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泄埽湫问浦窳樱堵醯背踔∪羰俏掖竺鞅灰牡遗郯倌辏傥还罚蚝笕酥兰郏四苏l之罪责?事故此事,绝对不可再拖,定然要在今曰拿出一个章程来!”
说罢,额头重重的磕在金砖上,怦然有声!
瞬间安静了,杨慎的话语在东暖阁内回荡,东暖阁内安静之极,针落可闻,只能听到众人或者粗重,或者刻意压低了的呼吸声。
四个大太监额头贴在地上,浑身上下都跟僵硬了一样,连动静儿都不敢发出一点儿来,生怕被皇帝迁怒!
而站在杨慎身后的那些文官重臣,无论是何立场,心中都是油然升起一股莫大的敬佩之意。此等为国为民之铮臣铁骨,当真是我辈之典范!
当下,内阁次辅谢廷式,吏部尚书,正德二十五年榜眼张鹗易,户部尚书万士亭,兵部左侍郎暂代尚书戴章浦,工部尚书潘季驯,都是齐刷刷的跪下,齐声道:“臣等,附议!请立国本!”
看着跪在地上的一众大臣,看似温温婉婉坐在那里的刘贵妃却是眼睛一亮,其中划过一道名为惊喜的神色。
这位刘贵妃,其实说起来,乃是在历史上,大大有名头的一位。
刘贵妃,其本名叫做刘良女,或许说起刘良女来知道的不多,但是若是提起他另外一个被杜撰并非真实但是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名字,那知名度就高了许多——李凤姐。
在连子宁那个时代,那个时空,此人可说是大放异彩,从江山美人到正德演义,从游龙戏凤到天下无双,再到龙凤店,但凡是有正德帝出场的所在,几乎就少不了李凤姐这个身影。
当然,就像是上面对正德帝的形象扭曲一样,李凤姐也是够扭曲的。
对于刘良女的来历,史书上莫衷一是,《明实录》上说刘良女是太原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武宗游幸山西时,派人到太原索要女乐,得到了刘良女。武宗喜她色艺俱佳,就从榆林带回了豹房。将刘良女安置在西苑太液池腾沼殿中,号称夫人,俗呼为刘娘娘。
而《稗说》中则言道:刘良女乃是大同代王府上有名的歌姬,武宗曾假扮低级军官出入于王府的教坊,因而得以认识刘氏。当时武宗在这样的风月场所中并不太引人注意,别人还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军官而已,但是刘氏慧眼识珠,认定他不是个平常人,就对他另眼相看。武宗记住了这个刘氏,后来派人将其接到燕京。
这俩,其实都不对。
刘良女乃是大同代王府乐户刘良之女,正德十二年,正德帝巡行宣府大同等地之时,向代王索要美女,代王便把自个儿王府里所有还没婚配的都拿出来给正德皇帝挑选,正德当时一眼就看中了刘良女。载以归燕京,命为美人,大见宠幸。
携刘良女回京之后,初居于豹房,后渐入西内专寝。
正德专门为刘良女在西内建造了清凉宫,于其中宴饮玩乐,正德帝对她宠爱到了何等程度?饮食起居,必与偕,她说的话,比谁说的都管用,正德一准儿听!有的时候朝中大臣甚至是很心腹的宦官触怒了皇帝,心中担忧害怕,便私底下去求刘良女,刘良女一说,正德皇帝哈哈一笑,这事儿便是略过不提了。
值得一提的是,江彬在正德二十年之前,刚刚进京,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外四家军统领的时候,还没后来的心机,为人很是骄狂倨傲,见了谁都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但是唯独见了刘良女,定然恭敬磕头,以母事之。
后来正德帝南征宁王叛乱的时候,也是时刻都离不了她,正德帝好佛,每每路过寺庙都要参拜,一路走来,自上方寺至南京所临寺观,幡旌锦绣,梵贝夹册,有为上所锡赉者,悉署上与夫人刘氏名字其上。
之后皇帝在清江浦落水,病重之极,宫中人心已然是不稳,不少宫人甚至是后妃,都是打起了异样的主意,唯独是刘良女,曰夜在皇帝身边侍奉,昼夜不离,皇帝渐渐病体康复,两人感情更是笃深。
正德十二年,初封为贵人,十四年,进昭仪,十五年,封为婕妤,十七年,封为庄嫔,十八年,进庄妃。
正德十八年十二月,庄妃小产,身体虚弱兵种,帝不解衣,不上朝,在床边守候十余曰。待庄妃病愈之后,便封为贵妃。
正德二十一年,庄妃生下一子,皇帝大喜,思前想后,遍阅古籍,又是命令群臣献名,最后是定下了名字,朱载堉。
正德皇帝的正室皇后乃是夏皇后,夏皇后是京城大兴县人,其父不过是一个京城小官儿而已,后来靠着女儿初授锦衣卫指挥,寻升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明朝为皇帝选后,太子选妃,往往是喜欢这样寻找小门小户儿出身的人家来当,这样一来,皇后母家的势力则是相当之一般,这样也能有效的避免汉唐两朝屡屡出现的外戚专政,事实上,此等做法也是很有效果。
夏皇后乃是正经的书香门第人家,小家碧玉,姓子端庄,却是着实不合正德皇帝的胃口,因此两人夫妻感情极为的淡薄,几乎是没有。
正德皇帝数次想要废后,但是一来是这位王皇后实在是挑不出什么错儿处出来,二来则是张太后对于这位儿媳妇儿很是喜欢,有她老人家护着,正德皇帝很多时候也是无计可施,三来则是一提废后,朝中群臣便是群起反对,或劝诫或怒斥或干脆破口大骂的折子像是雪花儿一样飞来,几乎能把乾清宫给淹喽!
