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发挥一丁点微不足道的作用,也是光耀门庭的壮举。
“娘的,二十年后老子老的走不动了,也能骄傲的面对晚生后辈,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一句扬州之战有我。”
就算是运送伤员这样的活计,也显得分外神圣,几个三香会众小心翼翼如捧着九代单传的子嗣一般,万分小心的把这个昏死过去小兵抬起,往泊在江沿上的花船中传送。
齐腰深的运河水中,十来条汉子脑门上都是油光汗水,万不敢让这战士的身子沾了冷水,一点点的在淤泥中挪动,终于送上船去。
“好生养着,这位才是真正的爷们儿。”
“老娘理会得,用你们这帮孙子废话?”花船上的青楼女子容颜美艳,说起话来却是粗鄙的让男子汗颜。
这二十多条花船都是秦淮河上的妓家之物,属于花船会的一部分,和三香会一样都是跟着唐王一起过来的。
这些花船体积虽大,奈何琐碎装饰之物太多,不能如寻常舟船那样运送大批人手,只好泊在河边浅水处准备收容赴死军的伤兵。
花船上的风尘女子多是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惯家,面对有钱恩客或者钓凯子的时候,比千金大小姐还要矜持腼腆,比淑女还要淑女三分。但是面对三香会众这样的江湖同道,就没有卖弄风情的必要了。
其实这些有志报国的风尘女子也帮不上什么忙,最多是护理一下已经裹伤包扎好的伤员而已。
花船之右的江面上,无数汉子们或高唱上滩号子或大呼船工小调,正卖弄出全部的精神和气力甩开膀子使船弄舟,恨不得让脚下的木船飞起来。
花船之左的渡口上,万千百姓扶老携幼,在等候登船的同时揪心的看着不远处的两军厮杀。
这可是在眼皮子底下的血战,不论战鼓号角还是呐喊声声,都听的真真切切看的清清楚楚。
身边就是两军对垒的生死搏杀,金戈交鸣之声、呐喊呼号之声此起彼伏,也不知有多少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也不知有多少慷慨壮士魂归泉下……
能够让这么多豪迈之士慷慨赴死的不是高官显爵的厚赏,不是封妻荫子的荣耀,这些战士甚至不是朝廷的军队,他们的目标很单纯,就是要让扬州八十万生灵躲开鞑子的屠刀。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们正迎向清军的刀锋……
自九岁开始,就开始学习诗词歌舞等取悦男人的种种技巧。时至今日,香兰早已经成为秦淮河上有名的红牌姑娘。投身于妓家见惯了丝竹歌舞诗酒往还的软,还真是头一回见到如此金戈铁马壮士赴死的血战场面。
这和秦淮河上的歌舞升平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也让二十多岁的第一次领略到了男人肩头担着的忠义和和责任,还有那腔子里随时准备泼洒出去的热血。
香兰默默的注视着花船中昏迷不醒的小兵,看着小兵那尚显幼稚的少年面庞,极尽温柔的把湿手巾覆在小兵额头,小心翼翼的用丝帕擦净他身上的血污。
这个少年小兵或许只有十八岁吧,最多十九,已经是个小男人了。
香兰从来都说自己是十八岁的正芳年华,好像这几年一直都是十八岁一样,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比这个受伤的赴死军小兵要年长一些。
轻轻的,试图取下依旧被小兵紧紧攥住的铁叉,终于没有
索性坐在小兵身边默默的看着。
叉子柄上似乎刻有字迹,仔细一看,不由得会心一笑。
刻在叉子柄的是五个歪歪斜斜的字迹:庚营,鲁识字。
既然这个少年叫做鲁识字,香兰几乎可以肯定他绝对是一个大字也不认识。
就如同香兰的真名叫做林千金一样,名字里总是寄托了父母太多的心愿。父母希望女儿成为千金小姐,可总是事与愿违,已经逝去十几年的二老可曾想到女儿并没有成为千金大小姐,而是做了倚门卖笑的风尘中人?
这个少年既然叫做鲁识字,想来他的父母是希望他能够识文断字的吧,可曾想到儿子会成为浴血沙场的武人?
