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水泥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了修路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当橡胶轮胎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改善道路品质成为了提高运输能力,速度的关键因素。以前那种用碎石,或者是石板铺设的道路已经落后了,这些道路不但质量差,而且成本高昂(石材的开采成本在水泥大规模生产之后,就已经超过了水泥的生产成本),难以维护。因此,修建水泥公路成为了重点。当然,除了水泥之外,钢材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简直就是在考验帝国的工业实力!
当时,修一段长十里的公路(朱祁钰定下的标准是能够供四匹马车并行,这也成为了帝国后来修建公路的基本标准。只不过,马车变成了汽车),需要耗费水泥二十万石,另外,需要铺设路基的碎石十五万石,加固路基的钢铁五万石左右。以此为标准进行计算的话,修一条从帝国京城到白羊王国都城的道路的话,那么需要超过七亿石的水泥,五亿石的碎石,以及近两亿石的钢铁。而在景泰十五年,帝国的水泥产量是五亿石,钢铁产量是十亿石。就算不把开采碎石需要的人力计算在内,那么,以帝国这一年的原料产量来计算的话,都无法满足这一条道路的修建要求!
当然,帝国的工业实力是在迅猛增长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的水泥产量就达到了十五亿石,钢铁产量达到了十三亿石。显然,带动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帝国国内的巨大需求。二十年内,帝国修通了十条主要干道,这些道路需要的材料,就足以让帝国的工厂全力生产至少十年(以景泰十六年的水泥,钢铁产量为标准进行计算)。当然,这还没有包括在其他方面,比如港口建设,城市建筑等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了。
当然,修建道路所带来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看管以百万计的日本劳工,就需要帝国至少动员近二十万的军队(预备役部队),而这些军人的福利待遇让政府的军费支出增加了很大一块。安置数百万日本劳工的生活也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当时,帝国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外劳工部,来管理这些日本劳工(后来,明军俘获的战俘也由该部门负责管理)。不说别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所雇佣的日本劳工就已经达到了三百八十万,而要满足这三百八十万日本劳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的话,那需要多少粮食呢?以当时每人每年消耗谷物六百斤计算,每年,帝国就要在这些人身上花掉至少两千三百万石的粮食,而当年,帝国的粮食产量才五亿石左右,就算是满足帝国百姓需要都还有所欠缺。为此,帝国一直在大规模的进口粮食。景泰十六内,帝国进口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七千万石,几乎将所有附属国出产的多余粮食都买了回来!当然,随着后来帝国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帝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粮食短缺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朱祁钰当时所订下的道路修建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在景泰十九年(政治改革的第五年)时,十条主干道中,连接到帝国京城(北京)的五条道路的国内部分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以前,罗马帝国的人曾经说过,条条大陆通罗马,而现在,却是条条大路通京城。而京城道路系统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帝国的百姓,还有那些帝国的大资本家!
新明史*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
没有任何人会反对,在明帝国崛起的过程中,工业是其主要的动力,甚至很多人都认为,明帝国能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且将这个头衔保持了数百年之久,甚至还有可能保持数百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明帝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相对而言,在景泰十四年到景泰十九年期间,也就是朱祁钰在帝国修养的这五年时间中,朱祁钰本人对工业的重视并不够,或者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一些基础性的事务上去,而没有太多的为工业发展指明方向。不过,这五年是明帝国工业发展的黄金五年,同时,是帝国工业由萌芽走入了正常发展的关键五年。很多人都认为,这五年是明帝国工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五年。而且,这五年中,明帝国工业产值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从帝国建立,到景泰十三年之间的这几十年国家总产值之和!可以说,这五年,正是明帝国全面向工业国家过渡的最为重要的五年了!
明帝国的工业能在这五年时间里得到全面的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此之前,朱祁钰为帝国的工业资本家扫除了发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碍,特别是为大工业资本家腾出了发展空间来。寡头商人集团的倒台,柴氏家族的没落,这些都给庞大的新兴工业资本家阶层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巨大的国内市场,利润更为丰厚的海外市场,让帝国的工业资本家终于能够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步入黄金发展阶段了。
其实,从一些数字对比中就能发现这五年中,明帝国的工业发展到底有多么的迅速了。景泰三年,明帝国正式全面推广新政,鼓励发展工业与商业。到景泰十三年,在这十年之中,明帝国的工业产值翻了五倍。比较具体的数字是,景泰十三年,明帝国的布匹产量为一千五百三十万丈,钢铁产量为五亿石(当时。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最为重要的两个数据指标)。而到了景泰十八年,明帝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在景泰十三年地基础上增长了十倍,其中布匹产量达到了一亿三千万丈,钢铁产量达到了二十八亿石。另外,纺织工厂,钢铁冶炼厂的数量也比景泰十三年增长了近八倍!
当然,从这些数据上就完全看得出来,在“黄金五年”中,帝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是之前十年的四倍以上。当然,仅仅进行数字方面的比较是无法完全看清楚这个时代的具体特征的,一些细节方面的体现其实有着更为巨大的含义。
当时,最重要的工业技术有三样。一是机器,二是金属冶炼方法,三是化工工业。而这三样可以说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而正是在这“黄金五年”中,帝国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全面的完善,特别是在《帝国专利法》出台之后,帝国的工业发展得到了一种新的动力,而且各大资本家也更乐意将钱投到研发之中去了!
