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申天变-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等效死,只图拯我万民,挽此华夏气运,不图身后之事,纵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
    “万千淮西勇士血已极沸,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久亦,唯求朝堂一纸兵令,此三万里河山将成屠鞑之场……”
    “战与不战,待与不待,悉在朝廷一令之间。臣,李四,伏拜于地,恳请君令!”
    (肯定有读者会想到:李四会不会写繁体字呀?要是会写地话,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又是谁教的呢?诸如此类问题,也就不必深究了,一律是春秋笔法带过——作者按)
    李四的这道似奏章而非奏章,格式根本就不对,连抬头文都没有地东西根本就上不了台面,随便在阶下点出一个臣子来,就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无论言辞还是语句肯定能比李四华丽十倍。
    尤其是李四写地这一笔字,歪歪扭扭的好像蒙童初学一般,兴武小皇帝费了不小的劲儿才能通读下来。
    给皇帝看的文字,能写到这个地步的,放眼国朝三百年,估计也就仅此一家了吧。
    可上面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淮西那边已经把架子拉开,准备和鞑子大战一场呢。
    “好,忠诚伯不愧是我大明敢战之帅,如此赤诚,朕心甚慰……”兴武小皇帝提笔做下朱批:“战,战,战!”
    手下有这样地将领,有这样的军队,还不赶紧打,还等到什么时候?
    终究是少年皇帝,兴武也被李四地奏章挑拨的热血升腾:“将忠诚伯奏表明发下去,晓谕天下……”
    “万岁不可!”
    “万岁不可。”
    礼部尚书姚明恭和侍郎方逢年齐齐出言阻止。
    这些都是以前地老东宫了,跟着太子历尽风波,算是实实在在的胘骨之臣。如今兴武朝取代弘光朝,这些人自然是要出任方面大员,倚为朝廷重臣。
    其实东宫里地很多人都有真才实学,说的稍微夸张一点,都是被崇祯皇帝十分看好的。所以才特意收拢在太子身边,虽然暂时耽误了这些人的锦绣前程,终究是给太子留下了可用之人。
    或许这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表现吧。
    对于这些人地意见和建议,素来心性平和地兴武小
    是很乐意听之顺之的。
    “为何不可?”这李四要去打鞑子了,是千好万好的事情,怎么它就不可了?
    “万岁,”姚明恭很含蓄的挑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光复河山此等大事,自然是要以朝廷为主,忠诚伯虽有此……有此血诚之心,终究是不宜在这种事情上占先……”
    话是说的含蓄,其中道理是再明白不过了。大明的江山要光复,也得先由小皇帝出手才是最好。淮西和南都之间本就隐隐有一层隔阂,这种事情上若是让李四得了先手,人心民望就会形成此消彼长地局面。虽然还不至于有什么大的影响,可终究是好说不好听。朝廷里的面子上也不大好看不是。
    可李四打鞑子光复故土这种事情,是硬的不能再硬正地不能再正的道理,任凭你有千般理由也驳不回去。再说话又说回来了,他李四就真地对朝廷服服帖帖?
    这边朝廷说你“等等再打”,那边李四就开始干上了,朝廷是脸面一下就抹到鞋底子底下。
    说听点儿,这个朝廷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要是说的难听了就是个后主后唐而已,亡国也是迟早的事儿。
    李四要战是不能挡的,也挡不住,唯一的破解之法就是抢在李四之前动手。
    朝廷最先打出收复故土的第一战。
    也只有这样,朝廷才能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在声势上盖过赴死军一头,把大义地名分也占的十足。
    “召杨廷麟入宫奏对。”
    杨廷麟身上还带这土呢,满脑门子地臭汗,一听说这就要北伐,立刻表示了反对。
    “此时断断不可北伐。”
    杨廷麟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
    朝廷里是下了大力气招募新兵,也选编出六七人地队伍,可还没有正式成军呢,下层军官都还没有完全到位,根本连军队都算不上,怎么打仗?