若是说起行走闯荡,同为江湖儿女的香兰永远也及不上三香会的那些男人们。若是说起阅人的经验,香兰的本事则是那些汉子拍马难及了。
南京城中,从来也没有缺少过诗词鼎盛文采卓然的风流才子,更有许多一掷千金只为博取美人一笑的巨商大贾。就是那些身在高位,口中念着朝廷忠义手上把玩着红姑娘的达官显贵,有何曾少了?
风尘之中,香兰什么样的人物没有见过?
自明风流的所谓才子不过是没有施脂粉的娘娘腔而已,国家危急之际,这些圣人门徒,他们敢于直面鞑子的屠刀么?
堆砌金银的富贵大户只不过是被金银玩弄的小丑罢了,同胞泣血之时,这些一掷千金者,他们敢于做赴死一战么?
至于杂七杂八的朝廷命官,最多是在小民和妓户面前充充大爷,这样的官老爷们投降外敌的还少么?
在香兰见过的各色人等当中,也只有面前的这个小兵称的上是男子汉,配的起英雄二字。
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面前昏迷当中的小兵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打胜了么?”
香兰赶紧按住想要起身的小兵,轻声说道:“外面正战的厉害,你伤的也不轻,万不敢起身……”
这个小兵似乎从来也没有见过如香兰这般美艳的女子,稍微愣了一下,很生硬的问道:“你是谁?”
“我……我叫林千金,是花船会里的。”面对这个比自己还要年幼的少年勇士,若是报出香兰这样的花名,平白污了勇士的耳朵。
“花船会?是来帮忙运送扬州百姓的么?我叫鲁识字,谢谢你给我们帮忙。”
“嗯,算是吧。”看来这个少年真的单纯的很,居然分不清楚花船会和排帮之间的区别。
为了扬州百姓,连性命都不顾了,真是好男儿。香兰忽然生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凄苦与无奈,作为女人,尤其是有几分姿色的女人,一入风尘还有资格拥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吗?
“我要走了,”口气生硬的鲁识字挣扎着要站起来:“外面还在打仗哩,我可不能躺在这里,我要出去打鞑子。”
香兰大惊,急忙阻止:“你伤的如此之重,如何能再上疆场?”
“只要入了赴死军,就要随时准备去死。忠诚伯早就说过,我们来扬州就是来送死的。”鲁识字终于摇摇晃晃的站立起来:“我们庚字营的营官都死了一个,新营官也在厮杀。我的队官两条腿都没有了,还在满地爬着战斗,我还没有死,就不能在这里,赴死军的战士只能在战场上。你这里不是我应该呆的地方。”
“可是……可是你连站都站不稳当,再去硬拼肯定会死的。”香兰极力的挽留鲁识字,心底未尝没有想和这个少年多一点独处时间的幻想。
“我要是不死,扬州百姓就要死。忠诚伯说过,军人就要为百姓而死,无论其他。”
这才是军人。
香兰已经知道自己无法挽留这个少年,真正的军人也不是美貌女子能够留得住的。
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不正是军人的梦想么。
也许刚才的幻想只不过是一个幻想,永远也无法变成现实。
经常把自命风流的才子和一掷千金的豪富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香兰,反而无法挽留一个单纯的少年。
香兰帮着鲁识字放下跳板,鲁识字攥着叉子,步履坚定的下了花船。
“你……”香兰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口终于没有说出,却在心里把自己骂了个狗血淋头:“婊子就是婊子,一辈子都是婊子,还做着匹配英雄的美梦,我就是活该。”
下了花船的鲁识字回头冲着香兰咧嘴一笑,很是憨厚的说道:“你是好人,谢谢你。”
陡然间,一股希望升腾而起,香兰急忙大喊:“若你不死,来南京花子巷找我,勿求一晤……”
香兰所在的青楼本是在人烟繁华之处,却终究不敢对心目中的英雄说出那种肮脏的地方,只好报出自己位于偏僻角落的寓所。
小兵鲁识字脚步踉跄头也不回的去了,香兰却莫名的欢喜起来,仿佛有了莫大的希望一般。过了良久才想起什么赶紧跑回船舱对着观音像不住磕头:“保佑鲁识字不要死了,保佑我能再见到他吧……”