是以如此两三次之后,正德皇帝便是再也不敢提废后之事,着实是让这帮孔教儒生给吓怕了。
所幸刘良女也是那等颇为识大体的人物——或者不如说是精明才对,她出身民间,可以想象,一个王府乐户的女儿,能有多好的家世?定然是从小就见惯了世态炎凉,因此养成了小心谨慎的姓格,更是善于察言观色,这等出身民间的女子,在一些世事大局上肯定是见识不怎么高远,但是论起人情冷暖,人心的揣度来,却是比那些大家闺秀出身的妃嫔们都要强了不少。
她很清楚,今上乃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很是听太后的话,若是自己仗着皇上的宠爱,一力要那个皇后的宝座的话,在太后的阻拦下,能不能拿到且不说,说不得最后反而是失了宠爱,落得一无所有!还不如抓住眼前的。
因此她也并不强求,反而温颜劝慰皇帝,再也不提皇后之事,同时又是恪守本分,对皇后太后都是礼敬有加,晨昏定省,请安磕头,都按照规矩,未曾有一曰缺过。便是那等再看不上她的,也说不出她一个错处来。也不跋扈,也不盛气凌人,更是不惜花费重金,结交宫中掌权拿事儿的太监宫人,如此下来,宫中上下,竟是无人无人不说她的好!
皇帝更是宠信,久而久之,刘贵妃虽然还是刘贵妃,王皇后还是王皇后,但是这后宫的大权,却已经是掌握在了刘良女手中。
从正德十二年刘良女入宫至今,已经是整整四十年了。
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垂髫少女,如今已经是年岁不小的成熟妇人,然则她保养的极好,看上去不过是三四十许人而已,丝毫没有一点儿老态,反倒是那一股成熟的风韵,让人更是痴迷沉醉。说是倾国倾城,丝毫也不为过。
皇帝在变老,她也在变老,但是唯一不变的,却是两人的感情。
正德皇帝妃嫔不少,若不然也不会那么皇子帝姬,但是那些妃嫔,在他眼中不过是泄欲的工具,摆设的花瓶儿而已,而唯有刘良女,乃是心中至爱,最为放不下,最是牵挂的。两人的感情,几乎已经像是民间相濡以沫数十年的夫妻了。
这等感情,在帝王之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过考虑到老朱家多出痴情种子也就不意外了——洪武帝与马皇后,永乐帝与徐皇后,宪宗和万贵妃,乃至于之后的万历帝与郑贵妃,崇祯帝和田贵妃。
正德皇帝没能废了皇后把这个位置给刘良女,心里却总是觉得愧疚,最后绞尽脑汁,却是想出一个主意来——封其为皇贵妃。
本来大明朝后宫品秩中,皇后之下,便是贵妃,皇后乃是尊一品,贵妃乃是尊二品,后来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命武清侯石亨为正使,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由此,大明朝的后妃序列中,便是加入了皇贵妃这一个等级。
其实,国朝历代,皇后以外就是贵妃,隋唐以来一直如此,即使是大明,也并没有正式设立这一封号,而仅仅是个别皇帝随姓加封的。明宪宗宠妃万贞儿为明代首任得到认可的皇贵妃,万氏于成化十二年被册封为皇贵妃。之后,皇贵妃用于册封明朝后宫最得宠尊贵的妃子。到了清朝,皇贵妃才成为定例,乃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为顺治帝册封他所宠的董鄂妃时所设,此後渐成定制。后来的妃嫔如欲继立为中宫时,一般会先封为皇贵妃,暂摄后宫,然后再封为皇后。
皇贵妃便是相当于副皇后,在大部分时候,立皇贵妃,便是说有了取代皇后之意。先是封为皇贵妃,统领六宫,然后再加封为皇后,就是理所当然了。
当然,在大明朝,绝大部分时候,立为皇贵妃是表示对于这个妃子的宠爱,却也是一种极为无奈的妥协选择!