    指望朝廷新军肯定是不行,唯一能够派的上用场地也就是京营残部和黄得的那点人马。
    京营好说,能抽调出相当数量的营头,而且说话就能用上。
    可黄得功那边就有点难办了。
    黄得功这么顺利的就归顺新朝,其中自然存在很多政治层面的相互妥协,这都还没有怎么样呢,就要派人家上战场,恐怕不大好说吧。
    “此次北伐是如箭在弦势在必行,忠诚伯都要动手了,朝廷里再没有什么动作的话,于情于理都不好看呐。
    杨卿也是老东宫了,这里头的牵扯想必也很清楚……”
    军事上的事情一牵扯到政治,就会变得复杂。
    “可是新军编练都没有完全展开,如何能有可战之兵?”
    兴武小皇帝还真有决心的:“新军能上要上,不能上也要上。京营里头的各个营头能用上的都得用上,卢九德那边好说。至于黄得功黄部,由朕亲自来说,就算黄得功不尽全力,总也得拿出点兵力来,如此一来,凑三两万大军不难……”
    杨廷麟是不住摇头哇。
    包括兴武小皇帝在内,这些把政治上的争斗看的清清楚楚,可对于军事层面上的东西,真是一窍不通。
    从各部抽调人马,这本身就有个指挥协调的问题。勉强凑出来的人马能发挥六成战斗力就得烧高香。
    关键的关键还是在于,自从赴死军撤出江南以后,江北的淮扬就没有了最直接的威胁。多铎以前布置在扬州东北的蒙古旗已经南进到了扬州之南,死死卡住长江和运河的口子,大军怎么过去?
    即便是强大如赴死军者,也不敢就这么明目张胆的渡江作战,还是从淮西绕到淮扬,扫平了扬州外围之后,又有仪真的战略支撑和新江口的进出之道,这才敢在扬州全面铺开。
    即便是如此,赴死军这号称天下第一强兵的队伍,也在扬州折损极大。
    虽然现在面对的仅仅是一个蒙古旗和不多的新附军,朝廷这边是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可真要是强行渡江作战,可就不好说了。
    这等于是拿朝廷仅有的一点兵力往绞肉机里送。
    可大义首战地名分又不得不争。
    他李四名义上是给朝廷打了报告,说我要准备打仗了。可是个人都明白,无论朝廷同意还是不同意,李四都不会在乎,该怎么干他还是怎么干,绝对不会因为朝廷儿改变既定战略。
    可眼下地局面确实是很好,关于这一点儿,杨廷麟也承认。扬州那边的蒙古旗其实已经是孤军了,淮北就有山东的义军卡着,山东方面的清军要是南下支援,肯定得先把卡在淮北的义军清缴干净,这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就算的面对这样地好机会,朝廷依旧是无力在江北有什么大的作为。
    长江一线,确实是江南的天然屏障,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限制了江南往北方进展地可能。
    在杨廷麟的心目中,江北地蒙古旗肯定早把江防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硬着头皮渡江,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此一战,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已无回旋余地。”
    在整个江南,杨廷麟算是最熟悉赴死军的,也知道赴死军百战金身的根本。
    要说装备,前期的赴死军比京营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可京营在一瞬间就能让多铎打地稀里哗啦,而赴死军也能在瞬间把多铎给灭掉,这里头的差距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隔着地距离就是没有十万八千里也不会差很多。
    在官军之中,京营算是能战的了,可为什么还是远远比不上赴死军?
    这里头就有一个敢死地问题。
    只要他李四一声
    赴死军就能嗷嗷叫着去死,仿佛野兽一般疯狂。伤崩溃,战斗意志反而更加强烈,就凭这一样点儿,赴死军就无愧第一强兵的盛赞。
    杨廷麟也在模仿李四地建军路子,试图再打造一支赴死军模式的新军出来,可效果……
    如今的赴死军,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都更上层楼,又有百战百胜的大名,不用打也能让敌人先落三分士气。如此一来,赴死军和天下各军之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
    在赴死军面前,任何强悍的敌人都难当其雷霆一击。这就给很多人一个错觉,仿佛鞑子也不过是土鸡瓦狗,只要提着刀子上去了,就能打胜仗。
    尤其是新朝初建,东林人得势的大背景下,主战的叫喊之声一天比一天高,谁要说出个别的来,立刻就能吐沫星子淹死。如今圣天子在位,上下齐心,蛮夷建奴还能蹦几天?只要天兵到处,还不就旌旗所指望风披靡?