以下不算字数:老实说,今天的这个战斗场面我能写几千字出来,就是一万字问题也不大。可前面的战斗已经不少,再这么写下去就不厚道了,所以本章尽可能的把战斗一笔带过,尽量从侧面旁观者的角度来阐述这些。若是大家想继续看战争场面,就是书评区吼一嗓子。其实我也愿意写战争场面,码字速度快不说,还能省下情节……(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返回目录(快捷键:回车) 下一页
正文 第132章 六十四万种风情
更新时间:2009…9…24 23:10:06 本章字数:11380
少慷慨勇士玉碎江北,这才换来扬州八十万生灵的平
就在刚才的渡江之战中,又有多少碧血泼洒,老百姓都看的清楚。
总算是顺利渡江了。
在渡江的最后时候,火铳兵再一次展示了他们的秩序和纪律,正是这种依靠秩序建立起来的战斗力才保证了赴死军的顺利过江。
蜂拥而上的清军被成排成排的放倒在江边,血染江面尸浮水上,这种有秩序的杀戮在震慑敌人的同时也在震慑着自己人。
轰鸣的排枪之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何钧力愈发老练的口令还是不带一丝情感……
进退有据的步伐,整齐有序的排放,无不透着工匠所特有的严谨和沉稳。在掩护主力渡江的过程中,火铳营所展现出来的一切都让人刮目,无不显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曙光。
在这个冷兵器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一种全新的、完全和赴死军固有作战思想不同的力量逐渐浮出水面。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江边水汽极重,站一会身上就满是细细密密的潮气珠子,工夫一大,几层衣裳也能打透,也没有感觉到脸上有水,伸手一抹却湿漉漉的。
人们已经累的几乎虚脱,全不顾夜深露重或躺或坐的就地休息,不时有人小声的呼唤着某个名字,在寻找走散的亲友妻儿……
江上水声滔天。在夜色中闪耀着粼粼银光。众人无不翘首北望。
北边地天空通红一片。隔着这长江都能清楚地看到扬州地火光。
自家地房子早已经塌了吧?
房子里地家什器物也应该化为灰烬了吧?
女人都在小声地嘤嘤哭泣。孩子们也在跟着哭:“房子没了。家也就没有了。这兵荒马乱地年头。日子可怎么过?”
男人们心里也不好受。还得做出坚强之态小声地安慰家里地婆姨:“转年了等赴死军再打回扬州。房子没了咱再起几间。好端端地一个家就又安上了嘛……”
“也不知道什么年月才能再回江北……”
“赴死军的何等的英雄好汉你又不是没有看见,鞑子肯定蹦跶不了几天。”男人轻柔的抚摸着女人的背脊:“掰着手指头算吧,说不定不等你手指头掰完,赴死军就已经打回去了呢。到时候咱就起堂屋,一溜儿的青砖红瓦……”
说起想象中家园,女人心志也强了许多,开始盘算以后再回家乡的好日子:“到时候,家具也多置办几样,我那陪嫁的一对红柜子肯定是烧了,咱有了家再置办更好的,也要成对的那种红柜子……”
从各地各处馆内来增援的人们,无论是民夫丁壮还是绿林好汉,都还沉浸在不久之前的大战之中。
由于过度的劳累,嗓子都是沙哑的,一个个粗犷的声音依旧有力,还集体沉迷于这气壮山河的大战当中。
这一战,让所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家里几辈子都是捏锄头把子的,到我太爷爷那一辈儿出了个贩卖针线的小贩,走村串户算是顶了不起的一个人物。”说话的农民脸上闪耀着从来没有过的自豪,也不管脚下的酒葫芦的谁的,抄起来就是一通猛灌:“俺和俺家的小子算是给祖宗长了一回大脸,俺们爷儿俩合力干死一个鞑子伤兵,就是用我这柄锄头凿死的。你们看看,都过来看看,这锄头上的血俺都舍不得擦。我这锄头用了二十几年,终于算是派上了大用场。等俺们回了家,这柄锄头都能供奉到祠堂里,让列祖列宗也看看俺们的气概,让后世儿孙也知道在扬州血战中有俺出的力气……”
“干死个鞑子伤兵罢了,你那柄锄头要是能供到宗族的祠堂,老子这把开山刀都能树碑立庙了。”猛虎帮的帮众更是亢奋的了不得,嘴角都咧到了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