《帝国专利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以保护技术专利而出台的法案。在这部法案出台之前,帝国虽然已经有了“专利”的这个概念,但是却没有任何保护专利的措施。当时,很多工业技术并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往往是某一种技术出现之后,各家工厂都全部采用,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资本家,特别是小资本家乐意接受现实。利用其他人的发明来进行生产,而不主动进行发明。显然,这将让工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整个工业时代,发明是最为关键的动力,只有对发明的重视,才能带来新的技术,也才能让新的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才能推动工业的发展。显然,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认为可以从别人发明的专利获取动力的话,那就不会有人来主动提高技术了,结果就是导致工业无法得到前进地力量!
朱祁钰曾经采取了不少的办法来鼓励,甚至是专门成立相关的机构来搞工业发明。比如,帝国公立大学,还有后来的帝国科学院,工程院都有这方面的职能。而在工业时代初级阶段,这样的机构已经能够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了。不过,这却是有弊端的,特别是当工业发展的要求提高了之后,就不可能有这些单独的,而且没有能够从工业发展中获得利益的机构来推动工业发展了。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资本家自己投资研发新的技术,用资本家追求利益的动力来推动技术的发展。
《帝国专利法》本身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出现的。在这部法律出台之后,只要申请了专利保护的任何发明,都将得到帝国法律的捍卫。那么,除了发明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之外的任何人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都要向发明者支付一定的酬劳。显然,这就鼓舞了发明者,而且也鼓动了更多的资本家,特别是有实力的资本家自己出资搞发明,这样,专利技术不但能够让工厂的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同时,通过出售发明专利,或者是授权生产,也能够带来一笔不小的利润。
当时,《帝国专利法》所带来的变革是非常巨大的,而几个特别有头脑的工业资本家也第一批成立了他们自己的研发机构。比如叶子天成立的“叶氏研究基金”就通过向一些发明者,以及大学院校等机构出资,资助他们进行发明,并且按照协议分享发明专利,以带动工厂革新。郑梦秋成立的“科研基金”的性质也比较类似,不过郑梦秋做得还要彻底一点,他利用自己在大学里的同学,专门用这一基金支持了一批科学家,而这些科学家的发明则按照协议与郑梦秋分享。当然,类似的鼓励发明的机构在当时并不少见。
当然。发明在得到了重视之后,其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让工业技术得到了的发展,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工业的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简直超过了常人的想像力了。
在机械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机床。可以说,机床本来就是机器之母,是用来制造机器的机器。在机床出现之前,大部分机器都是利用手工制造的,包括武器,都是手工制造的。这产生的结果就是,各种机器的性能不一,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一样,根本就无法做到大规模的量产要求。显然,这在大工业时代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在军事方面,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比如,在火器出现的时候,子弹,炮弹这些其实都是定制的。很多士兵都是自己为自己制造火枪子弹。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高温融化铅,然后按照自己所使用的火枪口径来制造铅丸。显然,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对士兵的素质要求较高,在大规模战争中难以保障后勤供应,特别是在火器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成批量的,制造统一标准的产品成为了必要的需要。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机床。而帝国最早生产机床的方式仍然是手工,利用畜力,或者是人力。不过,当铸造技术得到了改进,并且水力机床的出现之后,就不再用单独的手工作坊的方式来制造机床了。特别是在水利机床出现之后,大规模的,采用统一标准制造的。规格统一的工业产品已经成为了工业时代的最大象征。仍然以军火生产为例,在使用了水利机床之后,就能够制造规格统一,口径一直的火枪与火炮,并且可以直接在工厂里生产子弹(金属弹壳子弹),显然,这样的生产效率更能够满足大规模的战争需要,而金属弹壳子弹的出现的前提,也正是有了统一的军火制造标准!
机床大规模的使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工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工业时代也被称为机器时代,而机器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机器代替了人,机器的生产效率远比人高,而人从直接的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机器的控制者,然后由机器来生产产品。当然,机器本身也是一种工具,不过是一种更复杂,而且效率更高的工具。可以说,正是机器(机床)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才让世界进入了大工业时代。而机床本身性能的提高,也为今后机器性能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钢铁冶炼是当时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制造机器的原料就是钢铁,可以说,当时(现代也差不多)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有多强,其钢铁产量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这也是大工业时代一个国家国立的根本体现。不过,要想提高钢铁产量,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钢铁的冶炼技术。
可以说,明帝国在当时最伟大的一项工业发明就是转炉炼钢法。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这是一项领先了世界数百年的技术。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转炉炼钢法的技术都是明帝国的绝密技术,一直严禁输出到其他国家去。这就可见这一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了。而直到十九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才发明了这一炼钢技术,这整整比明帝国晚了近五百年的时间!
在转炉炼钢法出现之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是灌钢法,也叫团钢法的治炼技术。这虽然能够生产出钢材,不过生产效率却非常低下,而且原料消耗大,费时,且只能生产出普通的钢材,而无法生产出一些性能优异的钢材。只有在转炉炼钢法出现了之后,大规模生产钢材才成为了可能,而在与水力冲压机床配合之后,大规模制造高性能的钢制军火与器械就不再是问