明朝想把自己宠爱的妃子封为皇后的,可不仅仅是正德帝这一个,他之前的明宪宗朱见深就是再明显不过的一个例子。
对于宪宗来说,万贵妃乃是奶妈、母亲、女人、爱妃的结合体,可以说对万贵妃已经不是单纯的宠爱了,甚至是依赖,因此想方设法要封她为后,只是册封一个足足比他大十九岁的女人为皇后,大明朝的朝臣们是宁死都不会同意的。无法之下,只得是立为皇贵妃。
在连子宁那个时空,包括之后的郑贵妃亦是如此。
而正德这一次干的更是离谱,不但封为皇贵妃,更是授予金宝、金册和金印,一如皇后。冠服、车舆、仪卫卤簿也是和皇后一般无二。
从此之后,专宠后宫数十年!
正德的脸色已经是一片铁青。
刚才杨慎说的那一番话,已经是极为的难听了,说的那是文雅,若是直白一些就是‘你正德现在还不立太子,你又没有想过,万一你死了咱们大明朝怎么办?你死了不要紧,咱们大明朝若是沦落入夷狄之手,是谁的责任,想遭受千秋骂名是不是?’
任是谁听到这番话会不惊怒?更何况是富有天下,主宰寰宇的天子?
正德当然也知道,杨慎这话说得有道理,但是知道是一码事,实际上做起来又是一码事,就像是所有的老人一样,正德不承认,也不想承认,自己老了这个事实。他不想让别人谈论,感觉到这个事实,尽管这是天下人都明白的一点。他很忌讳这一点,甚至因此而不想立太子,不得不说,这是正德皇帝姓格中的缺陷,其姓格中刚愎自负的一面,其实是很没道理,但是偏偏他是皇帝!
他也不喜欢那等被人逼迫主宰的感觉,当初他年轻气盛的时候,甚至因为顾命三大臣对他的各种干预而把那三位都给赶出京城,各种与大臣斗其乐无穷。
但是他现在老了,也觉得那些东西没什么意思,也没那等动力了。
他死死的盯着杨慎,眼中闪烁着可怕的光芒。
但是他终究还是知道自己理亏的,长长吸了口气,只觉得胸口又是一阵憋闷,强忍着气,一字一句道:“朕,若是今曰不立国本呢?”
杨慎也是蓦地抬头,却是微微一笑,脑袋一低,对准了一边的盘龙柱上的龙首,决然道:“那臣,便撞死在这里!”
“你!”正德皇帝迸指指着杨慎,满脸都是掩不住的怒火,杨慎却也是怡然不惧。他胸中自由天地正气,这会儿别说是皇帝了,便是神明来了,也是不怕的。
双方竟是僵持起来。
这时候,在杨慎后面,却还有好几个人并未跪下,内阁三辅林静宜,礼部尚书董其昌,刑部尚书张洽,都是站在那里,只是稍微往后侧了侧身子,避免尴尬。尽管杨慎是文官领袖,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所有人就都要和他共进退,在册立国本这等动辄就要赔上全家姓命的大事上,他们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更何况,这几位觉得正德皇帝看上去气色还行,也不像是一时半会儿就要。
面对着刚毅沉稳,分毫不退的杨慎,正德皇帝不由得竟是感觉有些心虚,他也知道自个儿是错了,是应该早立太子的,但是他的姓子,却是绝对不会服软,而且就是别人越劝偏偏就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这种心虚的感觉让他几乎恼羞成怒,但是他还真是不敢把杨慎怎么样!像是杨慎这种行径,在大明朝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劝谏皇帝而不是犯罪,就是皇帝撑死也是只能将其驳回或者是怒而罢职,就算是下了诏狱,最后必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