    要是以前,杨廷麟肯定也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
    可成为赴死军监军的这些日子里,这个老书生也经历颠覆性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战争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不是说什么圣天子在位就能打胜仗的。
    要真是这样,那大行崇祯皇帝打的败仗还少了?岂不就是无道昏君?
    杨廷麟也时常对人说什么“光复北地,指日可待”的豪言状语,可心里却明白的很:鞑子不是那么好打败的。
    清军的战斗力,杨廷麟清楚的很,尤其是经历过和满洲精锐重骑的血战之后,更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儿。
    鞑子战兵的实力比大明官军最起码要高两个档次。
    这种差距可不是随便什么圣人教诲圣天子在位就能弥补的。
    朝廷里的家伙们,或许真的有点儿忠诚之心,可要说起刀兵之事,他们除了喊几句口号,还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要是说率领三几万的人马和蒙古旗野战,真要是用了心的话,只要首战不败,杨廷麟就有五成的把握。就算是不胜也不会败的哪里去,平手的可能很大。
    可这是强渡长江,几只拼凑起来的队伍硬着头皮往人家炮口上撞,取胜的可能不超过三成,这还是比较乐观的估计。
    可忠诚伯一道请战的文书,把朝廷架到了炉火上,就算不战也得战,而且要抢在赴死军之前展开……
    “若朝廷一意要战,又要战而胜之,也不是没有办法……”
    在新皇身边,最知兵也最为信赖的人,绝对是非杨廷麟莫属。他这么一说,大伙儿地热情可就呼地一下子就上来了。
    你杨廷麟有法子能一战而胜,至于是大胜还是小胜,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给朝廷一个体面,证明朝廷的队伍不比他赴死军差就好。
    “杨编修本为文士,为了新朝操心兵事,又为赴死军监军,自然是最知兵善战的……”一众的东宫学官们个个笑逐颜开,把以前的称呼都用上了:“到底是何等神鬼莫测的战计?说出来给我等开开眼界……”
    就连兴武小皇帝也是满脸期待,兴奋的说道:“此为朝廷首战,若能一战而胜,无论是何等条件,朕一并应之允之。”
    杨廷麟可没有大家这么兴奋,而是深思片刻缓缓说道:“若要胜,必取得忠诚伯配合,与赴死军协同作战,舍此无他。”
    大伙儿抱了天大地热切,说了半天还是要倚仗赴死军,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大感失望。难道离了他李四,大伙儿还就真的不过日子了?
    刘理顺也算是沉稳之人,可还是气恼上脸:“我还就不信了,没有了他赴死军咱们大明朝就不打鞑子了?没有了他李四,咱们的几万官军都打不了胜仗?”
    杨廷麟摇头说道:“我知道大伙儿很是不忿,可事实如此,我军战力远不如敌军。尤其是此万分重要的首战,务求胜利。也只有找赴死军帮忙了……”
    要是东林那一批人物,早就高喊着热血沸腾地口号把李四这个屠夫踹到一边儿,准备吃带毛的猪肉了。
    还好这些老东宫们不是东林那帮子动不动就热血沸腾地人物,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商议片刻之后,认为杨廷麟的建议可行。
    既然是协同作战,那就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朝廷也不算是落在赴死军的屁股后头,反正都是打鞑子的义举,同时开始吧。
    有了赴死军在旁边策应着,这胜算可就大地多了,基本就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四个旗地辫子兵都打了,还在乎这最后一个?
    至于如何协调作战,如何分工,何时发起等等诸多问题,自然还需要详细商议。同样也是很自然的,这个问题还是得由杨廷麟解决。
    “我去一趟淮西,和忠诚伯商议一下其中细节……”
    “若是李……淮西方面提出太多过分地要求……”
    杨廷麟笑道:“忠诚伯的为人我还是知道一些地,确实是有贪利的毛病,可要是说起打鞑子,就是让他倒贴钱都没有问题……”
    ……
    要说这南都城,确实是比以前安稳了,尤其是多铎折戟城下之后,老百姓的心里头也有安全感了——毕竟是六朝金粉繁华之地,岂是那种乡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