少事吧!”吴永成往老人面前凑了凑,态度谦恭地问。
“当然知道了。从她领着几个和她一样地小青年,开始摆茶水摊,我就一直跟着他们。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们的小摊子,变成了大门面。从他们在前门哪会。一直到了现在的这地界儿。我一直追着喝他们的茶,就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支持。哎,孩子们不容易哪!”
在这位大爷的慢慢叙述中,吴永成他们几个知道了、这大碗茶背后藏着的一段艰辛。也是几个归城后的插队知识青年,创业的一段血泪辛酸史。
一九七九年初,张英带着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地十年风尘,回到了久久盼望的家乡——首都。但在她回来后却发现,这个自己原来十分熟悉地城市,现在变得好象不怎么欢迎他们这种人的回来:住的地方没有——家里原来就小,现在弟弟、妹妹们长大了,都没自己的立足之地了;工作也没有,近两年,北京初中、高中毕业的有十几万学生,都在等着就业;就连说的话,也和城里的人说不到一起:自己这伙人,十多年在外,原来地道的北京话,也掺进不少南腔北调,人们看自己的目光,就像看外地人一样,那么陌生!
张英在跑了街道办事处十几次,要求找工作没有结果后,并没有灰心。她仔细地考察了当时北京的各个行业,发现首都的服务行业,在全国来说是很落后的。到了一九七九年,城区人口已增至五百多万,服务网点却只有一万多个。就拿饭馆来说,整个北京城区只有八百多家。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顿饭,真叫难。站着等,坐着看。饿得肚子咕咕叫,人们急得团团转。”
至于旅店,那就更少了。国营的旅馆有十几家,铺位太少;有几家大一点的,档次太高,一般人又不让住。来北京办事的人又多。往往是人还没到北京,就得提前预定旅馆;没有房间,都不敢来。就是这样,在当时,也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夜无安身之地。
张英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商量后,决定就搞服务行业。
可是搞饭店和旅馆,需要太多的钱。街道办事处也拿不出来,只能先给他们能拿出十几块钱,还得领导批示。
十几块钱能干什么?张英和几个伙伴想了几天,决定先摆个茶水摊子、小发展。干着,总比闲着、等着要强!不然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街道办事处才能给他们安排
就靠着街道办事处借给他们的十几块钱,他们又从各家找出一些小桌子、小凳子。凑出十几个水杯、几把暖瓶,买了几包茶叶。大碗茶茶摊就在前门大街上,摆起来了。当时他们的人马,总共有十三个人。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四岁,有男有女的。
几个老街坊们,记得清清楚楚。开张的那一天,是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三日。
“他们刚开始摆起小摊的时候,有不少人还笑话他们。”大爷接上吴永成给他递上的一枝烟,笑着朝他点了点头。把烟点燃后,吸了一口,继续说:“你们想啊,十几个小伙子大姑娘的,每天就围着个大碗茶摊子,见人就吆喝‘大碗茶、大碗茶,二分钱一碗’。人们看见了,说什么难听话的也有。可人家这几个孩子,硬是咬着牙,给坚持了下来。听他们说,那个小摊,第一天就卖了三十多块钱。头一个月下来,挣了六百多块钱。不仅归还了从街道办事处借的那十几块,还又添置了锅炉、保温桶、和其他的一些消毒用具。每个人还发了一天一块五毛钱的工资,还有草帽毛巾。嘿嘿,他们的日子,也就比较好过了。”
吴永成听到这里,又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